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00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docx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

 

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2016年2月

 

引 言

油料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是食用植物油、蛋白饲料的重要原料。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养殖业发展,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油料生产能力增长缓慢,产需缺口扩大,进口增加,对外依存度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和大豆进口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40%,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油料生产能力,挖掘增产潜力,保持一定的自给水平。

我国食用植物油构成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茶油占八成以上,种植规模占95%以上。

大力发展这些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对于保障国内油料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全会精神、201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本规划。

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的原则,《规划》围绕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四种主要大宗油料作物,通过打造核心产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着力突破生产瓶颈制约,引导各地抓好油料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规划基期为2014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波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本油料生产大体可分为快速发展、缓慢下滑、稳步发展和波动发展四个阶段。

1949-1957年为快速发展阶段,面积从16632万亩扩大到26397万亩,增长59%,年均增长6.0%;产量由709万吨增加到1350万吨,增长90%,年均增长8.3%。

1957-1977年为缓慢下滑阶段,面积由26397万亩降至16124万亩,产量由1350万吨降至1040万吨,分别减少39%、23%,年均下降0.3%左右。

1977-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面积由16124万亩增至32408万亩,产量由1040万吨增至4493万吨,分别增长1倍、3.3倍,年均增长5.5%左右。

2004-2014年为波动发展阶段,面积从32408万亩降至28487万亩,减幅12%,年均减少0.3%;总产量由4493万吨降至2007年的最低点3633万吨后,近5年基本稳定在4350万吨水平。

油料生产格局逐步优化,形成了长江流域油菜籽、冀鲁豫花生、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及南方油茶等优势产区。

2014年,长江流域冬油菜籽面积9905万亩、产量1302万吨,均占全国88%;西北春油菜籽面积927万亩、产量105万吨,均占全国8%;冀鲁豫3省花生面积3249万亩、总产932万吨,分别占全国的47%、56.5%;东北和内蒙古4省区大豆面积5100万亩、产量602万吨,均占全国50%;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油茶面积3630万亩,占全国66%。

——油菜籽。

油菜籽生产总体呈缓慢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前,播种面积在2000-3500万亩之间徘徊,产量不到200万吨。

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生产快速增长,2000年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1241万亩和1138万吨,比1977年增长2.4倍和8.7倍。

之后,生产波动下滑。

2007年面积、产量降至8463万亩和1057万吨,分别比2000年减少25%和7%。

2007年国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后,生产恢复发展,面积连续7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2014年分别达到11382万亩和1477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花生。

花生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前,花生面积在3000万亩上下波动,产量在500万吨以下。

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快速发展,1995年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后,2000-2003年连续四年超过1300万吨,面积达到7585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花生种植出现下滑,2007年面积、产量为5917万亩、1303万吨,分别比2003年减少22%和3%。

2007年开始生产恢复发展,并实现“六连增”。

2014年面积、产量分别为6906万亩、1648万吨。

——大豆。

大豆生产总体呈下滑态势。

上世纪60年代是大豆种植高峰期,年均面积约1.5亿亩,最高达到1.9亿亩,产量在800万吨左右。

70年代之后,大豆生产缓慢下滑,面积最低时仅10036万亩。

得益于单产提高,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徘徊。

1992-2009年生产逐步恢复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面积、产量回升至14386万亩、1740万吨。

但之后生产连年下滑,2013年面积减至10186万亩,产量降至1195万吨,为近20年来新低。

2014年面积、产量分别为10200万亩、1215万吨,较上年小幅增长。

——油茶。

油茶生产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9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008年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全国油茶面积3400万亩,油茶籽产量100万吨左右(折茶油25万吨)。

2014年,全国油茶栽植面积和油茶籽产量分别增加到5470万亩、200万吨,比2008年增加1930万亩、100万吨。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

1.面积扩大空间有限。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

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既要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又要增加棉油糖供给,难度较大。

特别是一些农业大省既是油料主产区又是粮食主产区,如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冬小麦与油菜籽是同季作物,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玉米与花生是同季作物,粮油用地矛盾突出。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首要任务的情况下,油菜籽、花生、大豆等大宗草本油料面积扩大的空间相对有限。

油茶前期投入成本高、挂果期长,农民投入能力不足,面积增长缓慢。

2.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近年来,国家安排投资在主产区建设了一批油料生产基地,但年度投资规模有限。

已建的油料基地范围小、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工程建设标准低,油料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油料生产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颈。

如油菜产区灌排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年久失修老化、灌排效率下降,易发生渍涝灾害;花生大多种在沙壤地、旱坡地和边角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耕地质量较差;榨油大豆主产区多为旱区,灌溉水源和设施欠缺,关键农时难以保障适时灌溉。

3.优良品种选育缓慢。

继“双低”油菜之后,国内少有高产稳产高抗的优良油菜品种,单产水平没有显著提高,2004年以来平均亩产在120公斤左右徘徊。

目前,油菜品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适宜双季稻区种植的早熟品种,现有品种生育期偏长,茬口不衔接,单产较低;适合机收的品种培育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花生多以自留种为主,品种退化严重,缺少单产、含油率和出仁率等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大豆高产、优质、专用、抗病品种较少,单产和含油率不高。

4.机械化生产尚待突破。

油料机械化收获技术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油菜、花生精量化、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滞后。

如油菜移栽仍以人工为主,用工多、成本高,机械化移栽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

收获机械总体上停留在模仿和组装阶段,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机械性能不高,作业效率、损耗率、使用寿命、安全性和舒适性等与进口机械差距较大,功能比较单一。

受适宜品种培育缓慢、机械性能落后和农艺农机融合不够等因素影响,主要油料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大宗粮食作物。

油茶大多种在山高坡陡地区,没有专业机械,采收成本较高。

5.比较效益偏低。

油料生产费工费时,近年来土地成本、人工费用上涨较快,一些地区农业用工费用年均涨幅超过20%,湖南、湖北等省已涨至每人每天100元左右,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升至60%左右。

与粮食作物相比,油料种植比较效益持续偏低,且年际间波动较大。

2007-2014年,小麦收购价格从每斤0.74元稳步涨至1.25元,涨幅69%,亩均净利润大多在100元以上,而同期油菜籽收购价格虽从每斤1.75元涨至2.58元,但亩均净利润从85元降至2011年的21元,2012年开始连年亏损90元左右,2014年亏损额达142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产需缺口扩大

1.需求稳步增长。

受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国植物油消费稳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逐渐普及,食用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

据预测,2020年全国植物油消费量比2014年增加400万吨左右。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要求逐步提高,以及国家严格执行食用植物油质量标准,在豆油继续作为食用植物油最大品种的同时,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消费比重逐年增加。

2.产需缺口较大。

2014年,国产油料加工植物油产量与需求量相比,产需缺口约1900万吨。

今后一段时期,植物油消费需求继续增长,产需仍有较大缺口。

按照现有国产油料产能测算,预计2020年植物油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到2300万吨。

此外,2014年国产油料加工的蛋白饼粕产需缺口约3300万吨,主要通过进口弥补。

预计2020年国产油料加工的蛋白饼粕产需缺口继续扩大。

3.进口持续增加。

由于国内油料产不足需,近年来进口量不断增加。

2014年,进口油菜籽508万吨,相当于国内菜籽产量的1/3,比2010年增长2.2倍;大豆进口7140万吨,是国产大豆的5.9倍,创历史最高。

油脂进口总体平稳,2014年棕榈油、豆油和菜籽油分别进口532万吨、114万吨和81万吨,与2010年基本稳定。

同时,国际市场油料价格波动加大,如大豆现货价格由2007年初的每吨275美元涨至2008年7月的547美元,2009年初又降至350美元,2013年又猛涨至每吨533美元。

随着国内外市场接轨,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油料生产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近年国际食用植物油价格低于国内市场,出现了价格倒挂,对国内油料生产十分不利。

(四)经验与启示

1.培育突破性品种是关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饼粕利用率低,油菜生产发展缓慢。

1998年,国家启动了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新培育的中油、华杂系列“双低”油菜品种,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由8%、40μmol/g降至5%、30μmol/g以下,提高了饼粕利用率,单产水平由每亩90公斤提高到120公斤左右,增长33%,油菜籽种植收益明显增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全国油菜籽生产的发展,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7年的9713万亩、958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1382万亩、1477万吨,增幅分别为17%、54%。

实践证明,高产、优质、多抗油料新品种培育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对促进油料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改善生产条件是保障。

为提高油菜籽生产能力,从1998年开始,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地市为单位建设大型“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2009年开始,基地建设年度投资规模增加到2亿元,建设范围逐步扩展到榨油花生和大豆主产区,建成了一批油料生产基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油料生产抗灾减灾能力。

同时,2009年以来国家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2亿元,支持湖南、江西、广西等主产区建设油茶生产基地,新建和改造油茶林,加强油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3.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

2000年以来,全国大宗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从3.25亿亩降至2007年的2.75亿亩,2014年恢复到2.84亿亩,产量相应经历了4123万吨、3633万吨和4340万吨的波动过程。

大豆随着播种面积下滑,产量相应大幅下降,2000年、2007年和2014年大豆面积分别为1.4亿亩、1.3亿亩和1亿亩,总产分别为1541万吨、1273万吨和1215万吨。

油茶面积、产值也随着需求增加和价格提高,实现双增长。

实践证明,促进油料生产稳定发展,必须确保播种面积稳定。

4.调动农民积极性是根本。

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决定油料面积的增减、田间管理的好坏,进而影响油料产量。

2004-2006年,油料种植比较效益大幅下降,其中油菜籽亩均现金收益由254元降至194元,亩均净利润由85元降至2.8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油菜籽播种面积由10907万亩迅速下滑至8976万亩。

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上市场价格上涨,油菜籽亩均利润增至2008年的308元,油菜面积相应恢复到2009年的10917万亩。

大豆由于单产低于稻谷、玉米,加上种植效益连年下滑,亩均净利润由2008年的178元降至2014年的41元,使农民改种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大豆面积下降。

油茶种植由于茶油价格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积极性较高,面积稳步增加。

二、发展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潜力分析

(一)重要意义

1.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的食用油消费需求。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油料需求将呈稳中有升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油菜籽、花生和大豆三大油料消费总量将达到1.3亿吨。

进一步加快国内油料作物生产,提高油料自给水平,是稳定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的重要举措。

油茶等木本油料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销售价格高,适合中高端人群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部分进口橄榄油。

2.有利于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地力提升。

大豆种植可改善地力,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产量。

油菜、大豆与小麦、玉米等作物间套种,能有效减轻病虫危害,增肥地力,实现增产增收。

油茶等木本油料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不与粮争地。

因此,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大宗油料作物,可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3.有利于促进生产节本增效和农民增收。

通过改善油料生产条件,加快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农机(具)研发推广,实现油料生产全程机械化,可以提高大宗油料作物单产、含油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油料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4.有利于推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

一些贫困地区资源条件适合油茶、油菜籽等油料生产,种植效益较好,特别是南方山区油茶亩均产值可达2000-3000元。

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油茶、油菜籽等特色油料生产,可以帮助农民脱贫,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

(二)生产发展潜力

1.油料面积恢复仍有可能。

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可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大宗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目前长江流域冬闲田约1亿亩,适宜种植油菜的约4000万亩,主要集中在长江上中游地区,即湖南、江西、湖北、安徽、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可开发种植油菜。

三峡大坝蓄水发电后,沿江滩涂增多,可扩大油菜种植1000万亩左右。

东北地区可恢复种植大豆3000万亩以上。

北方农牧交错区常年干旱,可适当调减低产玉米面积,实行粮油轮作,扩大耐旱花生种植500万亩。

2.木本油料发展余地较大。

油茶等木本油料不与粮争地,是增加油料供给的补充渠道之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木本油料树种种植面积从现有的1.2亿亩发展到2亿亩,产出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

目前,14个油茶主产省区约有5000多万亩林地适宜种植油茶。

3.单产水平提升有潜力。

与其他油料主产国相比,我国大宗油料单产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仅120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公斤,较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产国低50公斤以上。

从国内不同地区生产水平看,单产差距也不小。

黑龙江农垦千万亩大豆平均亩产170公斤以上,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200公斤;江苏省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84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高42%,比条件相近的浙江、安徽省分别高48公斤和30公斤。

全国花生平均亩产239公斤,但河南、山东省平均亩产超过290公斤。

新造的高产油茶林亩产茶籽可达到200公斤左右,较目前水平有较大提高。

4.含油量提高有空间。

大宗油料作物中,油菜籽、花生含油量较高,提升潜力较大。

近两年国家审定的油菜籽品种大部分含油量在43%以上,多个品种达到50%,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品种高7个百分点,另外还有一批含油量60%以上的后备品系。

花生含油量明显提高,育成一批55%的高油品种,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品种高5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大豆含油量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油茶籽的含油率可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以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统筹粮油作物生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保持国内食用植物油一定自给水平为目标,围绕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质增效,着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资源,努力增加油料面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抗灾减灾能力,加快良种良法研究推广,提高单产水平和品质;着力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促进油料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根据油菜籽、花生和大豆增产面临的制约因素,结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农田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油茶种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新造高产林、改造低产林并重。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

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优化油料生产布局,集中连片建设高产稳产的核心产区。

进一步调整油料品种结构,加快推广“双低”优质油菜、专用花生、高油大豆新品种以及油茶高产无性系(品种)。

因地制宜推广粮油轮作制度、发展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木本油料树种,增加油料面积。

——主攻单产,节本增效。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适宜机种机收的突破性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专用农机(具)研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机,加快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增产潜力,推进油料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政策引导,市场调节。

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大宗油料生产的支持力度,构建促进油料增产的投入支持机制。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市场调控,保障合理收益,保持市场基本稳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结合《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适当扩大大宗油料面积,稳步提高单产水平。

到2020年,油菜籽、花生、大豆、油茶籽四大油料播种面积力争达到4亿亩左右,总产量598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6242万亩、1440万吨。

其中,油菜籽面积、产量分别力争达到1.2亿亩、1620万吨,比2014年增加618万亩、143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长江流域稻油轮作区;花生面积、产量分别力争达到7200万亩、1870万吨,比2014年增加294万亩、222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黄淮海玉米花生轮作区和东北农牧交错区;大豆面积力争恢复到1.4亿亩,总产量189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3800万亩、675万吨,增加的区域主要是东北玉米大豆轮作和黄淮海地区低产玉米改种大豆:

油茶籽面积扩大到7000万亩,油茶籽产量60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1500万亩、400万吨。

主要油料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油菜籽机械化收获水平显著提升。

通过四大油料作物产能提升,增产食用植物油约230万吨,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3-5个百分点,力争达到40%。

大宗油料生产发展目标

指标

2014年

2020年

2020年比2014年增加

一、面积(万亩)

油菜籽

11382

12000

618

花生

6906

7200

294

大豆

10200

14000

3800

油 茶

5470

7000

1530

合计

33958

40200

6242

二、产量(万吨)

油菜籽

1477

1620

143

花生

1648

1870

222

大豆

1215

1890

675

油茶籽

200

600

400

合计

4540

5980

1440

三、单产(公斤/亩)

油菜籽

130

135

5

花生

239

260

21

大豆

119

135

16

油茶籽

36

86

50

四、含油量

油菜籽

41%

43%

2%

花生

50%

52%

2%

大豆

19.5%

21%

1.5%

油茶籽

25%

27%

2%

四、主要建设任务

针对当前制约油料生产的主要因素,今后一段时间大宗油料产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改进耕作制度,大力推行粮油轮作、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和荒山荒坡资源,努力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加快早熟、适宜机收等突破性品种选育、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先进适用农机(具)研发,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单产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加强核心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条件,提高油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

(一)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充分利用光温和水土资源条件,鼓励农民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种植冬油菜,稳步扩大北方春油菜种植,努力增加油菜籽播种面积。

推广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等种植方式,扩大大豆和花生面积。

开发利用北方沙质土壤耕地,因地制宜扩大花生种植面积。

利用荒山荒坡新造油茶林,增加油茶种植面积。

(二)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一是加快选育突破性品种。

加强油料育种科研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提升新品种研发水平,加快培育丰产性好、成熟期一致、结荚集中、耐密植、抗裂角、抗倒伏等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新品种、适宜南方双季稻区种植的早熟油菜品种,以及高产、高油、专用、耐旱、耐盐碱、抗病性强的花生、大豆新品种。

二是研究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

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技术到位率。

油菜籽重点推广合理密植、机械收获、轻简栽培等技术;花生重点推广精量播种、机械化收获、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商品化供种水平;大豆重点推广窄行密植、种子包衣等技术。

三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高产油茶良种的选育和扩繁,满足新建和改造油茶基地的需要,加快改造现有低产林,提高油茶籽产量。

(三)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油料种植、收获机械(具)研发,大力推进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机在节本增效和提质增产方面的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开展跨区深松整地、机播机收等作业,为油料生产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机服务。

(四)提高含油量和出油率

加快现有优质、高油品种推广普及,进一步加强高油品种选育,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作物含油量。

同时,加强油脂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出油率。

五、区域布局与分品种分区增产任务

从油菜籽、花生、大豆优势产区中筛选514个生产大县作为生产能力建设的核心区。

其中,油菜籽、花生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大豆生产大县年均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

油茶种植重点区域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519个县。

根据2020年油料生产发展目标,分别确定核心区与其他区域的增产任务。

(一)油菜籽

油菜籽优势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西南冬油菜产区和西北春油菜产区,在上述优势产区中,选择油菜籽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356个生产大县作为核心区。

力争到2020年,核心区油菜籽播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8700万亩、1100万吨以上,占全国的73%和68%,分别较目前增加618万亩、143万吨。

1.长江中下游冬油菜产区。

包括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省及河南信阳地区。

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适宜冬油菜生长。

上述省区耕地面积2.28亿亩,油菜籽种植面积6800万亩,产量880多万吨,均占全国的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