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3813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docx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

论《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

摘要

《家》描写的是“五四”运动暴发后,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记述了在新的革命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历史。

本文试着从四大部分来对《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进行分析,来展示青年一代的觉醒成长。

第一,从《家》对中国文学史上叛逆者形象的继承和发展,来概括觉慧叛逆形象的基本特点;第二,从觉慧叛逆形象的不断成熟极其叛逆表现的彻底性,表现觉慧的叛逆者形象;第三,从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阐述觉慧叛逆性格养成的原因;第四,指出觉慧反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家;觉慧;叛逆形象

Onthe“Home”Juehuirebelliousimage

Abstract

"Home"isadescriptionofthe"MayFourth"movementaftertheoutbreakofagenerationofyouthawakeningandrevolt,chroniclesarevolutioninthenewfeudalfamilyhistoryofcollapse.Trythisarticlecomefromthefourpartsofthe"home"Juehuirebelliousimageanalysistodemonstratetheawakeningoftheyounggenerationgrowing.First,fromthe"home"fortheimageof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traitorinheritanceanddevelopment,tosummarize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imageRebellious;Second,theimagecontinuestomatureRebelliousextremelyrebelliousthoroughnessperformance,performanceJuehuirebelimage;Third,personality,familyenvironment,socialenvironmentthreeaspectstoelaboratethereasonsrebelliouspersonalitydevelop;fourth,thattherevoltJuehui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

Home,Juehui,Rebelliousimage

前言

《家》自发表至今,对觉慧的形象分析很多,大多从觉慧的叛逆形象的角度,来解读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对觉慧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觉慧叛逆形象形成的原因;二、觉慧叛逆形象的表现。

我选择这一论题就是为了从比较中发现《家》对觉慧叛逆形象塑造的可贵之处。

一、《家》对中国文学史上叛逆者形象的继承和发展

在《家》之前,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具有叛逆精神的经典形象。

古代文学有,《孔雀东南飞》中以死来反抗封建家长制的刘兰芝,《西厢记》中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的崔莺莺,《水浒传》中不向封建恶势力低头奋起反抗的林冲,《红楼梦》中蔑视封建宗法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贾宝玉。

他们所追求的也许并不相同,但从他们身上却不难总结出中国文学史上叛逆者的基本特点:

他们多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表示不满,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之进行抗争,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和一代人的觉醒,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

《家》中觉慧的叛逆形象不仅体现了这种反封建礼教的特点,而且对于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发起了反抗,叛逆表现得更为彻底。

小说以觉慧的离家出走结束,彻底宣告了封建礼教统治的失败。

觉慧,受“五四”反封建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来宣传革命思想。

和家里的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展开了勇猛的战斗,自觉和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作斗争。

他与鸣凤的爱情,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与世俗观念的束缚,“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1]。

他不会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人,也不愿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

二、觉慧叛逆形象的表现

巴金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描写“五四”后日渐没落的高氏官僚地主大家庭。

通过一个家族的土崩瓦解,折射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社会现实。

高家三兄弟,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接受新思想与“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与觉新、觉民相比,觉慧的叛逆表现更为成熟彻底。

(一)、觉慧的叛逆形象是不断成长丰富起来的

觉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一个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中形成的。

开始时,面对鸣凤被淑华的责骂,他想为鸣凤辩护几句,然而却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拉住了他,于是他只是不作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这一切;在他看来鸣凤和自己都是一样的人,如果一直让鸣凤做自己的丫头那就是欺负她。

后来,鸣凤顺受的、哀求的表情使他想到鸣凤同类少女的命运,感到了命运的不公。

他想反抗它、改变它,但又自语到“不会有的,这样的事情做不到。

”[2]这时的觉慧是矛盾的,他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勇气。

本是一个享受长辈和父母宠爱的自由自在的少爷,由于常常和仆人、轿夫呆在一起,觉慧听到他们痛苦的呼声,开始同情“下人”凄惨的命运,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与罪恶。

他厌恶无视封建的等级制度,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下人,也从不愿意坐轿子,认为“底下人”同样有感情。

在欢度春节的欢声笑语中,他感到自己“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

他看到觉新和梅表姐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琴要上男女同校而得不到认可,就更加痛恨现在的生活,把“家”看作是一个禁锢青年思想、扼杀年轻生命的囚笼。

这时候他恨家,却没有在意识上真正地觉醒,这种由恨而引发的对家庭的厌恶之情,还没有发展成为对旧的社会制度的理性认识和抗争行为。

后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加入学生会,参与游行,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严重不满,进而做出反抗。

因为参加学生请愿运动被高老太爷关在家里,他会高呼要出去,却因为怕大哥为难而被关了几天。

虽然出不了家门,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学生会的工作,在家看书读报,了解新闻时事,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与封建社会进行抗争,发泄心中的愤懑。

在幽禁的日子里,他渐渐地明白了人生和怎样去做一个人,开始痛恨现在这种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但是却发现有更多无形的障碍使他不能完全摆脱这种生活。

此时觉慧有反抗的勇气,同时还有现实的顾虑。

对待鸣凤的爱情,他会无视封建等级差距,勇敢的表达爱意许下承诺。

读到《奋斗》时,他又将对于个人爱情的追求延展到对社会的责任,立誓要做一个有改革社会的理想与抱负的青年。

鸣凤的自杀坚定了他的反抗意识,他由怀疑到领悟,最后用坚决的声音说“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

”[3]瑞珏的死亡彻底激发了觉慧的反抗斗志,看到这个家里的黑暗势力在不断地滋长,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可爱的年轻生命。

他满腔愤怒更加坚定了要走反抗道路的决心:

“我一定要走,我偏偏要和他们作对,要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4]他排除万难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家出走,以此来宣布对封建家族的痛恶,对封禁礼教的挑战,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觉慧叛逆形象的不断成长,就像他的梦想一样,是在环境的改变中逐渐成熟的。

小时候,听下人们说剑仙侠客的故事,他想要做仗剑走天涯、劫富济贫的大侠;中学时,书籍和教员培养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改良主义信仰,他阅读了梁启超的《中国魂》、《国民浅训》等主张征兵救国的文章的,萌生了要弃笔从戎的心思;五四运动暴发证明梁启超的主张行不通后,他又立刻热情高涨地去接受新的学说,投入与旧制度的斗争中去。

觉慧从单纯的对普通劳动人民的爱和对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憎恨出发,逐步走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的道路,最后投入社会斗争中。

觉慧的思想成长史,展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走过的思想历程。

(二)、从成长过程看,觉慧的叛逆表现更为彻底

《家》中的高家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都具有一定的叛逆性格,从三人的成长过程来看,觉慧的叛逆表现更为彻底。

觉新是一个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人,对封建家庭所赋予的一切逆来顺受。

在父亲去世后他挑起了大家庭的重担,看到了家庭内部的仇恨和斗争,他也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

这时他并没有沉默,他愤怒,他奋斗,可当反抗的结果给他招来更多麻烦和敌人,把他拖得更加疲惫时,他放弃了继续斗争。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的青春再次被唤醒,他会关注新闻时事,会买最新出版的《新青年》,会热烈地和两个兄弟讨论书报中提到的各种问题。

他一方面在旧的环境中过着旧式的生活,一方面又像一个新青年一样信服新的理论。

父亲的去世让他觉得除了牺牲自己别无选择。

他愿意为了弟弟妹妹,为了大家庭的安宁,牺牲自己,不管受到什么样不公道的待遇,他都愿意忍受。

觉新毕竟接受了新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和弟弟们还是接近的,因而在可能的范围内他都尽力去帮助他们。

觉新虽然懦弱,但他诚实、善良;虽然没有参加游行运动,但他也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思想是进步的;虽然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但他能常常反省自己;虽然逆来顺受,但他承担起了作为大哥的责任。

从最初无疾而终的反抗,到接受新理论新思想,直至最后帮助觉慧离家出走,觉新的叛逆思想隐藏在对现实的臣服下,虽然显得渺小无力,可这毕竟也跨越了封建礼教的围栏,是一大进步。

觉民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和其他新青年一样拥有强烈的反抗意识,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与封建家长做斗争,为自己坚持的真理去奋斗,然而他表现更加强烈的是对个人爱情的专注。

当觉慧全身心加入学生请愿运动时,觉民更在意的是帮助琴提高英语水平,并不关心请愿运动的进展情况;当觉慧热心地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发表文章,宣传新思想,批判旧理论时,觉民白天忙功课晚上去教琴,并不热心赞助周报的工作。

在高家,祖父的命令就是必须遵守的法律,谁都不能违抗。

当高老太爷做主把冯乐山的侄女许配给觉民时,觉民做了家族里第一个抗婚的人,他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坚定决心,使整个高府都震惊了。

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爱情,在追求婚姻自由的道路上,他顽强的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在抗婚的艰难过程中,觉民在希望与绝望中苦苦奋斗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家》中,觉民是以一个初步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形象出现的,他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反映在追求个人幸福的水平上。

与觉慧相比,觉民的叛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够彻底。

觉慧接受新理论,信奉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在反封建礼教方面表现最果断、彻底,毫无顾忌。

他努力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走自己想走的道路,不顾家长们的责难,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反抗活动,对旧家庭展开了猛烈的抨击,而且第一个认识到这样的封建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

他既要完成学校读书的任务,又不能耽误为周报社写文章,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忙得跟蚂蚁一样。

”[5]为了赶一篇第二天早晨就要交出去的文章,他甚至忘掉了一切。

在爱情问题上,他跨越封建等级的束缚,怀着同情与喜欢的心情,与美丽无邪的鸣凤相恋了。

他想到了许多跟鸣凤拥有一样命运的少女所面临的悲惨遭遇,为了想拯救鸣凤不要重蹈她们的覆辙,产生了要同鸣凤结为连理的想法。

这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庭里,可以说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情。

帮助觉民逃婚后,当高老太爷扬言,如果觉民不回来,就让觉慧与冯乐山的孙女结婚时,觉慧非常愤怒。

他义正辞严地对觉新说:

“我正要让爷爷知道,他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

”[6]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不仅仅是因为冯乐山的孙女名声不好,也不单纯因为和觉民之间的关系,觉慧是在和毁灭人性的封建礼教做斗争。

他不能让觉民成为第二个大哥任人宰割。

帮助觉民逃离开家庭以后,继母周氏、觉新、瑞珏和淑华的劝说,三叔克明义正言辞的训话、和蔼慈祥的开导甚至婉转的劝说诱惑都不足以动摇觉慧的决心,说出觉民的下落,他坚持的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他是在争取自己做人的权力,争取像人一样地活着。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的荒唐行为,他敢于站出来反抗。

他当面痛斥陈姨太、克安等人在公馆大闹捉鬼的行为,戳穿他们的伎俩。

这是他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又一次斗争。

他根本不相信所谓的“血光之灾”,极力阻拦大哥把嫂嫂送到乡村去生产,这些都表现出他反封建迷信的思想。

当他亲眼看着又一条年轻的生命被封建礼教迷信吞噬时,他终于认清了封建家庭吃人的本质。

于是反叛的怒火从心里爆发:

“我偏偏要跟他们作对,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

”[7]最后,他终于摆脱了那个礼法森严的大家庭,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走向了他憧憬的新生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强烈的反抗封建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决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意识和时代气息。

正像巴金写到的那样,觉慧是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8]王瑶也在《论巴金的小说》中说“觉慧是新生的正义力量的代表,给读者带来一种乐观情绪和鼓舞的力量”。

[9]

三、觉慧叛逆性格养成的原因

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觉慧的叛逆形象有别于哥哥们,不是偶然的,是由内在的主观性格和外在的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原因包括:

(一)个人性格的差异

凯恩斯曾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因为性格的差异,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新,是旧社会培养出来的有着较强传统观念的人,他生性善良、懦弱。

因此,他深受旧思想的压制与束缚,遇事奉行不抵抗的原则,对一切事物都选择逆来顺受。

他陪姑太太买布料,在筵席间应酬客人,奉爷爷之命陪他厌恶至极的冯老太爷……他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他从不曾想过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承认自己是个没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懦夫。

但是新思想的熏染,又在他的心中对是非善恶有着清晰的分界。

与梅的爱恋表现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暗中帮助觉民逃婚,支助觉慧离家出走,是他对同样受封建制度压制的青年的同情。

新思想对心灵的触动与封建旧观念的压制,使他的精神经常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他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品,旧礼教的殉葬品,因此他痛恨一切旧的东西。

但是他从小就接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受其毒害较深,早已丧失了反抗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奉行“不抵抗主义”,处处妥协,潜意识地将自己定位在对封建旧思想的守护者的形象上。

觉新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这种矛盾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反抗是微弱起不到作用的。

觉民,是一个具有内敛性格的人物,他既不同于觉新的懦弱中庸,也区别于觉慧的冲动好斗。

他机警、冷静、耿直,他常常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同时他又是聪明的,对待不顺心的事情他通常选择淡忘。

他又是一个善于思考与怀疑的智者,他虽然有着强烈的叛逆意识,但在行动上,他更懂得运用策略,注重行为可能取得的实际效果。

因此,觉民的叛逆不同于觉慧的愤怒,他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轻蔑的态度。

在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时,他时常露出得意的笑容。

觉民是一个追求斗争和反抗胜利的人,他不会去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愿做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就像他不会盲目的去参加学生游街,也不会发表激烈措辞的文章来批判时事。

“觉民有理性、有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觉新在“家”中渐渐“死”去,他却在“家”中成活,并走向成熟。

”[10]

从觉慧的反抗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觉慧的身上还保留有他所生活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特殊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在反抗中透露出了他思想不够成熟、行动上优柔寡断、感情上和家庭难以割舍等性格中幼稚的一面。

觉慧对鸣凤的爱是充满矛盾的,在与鸣凤的爱情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

在缺乏温暖和爱的家庭生活中,他觉得只有纯洁美丽的鸣凤最善良可爱,因此他爱恋着鸣凤。

但是,当他走出家庭,来到新的环境,接触新的朋友,他又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在他的面前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他的青春热血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泄,于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写作之中。

他和朋友们一起组织各种反封建活动的时候,几乎忘记了鸣凤,可是一旦回到家里他又不由自主地想到她,因思念她而苦恼。

这种矛盾的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战斗,鸣凤是孤立的,高家全体家族和整个封建礼教都在与她为敌。

在这场斗争中,鸣凤彻底失败了。

当听说爷爷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时,他很激动,可是很快又平静了下来,第二天竟然照常去上课了。

其实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实在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面对强大的对手,他畏惧了,在关键时刻觉慧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

他找到了借口是:

“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11]当他知道鸣凤自杀后悲伤地对觉民说:

“我的确爱她,可是在我们这样的环境里我同她怎么能够结婚呢?

”[12]鸣凤死后觉慧做的那个鸣凤以富家小姐的身份与他再会的梦,展露了觉慧隐蔽在内心深处的思维。

这种内在的软弱,表现了他叛逆性格的不成熟和幼稚。

这让我们看到觉慧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具有的思想和行为的软弱矛盾性。

觉慧是一个叛逆者,但是他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长大,这里都是他的亲人,对这个家他还有着难以舍弃的温情。

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觉慧注意到祖父的声音改变了,他看见祖父的眼角嵌着两颗大的眼泪。

“我……我的脾气……现在我不发气……我想看见他,你把他喊回来……”祖父说,他从被里伸出右手来,揩了揩眼泪。

”[13]为了这重来没有在祖父那里得到的慈祥和亲切,他答应了一个“是”字。

但是,正是性格中这种幼稚因素的存在造就了觉慧的纯真、直率、大胆,对人和物抱有高度的热情。

他好奇地探寻着周围的世界,坚定自己认准的真理,对任何人决不妥协。

年轻的觉慧还不能认识到人生的艰辛和生活的复杂,也无法体谅大哥的委曲求全,因此他行事往往是冲动、莽撞的不计后果的。

鸣凤的自杀,让他看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愤怒火焰在燃烧,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然而对于理想的生活,他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热情、外倾的性格,注定了觉慧的离家出走。

《家》中的觉慧是一个肯思考、勇于自我否定、敢于追求真理和进行反抗的人,他是《家》中的“异数”,满怀希望的期待未来,始终坚信自己的青春要自己做主。

在亲眼见证一系列的现实痛苦后,他的青春逐渐觉醒,成为他离家出走的动力,努力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虽然觉慧性格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因素,但他因为反抗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这是二十年代中国觉醒青年非常可贵的品质,真实地代表了五四时期已经觉醒了的一代青年。

(二)、家庭环境影响

高家是一个日趋没落官僚地主大家族,表面上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但内部却是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腐朽龌龊的。

“为了维护这个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14]这就又加剧了新思想与旧制度、当权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矛盾,使年轻人遭受更大的苦痛。

可以说,家庭的罪恶是觉慧反叛性格养成的导火索。

和觉新相比,在家庭中的特殊存在为觉慧叛逆性格的养成创造了条件。

首先,长房长孙的家庭地位,决定了觉新必须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

他的一生都是以家庭为中心,以家族事业为重。

因此,他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家庭生活而不是社会现状,他已经习惯了向生活妥协、向命运低头,渐渐地丧失了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的意识。

其次,觉新从小接受的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作为家族的长孙又深受儒家孝悌理念的影响,这些都为他戴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

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兴盛繁荣。

他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成了封建礼教的傀儡,任人摆布,缺乏思想也没有灵魂。

觉慧则不同,父母早亡,作为家里的第三子,既不用承担家族责任的重担,也没有父母的过多管束。

周氏碍于自己继母的身份,不便过于严格管教非亲生的儿女。

长兄觉新虽然懦弱,对长辈唯唯诺诺,他自己的思想与幸福被这个家剥夺殆尽,没有任何的抗争,但他有时也会希望有人去做他不能做的事情,为叛逆的觉慧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为他叛逆性格的成熟提供了生长空间,造就了觉慧的叛逆个性。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他生活的时代,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封建意识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他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封建教育。

同时他又处在新旧社会的交替时期,像其他年轻人一样阅读进步刊物,了解新思想。

家族的腐朽与落没使觉新认识到他一直以来所恪守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够维护这个家继续走下去,巨大的现实压力使加剧了他的茫然和无助。

和觉新不同的是,觉慧在洋学堂中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更多地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

新文化运动让他了解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腐朽、黑暗以及罪恶。

觉慧是高家第一个觉醒的人,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反抗旧制度旧礼教为己任,自觉反抗以高老太爷为主的顽固派。

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的习俗、道德、和礼教,违抗爷爷的旨意,为觉民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而斗争,斥责陈姨太、克明们请神驱鬼的可笑行为……最后又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

“《家》通过以高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高老太爷为代表的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广泛地反映了“五四”后的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影,控诉和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和吃人本质及其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15]觉慧的离家出走,是封建家庭中受“五四”思潮影响的青年人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

觉慧反抗与追求,虽然还停留在民主主义的萌芽时期,但这种对于民主生活的追求和那个时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主流趋势是一致的。

所以说,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觉慧的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先进人物。

四、觉慧反抗的现实意义

高家兄弟所面对的问题,是当时社会知识青年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青年在新思想新理论的影响下不断成长,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刻,改革社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阻碍了社会进步。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激起了青年们的反抗意识。

觉新的反抗以对现实的妥协而宣告失败,奉行的是一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不抵抗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原则。

他认为,两面讨好,可以使自己的处境变得好过一些。

却没有想到,软弱和妥协反而助长了封建势力的嚣张气焰。

他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受害者;他在徘徊、观望中悄悄发生着转变。

后来,他终于看清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16]害了人。

新思潮的影响,社会现实生活中一系列的打击,让他理解了觉慧离家出走的决定,并对他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

”[17]表达了觉新已经开始觉醒,说明了与强大的黑暗势力作斗争,改良主义起不了作用,“除了掉转身子以外没有别的路”。

觉慧的离家出走,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宣告了封建礼教统治的失败。

他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年轻人勇于冲出封建牢笼,追求命运自主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典范。

他的思想和行动,打击了陈旧顽固的黑暗社会,激励了广大被压抑迫害的青年奋起抗争,为他们带来了反抗击败旧社会、争取未来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作者通过觉慧的叛逆表现,对“不抵抗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青年知识分子觉醒、反抗最后封建家庭决裂的勇气的热烈歌颂,指出只有反抗才能避免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带来的悲剧。

“在他们的身上,既充分体现了“五四”以来反抗旧家庭旧制度的青年一代思想与性格的复杂性,又鲜明地折射出那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年代的印记。

”[18]他们的成长道路和历史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个人的成长表现了时代的进步。

这些叛逆者形象对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快了社会思想解放的进程。

结语:

《家》,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美好的青春和善良的灵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特殊时代带给年轻人的遗憾。

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的性格和命运的不同,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前进与发展方向。

三人的叛逆和反抗意识,依次是不断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