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02120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docx

原创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合兴乡中心小学校陈波

一、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趣的平衡”,来自于人教2006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14页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了解杠杆原理,明白影响杠杆平衡的主要因素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学会正确的组装并使用实验探究器材。

2、通过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弄清楚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左边物体的重量与物体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右边物体的重量与物体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也就是说当一端物体的重量与距离保持不变时,另外一端的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乘积是一定的,他们成反比例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建立积极探索的思想,明确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凸显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知识的纵向延展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当一端的物体与距离保持不变时,另外一端的物体与距离的乘积一定,也就是说他们成反比例关系。

2、本次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在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情况下顺利的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并总结出实验的结论与规律。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简易天平、勾码、称、实验记录单、磁扣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教师出示菜市场上大妈卖菜称重的视频,反复播放3次。

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回答随后的问题:

一是大妈在称重时所使用的是什么工具,你知道它的名称吗?

二是当这种称重工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时,我们的称重才算顺利完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2、学生认真观察视频,举手发言。

学生1回答道:

大妈在称重时使用的是一种叫称的工具。

师点评:

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其实,称的名称挺多的,有的叫棒称,有的叫杠称,等等,地方不同,叫法也可能不同。

学生2回答道:

当这种称重工具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时,我们的称重才算顺利完成,我可以用平衡二字来形容这种状态。

师点评:

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中肯,没错,这就是一种平衡状态。

3、教师通过PPT揭示本次教学主题“有趣的平衡”。

(二)教学主要过程:

师: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关于称的传说吗?

在探究平衡状态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称的神奇传说。

师:

教师通过Word文本展示称的传说,抽点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称的由来。

接下来,教师通过PPT出示称与简易天平的简单结构图。

师: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称的主要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

中间手拧的地方叫“支点”;左边有一个挂物盘,挂物盘到支点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右边有一个重量不变的秤砣,秤砣可以左右移动,秤砣到支点的距离可以不断改变。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记住称的主要名称及结构。

师:

同学们,当我们把提手变换在下方固定不动时就变成了下面的一种简易天平的结构。

让我们一起看看简易天平的主要构成:

中间固定,可以上下转动的地方叫支点;左边挂钩处可悬挂物体,左边挂钩到支点有一定的距离;右边挂钩处同样可以悬挂物体,右边挂钩到支点也有一定的距离,左右两边的挂钩都可以移动,两边的距离也都可以改变。

师:

通过上面的称与简易天平的对比分析,请你大胆的猜想:

“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可能有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生1:

可能与左右两边物体的重量有关。

生2:

也可能与左右两边物体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师点评:

两位同学的回答非常的好,值得肯定。

师: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左右两边物体的重量与左右两边物体到支点的距离到底是怎样影响平衡的呢?

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一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得出保持平衡的条件。

师:

教师PPT出示本次实验探究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每个合作小组由4名成员组成,分别为实验汇报员、实验记录员、实验操作员一、实验操作员二。

(2)实验汇报员负责实验结果汇报;实验记录员负责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操作员负责动手操作;同时,实验记录员负责从老师处领取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单、课堂练习题单。

(3)小组合作时,听从老师的安排,做到实验过程中动作轻一点,交流讨论时声音小一点,举手发言时声音大一点。

(4)分组实验完成后,由两位操作员整理实验器材,记录员将实验器材放在课前指定的位置。

师:

请每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员上台领取实验器材(勾码一盒,杠杆一根,支架一个,挂钩4个)。

师: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一:

当左右两边刻度数保持不变时,勾码数应怎样放置?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出左右两边勾码的数量,并用简要语言总结你发现的规律。

时间要求:

在5分钟内完成实验探究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一。

学生按照课前的实验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对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给与适时的指导,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与积极的肯定。

师:

看来我们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

活动一,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实验成果吧。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小组合作记录单。

师: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一,同学们对影响物体平衡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二,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

当左边刻度数4上挂3个勾码并保持不变时,要使左右两边处于平衡状态,随着右边刻度数的变化,右边的勾码数应该怎样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填出右边勾码的数量,并计算出右边刻度数和勾码数的乘积,用简要的语言总结你发现的规律。

时间要求:

在5分钟内完成实验探究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二。

学生按照课前的实验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对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给与适时的指导,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与积极的肯定。

师:

看来我们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探究

活动二,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实验成果吧。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小组合作记录单。

师: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二,同学们对影响平衡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不难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和刻度数保持不变时,右边的刻度数和勾码数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刻度数和勾码数时成反比例关系。

师:

接下来,我们加深一点难度。

当在左边刻度1上挂2个勾码,刻度2上挂4个勾码的时候,右边的刻度3和刻度4上分别应挂上几个勾码才能使左右两边平衡呢?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实验探究活动一与实验探究活动二的规律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表格数据的填写。

时间要求:

在5分钟内小组交流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对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给与适时的指导,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与积极的肯定。

师:

看来我们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三的填写,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思考结果吧。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小组合作记录单。

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积极,通过表格三的分析与填写,我们可以发现,左边两个物体的刻度数与勾码数的乘积之和正好等于右边两个物体刻度数和勾码数的乘积之和,这时天平处于平衡状态。

试想一下,如果在左右两边挂上3个、4个、5个或者更多的物体,只要他们的重量和距离的乘积之和相等,天平是否会一直处于平衡状态呢?

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分析。

师:

通过实验一、实验二与表格三的填写,同学们对平衡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平衡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时间要求:

小组交流讨论,在6分钟内完成解题过程。

师:

教师PPT出示课堂练习题单,具体内容如下:

(1)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呢?

请根据平衡原理列出比例关系式并解答。

(2)

如图所示,称砣重500克,秤砣到支点的距离为12厘米,左边物体到支点的距离为2厘米。

左边物体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请根据平衡原理列出比例关系式并解答。

(3)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千克,妹妹体重35千克。

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你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对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给与适时的指导,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与积极的肯定。

师:

看来我们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解题过程。

下面,老师将抽点3个做得最快、最好的小组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成果。

小组1:

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题1的完整解题过程,具体如下:

根据“左边物体重量×左边距离=右边物体重量×右边距离”可得:

60X=12×15

60X=180

X=3

小组2:

在实物投影仪上呈现题2的完整解题过程,具体如下:

根据“左边物体重量×左边距离=右边物体重量×右边距离”可得:

2X=500×12

2X=6000

X=30003000克=3千克

小组3:

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重量、改变人离支点的距离等来使跷跷板两边处于平衡状态。

师:

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的平衡原理也叫“杠杆原理”,在初中二年级物理学上是这样表述的: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字母表示为:

F1×L1=F2×L2

师:

提出杠杠原理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师: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杠杆原理的应用,请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师:

请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同学们认真听,认真想,看看他说的对吗?

你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呢?

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杠杆原理的应用,比如:

自行车脚踏板、扳手、船桨、核桃钳、开瓶器、定滑轮、天平、剪刀、镊子等。

师:

同学们的思维非常的活跃,答案非常的精彩,请同学们给自己以热烈的掌声,为自己点赞!

师:

这节课马上要接近尾声了,在这儿,老师想给你们几点最真诚的意见,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认真感悟。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与物理以及其他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始终保持一颗勇于探索的年轻的心,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我们从这里走向远方,希望你们在以后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明确,步骤清晰,环节与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表现十分的活跃。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借学校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预估不到位,导致了反比例关系提出时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困惑的状态,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学生竟然能够根据重量与距离的关系建立正比例关系来求解,这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整个课堂相对比较紧张,时间略微有所延长,可能是课堂上分发实验器材与讲解实验要求浪费了部分时间,应在课前做好预设。

部分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不强,应加强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课前对实验过程的一些细节和关键点的把控没有给学生交代清楚,以至于部分小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实验探究。

我觉得,如果能够在后面的课堂上多做一些准备和练习,一定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