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97371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安徽省宿州市第八中学【最新】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制冷B.煤燃烧放热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风能发电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大量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

B.因为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可用于医疗急救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金属焊接的保护气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发动机的燃料

3.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AB.BC.CD.D

4.下列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碳+氧气

二氧化碳B.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C.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D.硫酸铜+氢氧化钠

氢氧化铜+硫酸钠

5.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大气的一种自净过程③汽车排放的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④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与空气污染有关

A.②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面对刻度。

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5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7mL,则该同学实际倒处液体的体积为()

A.等于8mLB.大于8mLC.小于8mLD.无法确定

7.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其中氧气与其他气体体积比为21:

79

B.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莱芜香肠采用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水蒸气

D.铁丝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为淡蓝色液体

B.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与氧气反应时总会发光、发热

D.鱼、虾在水中能够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9.【最新】世界环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乘坐公交车出行B.循环使用教科书

C.废弃物品焚烧处理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盒

10.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四组实验,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作用,其中观察效果最差的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序号和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________。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________。

(4)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

(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

(6)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时需用______________。

12.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集气瓶中加入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图2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________,其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3.根据如图所示列举的初中常见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

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所以氧气可以用____________装置(填字母)来收集。

用该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

用___________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则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当用F装置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时,才开始收集气体,这是因为_________。

(4)某同学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

实验装置则不能选择A原因是(________)

A、对环境有影响  B、反应不需要加热,不用酒精灯

C、反应太快难以控制D、过氧化氢溶液是液体,试管口不能略向下倾斜

(5)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收集氨气可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字母)

四、科学探究题

14.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

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猜想)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实验目的:

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

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l支做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实验结论:

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交流:

①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至少写出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实验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哪些因素还影响着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课外活动小组结些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

探究实验一: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缓慢有少量气泡冒出

______________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迅速有大量气泡冒出

请你设计:

实验药品:

试管、烧杯、热水、冷水、5%过氧化氢溶液、15%过氧化氢溶液。

探究实验二: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小柯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并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以上两种方法中,_____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2)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_______。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五、计算题

16.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浓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又进行了实验探究。

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

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

收集气体的方法是:

在15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

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空气的体积约多少毫升?

参考答案

1.B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

干冰升华制冷、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风能发电的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是物理变化,煤燃烧放热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A、白磷燃烧后冒出大量的白烟,故可以做烟幕弹,故正确;

B、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可以用于医疗急救,正确;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可以用于金属焊接的保护气,食品的保护气,故正确;

D、氧气可以帮助燃烧,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不能做燃料,故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A、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握,瓶盖要到放在桌面上,故正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如水中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故正确;

C、收集氧气可以选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故正确;

D、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注意垂直悬空,故错误。

故选D。

4.B

【详解】

A、碳+氧气

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C、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的温室效应引起气温升高,故①正确;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大气的一种自净过程,故②正确;③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能造成空气污染,故③正确;④酸雨的形成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臭氧层破坏是因为氟利昂,都与大气污染有关,故④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5mL,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少于25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7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多于17mL,则该同学实际倒处液体的体积小于8mL,故选C。

7.B

【详解】

A、21:

79与空气的成分相差不大,“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应高于普通空气,故错误;

B、氮气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可用作食品防腐剂,正确;

C、莱芜香肠采用真空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错误;

D、铁丝不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而是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错误.

故选B

8.A

【详解】

A、过低温,加压,可使氧气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故A说法正确;B、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不定是化合反应,例如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不是化合反应,故B说法错误;C、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放热,但不一定发光,故C说法错误;D、鱼类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水溶有一定量的氧气,不能说明是易溶于水,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9.C

【解析】

A.乘坐公交车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B.循环使用教科书,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C.废弃物品焚烧处理,可产生大量污染物,不利于保护环境;D.减少使用一次性餐盒可减少森林的砍伐,提高空气净化能力,有利于保护环境。

故选C。

10.C

【详解】

A、通过气球膨胀的快慢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哪一物质的催化效果好,不符合题意;

B、通过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很容易看出反应速度的快慢,也就知道了谁的催化效果好,不符合题意;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由于分两次实验,如果都能复燃,根本无法判断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符合题意;

D、第四组虽然也分两次实验,但通过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的话,很明显就能比较出反应速度的快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②试管夹⑤药匙①胶头滴管⑥酒精灯④试管⑩集气瓶

【分析】

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

【详解】

(1)在给试管内的物质加热时,要用试管夹夹持试管;

故填:

②试管夹;

(2)实验室中一般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

故填:

⑤药匙;

(3)胶头滴管一般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故填:

①胶头滴管;

(4)酒精灯常用于给物质加热;

故填:

⑥酒精灯;

(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试管;

故填:

④试管;

(6)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时需用集气瓶;

故填:

⑩集气瓶。

12.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硫+氧气

二氧化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有毒的SO2气体防止空气污染空气中氧气浓度低

【详解】

(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集气瓶底部加入水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

二氧化硫;根据资料可知:

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硫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原因是空气中还含有其它气体,氧气浓度偏低。

13.长颈漏斗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A。

大,C带火星,集气瓶口,木条复燃气泡连续均匀 ,最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BDE

【解析】

【详解】

(1)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实验中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的条件是加热,故选固固加热型装置A;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可以选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用该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复燃,说明氧气集满;F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装置,当观察到水中的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能收集,因为刚开始冒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4)制取气体的反应装置的选择依据是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利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的条件是不加热,故应该选B,不能选A,故BD正确,故选BD;

(5)氨气易溶于水故不能选排水法收集,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故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选装置E收集;

14.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这次实验看,加入0.7g食盐时效果最好必须进行三次实验取平均值(或还要观察或测定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的影响)建议蜡烛制造厂在烛芯周围放少量的食盐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节约资源

【详解】

实验结论:

由实验数据可知,①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②加食盐不会影响蜡烛燃烧的稳定性;

实验反思:

①由实验现象可知,所加食盐越多越好,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0.7g时效果最好,但是不是所加食盐越多越好呢?

此实验只有一次,得出的结论不可靠,没有观察蜡烛的火焰方面的变化,故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探究食盐是否加的越多越好;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是否有影响;

②可以建议:

建议在制造蜡烛时,在烛芯周围加入少量的食盐,延长蜡烛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15.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快;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放入盛放冷水烧杯中.缓慢有少量气泡冒出另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迅速有大量气泡冒出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大排水(排水集气)ACD

【详解】

探究实验一: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看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越大,在放入二氧化锰时反应越迅速,说明浓度越大,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快;

探究实验二:

要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固定变量可知,该实验操作是用试管取一定体积和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放入盛放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放入冷水中的过氧化氢反应不剧烈,而放入热水中的过氧化氢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出现,方案如下:

实验步骤

现    象

结    论

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放入盛放冷水烧杯中。

缓慢有少量气泡冒出

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越大

另取一支试管加入3~5mL1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迅速有大量气泡冒出

(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由以上信息中也可得到同样结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很多,如:

氧气密度只是略大于空气,很容易出现排不净空气或少量混合的情况;当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复燃时,只能说明瓶中的氧气浓度大,不能说明集气瓶内一点空气也没有;在收集氧气时,氧气与空气可能进行少量的扩散混合,这些都会造成氧气浓度的减小;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的说法是错误的。

16.75ml75ml

【详解】

解: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设通入氧气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x,则:

[x+(150mL-x)×1/5]/150mL×100%=60%,x=75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