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4697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docx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陈元凤

2014-4-15

 

教学内容:

有趣的测量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魔方、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在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

(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

2、出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把他们叫做“规则物体”。

(板书)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

(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样的物体?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

(还是1000cm2)你是怎样想的?

(转化)

对,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事实上,我们都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例如: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

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石块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不能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

(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如何求出石块的体积,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小组开展讨论)

2、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教师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

1、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2、放入石块,再次量出水面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

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

(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在刚才的试验中,我们借助长方体容器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直接读出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质疑:

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在刚才的试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溢出法”。

通过这几次的试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试一试的第一题:

1、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是1。

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的0。

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测量的方法。

(因为1粒黄豆的体积很小,可以取100粒黄豆来测量)

3、计算铁球的体积。

四、小结

1、水是液体,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排开一部分水的体积,而排开的这部分水的体积恰好就是放入物体(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体积。

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可以间接地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间接法”。

早在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利用这种方法为自己解决了一个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万花筒,领略阿基米德的风采。

2、在我国的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如“曹冲称象”、“捞铁牛”的故事同学们早已熟知。

你能否利用知识来测量一下老师的体积呢?

小组展开讨论:

交流。

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是个能吸水的物体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又该怎样去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课后我们还可以展开讨论,把你的设想告诉老师。

五、同学们这节课上完了,你有哪些收获?

与大家一起分享。

六、作业:

测量一个红薯和一粒花生米的体积。

《有趣的测量》教学反思

陈元凤

2014-4-15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

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正方体魔方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

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

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

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

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出其它可行的方案……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已最大的亮点是以下两点:

一、保证数学思考的时间,提高数学思考的有效性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新课标也指出“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并说明理由”。

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及交流思考成果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短暂的冷场后,也许就会换来学生惊人的发现。

在教学本节课时,测量方案的设计是不能在三两分钟内就完成了的,在学生得出“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后,我就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石块的体积=水槽底面积×水面上升的高度”?

学生一时表述不清,但他们思考后就意识到:

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石块,水增加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还有一些学生,先是疑惑,停顿几秒后,就都豁然开朗了。

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真正经历了整个思考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在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的石块体积必须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在水中体现石块的体积,学生思考后,结合生活的实际可知: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学生充分理解这一方法后,我又问:

你还有其它测量石块的体积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将石块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长方体容器里,上涨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把石块放在一个长方体容器里,往里面倒水,没过石块后,再把石块取出,下降的水的体积也可以是石块的体积。

——多独到的思考!

在此,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冲突,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自已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更精炼,这样课堂上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又如在学生分小组用两种方案测量石块的体积后,教师再用这两种方案来分别测量同一块石块的体积,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从而验证两种方法都可以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测出的石块的体积就比较准确了,这样的话,就更能很好完成本节课的目标了。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陈元凤

2014-4-15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石块、魔方、课件等。

四、学情分析:

五(3)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

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

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法分析:

我先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

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

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

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在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

(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

2、出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

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橡皮泥、鸡蛋、小石头等物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形状吗?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些形状规则的物体我们把他们叫做“规则物体”。

(板书)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

(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样的物体?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的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

(还是1000cm2)你是怎样想的?

(转化)

对,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事实上,我们都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例如:

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

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石块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不能用公式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交流探究,分享智慧。

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

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

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

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其次,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

),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

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

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

(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教师板书:

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

质疑:

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

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

(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

(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

(3)将石块取出。

教师板书:

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

(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

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a、试一试.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c、课后阅读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