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132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9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研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诗经》研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诗经》研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诗经》研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诗经》研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研读.docx

《《诗经》研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研读.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研读.docx

《诗经》研读

《诗经》研读

《诗经》概说

在中国学术史上,以一部典籍成为专学,是罕见的。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号称“诗经学”从两汉经学以来,历经二千来年绵延不绝,以至近现代仍然成为研究热点。

作为中国一部重要的文化典籍,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她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具有永恒的魅力。

一、《诗经》的价值

按照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说法,《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它既是最为可信的先秦史料,也是先秦文化中最为优美的文字,又是中国文化原典之首。

第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创作的典范,表现了华夏民族的古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尤其,感性显现了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在西方神话孕育了古希腊戏剧的时代,中国在礼乐文化的母体里也孕育了“诗三百”。

与神秘与迷狂相比,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一种早熟的理性主义的精神,她对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的关注与热情,对于中国诗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诗经》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观念初建时期的产物。

她对原始人性的约束,是对野蛮蒙昧的提升,有着历史合理性。

她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其真挚纯净和优美动人,不仅具有一种道德的感召力,也具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永恒的魅力”。

这种尚未被污染的情感世界,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在今天看来更加弥足珍贵。

《诗经》由孔子所揭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创作方法,成为中国诗学的一种传统。

在中国表现型的文学类型中,“诗三百”是艺术原型。

在诗歌表现内容方面,其情志符合道德合理性。

在人伦初建时期,她对真善美的追求,对道德情操的规定,都具有人文理想性的。

孔子所谓“思无邪”、“哀而不伤,爱而不淫”,都具有美学意义。

其内涵“中和为美”的古典美学思想,从归根结底来说是具有美学合理性的,雅正和谐也始终是我国的主流美学追求。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其所谓“六艺”,即“风雅比兴”,始终成为中国正统诗学的艺术范式。

温柔敦厚的艺术审美风格,也就是典雅所谓古典美是通过“赋比兴”来表现的。

中国人心中的思想情感,就象永远不熄灭的火焰,就是以《诗经》“比兴”手法被不断点燃的。

以此所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正是《诗经》给予后世留下的艺术范式。

第二,《诗经》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可靠的史料,具有高度真实性的历史学价值。

《诗经》较之其他典籍更真实可靠,与《尚书》相比,虽都经秦火,但《尚书》损伤较大,而《诗经》依靠记诵得以保存。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说:

“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

”《汉书.艺文志》云:

“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

”《诗经》虽遭儒家删改,仍是研究周代社会与文化的最重要史料。

对于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也必不可少。

其诗歌“本事”与象征意义的多重性,使《诗经》具有文学与史学的双重性。

第三,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提供了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尤其《诗经》是感性的,更具有以文教化的功能。

《诗经》所揭示的男女爱情婚姻的模式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有重要意义。

《礼记.昏记》云: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而然后有上下,有上下而然后礼义有所措焉。

”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以《诗经》为首是有缘由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讲:

“不了解经学和儒家派别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二、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

1、《诗经》的名称。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结集了二千五百年前约六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省称“诗三百”。

据先秦史料,《左传》、《国语》凡引用《诗经》的诗,通称《诗》。

《论语》也称《诗》或者《诗三百》。

可见,《诗》或者《诗三百》是这部诗集的本名。

称作《诗经》就有经典之义。

孔子曾把《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传授弟子的教本,称作“六艺”。

后来,儒家称之为“六经”。

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六经”定为儒教。

“六经”的《乐》亡佚,故称“五经”。

“经”字释义约14种。

本义为经纬线的经线,它是纺织的骨架和基准线,因此引申为“常”,也就是“常道”,不可改变的真理。

进而解释为规范、原则、标准。

古时,典籍书写在竹简上,再用皮绳穿起来,称作“经”。

后学贤者传承注释,称作“传”。

2、《诗经》的作者。

“诗三百”是集体创作,并在民间与上层长久流传,又经过无数人的整理加工。

今本《诗经》各篇诗歌,最早产生西周初期最晚创作于春秋中期。

产生的地域,一半在王畿、即京城,一半在黄河流域、江汉流域的一部。

年代久远、地域辽阔,显然有着流传史。

因此,“三百篇”是经过历代王官乐师逐渐采集积累的,绝非一人所为。

孔子所谓“删订”,也是在前人编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整理。

现在看到的《诗经》是汉代以来传下的定本,它基本保持了“诗三百”的原貌。

由于最初的编集已经在社会流传,再加上诗歌的格律音韵的限制,至汉代“三百篇”已无人尽通,只得保持原貌。

因此,《诗经》基本是可靠的古代文献。

3、《诗经》注疏的道德内涵。

古人尤其是汉儒对《诗经》附丽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意义,近人批评为附会和曲解。

古希伯莱民歌收入《旧约全书》,变成圣经后,欧洲中古时代教会也附会许多宗教解说。

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一是它在原始儒学就被列为五经之一,后来作为传统教育的国定教科书,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

本来它就具有传统价值观念的内涵,不过先秦道德初建的轴心时代,还有其合理性。

随着封建社会儒学思想的僵化,便失去生机。

三、《诗三百》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最早创作于西周初期,最晚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至5世纪之间约600多年。

它们产生的时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因此可以说是周诗。

时间跨度之长,相当于唐宋两代。

与雅里斯贝斯所谓公元前2世纪至8世纪的人类文化起点的“轴心时代”相前后。

1、《周颂》是西周王室的庙堂祭祀乐歌。

主要产生在西周初期“成康盛世”。

《周颂》出自史官和太师的手笔,其地在镐京。

记述先王功业,歌功颂德,庄严肃穆,偏于记事而少抒情。

《鲁颂》晚几个世纪,是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

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鲁。

《鲁颂》四篇是鲁僖公时的作品。

《商颂》是宋国的宗庙祭祀的乐歌。

周武王灭商,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其地今河南商丘。

2、《大雅》全部是西周的作品,主要是朝会乐歌。

其中一部分与祭祀诗差别不大。

它们应用于诸侯朝聘、贵族享宴等朝会典礼。

“成康盛世”之后七八十年就衰败了,穆王、夷王以后,政治腐败,厉王时国人暴动,被放逐。

宣王号称“中兴贤王”,实行开明政治,由于戎狄侵扰,国势不振。

幽王暴虐荒淫,以至平王东迁,便为春秋时期。

《小雅》七十四篇,基本是西周后期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朝会宴飨的乐歌,应用范围从朝会扩延到贵族社会的各种典礼和宴会,主要是周宣王时代所制作。

不满现实,感叹身世,抒发悲怨的讽刺诗占其大部分,是《诗经》中的优秀作品。

3、《国风》其地范围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主要在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即中国文化摇篮的中原地区。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洛邑,是为东周。

诸侯争霸,王降为霸,遂进入春秋时期。

孔子作《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

历史上便把公元前770年至东周公元前476年划为春秋时代。

《国风》绝大多数是春秋初期至中期的诗歌,一部分是西周后期作品。

二南即《周南》、《召南》。

“南”原是地域名称,由古南国而得名。

周南在今陕西以南江汉一带,湖北、河南之间。

召南在周南以西,包括陕西西南部(汉中)和河南一部分。

西周实行两京制,周公旦主政于洛邑周南,召公奭主政镐京召南。

二南产生于春秋时代,最晚不迟于周厉王之世(公元前681年至前677年),当在春秋初期。

二南的年代,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

邶,周武王封纣子武庚,今河南汤阴东南,后入卫。

鄘,周武王封管叔,今河南新乡西南,后入卫。

卫,周武王封其弟康叔,今河南淇县东北,商朝朝歌故都。

王,王城,周公所经营的洛邑,今河南洛阳。

郑,周宣王初封其弟友,其后郑武公为周平王卿士,取桧、虢二国,由西部陕西华县居新郑。

齐,春秋姜姓之齐,周武王封姜太公望,今山东临淄、乐昌、博县三县境。

 

魏,古魏国在山西芮城县东北,后入晋。

唐,周成王封其幼弟叔虞,其后为晋,今山西翼城南。

秦,周孝王始封伯夷后人于秦,其地在甘肃天水之故秦城。

秦庄公始徙都于大丘(陕西兴平)。

陈,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今河南淮阳。

桧,相传颛顼之后,今河南密县、新郑之间。

曹,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今山东东南部,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传二十四世被宋所灭。

豳,今陕西彬县,是西周故国,其后太王亶父为狄人所逼迁居于歧。

总体讲,《周颂》是西周初期作品,《大雅》是西周中期(后期)作品,《小雅》是西周后期的作品,《国风》、《鲁颂》、《商颂》是春秋前半期的作品。

    四、风雅颂分类问题

    近代学者大多认同宋代郑樵的说法:

“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通志.昆虫草木略》)认为风、雅、颂是音乐上的分类,风是地方乐调,雅是中原正声,颂是宗庙乐歌。

雅乐有繁简之分,乐调简短的是小雅,乐调繁复的是大雅。

从内容上说,颂是祭祀宗庙的诗,雅同宫廷政治联系较密切,风主要是吟咏性情。

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类:

风,160篇,包括:

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称为十五国风。

雅,105篇,包括:

《小雅》74篇、《大雅》31篇,又称“二雅”。

颂,40篇,包括:

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称“三颂”。

五、《诗经》的内容

    大致可分为祭祀、颂赞、怨刺、婚恋、徵役五大类。

    祭祀类诗歌全部收在三颂40篇之中:

歌颂祖先的美德功业,祈求对后世子孙的護佑。

这与周代礼乐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宗法社会里祭祀祖宗是礼乐之根本,敬祖尚群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所谓孝为仁之本。

会同村的宗祠之所得名,也是意在于此。

这些诗在宗庙仪式中随钟鼓之声,恭敬神秘,言辞整饬,仪式感很强。

宗法群体性压倒文学个体性,因此也谈不上抒发真情实感,更多的是敬畏。

其中也有像《臣工》、《噫嘻》|、《丰年》等再现西周井田制的农业生产的情景,有史料价值。

颂赞类诗歌数量较多,三百零五首之中约占四分之一。

大部分在二雅之中。

颂赞诗也就是中国诗歌所谓“美刺”的颂美之诗。

歌颂的对象有赞美先祖功德的,有赞颂贤臣功业的,有称颂君子品德的等等。

颂赞的标准都体现了圣贤之德,这种“歌德”派诗歌,不像祭祀类诗歌面对的是宗庙的偶像,而是朝廷的君臣。

创作的动机,祭祀颂歌是借助祖先崇拜,构筑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而颂赞类诗歌通过“主旋律”文学主题,干预政治,影响社会,教化人群。

颂赞祖先功德和先族功业,多叙事而少铺排,如《大雅》中的〈公刘〉、〈生民〉、〈緜、〈皇矣〉、〈大明〉等。

颂赞文臣武将的功业,有收在《小雅》中的三首叙事诗《出车》、《六月》、《采芑》(音起)等。

还有歌颂血缘之情的如《唐棣》,歌颂宴饮之美的如《鹿鸣》,歌颂宫廷建筑之美的如《斯干》,歌颂畜牧业繁盛的如《无羊》,。

而在《风》诗中歌颂贵族男女的如《淇奥》、《硕人》。

    怨刺类的诗歌大多事关政治的诗歌。

所谓怨刺,就是不满讽刺的意思。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汉书.礼乐志》),这些诗大部分出于周历王、周幽王之时,王道有缺失而有不满之声,所谓“不平则鸣”。

怨刺诗大都集中在《小雅》中。

《国风》也有部分民间的怨刺诗,这些诗更少哀怨,而更多是对上层社会的残酷剥削和丑恶现象的大胆抨击和辛辣讽刺。

如《伐檀》、《硕鼠》、《黄鸟》、《墙有茨》等。

    婚恋题材的诗歌,在《诗经》中最多,文学价值也最高。

除《小雅》个别篇章外,绝大多数存在于《国风》中。

这类诗歌缘于情而发于心,自然真挚绝无造作之感,真实再现了古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或缠绵,或热烈,或哀怨,或感伤,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爱情婚姻的价值观。

比如初恋约会的有《野有死麇》、《静女》、《溱洧》、《将仲子》,相思相恋的有《出其东门》、《蒹葭》、《月出》、《狡童》,咏叹婚姻家庭的有《关雎》、《桃夭》、《女曰鸡鸣》、《柏舟》,描写婚姻不幸的有《氓》、《谷风》等。

徵役类诗歌也很多,从内容上可分兵役和徭役两类,散见于《国风》、《小雅》之中。

这些诗歌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有史料价值。

比如反映徭役的有《何草不黄》、《陟岵》(至户),反映兵役的有《采薇》、《破斧》等等。

 

      十五国风

    二南

《周南》、《召南》都是西周东、西两都王畿境内的南方民诗。

东西两都之诗以“周”、“召”相称,与西周建国后实行东西两都制有关。

西都为宗周鎬京,召公奭主政,负责镐京及南方江汉一带的方国事物。

东都为成周雒邑,周公旦主政,管理东南诸侯。

所以称“南”,汉儒的说法是“周人王化自北而南”,当代大多认为是由古南国而得名,也有人认为“南”指南方乐调。

西周灭商后,势力范围向南方拓展,宗周镐京、成周洛邑便成为治理南方的大本营,宗周、成周以南江汉汝水一带也成为王朝教化的首善之区。

因此,二南之诗置于十六国风之首,便在情理之中。

二南多为婚姻方面的诗歌,汉儒以之为妇德礼法的典范,《孔丛子》卷上载孔子之言:

“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

”就是指这类诗歌而言的。

二南共25首,《周南》11首,《召南》14首。

     周 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一对关雎鸟在声声鸣唱,它们嬉戏在那河心的沙洲上。

远方那美丽娇柔的姑娘,就是我公子朝思梦想的新娘。

河畔的水荇菜参差不齐,身旁边随手采摘却心不在意。

心中那美丽娇柔的姑娘,朝朝暮暮思念在心里在梦里。

朝思梦想我心中的幻影,望眼欲穿啊让我思念到梦乡。

长夜漫漫我的思绪缠绵,让我翻来覆去奈何难以安眠。

河畔的水荇菜参差不齐,身旁边随手采摘而心不在意。

婀娜多姿的姑娘多美丽,弹琴抚瑟向她表达我的情谊。

贤淑苗条的姑娘多漂亮,击鼓敲钟祝福她美满的心意。

注释

第一章

关关:

状声词,关雎的叫声。

雎鸠:

王雎,一种水鸟。

窈窕:

柔美貌,张舜徽《说文约注》:

“窈窕二字皆言穴之幽深宽闲,故字从穴。

”毛传以“幽闲”释“窈窕”,所言指洞穴之深宽,据此引申宫室幽深。

再此引申为有教养之女子的端庄闲雅,即柔美的样子。

逑:

“雠”的通假字,配偶。

以关雎起兴,引发君子思慕之情。

眼前景象纯净,心中情思无邪。

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佳

处,全在首四句,多少和乐平正之音,细味自见。

第二章

参差:

长短不齐。

荇菜:

水葵。

流:

摘取寤寐:

醒着睡着。

不经意地左右摘取荇菜,说明他已经陷入思念状态。

动作描写既是比喻,也是心理描写。

隐含丰富情志,无一费字。

第三章

思服:

二字同义,思念挂怀之意。

悠哉:

深长之意。

辗转:

翻来覆去。

承上重复,表示思念长久,并非一时冲动。

一个特写镜头有千言万语。

思念之深,无法言语。

姚际恒《诗经通论》:

“通篇关键,在此一章。

第四章

友:

亲近。

采摘荇菜已经有所决断,以琴瑟求偶,彼此心意沟通,少数民族也有此风俗。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既是如此。

第五章

毛:

择取。

乐之:

使之愉悦。

摘取荇菜有所选择,喻男女交友也要有所约束。

钟鼓之乐是礼乐之乐,肃穆和平象征“以色喻于礼”。

解题

《关雎》是古代婚礼配乐的婚庆诗,也可以看作爱情婚姻诗。

孔子评价此诗: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毛诗序》接读为: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从爱情诗的角度看,是贵族青年的爱情。

他是古典的,以理节情的。

刚从野蛮原始走出来的人伦初建时期,男女爱情是单相思式的,深沉真挚而 含有道德意识。

作为婚前教育的诗篇,体现了“以色喻于礼”(《孔子诗论》)的儒家婚姻观。

男女爱情是以对偶婚姻为基础的,爱情婚姻是人伦之始,也是家族繁衍的需要。

因此,爱情不仅是两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的事,所以《礼记.昏记》讲“合两姓之好”。

汉代经学以政治教化解诗,《毛诗传》认为此诗是颂美周文王正妃太姒的“后妃之德”。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译文

 那长长的绿葛藤,蔓延在幽幽山谷,

藤叶翠绿多么繁盛。

黄鸟成群地飞翔,栖息在灌木丛中,

快乐得喳喳叫不停。

那长长的绿葛藤,蔓延在幽幽山谷,

藤叶茂盛源于根处。

割下葛藤又浸煮,织成细帛与粗布,

穿在身上温馨舒服。

请告诉娘家师姆,我已告归省父母。

洗好我的内衣,再洗我的制服。

那些该洗不该洗,我就要回家探父母。

注释

第一章

  葛:

豆科蔓生植物。

覃:

延伸。

施:

蔓延。

中谷:

谷中。

维:

代词,其。

萋萋:

蓬勃貌。

黄鸟:

黄鹂,暮春鸣叫的候鸟。

于:

虚词,《诗经》往往加在动词之前。

集:

落。

喈喈:

状声词。

 先以黄鸟起兴。

蓬勃的葛藤与清脆的鸟声,渲染出春天景象。

即物赋景。

第二章

  莫莫:

茂盛繁密的样子。

刈:

割。

镬:

煮。

 葛叶茂盛时,割取葛藤纺织作衣。

表现妇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德,妇功为基础。

《国语.鲁语》: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语简事繁,牛运震《诗志》:

“一语中多少意思》”即景赋事。

第三章

  言:

于是,表示两事相接。

师氏:

又称“姆”。

周代贵族女子随身陪侍的保姆,兼有教导妇道的老师职责。

归:

出嫁。

薄:

有赶紧的意思。

淤:

同“污”,去污之意。

私:

内衣。

浣,洗涤。

害:

何。

归宁:

回家探望父母。

以告归探望父母作结,表明妇德无亏。

衣裳洁净,以喻为人做事没有污点,见到父母也无负于教诲。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故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译文

采了又采卷耳菜,半天不满一浅筐。

感伤我那怀念者,征人长奔路途上。

登上高高石头山,累得我马腿儿软。

且把酒杯斟满酒,不让思念在心头。

登上高高山脊梁,累得我马毛色暗。

且将大杯斟满酒,以使忘却心中愁

登上那个高石岗,我马病倒不能行。

仆役累得难行走,奈何我心多忧伤。

注释

第一章

 采采:

采了又采,连续动作。

在《诗经》中“采”这个动作往往与怀人有关。

卷耳:

又名仓耳。

顷筐:

簸箕形状的筐。

嗟:

感叹。

怀人:

所怀念的人。

周行:

大道。

以采摘仓耳的迟缓动作,表现女子思念征夫的心理。

女思男的口气。

第二章

  陟:

登。

崔嵬:

山的高处。

虺隤:

精疲力竭而腿软。

姑:

姑且。

金罍:

青铜酒器。

维以:

以使,以便。

永怀:

深长的怀念。

骑马登山,喝酒释怀,表示思之深。

男思女的口气。

第三章

  玄黄:

青黄色,表示毛色灰暗,极度疲劳。

兕觥:

犀牛角做的酒杯。

骑马登山越来越高,马都累得无精打采,人何以堪。

大杯喝酒来压抑难以释怀的伤痛。

第四章

  砠:

石山。

瘏:

疲病难行。

痡:

人因疲病而不能前行。

吁:

忧伤。

登山一重又一重,人和马都劳累已极,

 难以前行,却为何仍然忧伤呢?

忧思已极。

 

        解 题

《卷耳》是一首怀人诗,或者说是妇女思念服役丈夫的诗,属于婚姻题材。

关于诗歌主人公的问题:

一种观点,通篇是女子口吻。

女主人公思念夫君,其中后三章在想象中夫君登山饮酒也同样思念着自己,反衬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深。

另一种观点,前一章是女思男,后三章是男思女。

钱钟书《管锥编》:

“作诗之人不必即诗中所咏之人,夫与妇皆诗中人,诗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

首章托为思妇之词,嗟我之我,思妇自称也。

二、三、四章托为劳力之词,我马、我仆、我酌之我,劳力自称也。

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批尾家谓之‘双管齐下’,章回小说谓之‘话分两头’,《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王凤姐仿‘说书’所谓‘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钱钟书认为此诗是代言体,即作诗人分别代替诗中男女主人公说话。

这是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的解读。

从诗乐舞合一的表演性来理解,这是男女角色同台各自演唱,象征分处两地而同时相思。

类似戏剧的“背躬戏”。

《孔子诗论》说“《卷耳》不知人”,即不相知的演唱,各唱各的,彼此同台却好象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墨子》讲“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说明《诗经》原是具有表演性的。

从视听的观赏,到文本的阅读,而引起诗歌角色的误读,这也是可能的。

        

樛(jiu)木

南有樛木,葛藟(lei)累之。

乐之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之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之君子,福履成之。

译文

南国弯曲树枝杈,总有葛藤攀援它。

快乐幸福贵公子,上天福禄赐予啊。

南国弯曲树枝杈,总有葛藤覆盖它。

快乐幸福贵公子,上天福禄保佑啊。

南国弯曲树枝杈,总有葛藤缠绕它。

快乐幸福贵公子,上天福禄成全啊。

螽(zhong)斯

螽斯羽,诜诜(shen)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hong)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yi)兮。

宜尔子孙,蛰蛰(zhe)兮。

 译文

蝗虫展翅飞,群聚多无数。

能让子孙旺,家族永兴盛。

蝗虫展翅飞,群聚嗡嗡响。

能让子孙旺,家族继世长。

蝗虫展翅飞,群聚团结紧。

能让子孙旺,枝繁又叶茂。

注释

螽斯:

蝗虫。

诜诜:

众多貌。

宜:

能使,有益于。

振振:

盛壮貌,子孙众多之意。

薨薨:

状声词。

绳绳:

绵绵不绝。

揖揖:

会聚貌。

朱熹《诗序辨说》:

“螽斯聚处和一,而卵育蕃多,故以为子孙众多之比。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首章

夭夭:

娇好貌,总写桃的风调。

灼灼:

明灿耀眼的样子。

之子:

这个人,此处指将出嫁的女子。

于:

虚词。

归:

出嫁。

宜:

适宜,有宜于。

室家:

古人称男有室、女有家。

与下文的“家室”都指家庭。

桃花起兴,渲染婚庆气氛,又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

钱钟书《管锥篇》:

“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华之光色。

” 

二章

蕡:

“斑”的假借字,果实将熟红白相间的样子。

重章叠句,预示婚后生子。

  三章

蓁蓁;枝叶繁茂的样子。

家人:

家族人丁。

由人面桃花的姑娘,到儿孙满堂的老祖母,这是传统的人生理想。

家族人丁兴旺与婚姻有着因果关系,因此婚姻是生育的前提,生育是婚姻的结果。

女子在家族的位置也在于此。

爱情、婚姻、生育是三位一体的。

 

译文

桃树枝头多娇柔,桃花朵朵明艳艳。

这位女子将出嫁,贤淑女子宜俊男。

桃树枝头多娇柔,鲜美肥硕果连连。

这位女子将出嫁,贤淑女子夫家盼。

桃树枝头多娇柔,翠绿桃叶也好看。

这位女子将出嫁,淑女俊男合家欢。

      解题

《桃夭》是一首贺婚诗。

以桃花起兴,营造喜庆的婚礼气氛,也比喻新娘的青春韶华。

不仅赞美“人面桃花”那种美貌,更是赞美新娘给予家族的勃勃生机。

漫漫冬季的草木枯黄,迎来了春天的桃花灿烂,这不是象征吗!

又以桃花、桃子、桃叶的层层递进,预示着福禄成荫、子孙满堂的婚姻愿景。

  

兔jie

肃肃兔jie,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译文

严严密密捕虎网,丁当打桩在地上。

武士英姿雄赳赳,公侯社稷钢铁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