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091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docx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吴江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十一五”发展规划

 

吴江市水利局

二○○五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概况………………………………………………………………

(1)

第一节自然概况……………………………………………………………

(1)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2)

第三节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3)

(一)“十五”水利建设成果……………………………………………(3)

(二)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4)

第二章农田水利规划………………………………………………………(6)

第一节历史典型年受灾情况分析…………………………………………(6)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标准………………………………………(8)

第三节防洪除涝规划………………………………………………………(10)

(一)水闸建设规划………………………………………………………(10)

(二)排涝站建设规划……………………………………………………(11)

(三)联圩建设规划………………………………………………………(12)

第四节河道整治规划………………………………………………………(15)

第三章城镇防洪排涝规划………………………………………………(17)

第一节吴江市经济开发区防洪排涝规划…………………………………(17)

第二节吴江市盛泽城区防洪排涝规划……………………………………(22)

第四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29)

第一节乡镇水利产权制度改革……………………………………………(29)

(一)现状分析……………………………………………………………(29)

(二)今后设想……………………………………………………………(29)

第二节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32)

(一)现状分析……………………………………………………………(32)

(二)今后设想……………………………………………………………(32)

第五章工程量、总投资及效益估算……………………………………(34)

第一节工程量及投资………………………………………………………(34)

第二节效益估算……………………………………………………………(43)

第六章完善水利管理体制………………………………………………(44)

(一)进一步确立水利建设的基础产业地位……………………………(44)

(二)不断完善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44)

(三)继续加大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力度………………………………(45)

(四)加强充实水利工程管理监督体系…………………………………(45)

(五)更加健全水法规和水管理体系……………………………………(45)

(六)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综合经营………………………………………(46)

(七)广泛开展科学技术革新……………………………………………(46)

(八)大力培养水利建设人才……………………………………………(46)

 

第七章“十一五”水资源保护利用规划……………………………(47)

一、吴江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现状…………………………………(47)

二、吴江市2020年供需水量预测………………………………………(51)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54)

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60)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吴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最南端,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居东经120º20`15``~120``53`59``,北纬30º45`36``~31º13`42``之间。

西滨太湖,北连吴中区、昆山,南与浙江省湖州、嘉兴、嘉善接壤,东邻上海市青浦区。

全市总面积1176.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90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7.3%,河湖水域面积267.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2.7%。

全市境内湖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整个地形东高西低,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

大部分太湖洪水经过吴江由黄浦江东流入海。

全市共有大小湖荡261个,其中千亩以上的50个;大小河道二千余条,总长度近三千公里,其中主要河道26条。

太浦河横穿东西,把全市划分成南北两片,太浦河以南属杭嘉湖地区,田面高程2.8~3.0米(吴淞零点,下同),太浦河以北为阳澄淀泖地区;大运河贯通南北,又把太浦河以北地区分为运东运西片;运东片田面高程一般在4.0米左右,运西片地面低洼,田面高程在3.0~3.5米之间。

吴江市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无霜期较长,但日照不够充足。

春季(3~5月)冷暖交替,阴湿多雨,日照不足,气温回升较慢;夏季(6~8月)梅雨明显,酷热不多,间有伏旱,日照充足,7~8月间和初秋时有台风影响;秋季(9~11月)干旱和连阴雨相间出现,中秋尚多晴朗天气,冷空气活动日趋频繁,常有低温影响;冬季(12月~翌年2月)雨雪较少,严寒期短。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吴江市全市划分为10个镇,8个国营场圃,243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772186人(按市统计局2003年报,以下同),耕地面积66.43万亩。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投资结构得到改善,资金流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良好,2003年度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72.12亿元。

苏嘉杭高速公路全面建成,227省道(原205省道)吴江过境段全线改建一级公路按时完成,松周公路建成通车,铜青桃公路和环湖二级公路改造顺利结束,苏震桃一级公路已开工建设。

頔塘航道整治工程全部完成。

2003年度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1亿元,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455元,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6亿元。

第三节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十五”水利建设成果

1、水利建设有所突破,抗灾能力有较大提高。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吴江市坚持不懈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提高了全市的防洪抗灾能力。

特别是经历1991年和1999年两次大水,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极大地加快了全市各地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

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全市抗御较大水旱灾害的能力,为保障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为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各行各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为吴江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提供了防洪保安全的重要保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水环境。

截止2003年底,全市已建成大小联圩132个,联圩总面积为1190512亩;建成防洪堤防共1717.688公里;建成护岸工程612.582公里;建成了固定排水泵站586座,排涝流量为1042M3/S,排涝总动力为46596千瓦,联圩平均排涝模数为1.27M3/S/KM2;已建成各类水闸共849座,其中防洪闸为565座,套闸为216座,分级闸为68座;建成较大规模水利枢纽工程共4个,即北窑港水利枢纽工程,瓜泾口水利枢纽工程,大浦口水利枢纽工程和沧浦河水利枢纽工程。

特别是99年在抗御超历史高水位、超容量客水入境、超时间涝水滞境的情况下,各工程超负荷运行,为抗洪抢险取得全面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河道疏浚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全市境内市级河道有27条288.5公里、圩外河道262条长度481.777公里、圩内河道1654条长度1616.561公里;主要湖、荡、漾有262个,总面积223637亩,其中千亩以上湖、荡、漾有50个,面积163935亩等。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认真落实河道疏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通过三年突击、一年扫尾,全面完成河道疏浚整治任务”的总要求,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层层明确任务,强化验收考核,采用机械化、专业化队伍的施工方法,并把河道疏浚与整修防洪堤防、建设高标准农田、积肥造肥、复耕复垦、环境整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长效管理,既改善了水质,又降低了内涝,增强了河道的调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水利建设管理趋于规范化

“十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水利建设管理体系,包括水利工程项目立项及设计预算审批办法,施工招投标办法,工程质量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各项责任制建设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社会公示制、项目经理负责制等,逐步完善施工管理办法、竣工验收办法、优秀建筑物评比办法、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工程建设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二)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我市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运行机制。

但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水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防洪安全保障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需要有高标准的水利设施来作保障,否则,洪涝损失将越大。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客观正视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1、来自上下游水情的压力有增无减。

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的吴江,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水环境中,一直是受洪涝灾害袭击的腹地。

历史上吴江素有“洪水走廊”和“囤水仓库”之称。

目前,依然存在上游来水有增无减,下游泄水仍然不畅,高潮位顶托,潮汐影响较大等问题。

吴江的水情危机依然存在,防汛形势仍然严峻。

如遇到太湖高水位行洪,黄浦江高潮位顶托和大暴雨这三者相遇,将给我市造成更大的防洪压力。

九九年汛期出现的超历史特大洪水,可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可以预测象今年这样的高水位在今后出现的频率将相当高,而且水位将继续升高,我市必须作好抗御更大洪涝灾害的准备。

2、水利设施老化状况严重,水利工程标准偏低。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市水利工程均以抗御五四年型最高洪水位为防洪设计标准。

由于水情工情的不断变化,实践证明这个防洪标准偏低,已不适应水利发展的需要,已不能抗御较大洪水的侵袭,而且有大量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年久失修,超期服役。

在今年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面前,虽然经过全市人民奋力抢险,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硬是在超设计荷载情况下挺过来了,但暴露出的问题相当严重,急需全面更新改造。

第二章农田水利规划

第一节历史典型年受灾情况分析

吴江市自1922年设立水位站以来,实测最高洪水位4.38米(1954年7月24日),据水文调查,历史最高洪水位4.50米左右(1286年)。

然而,由于近年来,随着上下游水系工况的不断变化,吴江已处于一个十分不利的环境中,全市尤其是浦南区防洪形势呈逐步恶化趋势,目前的防洪设施已难以抵御再大洪涝灾害的侵袭。

91年、93年、95年、99年汛期,都出现了浦南水量雍积,水位猛涨,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特别是99年汛期间,水位达到了最高记录,桃源站7月2日凌晨1时测得的最高水位达5.22米,比91年、93年、95年汛期最高水位的4.30米、4.56米、4.73米分别高出0.92米、0.66米、0.49米。

太湖水位在99年汛期中也创历史新高。

7月8日下午14时,太湖平均水位最高达5.08米,超过历史最高的1991年(4.79米)29厘米。

尽管我市在近年的洪涝侵袭中都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但如此频繁而又凶猛的洪水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也给我市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

因此,如何从根底上找出原因,寻找治理对策,进一步反思,反思后大干,为今后的长治久安,摸索出一条符合吴江实际的水利防洪体系,是当前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一、思想上要进一步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认清今后防汛形势的严峻性。

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国家重点实施了太湖流域治理工程,我市的水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是上游地区排水通道逐步拓宽,客水下泄速度加快,来水更加凶猛;二是杭嘉湖地区的联圩工程自这几年大水之后建设速度加快,以及下游地区大包围工程标准不断提高,大量的圩内涝水外排,必将导致外河水位上涨迅速;三是太浦河的疏浚开通导致潮水顶托愈来愈明显,加上太浦闸汛期频繁开启,我市退水速度大大减慢。

以上这些工情、水情的变化,已使我市从以前的“洪水走廊”演变成现在的“囤水仓库”,全市的防汛形势愈趋严峻。

从99年的洪水特点来看,全市水位全面超历史最高水位40~50厘米,特别是浦南地区长期处于高水位包围之中。

因此,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抗御更大洪涝灾害更高洪水位的准备。

二、加大水利建设投入,进一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近几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都淹不得淹不起。

从国内外治水经验来看,水利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它所带来的减灾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进一步确立经济发展水利先行的观念,把水利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从三个方面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大政府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巩固和完善水利建设资金筹集办法,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氛围;三是尽量减少工程的直接投资,达到同样的经费做更多的工程的目的。

三、适应未来防洪要求,全面提高全市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我市的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一直都以1954年最高水位为设计洪水位,在抵御99年的超历史特大洪水中,明显暴露出防洪标准偏低的问题。

全市1800多公里防汛堤防,部分地段洪水漫溢,险情不断;配套圩区的754座水闸,绝大多数闸门门顶漫溢,水位一般都超出门顶20~30厘米;429座排涝泵站有相当一部分机泵老化、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水池受淹而无法排涝的情况。

根据近几年周边地区水情、工情的变化和99年洪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市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在99年汛后作出重新调整,以适应抗御更大洪涝灾害的需要。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标准

(一)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认识水利事业和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吸取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水利的经验教训,突出防洪保安重点,坚持洪涝旱渍兼治的原则,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创建水利基础产业,为实现基本现代化做好社会保障。

(二)规划目标。

我市“十一五”期水利建设规划的主要目标是:

确保99年型最大洪水不出险,超标准洪水能抵御;一般农田日雨200mm后一天排出不受涝;现有老化工程基本得到更新改造;河道实行长效管理;堤防加固加高全面达标;积极推广机械化常年施工;继续完善城镇防洪治涝工程;每年建设吨粮田1.5万亩,全面提高水利系统的经济实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努力培养各种人才,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科学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科研成果。

在“十一五”水利建设水平上展望2015年中期规划,目标在水利建设上,全市形成防洪排涝由计算机管理的有效全自动调控体系,在太湖控制线、太浦河两岸控制线和浦南防洪控制线的调控下,达到太湖、浦南浦北区、圩内三级水位有序运行,一般圩区日雨200毫米雨后一天排出不受涝,特殊区域12小时排出不受涝,遇99年型最高洪水位不出险,超标准洪水能抵御,形成较大的抗御洪涝灾害能力。

具体目标:

1、继续狠抓圩区和不设防半高田地区的防洪排涝建设。

到2010年前按99年洪水标准圩区、半高田治理结束。

圩区外河圩堤的险工险段护砌工程全部结束。

2010-2015年圩区外堤护砌全部结束。

70年代以前老化失修的排涝站全部改造结束。

2、继续抓好河道整治工作。

“十五”期间,我市在抓好镇村二级河道疏浚全部疏浚一遍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种疏河结合清於、积肥、复垦、航运、调蓄、环保等一举多得的功能,得到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对镇村二级河道疏浚打反复,用三年时间再轮一遍,并逐步对市级河道实施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疏浚,确保到2010年全市河道普遍疏浚一遍;河道疏浚后,绿化成行,河道疏浚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形成,并形成长效目标管理机制。

3、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稳步发展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十一五”期间,将使高产稳产农田比例达到60%,至2015年,计划中低产田改造全部完成,灌排工程配套率达到100%,高产稳产农田比例达到65%,计划使现有主要土渠改成衬砌沟渠,共再续建衬砌沟渠200公里。

(三)农田水利治理标准

1、防洪标准:

历史最高洪水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

圩堤及小城镇设防水位:

2010年达到50年一遇或历史最高水位超高1米;2015年达到百年一遇或历史最高水位超高1米,圩内要求按预降60厘米的要求进行调检。

2、灌溉标准:

灌溉保证率达95%。

引水河底高程达标。

3、排涝标准:

日雨200毫米二天排出。

第三节防洪除涝规划

(一)水闸建设规划

在99年的抗洪中,我市的水闸经受住了考验,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主要是水闸标准低的原因。

设计最高洪水位大部分在4.0~4.5米,当99年洪水水位全面超过历史记录时,全市的所有水闸闸门几乎全部漫顶溢流,采用了加槽钢、木板和草袋后应急过关,其中的105座病险闸更是险象环生,有些采取了封堵措施,要抵御更大的洪水,对水闸必须进行全面规划,提高标准,包括水闸的新建、翻建和低标准水闸的改造。

水闸工程建设规划原则如下:

1、水闸抗御最高洪水位按各地设防最高洪水位。

2、浦南浙江沿线各镇上闸门顶高、上游翼墙顶高5.7米,下闸门顶高、闸室墙墙顶高5.4米。

浦南其它各镇上闸门顶高、上游翼墙顶高5.4米,下闸门顶高、闸室墙顶高5.1米。

浦北地区上闸门顶高、上游翼墙顶高5.0米,下闸门顶高、闸室墙顶高4.7米。

3、水闸设计通航水位4.0米~4.4米,浦北4.0米,浦南与浙江交界镇4.4米,中间内插。

4、应严格控制水闸数量,以建单闸为主,尽量减少套闸数量,一般大联圩配二座套闸,小联圩配一座套闸。

5、根据水闸现状,切合实际地制定翻建或低标准改造方案,在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现有基础,节省投资。

6、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水闸894座。

“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及翻建水闸共233座。

(二)排涝建设规划

我市现有排涝站586座,排涝总流量1042m3/s,排涝总动力46596千瓦。

承担着全市的排涝任务,在防洪排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全市的排涝设施严重不足,其一,排涝流量严重不足。

按照每万亩排涝面积配7m3/s排涝流量的要求,全市原有联圩加上新建联圩,保护总面积达119万亩(其中围垦荡面积5万亩,镇区及开发区面积18万亩),共需配1172m3/s的排涝流量,实际拥有的排涝流量仅为1042m3/s,缺130m3/s。

而且现有的排涝流量是按水泵铭牌流量统计的,由于建造年代早,设备工况差,动力配备不足,排涝河道不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实际排涝流量远达不到1042m3/s。

其二,排涝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

现有的排涝站中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建造的分别为17座、81座和161座,这些排涝站机泵设备严重老化,泵房建筑年久失修,运行状态普遍不佳,运行事故时有发生。

就连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排涝站也由于标准低,在今年大水时普遍出现了出水池漫顶现象。

其三,机排动力难以有效,全市还有机排动力126台7530马力,大多为4110、4120等老机型的柴油机,甚至还有4146、东方红75等早已淘汰的机器,这些机排动力维修困难,配件没有,效率低下,影响了排涝的正常进行。

由此可见,我市的排涝能力急待重新规划提高,在兴建新排涝站的同时,必须对现有排涝站进行全面的必要的更新改造。

根据历年洪水的受涝情况,考虑到尽管今后的洪水水位有可能继续升高,但降雨量不会无休止地增加,加上我市河荡众多,调蓄能力较大的有利条件,确定排涝规划标准如下:

1、除涝标准为日雨200毫米二天排出不受涝,折算成每万亩排涝面积配7m3/s排涝流量。

2、所有的机排动力全部改造成电排动力(围垦圩除外)。

3、围垦圩的排涝标准适当提高,为每万亩10m3/s。

4、镇区及开发区适当提高排涝标准到每万亩25m3/s。

5、排涝站应相对集中,便于管理。

6、排涝站的建设以提高排涝能力为目的,节省工程投资,尽量利用现有设施进行翻建和改造。

全市规划排涝总面积119万亩,“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及改造排涝站1202m3/s,动力54330千瓦。

(三)联圩建设规划

99年梅雨期洪水体现在梅期长、雨量大、降雨集中,反映出水位高、上涨快、持续时间长,遭受灾情重、范围广。

在上游主要泄水河道大量拓宽后,客水下泄量大,再加上下游工程未配套实施,大量客水滞留我市境内,致使水位消退时间慢。

面对这样的汛情、水情、工情,全市按54年型水位标准建设的水利工程,均发挥了超负载的承受能力,联圩体系得到了时间、工情、水情的考验。

但随着洪水频率的提高,上下游大量联圩建设的提高,在相同雨量情况下水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全面规划,科学制订标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计划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建设防洪治涝续建工程。

1、原则上保持现有联圩体系,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我市现有联圩120只,保护总面积103万亩,其中低洼联圩80只,半高田联圩40只,这些工程均是按照54年太湖最高洪水位▽4.62米、平望▽4.35米、芦墟▽4.05米作为设计依据。

由于近40多年地面大量沉降,水情、工情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99年特大梅雨期水位分析,显然该标准已不能作为现在规划的标准,为此,根据99年及以后可能出现的高洪水位的频率分析,确定联圩设防标准。

(1)抗御最高洪水位:

浦南浙江沿线各镇▽5.5米,浦南其它各镇▽5.2米,浦北地区▽4.8米。

(2)堤防标准:

浦南浙江沿线各镇顶高▽6.0米(荡漾处加高0.5米),顶宽3米,外坡1:

1~1:

2,内坡1:

2.5;浦南其它各镇顶高▽5.5米(荡漾处加高0.5米),顶宽2米,外坡1:

1~1:

2,内坡1:

2.5;浦北地区顶高▽5.0米(荡漾处加高0.5米),顶宽2米,外坡1:

1~1:

2,内坡1:

2.5;坝头、围垦圩大坝顶宽不少于5米,内外坡同上。

所有圩堤内坡外20米以内不得有鱼池水塘,堤防以土堤为主,在迎风顶浪易冲刷地段配套护坡,护坡顶高上述三类区域分别为▽5.5、▽5.2、▽4.8米。

堤防经过的村庄、镇区地段宜采用防洪墙代替土堤防,顶高比护坡顶高出20厘米。

(3)排涝标准:

按日雨200毫米雨后一天排出不受涝为标准,半高田、水面积比重较大的联圩配万亩5~6个流量,围垦、低洼、面积比重小的联圩配套8~10个流量,一般的万亩7个流量。

(4)水闸标准:

能有效抗御设计最高洪水位,上游闸门门顶应比最高洪水位高0.2米。

规划圩堤土方495万方,规划护岸616.3公里。

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某些联圩。

由于行政界线产生矛盾以及严重影响区域排水的联圩,要进行适当调整改造。

例盛泽镇盛北联圩总面积达4.38万亩,其中属平望镇0.7万亩。

该联圩现有排涝模数为每万亩3.88m3/s流量。

由于圩内面积较大,湖荡众多,排涝动力不足,并涉及两个镇,矛盾较多,汛期问题较严重,来水快,泄水慢,影响了该区域的防洪排涝。

计划将盛北联圩沿平望与盛泽交界线打开,并改善巩固原有联圩,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类似情况的联圩均计划进行调整改造。

3、新建联圩工程。

半高田地区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神设置防洪工程。

一是田面高程在▽4.0米以下有人居住的较低区域应建联圩,堤防标准同浦北片要求;二是田面高程在▽4.0~▽4.5米的,一般以自然圩为单位修筑圩堤,暂不配固定排涝泵站;三是田面高程在▽4.5米以上的较高地区,且无人居住的,可不设防,拖滩田面积小且分布零散,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解决防洪问题。

4、浦南防洪体系待北排通道及太浦河翻水站工程实施后进行观察,再确定是否建立大联圩工程。

北排工程实施后,因河道泄洪水量增加,洪峰加大,原有圩堤标准和规模,河道控制建筑物已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防洪及经济发展要求,故需对通道水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