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930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docx

饲草生产学复习资料

一、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株丛类型

根据叶在枝条上的着生位置,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和莲座叶丛草3个类型。

1、上繁草:

植株上部分枝较多而下部分枝较少,适合刈割利用的牧草。

刈割留茬产量不超过总产量的5%~10%;

2、下繁草:

植株下部分枝较多而上部分枝较少,适合放牧利用的牧草。

3、莲座丛草:

叶簇状,没有茎生叶或茎生叶很小。

全部叶片放射状向四周展开呈莲座状,上部的叶片较下部的叶片小,叶柄较短。

大白菜、胡萝卜、菊苣等叶菜类饲料作物属于此类。

6大经济类群:

禾本科、豆科、莎草科、菊科、藜科和杂类草。

适口性:

家畜对某种牧草的喜食和采食程度。

分蘖:

禾本科等牧草生长到一定时期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几个节上向上发出新枝、向下生根的现象。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寿命

根据寿命将牧草与饲料作物分为:

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牧草。

一年生牧草:

当年即可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开花结实后死亡。

两年生(越年生)牧草:

当年不能开花结实,第二年才开花结实,之后死亡。

多年生牧草:

寿命两年以上。

多年生牧草根据寿命长短又可分为:

短寿命、中寿命和长寿命牧草:

短寿命牧草:

平均寿命年为3~4年。

发育速度快,当年萌发,形成生殖枝,第二年发育完全,产量达到最高峰。

第三年产量逐渐下降。

如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

中寿命牧草:

平均寿命年为5~6年。

发育速度较慢,种子萌发当年不能形成生殖枝,2~3年后发育完全,产量最高,生长第4年产量开始下降。

如紫花苜蓿、百脉根等。

长寿命牧草:

平均寿命10年或更长。

发育速度慢,种子萌发当年不能形成生殖枝,3~4年后发育完全,产量达高峰。

如紫羊茅、鸭茅等

生长发育:

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新的种子产生,这个过程称为植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萌发—出苗(返青)—分蘖(分枝)—抽穗(现蕾)—开花—结实—枯黄

萌发:

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

出苗:

指幼苗露出地表面;返青:

指植物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

分蘖:

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分枝:

豆科牧草在根颈附近,长出嫩枝。

抽穗:

禾本科类牧草发育完全的幼穗从叶鞘内伸出的时期或状态。

现蕾:

豆科牧草出现花蕾的时期。

生育期:

牧草从出苗(返青)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收获种子的牧草);出苗(返青)到地上营养体收获所持续的总天数(收获营养体的牧草)。

生育时期:

指牧草在一年中在外部形态特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如现蕾期、抽穗期等。

生长期:

牧草从出苗(返青)到地上部分枯黄所经历的天数。

第二章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

土壤耕作:

指在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耕作层和表层的土壤状况,使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改善,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层(表层):

位于土壤的最上部、受耕作影响而被搅乱的土层

土壤耕作措施

常规耕作(传统耕作):

用犁翻耕土地,以及用耙、锄、中耕机等进行表土耕作的措施。

1、基本耕作措施:

犁地(作业深度一般在16-22cm)。

2、表土耕作措施(作业深度一般限于10cm以内):

灭茬、耙地、开沟和起垄、镇压、中耕管理。

加深耕层时,应注意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不乱土层,逐年加深(2-3cm/年)的原则。

少耕和免耕耕作:

1、少耕法: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耕作项目、作业次数和作业面的一类耕作方法。

2、免耕法:

又称零耕、化学中耕法。

指在作物播种之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在作物生育期间不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种子的品质要求

1、纯净度高

纯净度:

指被检验种子剔去杂质及其他种子后剩余的真实纯净种子的百分率。

纯净度(%)=纯净种子重/样品种子重×100。

2、籽粒饱满匀称

3、生活力强

生活力:

指在一定水温条件下,种子能够萌发长出健壮幼苗并发育成正常植株的能力。

常用发芽率和发芽势表示。

发芽率:

指可萌发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反映供试种子中有生命能力的种子的多少。

发芽势:

指规定时间内已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种子萌发的集中程度和整齐性。

4、无病虫害

5、含水量低(豆科:

12~14%、禾本科:

11~12%)

硬实种子:

由于种皮结构致密不透水和具有较厚角质层而致使种皮不透水造成种子休眠,此类种子称为硬实种子。

硬实处理:

擦破种皮、变温浸种、酸处理。

根瘤菌与根瘤菌接种的定义

根瘤菌:

指寄生在豆科植物根部根瘤中能够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素的一类微生物。

根瘤菌接种:

指播前将特定根瘤菌菌种转嫁到与其有共生关系的豆科植物种子上的方法。

根瘤菌接种的意义:

获得高产

豆科牧草能否发挥固氮作用,关键在于土壤中是否有能够与其共生的根瘤菌菌种,以及根瘤菌的数量、侵染能力和固氮能力。

一般新建人工草地的自然结瘤率很低,因此,为获得高产,播种前,应接种根瘤菌。

下列情况根瘤菌接种极其必要:

新垦土地;

首次种植某一豆科牧草;

4~5年后再次种植于同一块土地上;

不良环境条件得到改善,需再次种草。

接种原则:

1、正确选择根瘤菌的种类和类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非常专一,即一定的根瘤菌菌种只能接种一定的豆科植物种,这种对应的共生关系称为互接种族。

互接种族:

指同一种族内的豆科植物可以互相利用其根瘤菌侵染对方形成根瘤,而不同种族的豆科植物间互相接种则无效。

2、选择有效的根瘤

有效根瘤主要分布于主根和第一级侧根上,个体大,表面粗糙,中心红色或粉红色;无效根瘤主要分布在第二级侧根上,数量多,个体小,表面光滑,中心白色带绿。

播种:

将播种材料按一定数量和方式,适时播入一定深度土层中的作业。

饲草播种的一般要求如下:

(1)播种时期:

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春、夏、秋播种;旱作区雨季播种。

(2)播种深度:

一般为2~3cm。

决定播种深度的原则是“大粒种子应深,小粒种子应浅,疏松土壤稍深,粘重土壤稍浅,土壤干燥稍深,潮湿宜浅”。

(3)播种量:

适量播种,合理密植。

实际播种量=经验播种量/种子用价(种用价值)

经验播种量:

种子用价100%时的播种量。

种用价值:

是指播种材料中能够发芽的种子所占的重量百分比,其计算公式是种用价值=(净度×发芽率)÷100%。

(4)播种方式:

条播、撒播、穴播、育苗移栽。

绿肥:

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

绿肥作物:

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总称

间作套种: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

间作:

是指2种或2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宽度或行数划为条带相间种植。

其播种期相同而收获期不一定相同。

实质是对空间的充分利用。

套种:

指在同一块地内,当一种作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后,在其行间播下另一种作物,从而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一种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一般可增产20-40%,增产原因如下:

1、间作套种改变了作物的群体结构,增大了叶表面积,变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更替用光。

光能利用率提高,因而增产作用相当显著。

2、间作套种增加了边行数,充分发挥了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边行效应):

指地块四周植株由于光照、营养条件较好,其生长发育往往好于中央区域的植株,或因相邻地块植株的干扰(如高秆品种造成的遮荫等)而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3、间作套种后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各层营养,并且还有利于土壤营养的改善,从而达到作物增产的目的。

4、实行套种,使作物在空间上争取了时间,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间作套种的技术特点:

1、作物巧搭配: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早一晚,一多一少,一阴一阳。

2、适当的配置比例:

包括间套时作物的播种量和种植方式。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间混套的增产中心。

关键在于保证主作物的适宜密度。

可通过调节株行距来完成(如株距缩小,行距加大)。

4、妥善兼顾其它栽培技术。

复种:

指在同一块耕地上,于同一年内播种一茬以上生育季节不同,能依次替代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既可以是前后作物接茬种植,也可以是后茬套种在前茬作物田间的方式。

种植指数:

一个地区全年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

复种指数:

有复种的地区种植指数称为复种指数。

复种的技术特点(增产的保障措施)

1、力争早播。

争农时抢速度以确保复种作物有足够的生育、成熟时间,丰产保收。

2、采用措施促进作物丰产早熟。

施足基肥和磷肥可促进上、下茬作物早出苗、早成熟;下茬作物以追施化肥为主,生长后期要减少氮肥施入量以防徒长晚熟;密植作物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减少灌溉次数以促进早熟、抑制无效分蘖。

主要栽培牧草及饲用作物

苜蓿属牧草:

我国栽培最多是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

前者用作饲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用作绿肥。

生物学特性:

抗寒性强,-20℃能安全越冬。

抗旱性强,年降水量300-800mm地区生长良好。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富含石灰质土壤。

在北方比南方长势好。

忌积水,积水1天会造成植株死亡。

高热高湿条件下生长不良。

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地区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根据自然条件选择(考虑秋眠性、抗湿热性及耐酸性)。

1、苜蓿的秋眠性:

又称休眠性,是指秋季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和生产力发生的一种变化。

2、苜蓿品种的秋眠习性与其再生能力、潜在产量特别是耐寒性高度相关。

3、秋眠型苜蓿品种抗寒性强,但产量相对较低,再生较慢。

非秋眠型苜蓿品种抗热抗病性强,产量高,再生快,但耐寒性差。

半秋眠型苜蓿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2)整地:

精细整地。

(3)播种(4)田间管理(5)收获:

始花期收获、留茬4~5cm。

(6)种子生产:

播种量0.7-1kg/亩,行距40-60cm。

以头茬留种较好。

收种时间为大部分荚果变成黄色或褐色时进行。

注意事项:

紫花苜蓿青草中含有大量皂甙,它们能在瘤胃内形成大量泡沫,阻塞嗳气排除。

因而青饲或放牧反刍家畜易得臌胀病。

因此,青饲时应在刈割后凋萎1-2h,或与禾本科牧草混喂;放牧前先喂一些干草或粗饲料,在有露水和未成熟的苜蓿地上不要放牧。

青饲时易得臌胀病,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饲喂,防止此病发生。

苜蓿连作障碍(自毒作用):

苜蓿连作,即使在正常管理情况下,也会出现出苗率低、生育状况变差、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的现象。

原因:

自毒物质的存在1、降低发芽率,影响新播种苜蓿生长2、损害幼苗根系发育3、降低抗逆能力如何解决?

实行轮作

白三叶

多年生草本,寿命8-10年。

主根较短,侧根发达。

根系浅,集中分布于10-20cm表层土。

茎细长,有许多节,匍匐生长,茎节着地生根,向上长枝,侵占性强。

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中央具“V”字形白斑。

头状花序,花白色。

荚果细狭长而小。

种子心脏形,黄色,细小,千粒重0.5-0.7g。

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15-25℃,适宜降水量600-800mm或更多。

耐热、抗寒性强。

耐湿:

积水40d仍能存活。

耐荫,可用于果园种草。

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耐酸,但耐碱性差。

再生性强。

栽培利用技术:

整地:

种子细小,需精细整地。

播种:

早春、晚夏、早秋播种,播种量0.5kg/亩,条播,行距15-30cm,播深1-2cm。

可与红三叶、黑麦草、鸡脚草等多种牧草混播供放牧使用。

田间管理:

除杂(白三叶与一年生牧草混播、利用一年生牧草抑制杂草的生长)、施肥(以有机肥、P、K肥为主)、灌溉与排水、病虫害防除。

收获:

始花期、留茬4~5cm。

利用:

放牧、刈割利用。

注意食用过量引起臌胀病

黑麦草属牧草

黑麦草属牧草是南方山区重要牧草,与白三叶混播建立人工草地。

多年生黑麦草和多花黑麦草是世界性栽培牧草,在我国也有广泛的种植,具有极其重要的饲用价值。

一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

株高80-120cm,分蘖较少。

叶片长10-20cm,宽6-8mm,叶色为浅绿色,幼叶展开前卷曲。

多年生黑麦草:

株高50-100cm,分蘖众多。

叶片窄长,长5-12cm,宽2-4mm,边缘粗糙,深绿色,具光泽,富弹性。

两者主要区别:

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叶色等。

多年生黑麦草(宿根黑麦草、英国黑麦草)

栽培管理:

播前精细整地,保持良好土壤墒情,结合耕翻要施足基肥,以厩肥为主,伴施适量无机速效氮磷钾肥。

在生产中,多年生黑麦草常与红、白三叶等短寿命豆科牧草混播。

饲用价值:

茎叶繁茂,幼嫩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各种家畜上等饲草。

花前刈割可调制成优质干草,也青饲或放牧利用。

一年生黑麦草(多花黑麦草、意大利黑麦草)

一年生黑麦草适于用作冬春作物利用。

栽培管理:

播前深耕、多施基肥。

每次刈割后应追肥灌水。

一年生黑麦草生长快、再生性好,一个生长季可连续刈割多次,产草量高。

在生产中,可与多年生黑麦草、毛苕子、红三叶、白三叶等混播。

饲用价值:

一年生黑麦草为各种家畜喜食,可刈割青饲或调制优质干草,也可放牧利用,而且也是养草鱼的好饲料。

鸭茅属牧草

鸭茅属牧草约有5种。

我国仅有1种,即鸭茅。

鸭茅又名鸡脚草、果园草,全世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

鸭茅耐荫蔽,常栽培果园间隙地,用于提高果园土壤肥力,防除杂草滋生。

疏丛型,须根系,上繁草。

秆直立或基部膝曲,高70~120厘米(栽培种可达150厘米)。

圆锥花序开展,长5~20(30)厘米;小穗多聚集于分枝的上部,通常含花朵2~5;颖果长卵形,黄褐色。

鸭茅适宜湿润而温凉的气候,抗寒性不如狗尾草和无芒雀麦,但能耐受较高的温度。

抗旱力较狗尾草好,但不如原产于低雨量地区的无芒雀麦。

适应的土壤范围较广,在肥沃的壤土和黏土上生长最好,但在稍贫瘠干燥的土壤上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利用价值:

1、鸭茅产量高,营养丰富,草质柔软,适口性良好,各种家畜极喜食。

2、可青饲、青贮、调制干草利用。

3、返青较早,枯黄晚,生长快,放牧利用季节长,但不耐践踏。

4、鸭茅在土壤中能积累大量根系残余物,对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

牧草混播与草田轮作

混播: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2种或2种以上牧草的种植方式称为混播。

混播原理:

不同草种,其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营养代谢特点不同。

它们组成的植物群里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光合潜力。

(1)形态学互补原理

各科牧草在形态学方面有显著差别,将多个在分枝、叶分布、株高、根系分布、矿物吸收等形态上相反的牧草种类混播在一起,其地上部分叶片和枝条的成层分布,能充分利用光照;其地下部分根系的成层分布,能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从而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草地的产草量。

(2)生长发育特性原理

牧草种类不同,其生长年限、发育速度、高产年份、再生方式各不相同;且不同牧草一年内适宜的生长季节也各不相同。

因此,不同草种混播可发挥各自优势,较快地形成草层,保证每年都有较高额而稳定的产量,且能防止杂草侵入,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3)营养互补原理

①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营养需求特点不同,豆科牧草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钙、磷、镁;禾草吸收较多的硅和氮。

豆、禾混播后减轻了对土壤矿物营养元素的竞争,使土壤中各种养分得以充分利用。

②豆科牧草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除供自身的生长发育外,尚有25%通过地上地下组织的分解转移到禾草中,使得禾草CP含量提高。

③由于禾本科牧草对固N产物的利用,促使豆科牧草的固N作用增强。

(4)生态学原理

不同牧草对自然资源的竞争能力不同,即每种牧草都对光、温、水、气和养分有一定要求。

因此,可通过选择对这5个生态因子要求各异的草种进行混播,混播群落对空间、时间、资源利用都较充分,产草量也就较高。

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产量高而稳定;改善牧草品质;易于收获与调制;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

(1)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生态适应性(气温、降水、土壤)、种植制度

(2)符合建植人工草地的目的和要求(3)考虑草地的利用年限

(4)混播在一起的牧草应具有种间相容性

混播草种如有相似的侵占性和适应性,一般易产生良好的相容性,易形成稳定的混播群落。

混播牧草组合比例

(1)混播牧草的种数:

1、利用2~3年:

2~3种为宜2、利用4~6年:

3~5种为宜3、长期利用:

不超过5~6种

(2)混播牧草的比例

根据利用年限确定豆禾比

由于豆科牧草寿命比禾本科牧草短,因此,草地利用年限越长,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应越低。

短期利用:

豆禾比7:

3或6:

4;中期利用:

豆禾比:

3:

7或4:

6;长期利用:

豆禾比1:

9。

根据利用方式确定上繁草与下繁草的比例

割草利用:

上繁草占90-100%;放牧利用:

上繁草占25-30%;刈牧兼用:

上繁草占50-70%。

混播牧草的栽培管理

播种量:

K=NH/X

K:

播种量;N:

某草种在混播中占有的比例;H:

某草种单播时的播种量;X:

种子用价。

播种时期:

春季、秋季、雨季播种。

混播方法:

同行混播、间行混播、交叉混播、混合撒播。

播种深度:

2-3cm。

生产中掌握“大粒种子应深,小粒种子应浅,疏松土壤稍深,粘重土壤稍浅,土壤干燥稍深,土壤潮湿宜浅”的原则播种。

草田轮作

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的复种方式。

连作:

连年在田地上种植同一作物或采用同一复种方式称为连作。

连作具有如下危害:

1、病虫害加重;2、土壤次生盐碱化及酸化;3、植物自毒作用;4、元素平衡破坏。

休闲:

指在生长季节不种植作物,通过土壤耕作来恢复和培养地力。

休闲制不符合轮作体系中对土地的高效利用,浪费土地资源,应提倡种植绿肥作物,采用种青压青的方法或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的方法改革休闲制。

轮作的作用:

1、充分利用光、热、水和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2、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3、改良退化土壤,减轻水土流失和病虫害的发生。

轮作的类型:

大田轮作:

以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的轮作。

玉米+大豆-烤烟轮作。

草料轮作(饲料轮作):

以生产饲草饲料为主的轮作。

水稻-黑麦草+紫花苕轮作、苜蓿-玉米轮作。

蔬菜轮作:

以生产蔬菜为主的轮作。

南瓜-茄轮作、水稻—大蒜轮作、生姜-大葱轮作。

草田轮作:

一类在轮作体系中含有草类的轮作。

是根据各类草种和作物的茬口特性,将计划种植的不同草种和作物排成一定顺序,在同一地块上轮换种植的种植制度。

茬口特性:

是指作物生产的茬口安排中不同前后作的反应特点。

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提倡草田轮作,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增加草食家畜饲养比例,其意义在于:

1、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草食家畜取代部分耗粮型家畜,有效缓解我国长期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

2、充分发挥4倍于农田的草地资源和农区草田轮作的生产潜力。

3、改善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增强国民体质。

4、充分利用南方地区优越的水、热、光等农业环境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

5、减少农药、化肥、杀虫剂等的使用量,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农牧民收入。

青贮饲料及其调制

青贮饲料:

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经过乳酸菌发酵调制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

新鲜的、萎蔫的或者是半干的青绿饲料,在密闭条件下利用青贮原料表面上附着的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或者在外来添加剂的作用下促进或抑制微生物发酵,使青贮pH值下降而保存的饲料叫青贮饲料。

青贮类型划分:

高水分青贮:

被刈割的青贮原料未经田间干燥即行贮存,一般情况下含水量70%以上。

优点:

减少了气候影响和田间损失;作业简单,效率高。

缺点:

高水分对发酵过程有害,容易产生品质差和不稳定的青贮饲料;由于渗漏,会造成营养物质的大量流失;增加运输工作量。

凋萎青贮:

在良好干燥条件下,经过4~6h的晾晒或风干,使原料含水量达到60%~70%之间,再捡拾、切碎、入窖青贮。

优点:

含水量适中,可抑制不良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丁酸发酵引起的损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流出液损失;含水量低,减少了运输工作量。

缺点:

干物质、胡萝卜素损失有所增加。

低水分青贮(半干青贮):

通过降低水分(晾晒或混合其他饲料),使青贮原料的水分含量得到控制(豆科牧草含水量应达50%,禾本科达45%),从而限制不良微生物的繁殖和丁酸的发酵而达到稳定青贮饲料品质的青贮方法。

优点:

具有干草和青贮料两者的优点(养分损失10%~15%);含水量低,具有较多的营养物质;味微酸性,有果香味,不含酪酸,适口性好。

加添加剂青贮:

(1)加酸青贮(发酵抑制剂,抑制不良菌生长)

酸的种类:

无机酸(盐酸、硫酸、磷酸,注意腐蚀)、有机酸(甲酸)。

作用:

快速降低pH,抑制呼吸作用和不良细菌的活动,使营养物质的分解限制在最低水平,从而保证饲料的品质。

(2)加甲醛青贮(发酵抑制剂,抑制微生物繁殖)

作用:

抑制青贮过程中各种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在青贮饲料中添加0.15~0.30%的福尔马林,能有效抑制细菌,发酵过程中没有腐败菌活动。

缺点:

甲醛异味大,影响适口性。

(3)加尿素青贮(营养性添加剂)

作用:

降低青贮料营养物质的分解,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抑菌作用;形成菌体蛋白,以提高青贮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

尿素用量:

原料重量的0.5%。

(4)加乳酸菌制剂青贮(发酵促进剂、好气性变质抑制剂)

优点:

促进青贮料中乳酸菌的繁殖,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用量:

每1000kg青贮料加乳酸菌培养物0.5L或乳酸菌制剂450g。

(5)加酶制剂青贮(发酵促进剂)

种类:

淀粉酶、糊精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作用:

分解原料细胞壁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产生可被乳酸菌利用的可溶性糖类,促进乳酸菌的产生和乳酸发酵。

用量:

按青贮原料质量的0.01~0.25%添加。

优点:

与普通青贮相比,添加剂青贮可减少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

拉伸膜裹包青贮:

拉伸膜裹包青贮是低水分青贮的一种形式,其调制原理同低水分青贮。

即通过凋萎将牧草水分含量降至50%~60%时,用捆包机高密度捡拾压捆,然后用专用塑料薄膜裹包密封,以创造有利于乳酸发酵的厌氧条件,从而达到保存青贮饲料营养的目的。

优点:

为雨季牧草的贮存,以及青贮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便利条件。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一)青贮原料方面的因素

1、营养物质含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可溶性糖分含量。

一般糖含量越多所产生的乳酸就越多,而醋酸和酪酸就越低。

因此应选择可溶性糖含量高的原料来进行青贮,从而保证青贮的品质。

2、原料的表面结构、硬度等(收获后压扁或装窖前将原料揉碎)。

3、微生物因素:

足够的活性强的乳酸菌,极少存在或不存在酪酸菌、霉菌、酵母菌等。

(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

1、化学处理:

含糖量低的青贮原料通过添加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以促进乳酸菌繁殖。

直接加入酸类物质(盐酸、硫酸、磷酸、甲酸等)来降低pH值。

2、物理处理:

调节水分含量:

含水量以50%~70%为宜。

切短、压实:

便于装填原料,增加饲料密度,提高青贮窖的利用率;排除原料间隙的空气,缩短氧化时间,促进乳酸菌繁殖。

尽早密封:

抑制好气性细菌的繁殖,促进乳酸菌繁殖。

控制温度:

20~30℃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发育

3、微生物处理:

人为添加培养的乳酸菌菌种,促进乳酸菌繁殖,加快发酵过程。

调制优良青贮应具备的条件

1、适当含糖量:

不易青贮的原料只有与其他易于青贮的原料混贮或添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或加酸青贮才能成功。

2、适当含水量:

含水65~75%时,最适宜于乳酸菌繁殖。

水分过低,青贮时难以踩紧压实,窖内留有较多空气,造成好气性菌大量繁殖,使饲料发霉腐败。

水分过多时易压实结块,利于酪酸菌的活动。

同时植物细胞液汁被挤后流失,使养分损失。

含水量的调节:

X=(A—B)/(B—C)式中:

X为添加料量;A为原料含水量;B为理想含水量;C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