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84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docx

三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素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走1圈的时间是60秒。

3.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分=60秒。

4.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分化成秒,分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5.计算经过的时间。

可以用数小格或大格的方法,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赛跑时,用的时间越短,说明跑得越快。

2.学过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而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3.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可以通过钟面数格计算,也可以将后一个时刻所在的时、分减去前一个时刻的时、分,如果“分”数不够减,就从“时”中借1换成60分,再减即可。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重点)。

2.分和秒之间的关系(难点)。

 

3.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重点)。

4.用不同的解题策略计算经过的时间(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  秒的认识。

2.时间单位的换算。

3.经过时间的计算。

第二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另一个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把减数看成与之相接近但大于它的整十数,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加上为凑整十数而加上来的一位数。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先看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口算、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1个0。

4.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本1。

5.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十位上加10再减。

6.估算。

可以先把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如果个位相加满十,一定不要忘记向

十位进“1”。

2.笔算加法时,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应向前一位进

“1”,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千万不能忘记加进位的1。

3.笔算退位减法时,一定不要忘记减去退位的1。

4.解决有关购物的估算问题时,为了保证所准备的钱够用,应

做到估大而不估小。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重点)。

2.理解如何将两位数加、减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难点)。

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重点)。

4.理解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算理(难点)。

5.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运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实际问

题(重点)。

6.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估算(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

第三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做单位。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5.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也叫公里)做单位,“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1000米。

6.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去掉米数的末尾的3个0。

7.吨的认识。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1吨=1000千克

8.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

9.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用列表法解决数学问题能使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有利于理清解题思路。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

3.测量时,如果起始端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

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4.在含有单位的计算中,一定要考虑单位是否统一。

5.在进行物体质量大小的判断时,不要受物体本身材质的影

响而误认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体的轻重不相同。

6.解决有关质量计算的问题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进行计算。

7.在解决运货问题时,如果运完几次后剩余的货数达不到车

的载质量,也需要再运1次。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能进行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换算(重点)。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难点)。

3.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千米与米之间单位换算的方法(重点)。

4.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难点)。

5.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重点)。

6.学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难点)。

7.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8.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整理信息(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及换算。

2.吨的认识及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3.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加减法的笔算。

笔算相同点: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笔算不同点:

(1)加法: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减法: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2.加法的验算。

交换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看两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等

3.减法的验算。

方法一: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方法二:

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4.万以内数的连加。

计算万以内数的连加时,可以列两个竖式来计算,也可以列一个竖式来计算,用脱式计算时,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一般需要几步就写几个等号。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2.计算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1。

3.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被借走1,计算这一位时应先减去这个被借走的1,再计算。

4.在进行脱式计算时,不参加运算的数一定要落下来,参加下一步的运算。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

2.理解“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难点)。

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重点)。

4.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难点)。

5.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重点)。

6.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难点)。

7.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

8.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解题的策略。

(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连续进位加法。

2.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及连续退位减法。

3.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倍的意义。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即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几。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数后面不加单位名称。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重点)。

2.理解“倍”的意义(难点)。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重点)。

4.理解含有“倍”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六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整十、整百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算出积后,再看整十、整百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去乘一位数,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4.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要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若没有进上来的数,则要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若有进上来的数,则必须加上。

5.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用一位数去乘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6.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先把因数中的多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中间要用“≈”连接。

7.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按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8.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选择两个相关的条件,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后,要在积的末尾添0。

2.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再用几十和几分别乘一位数,最后再相加。

3.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与哪个数位上的数相乘,所得的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4.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哪一位相乘满几十,一定要向前一位进位几。

5.用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某一位上的结果是整十数时,要先在本位上写“0”占位,再向前一位进位。

6.在竖式计算中,个位相乘满十进上来的数要写得小一些,防止写大了误当成因数了。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8.0和任何数相加得这个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9.因数中间的0也要与一位数相乘,不能漏掉,每一次进位的数只能加在它的前一位上。

10.用简便算法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因数末尾的0要落下来。

11.估算时,一定要用“≈”连接。

12.估算带钱问题时,应估大不估小,以免带的钱不够,因些,乘法估算要联系实际进行。

13.解决问题时,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先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解答。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重点)。

2.理解口算算理(难点)。

3.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重点)。

4.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难点)。

5.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重点)。

6.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笔算算理(难点)。

7.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重点)。

8.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难点)。

9.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

10.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难点)。

11.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

12.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难点)。

13.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重点)。

14.根据实际问题采用适当的估算方法(难点)。

15.掌握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重点)。

16.能用画图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4.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字编码知识盘点:

1.邮政编码的意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

2.邮政编码的结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位数字表示邮区;第四位数字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或字母组成的,前6位数字是行政区划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第七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四边形的特征。

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并且是封闭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周长的含义。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4.测量周长的方法。

(1)绕绳法;(2)滚动法。

5.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6.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7.计算拼组图形周长的方法。

用画图的方法画出拼组后的图形,先找出拼组图形的长和宽或边长,再根据周长的计算公式求出周长。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一个封闭图形。

2.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同时具备4条边都相等才能称作

正方形,,二者缺一不可。

3.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如果一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

那么它就没有周长。

4.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条长与2条宽的和,计算时间不要丢失任

何一个量。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重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难点)。

3.理解周长的含义(重点)。

4.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难点)。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重点)。

6.能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7.掌握拼组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重点)。

8.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第八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1.几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几分之几。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温馨提示:

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

3.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4.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1)分子是1的分数相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2)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5.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6.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7.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做分母,所取的份数做分子。

8.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用这个数除以平均分成的份数。

9.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1.用分数表示的前提是平均分。

2.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同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4.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做分母,所取的份数做分子。

5.分子和分母(0除外)相同的分数可以用1来表示。

6.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7.求一份占整体的多少用分数表示,求一份是多少用具体数量表示。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重点)。

2.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难点)。

3.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重点)。

4.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难点)。

5.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重点)。

6.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1减几分之几的算理(难点)。

7.会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重点)。

8.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难点)。

9.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重点)。

10.运用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大小比较。

3.分数的加减法。

4.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九单元。

本单元知识盘点:

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重叠问题时,可以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集合图,借助集合图进行思考。

为了不重复地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叠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

解决重叠问题时,一定要减去重复的部分。

 

本单元重难点内容:

1.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

2.理解集合图的意义(难点)。

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

用集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