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81423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docx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行政区,即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

庐阳区所属范围为板桥河以西,南淝河以北以及环城路以内的老城,辖两镇一乡十个街道,人口37.14万人,面积136.86平方公里。

纵观庐阳区的行政区域,除城区以外,大部分区域位于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上游,建设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随着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出台,各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庐阳区也不例外。

庐阳区人民政府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庐阳产业园的规划设想。

我院于2002年6月与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在城市北门地区建立庐阳产业园。

经过多方讨论,将淮南铁路以西、合九铁路以北、铝厂以南、蒙城北路以东作为产业园用地,其中太和路以东为近期建设范围、太和路以西为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建设产业园,是因为该地区属板桥河水系,不在两座水库的径流范围,产业园不会对两座水库产生水体污染。

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与2002年12月完成。

庐阳产业园已动工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18个,打通了部分道路,拆迁恢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起步区的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指生产用地)已基本用完,部分项目已进入起步区以外的用地。

按照目前的速度,近期的6.07平方公里可能不到2005年即被用完。

同时,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和用地也作了一定的调整。

为了保证产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产业园的远期进行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庐阳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编制产业园远期总体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

一、庐阳产业园建设环境

1.庐阳产业园范围

在编制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时,已对庐阳产业园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分析,并将庐阳产业园近期建设范围确定为:

北到双凤工业区,东到淮南铁路;南到怀远路,西到规划中的太和路,西北到第二物资公司仓库铁路专用线,面积约6.07平方公里,太和路以西至蒙城北路之间作为庐阳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

本次编制总体规划时,庐阳产业园管委会曾提出产业园在原定范围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拓展,即东跨淮南铁路到板桥河,西跨蒙城北路。

针对产业园管委会的要求,我们对产业园周围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蒙城北路西侧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房郢水库库区及水库的一、二级保护区。

大房郢水库地区总体规划确定,水库的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建设活动,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可能对水源产生污染的建设活动。

因此产业园向蒙城北路西侧发展显然不合适。

其次,淮南铁路以东,属庐阳区的用地只到板桥河,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

实际上铁路以东用地为铁路所包围,对外联系不方便。

一方面,跨铁路发展,势必要建跨铁路立交,这样投资很大;另一方面,在铁路与板桥河之间规划有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蔡田铺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北门地区的污水,占地较大。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

合肥市战略规划从城市的绿化、生态系统考虑,拟将铁路以东的这块三角地作城市森林公园(板桥森林公园)。

因此产业园跨铁路向东拓展也不可行。

所以本次总体规划将产业园的建设范围定为:

南到淮北路,北接双凤工业区,东到淮南铁路,西到蒙城北路,总用地11.12平方公里。

2.庐阳产业园经济发展环境

①庐阳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合肥市的北区是合肥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之一,是合肥市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仓储区。

区内分布有合肥电厂、煤气制气厂、合肥铝厂、电力修造厂、第二物资公司等单位,新崛起的联合工业区和双凤工业区已联成一片,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其中联合工业区是原中市区、东市区、西市区联合创建的工业区。

早在1997年初,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庐阳区委、区政府的前身中市区委、区政府就在合肥市双凤工业区内,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征地465.4亩建设中市双凤工业区。

几年来通过各方努力,中市双凤工业区的各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先后完成五通一平等数10项基础工作。

引入项目13个,其中私企项目10个,土地利用率100%,项目总投资2亿元,截止2002年五月已完成投资1.2亿元。

2000至2001年,共实现税收530余万元。

目前小区已进入投资回收期,年效益将逐年递增。

合肥市双凤工业区是合肥市北区经济发展的亮点,在双凤工业区以南开发建设庐阳产业园,是庐阳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合肥市顺利实施“千亿”规划的有力支撑。

②不利条件可变为有利条件

在规划控制区内,现有合肥铝厂、煤气制气厂、合肥第二物资公司、安徽电力修造厂等。

合肥铝厂是北区一个大的污染源,铝厂的工业废水处理后直接排入板桥河,但铝厂在电解铝和碳素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烟尘,烟尘中含有硫化物和氟化物等有害物质,如H2S、SiF4等,污染范围达半径1km左右。

铝厂的污染降低了周边土地的开发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企业生产的不景气,污染程度也在降低,从目前来看,铝厂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土地的开发。

但从长远来看,铝厂位于正在建设中的大房郢水库的上风向,距水库30米等高线最近处只有1000米,水库建成蓄水后,铝厂的污染必须治理,或者转产,投资无污染项目,既可利用铝厂的资源条件,又可通过铝厂,将产业园与双凤工业区联成一片。

煤气制气厂位于规划区的南侧。

制气厂产生的废气会污染周围的大气,尤其是位于制气厂下风向的产业园。

但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2004年,合肥将可用上天然气。

届时制气厂的制气功能就会萎缩,代之以天然气的储备和调配,使产业园的生产生活用气有了可靠的保障。

合肥电厂位于规划区的西侧,大房郢水库大坝的东端。

由于电厂的粉尘会污染水库的水质,随着二电厂的建设,合肥电厂将逐步减产,转向循环热的利用,成为北区的供热中心,这样非常有利于产业园的建设发展。

③起步区建设的迅猛势头

产业园动工建设仅半年,目前已修建区内道路五条,合计长5750米,区内拆迁恢复点的12幢居民楼在加班加点建设,恰谈项目已达18个,进区项目已有10个,投入资金达16200万元。

进区项目主要有机械加工、印刷、电子产品生产、服装加工等。

目前建设已突破起步区范围,产业园建设势头迅猛,前景看好。

3.自然环境

合肥市的北部地区总体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向,岗冲相间的自然地形,使北部地区形成两大水系,即四里河水系和板桥河水系。

分水岭界线为:

蒙城北路自合九铁路向北至电力修造厂,折向东至二库专用线,分水岭以西、以北属四里河水系,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房郢水库的径流范围。

分水岭以东以南,属板桥河水系,本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地面汇水通过两冲两库(刘冲水库、立新水库)流入板桥河。

因此,从现状自然地形来看,在本规划范围内建设,区内的排水不会污染大房郢水库。

4.基础设施

北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双凤大道是合肥市的主要对外道路之一,南可直达市中心,并且可通过城市环道到达城市各区,北可经过双墩、水湖直上淮南市,交通顺畅,内外联系方便。

北区的功能之一是仓储基地,因此淮南铁路在北区设有货运站场,货物流通有较明显的优势。

北区的供电向来是可靠的,电源较近,电力充足。

铝厂有110KV变电所,不仅向北区大部分地区供电,目前还向长丰县的双墩地区及双凤工业区供电,双凤工业区内正在建设一座110KV变电所。

这两座110KV变电所可确保双凤工业区、庐阳产业园及周边较大区域的发展用电。

北区的供水主要来自三水厂,供水系统已延伸至双凤工业区。

作为城市水源之一的大房郢水库正在建设中。

大房郢水库设计总库容1.77亿m3,多年平均供水量9560万m3,日供水量30万m3。

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初步确定:

结合大房郢水库的建设,新建供水规模为70万吨/日的六水厂。

二、规划区内现状概况

1.区位环境

庐阳产业园位于庐阳区杏花村镇,规划范围南至淮北路,北至双凤工业区,东至淮南铁路,西至蒙城北路,土地分属杏花村镇的尚店、邵大郢、刘冲、陈塘、林店、井湾等行政村,用地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4600米,总面积11.12平方公里。

该区南至市中心8公里,北与双凤工业区相连。

荣事达大道自南向北贯穿该区并连接双凤大道,使庐阳产业园与双凤工业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合肥市北区新的产业带。

2.自然地形

规划区地形稍有起伏,呈北高南低,东西为岗,中部为冲,地面高程为41.2-17.9米(黄海高程),地面水属板桥河水系,区内自然排水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板桥河。

区内的立新水库主要为下游农田灌溉。

3.现状条件分析

a.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用地范围11.12平方公里,其中铝厂、煤气制气厂、第二物资仓库、电力修造厂等约占地1.10平方公里。

其余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少量小型工矿企业等。

土地涉及尚店、邵大郢、刘冲、陈塘、林店、井湾等六个行政村。

目前已拆迁居民350户,第一期拆迁恢复点占地约10公顷。

用地范围内地形稍有起伏,水利灌溉不利,土地贫脊;铝厂周围,农作物受到一定污染,农业产值不高。

b.交通条件:

现状交通,铁路运输条件好,利于发展物流业;南北向有一条宽45米的荣事达大道贯穿全区,铝厂路、汲桥路等正在修建;目前有两路公交车到达或经过该区。

C.现状人口、建筑:

规划范围涉及到尚店、邵大郢、刘冲、陈塘、林店、井湾等行政村,人口约11000人。

起步区涉及到尚店、邵大郢两个行政村,拆迁约1200人。

农房多为一层砖瓦结构,少量二层楼房。

d.基础设施条件:

供水:

合肥市自来水供水管网已经过本区延伸到双凤工业区,管径Φ300,起步区建设时可增容开口。

供电:

目前铝厂110kv变电所、张洼路变电所、双凤变电所、西北郊变电所可为本区供电。

三、建设条件综合分析

1.有利条件

a.对外交通方便。

铁路货运站有利于发展物流业;公路可直上高速公路。

b.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c.与双凤工业区形成产业带,联动发展,规模较大。

d.利用水库可发展旅游休闲项目。

2.不利条件

a.发展空间有限。

b.进区项目受限制,治理污染投资较大。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庐阳产业园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利用产业园的交通、区位、土地开发成本低等优势,坚持和突出工业为主导,依托庐阳区,依托合肥市,辐射周边,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特色明显、城乡联动、环境协调的园区发展格局。

坚持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起点,经济高效益的原则,努力把庐阳产业园建成庐阳区乃至合肥市招商引资最佳载体,城镇一体建设发展示范园区。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0.2)

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4.《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2-2005)》

5.《合肥市大房郢水库地区规划(1996-2010》

6.《合肥市双凤工业区总体规划》

7.《合肥市联合工业小区南区总体规划(1996-2010)》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依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工业园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对园区的各项建设用地、布局作统筹安排。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控制总量,综合平衡,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逐渐形成,随之,工业逐渐向城外迁移,老城区逐渐转向第三产业,城市用地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要利用城外价格较低的土地建设产业园区,另一方要加强老城区的改造,充分发挥老城区的土地价值,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区经济发展。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加强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限制污染项目进入园区,加强“三废”治理,确保大房郢水库水质不受污染。

4.坚持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园区内外的自然环境和现状特点,根据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统筹兼顾,使规划富有弹性,便于远近结合,分期实施。

四、规划期限

合肥市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期限为:

近期2003—2005年

远期2003—2010年

第四章产业园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发展思路

1.依托合肥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发展格局,依托庐阳区,依托退二进三、退城进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体现交通、区位、地价三大优势,突出以工业为主导,在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双凤工业区统筹考虑,使庐阳产业园与双凤工业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努力把庐阳产业园和双凤工业区建设成合肥市北部的工业基地。

2.产业园区的建设将沿荣事达大道向两侧展开。

近期东侧到淮南铁路,西侧至太和路,南侧至制气厂和淮北路、北侧至双凤工业区,起步区则由北向南推进。

3.产业园远期将向太和路以西发展。

以蒙城北路为界,蒙城北路以西为大房郢水库风景区用地,以东为园区远期建设用地。

4.产业园内太和路以东以生产用地为主,太和路以西以居住用地为主。

5.拆迁安置:

拆迁安置的原则是集中安置、统一建设、拆迁居民生活城市化。

拆迁居民的就业安置采用分类、分步安置的办法,分类即分尚有部分承包土地和完全无承包土地。

有土地的继续耕种,无土地的在庐阳区全区内进行安置,如城市保洁、社区服务等。

分步安置是在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安置青壮年劳动力,在产业园逐步发展后,再进一步安置剩余劳动力。

同时也应积极鼓励拆迁居民自谋职业。

拆迁安置政策的确定还应借鉴其它开发区的经验。

二、产业园性质

庐阳产业园是庐阳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地。

园区的建设是庐阳区乃至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合肥“千亿”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

因此产业园区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并逐步与国际贯例接轨,符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形式,并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

因此园区的性质应为:

以工业为主导,积极发展少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同时带动物流业和居住、休闲、娱乐业的滚动发展,集工、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

三、产业园规模

1.用地规模

产业园区规划总用地11.12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用地6.07平方公里。

起步区位于近期建设用地的北部,面积3.00平方公里。

用地结构主要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

庐阳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表

用地

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

(万m2)

占园区

建设用地(%)

1

R

居住用地

267.88

24.09

2

C

公共设施用地

56.31

5.07

非市属办公用地

21.74

/

教育用地

25.27

/

商业服务用地

9.30

/

3

M

工业用地

358.36

32.23

4

W

仓储用地

62.22

5.60

5

T

对外交通用地

9.74

0.88

6

S

道路广场用地

143.91

12.95

7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5.99

0.54

8

G

绿地

207.22

18.64

其中:

公共绿地

92.50

/

总用地

1111.63

100

2.人口规模测算

⑴总居住人口测算

由园区居住总用地和人均用地进行测算:

居住总用地267.88公顷,按规划人均居住用地30平方米计算,则居住总人口为267.88×104/30=89293(人)

园区总居住人口取90000人。

⑵就业岗位测算

a、生产职工人数达57000人。

园区内生产用地358.36公顷,一般单位职工人数密度为125—250人/公顷,本产业园职工人数密度按150人/公顷计算,

150×358.36≈54000(人)。

仓储用地62.22公顷,职工人数密度按50人/公顷计算,

50×62.22=3000(人)。

b、第三产业职工人数达10000人。

为居住及生产区服务的配套管理和勤杂人员按居住人口的5%计,为生产性企业综合配套服务的人员按生产职工人数的10%计,90000×5%+57000×10%≈10000(人)。

产业园完全建成后,总就业岗位达67000个。

四、产业发展规划及产值预测

1.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及合肥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园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产业园产业发展方向。

随着合肥城区的对外扩展,根据城市产业的“退二进三”的原则,结合合肥北区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展合肥市北区的一些优势产业:

①机械加工

②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③印刷业

④食品加工业

⑤物流业

⑥文化教育、公用事业、居住等第三产业

2.产值预测

参照我国开发区经济发展相关标准,职工人均产值10万元-20万元/年,产业园按职工年产值12万元计算,则工业总产值为12×57000=684000万元,即68.4亿元。

第五章产业园总体布局

一、规划结构及用地布局

1.规划结构

从砀山路以北的大范围分析,空间结构可概述为“两轴五区”,即纵轴荣事达大道、横轴电厂东路。

荣事达大道南抵城市中心,北接双凤大道,电厂东路勾通蒙城北路和荣事达大道,西至大房郢水库景区,东达新站试验区。

五区即双凤工业区、庐阳产业园区、庐阳产业园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基地、大房郢水库景区、板桥森林公园。

在庐阳产业园规划范围内,规划结构可以表述为“一轴四区”,一轴即荣事达大道,荣事达大道,纵穿庐阳产业园北接双凤大道,是整个北区的南北向主要交通线。

四区即工业生产区(包括南、北两个组团)、仓储物流区、生活居住区(包括三个组团)、综合服务区。

2.用地布局

按照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求,规划将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按功能组团布置,以太和路为界,生产用地布置于太和路以东,太和路以西布置居住、绿化、休闲等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用地,尽量减少对大房郢水库的污染。

功能组团为:

起步区工业组团、近远期建设工业组团、仓储物流区组团、综合服务区组团、居住组团、休闲娱乐组团。

①工业组团

工业用地沿荣事达大道两侧布置,建设由北向南推进,依电厂东路两侧分南北两个组团,北部为起步区工业组团,组团内地块规整,面积较大,宜布置较大型企业。

南部为近远期建设工业组团,包括煤气制气厂。

实施过程中,可适当划分或调整地块,同时应将生产性质类似的工业项目相对集中布置。

园区工业用地358.36公顷,占建设用地32.23%,其中起步区北部工业组团用地247.11公顷,南部近远期建设工业组团内111.25公顷。

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建筑容积率控制在0.7以下。

②仓储物流组团

充分利用合肥北站(铁路货站)发展物流业。

结合北站,在北站路两侧布置仓储用地,发挥仓储、简单加工、包装、商品配送、商品批发等功能,形成现代化的仓储物流区。

在此区域布置仓储物流区,既可通过铁路进行运输,又可通过公路运输。

公路南可达合肥市区,为合肥市区配送商品,北可直上高速公路,货物进出园区非常方便。

仓储物流区用地约62.22公顷,占建设用地5.60%。

③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位于荣事达大道以西,电厂东路以北,用地21.74公顷,综合服务区包括行政办公、公用设施等内容。

从庐阳产业园的长远发展考虑,太和路与蒙城北路之间,电厂东路以北的发展用地,结合大房郢水库景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第三产业,因此综合服务区近期为生产建设服务,远期又可与旅游休闲度假区形成大的综合服务区。

公用设施:

公用设施内容包括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金融服务中心、商业洽谈与产品展示中心及科技咨询等为生产服务的各种机构,公用设施包含在综合服务区内。

④居住用地组团:

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时考虑园区发展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应尽量较多地布置生产用地。

因此将园区的生活居住布置在市区,即合九铁路以南、砀山路以北的用地,作为园区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基地。

园区内,在综合服务区北侧和园区最南端部分布置居住用地。

一是安置园区内的拆迁居民,二是为园区内的单身职工和少量带眷职工提供居住。

规划要求园区内的各企业单位不得在企业自身用地内建设公寓,由产业园集中在居住组团内建设公寓,向各企业单位出售或出租,以营造园区的现代化氛围。

园区总体规划时,保持近期的居住用地布局不变,考虑到大房郢水库周围环境要求较高,沿蒙城北路尽量少布置生产用地,而代之以绿化、住宅、休闲娱乐、度假等无污染的第三产业用地,因此,本次规划在太和路以西布置了210.64公顷的住宅用地。

在这些居住用地里,一部分是为产业园配套的住宅用地,一部分可作为住宅开发。

我们建议在此区域作较高档次的住宅开发,以充分利用水库的环境资源。

二、道路交通系统

1.对外交通

产业园的对外交通有公路和铁路。

公路:

荣事达大道是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南至市区,北接双凤大道经双凤工业区至双墩镇,待合肥市北外环建成后,就可上合宁、合徐高速公路。

东西向规划有电厂东路,是勾通蒙城北路与荣事达大道的主要道路,向东可与新站试验区联系。

铁路:

淮南铁路从园区东侧经过,并在园区内设有货站(合肥北站),这给园区的货运交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园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条件。

2.内部道路

产业园区内部道路规划分为三级。

一级道路为主干道,园区的主干道由三纵四横构成。

三纵即蒙城北路、荣事达大道、北站路,四横即汲桥路、DL3路、电厂东路、淮北路。

主干道即蒙城北路、荣事达大道、北站路、汲桥路、电厂东路,道路红线宽45米,荣事达大道自南向北贯穿产业园区,是联系产业园区内部主要功能组团及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建议采用三块板道路断面形式。

二级道路为次干道,即太和路及东西向的DL1、DL2、DL5、制气厂路等,红线宽30-40米,是产业园内部环形交通及东西向联系性道路,是工业区、物流区、综合服务区、居住区联系的重要通道。

三级道路为支路,红线宽18-24米,在产业园内辅助交通联系并呈方格网状划分功能区,形成街坊地块,为厂际交通及职工上下班交通提供便利。

此级道路应依据地形和用地功能合理布置,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停车场:

规划在园区内太和路与DL3路交口东南角布置一处停车场,此处为市物资二库用地,目前第二物资公司仓库,已改变了其仓储功能,建议以后改为房地产开发,因此原来仓储使用的铁路专用线,可部分拆除。

产业园内部道路基本呈方格网状,道路线型结合地形以满足生产安全、交通便捷的要求,既尽量减少工程土方量,又有利于工程管线的布置。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允许规划的次要道路、支路,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位置调整和路幅调整,但不能影响方格网道路体系的形成。

产业园道路广场用地143.91公顷,占建设用地12.95%;道路总长达48.1公里,道路网密度为4.33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控制:

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表

道路名称

红线宽度

(m)

绿化带宽度

(m)

双凤大道

45

两侧各20

蒙城北路

45

两侧各15

北站路

40

东侧10

汲桥路

45

两侧各10

电厂东路

45

两侧各20

淮北路

40

北侧10

三、园林绿化系统

园林绿化系统规划,主要以大房郢水库景区和板桥森林公园为背景,以园区内的公共绿地、园区周围的防护绿地以及外围的农业生态绿地,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构筑独具特色的有机的生态型环境绿化系统。

1.公共绿地

在园区的主要干道两侧布置10-20米的绿化带(详见《道路两侧绿化带宽度表》),形成公共绿化的“线”;在正对合肥北站的DL5路东段两侧布置大面积的绿化广场;利用自然水面,结合地形布置四处集中绿地,其中刘冲水库所在地块和汲桥路南侧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18公顷和20公顷,形成园区内绿化系统的“面”。

实施过程中,入区企业应遵循规划管理,厂区、单位和住宅建设绿地率应大于30%,使整个园区绿化系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