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50086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docx

心理学三级基础资料题库

文字案例分析资料

一、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

1.基础知识(机考,简答题)

2.文字案例分析+影视案例分析

二、文字案例分析综述

1、文字案例分析的定义

文字案例分析是指让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案例,并回答其后问题的方式来考核学员对心理学、心理咨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案例中搜集资料、综合判断的能力。

2、案例分析的案例类型

案例分析中,案例的主要类型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般心理问题或者有相关症状表现的异常心理问题案例。

3、案例分析的通常问法

(1)与来访者有关

●请问案例中XX存在什么问题?

●请问案例中XX有哪些问题?

●请问案例中XX属于何种心理问题?

(2)与咨询师、疗法有关

●请问案例中XX采用了何种治疗方法?

●请问案例中XX存在哪些优点/缺点?

●请问案例中XX使用的方法的原理?

●作为心理咨询师,这个案例应当从哪个角度切入?

4、文字案例与影视案例的区别

●文字案例留存于纸面上,所有线索可以反复搜集;

●文字案例的所有的线索都是明显的;

●文字案例的答案必定在案例之中;

●文字案例易于影视案例,但特别注意问题的问法与答题方式。

三、文字案例分析培训课程

1、文字案例基础课程,达到五个目的:

1)如何阅读理解

2)判断的标准流程

3)切入点和答题方法

4)回顾和提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5)通过课堂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养成思维习惯

(课程中的案例选自历年的考题,目的是进行应试训练)

2、文字案例综合课程

讲解疗法和各种技术、原理的综合应用,提高能力

四、读题与判断——异常心理问题

案例一

王某,男,大四学生,性格内向。

王某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区,从小学习就非常优秀。

王某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觉得只要好好考,一定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出人头地。

但造化弄人,高考时由于天气太热,教室电扇又坏了,状态全无,最终以几分之差没有上重点线,而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

进了大学之后,他并没有消沉。

他认为失败只是偶然的,因此还是雄心勃勃,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都优秀,一定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脱颖而出。

出于锻炼自己能力的考虑,一进大学,他就参加了学生会的竞选,谁知第一轮面试都没通过就被刷了下来。

他离开时,隐隐听到几个考官在议论,“没见过世面、什么都不懂。

”回到寝室,同学问他面试情况,他把考官的问题和自己的回答都说了,引来的却是同学们的嘲笑。

王某非常尴尬,又觉得心理憋了一股子气,暗暗下定决心要在学习成绩上超过他们。

期末考试很快就到了,成绩公布,王某发现自己仅仅在班级里面名列中流。

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位专业课的老师,老师和他谈了5分钟,告诉他不能读死书,要动动脑子。

王某想要详细问,老师却为了赶校车没再理会他。

此事之后,王某十分消沉,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也不如以前了。

他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被遗弃的人,这个校园并不是他的,他更怀念大学前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某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刚上手时还不太会玩,但没一会儿功夫就着迷了。

听着NPC的夸奖,看到自己努力做任务换来的奖品,他感觉到这半年多的阴霾都一扫而空。

从此王某开始迷恋上网,不上课、逃课。

刚开始还能有所节制,但发展到后来渐渐不能控制自己了,经常连续几个通宵上网。

面对一门门的补考通知,王某虽然希望有所改变,但一旦开始学习了,就魂不守舍,总是想着网上发生的事情。

他开始认为,自己在网上是无所不能的,可在现实中却是一事无成,连考试都无法通过。

据他自己说,自己上网好像着了魔,明明只是想上一小会儿,不知不觉就上了很久。

因为上网,4年里面花了几千元钱,没钱了,撒谎问家里拿,向同学借,甚至谎称自己父母生病。

如何阅读案例:

1、文学角度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2、心理学角度的段落大意、最终判断

1)用心理学的词汇概括每段的含义

2)思考和理解段落之间的变化过程

3)梳理其中的因果关系

心理学角度的段落大意:

1、王某性格内向,但自信;

2、在考试和就学过程中遭受挫折事件;

3、挫折事件导致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有失落感;

4、偶然的上网获得了成功的感觉(高峰体验);

5、对网络产生依赖,自控能力下降,无法摆脱;

6、上网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等社会功能;

思考顺序:

1、案例中,谁是对象,即谁是王某?

(案例中有时会出现多个人物,我们必须根据题目来聚焦人物)

2、按照以下顺序,在案例中找出王某的相关表现。

(1)躯体症状

(2)情绪表现

(3)言行

(4)认知

(5)事件

(6)困境

3、在每个步骤中都应该注意发生或持续的时间

4、根据上述六点下结论。

躯体症状

(1)请将案例中所有的与对象有关的躯体症状找出来。

(2)由这些躯体症状出发,思考,哪些异常心理疾病中有可能出现相关的躯体症状。

(3)原则:

有则写,没有亦不强求;忌无视案例,仅依靠“直觉”。

不怕多写,多写备用。

(4)避免方法:

当学员认为可能存在某种异常心理疾病时,心里默念一遍该疾病的诊断标准。

核实该种心理疾病中是否的确有此种躯体症状。

(5)原理:

文字案例中,出题人一定给予了足够的线索帮助学员进行判断。

躯体症状其实就是异常心理诊断标准的构成部分之一。

所以可以从躯体症状去推测案例中所蕴含的异常心理学考点。

情绪表现

(1)请将案例中所有的与对象有关的的情绪表现找出来。

(2)由这些情绪表现出发,思考,哪些异常心理疾病中有可能出现相关的情绪表现。

(3)原则:

有则写,没有亦不强求;忌无视案例,仅依靠“直觉”。

不怕多写,多写备用。

(4)避免方法:

当学员认为可能存在某种异常心理疾病时,心里默念一遍该疾病的诊断标准。

核实该种心理疾病中是否的确有此种情绪表现。

情绪症状

(5)将此部分得出的心理异常问题与上一部分(躯体症状)得到的心理异常问题相互比较。

求取同类项,进行筛选工作。

(6)注意事项:

如果不同的异常心理症状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事件,那么都应当保留待选。

言行

(1)请将案例中所有的与对象有关的的言行找出来。

(2)由这些言行出发,思考,哪些异常心理疾病中有可能出现相关的言行。

(3)原则:

有则写,没有亦不强求;忌无视案例,仅依靠“直觉”。

不怕多写,多写备用。

(4)避免方法:

当学员认为可能存在某种异常心理疾病时,心里默念一遍该疾病的诊断标准。

核实该种心理疾病中是否的确有此种情绪表现。

(5)将此部分得出的心理异常问题与上两部分得到的心理异常问题相互比较。

求取同类项,进行筛选工作。

(6)注意事项:

如果不同的异常心理症状分别来源于两个不同的事件,那么都应当保留。

(7)总合:

将最终得到的异常心理问题以及你的依据提取出来,与诊断标准比对,最终确定该案例是否的确是一个异常心理问题,还是仅仅只是某种情绪(比如焦虑情绪、恐惧情绪)。

(8)如果核对后,的确是一个异常心理问题,那么对象的问题就是一个异常心理问题。

1、考试中我们需要多次仔细阅读案例文字,分析主要线索和其中的因果关系;

2、6个步骤可以帮助大家全面了解各方面的情况,避免遗漏,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再回顾一下本案例,花几分钟时间,请大家思考:

我怎么来解答这个题目呢?

答案:

1、王某的问题是什么?

王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性格内向、有自卑感;在现实中连续受到挫折,得不到周围人的关注;在网上获得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功体验而迷恋网络,继而产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

网络成瘾是一种和上网以及网上活动相关的成瘾行为。

答案分析(1):

案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答案中所写的“性格内向”?

案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答案中所写的“自卑感”?

案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答案中所写的“在现实中连续受到挫折”

案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答案中所写的“得不到周围人的关注”

案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答案中所写的“在网上获得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功体验”

答案分析(2):

当配分较多时,学员应该审时度势,把相关的判断依据写出来,否则凑不够相应的分数。

答题应引用案例中的文字内容,不要夸大、无视或臆想,避免误导自己产生偏差。

答案分析(3):

为什么结论是“网络成瘾”?

成瘾综合症:

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导致躯体或心理方面对某种物质的强烈渴求与耐受性。

这种渴求导致的行为已极大地优先于其他重要活动。

【症状标准】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并至少有下列2项:

(1)有使用某种物质的强烈欲望;

(2)对使用物质的开始、结束,或剂量的自控能力下降;

(3)明知该物质有害,但仍应用,主观希望停用或减少使用,但总是失败;

(4)对该物质的耐受性增高;

(5)使用时体验到快感或必须用同一物质消除停止应用导致的戒断反应;

(6)减少或停用后出现戒断症状;

(7)使用该物质导致放弃其他活动或爱好。

请在案例中找出符合诊断标准的相关文字。

请验证案例中的描述是否符合诊断标准。

五、读题与判断——非异常心理问题

案例二

李某,男,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一个国家机关工作。

由于能力出众、工作勤奋,深受领导赏识,职位不断提升,现在已经是一个大部门的行政一把手。

一年以前,一位高中的同学到李某工作的城市看他,两人十几年未见,喝了近两瓶五粮液,都喝得烂醉如泥。

其后的事只能模模糊糊记得,洗桑拿、叫小姐,至第二天凌晨才回家。

李某醒来后头痛欲裂,对前一天晚上荒唐悔恨不已。

那位朋友是生意场上的人,对这种事情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对李某来说,却是第一次。

他自述:

“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人,一般的宴请我都不会参加,更不谈什么色情活动了。

再说,我结婚十几年,夫妻感情很好,有一个女儿,我很爱她们,我绝不会允许自己做出什么对不起她们的事情来。

”过了几天,悔恨的感觉慢慢好些了,另外一个更要命的问题出现了。

李某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

他说:

“记得那天晚上使用了安全套的,但我在网上查了资料,说安全套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网上另外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内容我几乎全都看了,越看越害怕,越怕还越想看。

我现在都成了艾滋病的专家了。

那件事情以后一个月,我鼓足勇气,专程去另外一个省的省城,做了艾滋病的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阴性,但丝毫没有减轻我对自己患了艾滋病的怀疑。

我老是想,会不会是化验单拿错了?

或者化验的人不负责任,随便写了一个结果?

也可能那个医院的水平太差,有艾滋病也检查不出来?

总之是不相信我没有患艾滋病这个结果。

我如果把艾滋病传染给了妻女怎么办?

我妻子还年轻,怕把艾滋病传染给她。

所以从那以后,每天晚上我都尽可能找一些借口,躲开妻子。

虽然妻子已上了节育环,但我还是坚持每次房事都用安全套。

一年来,我是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上厕所,要用卫生纸把坐式马桶边包起来上;从来没用过脸盆,总是直接在水龙头处接水洗;碗筷总是偷偷地用开水消毒等等。

生活得一塌糊涂。

有时候想,干脆向妻子坦白了算了,但实在鼓不起勇气,无法预料她会是什么反应。

再说,即使她原谅了我,就减轻我的恐惧吗?

梳理其中的发展线索和因果关系:

自爱进取——偶然事件——AIDS疑病——临床阴性结果——AIDS恐惧——过度防御

——无法面对家人——长期焦虑恐惧——社会功能受损

问题:

李某存在怎么样的心理问题?

思考顺序:

1、案例中,谁是对象,即谁是李某?

(案例中有时会出现多个人物,我们必须根据题目来聚焦人物)

2、按照以下顺序,在案例中找出李某的相关表现。

(1)躯体症状

(2)情绪表现

(3)言行

(4)认知

(5)事件

(6)困境

3、在每个步骤中都应该注意发生或持续的时间

4、根据上述六点下结论。

问题:

1.李某的躯体症状有哪些?

暗示了哪些心理疾病?

2.李某的情绪表现有哪些?

暗示了哪些心理异常疾病?

3.李某的言行有哪些?

暗示了哪些心理异常疾病?

4.李某的躯体、情绪、言行是否可以证明李某存在心理问题(异常心理)?

5.李某的躯体、情绪、言行是否可以说明李某存在某种情绪?

(比如焦虑情绪、抑郁情绪

等)

言行

♉如果躯体、情绪、言行三方面的线索不足以支持个案存在异常心理问题的判断,那么应该考虑“一般心理问题”。

♉“日常性一般心理问题”可能包括认知曲解、防御机制等等,也有可能是某种情绪问题,例如“由于xx事件,产生的xx问题,伴有xx情绪”。

♉躯体、情绪、言行三者可能提示学员,对象是拥什么样的情绪状态。

♉从言行出发,还能判断,来访者可能存在哪些心理防御机制。

认知

(1)请将案例中对象所有的认知表现找出来。

(2)由这些认知出发,思考,其中是否存在认知曲解。

(3)原则:

有则写,没有亦不强求;忌无视案例,仅依靠“直觉”。

(4)避免方法:

当学员认为可能存在某种认知曲解时,心里默念一遍该认知曲解的定义。

核实该种认知曲解中是否的确有此种认知。

事件

(1)请总结案例中对象所经历的全部事件。

(2)操作:

运用开放性思维进行思考。

考虑在理论上一个普通人经历这些事件后会产生何种心理问题?

(3)作用:

将思考得到的心理问题与实际分析出的心理问题做对照,看看自己是否遗漏了。

(4)注意:

有可能遗漏了,有可能没有遗漏,这步的目的主要在于复查。

困境

(1)请总结案例中对象面临几个问题?

(2)分析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3)如果是因果关系,那么把“果”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按照标准格式写出。

(4)如果是并列关系,那么需要把并列的两个或多个心理问题都写出来。

思考一

(1)李某是否存在某种情绪问题?

(2)这种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情绪问题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思考二

(1)李某的言行表现有哪些?

●外部语言(向别人表露的)

●内部语言(隐藏在内心的)

●行为

(2)这些认知表现是否可以归类到某种心理防御机制中?

(补偿,对自己行为的悔恨,用对妻子的关爱来补偿内心的愧疚感,是一种不自觉的自我惩罚)

思考三

(1)李某的认知表现有哪些?

●对自己的看法(悔恨,携带病毒);

●对周围人的看法(怀疑医生,妻子不原谅他);

●对事件的看法(对自己要求严格,内心难以接受过失行为);

(2)这些认知表现是否可以归类到某种认知曲解中?

案例二(认知曲解)

名称

定义

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考

患者坚持一种绝对化的标准,认为自己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

任意推断

缺乏实施根据,草率下结论

选择性概括

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

过度引申

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作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

过度夸大或缩小

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的重要性,贬抑自己的成绩和优点

个人化

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承担责任,将一切不幸、事故或者别人的生病归因于自己的过失

选择性消极注视

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

情绪推理

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失误的真实情况

应该倾向

病人常用“应该”、“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

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标就会责难自己,内疚悔恨。

如果别人没有达到标准则失望、怨恨。

思考四

(1)李某经历了哪些事件?

(2)由这些事件产生了哪些心理问题?

(3)这些事件、心理问题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答案

李某的问题是:

(1)由于酒后叫了小姐,因此担心自己得艾滋病而产生恐惧情绪。

影响日常生活。

(2)由于酒后叫了小姐,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又很严格、非常爱妻子、爱女儿,因此产生了道德性焦虑。

(3)一方面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把艾滋病毒传染给家人,因此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了夫妻生活。

(4)在医院检查阴性,并使用安全套后,仍然坚持认为会传染艾滋病毒给妻子,存在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

答案分析(1)

“由于酒后叫了小姐,因此担心自己得艾滋病而产生恐惧情绪。

影响日常生活。

”这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恐惧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分析(2)

“由于酒后叫了小姐,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又很严格、非常爱妻子、爱女儿,因此产生了道德性焦虑。

”这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分析(3)

“一方面担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把艾滋病毒传染给家人,因此产生焦虑情绪,影响了夫妻生活。

”这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

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

答案分析(4)

1、2、3三点的关系如何。

三种情绪,恐惧情绪、焦虑情绪、道德性焦虑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分析(5)

在医院检查阴性,并使用安全套后,仍然坚持认为会传染艾滋病毒给妻子,存在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

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和三种情绪以及他的行为有无因果关系?

补充知识——考试答题原则

1.在证据充分、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写得越多越好。

2.尽管存在因果关系,但如果所涉及的知识点并非是同一领域的,应该写。

原因是,在考试时,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出题人的意图。

3.参考配分。

比如,若一道小题九分,那么可能有三点要回答;如果只有四分,那么可能需要写两条或者四条,取决于每一条中需要回答的多寡。

灵活掌握。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如下: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性质

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导致的内心冲突。

很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持续时间*

1-2个月

2个月-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反应强度

体验到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

初始情绪反应剧烈,体验到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痛苦情绪。

反应泛化

情绪反应局限于最初事件,未泛化。

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反映对象被泛化。

社会功能

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破坏。

短暂失去理性控制,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明显的影响。

备注

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障碍。

答案:

1、郑某认为看到戴孝的人是一种不祥之兆,因为经常看到戴孝的人,自己是晦气的,并且认为晦气的人会遇到倒霉的事情,由此引发担心和焦虑,存在任意推断的认知曲解。

2、他所感到的路上有人戴孝是客观事实,他经常关注到戴孝行人的现象属于选择性消极注视。

六、练习与如何写疗法(上)

案例三

张某,男。

张某年近60了,目前在某家大型国有企业中担任销售部门的负责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张某越来越觉得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了。

前两年张某总是能够超额地完成销售任务,每年集团公司总结的时候,都被作为正面典型宣传,各项年终的评奖、庆功都少不了他。

但最近两年情况变了,各种颁奖、评选活动里面渐渐没有了他。

一方面由于销售指标的不断提高,张某开始无法超额完成,仅仅能够勉强完成任务。

今年,一位与张某相交40多年,对他颇多照顾的集团领导,也是张某的上级突发疾病辞世。

新来的领导是从另一家企业调来的。

他也和领导谈过销售指标的事情,但张某发现这位领导年纪轻轻,而且工作经验不足,对本行业的基本情况也不甚了解,还有些好大喜功,只是急于做出一点成绩来。

因此在销售指标方面非但没有减负的意思,反而暗示张某提高销售指标。

张某一方面感叹世事无常,另一方面心理感到非常无力。

上个月的时候,张某在集团开会。

与生产部门的负责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起因是生产部门始终无法制作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导致销售部门的一张巨额订单飞走了。

会上,张某暗示生产部门无能使得销售工作无法进行。

生产部门则公开指责销售部门不顾客观情况,为了销售胡乱许诺,与生产部门缺乏沟通。

双方各执一词,最后不出意料又是不了了之。

尽管这样的吵架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但当张某开完会后,一股从来没有过的疲劳感又笼罩了他的全身,真正的心累。

张某第一次破例,在工作时间回家休息去了。

回到家后,张某意外地发现妻子没有去上班,而是和一位男性坐在家里的客厅。

张某的妻子今年28岁,由于张某一直忙于工作,虽然外面也经常应酬,但直到三年前才考虑到老了之后没有人照顾,于是经亲戚介绍,和一个远房亲戚的表妹结了婚。

妻子虽然挺漂亮的,但张某更加看中的是她为人老实,会打理家务。

妻子解释说,是家里的电器坏了又不想请外面的人来修理,所以就找了平时比较熟悉的同事来帮忙。

张某看了看妻子那位年轻、英俊的同事,没说话就去休息了。

由于两年前听一位老道士说的养生之道,因此张某很少与妻子同床。

晚上张某罕见地提出了和妻子同床的要求,过程中张某觉得力不从心。

一夜无话,第二天张某开始留心起妻子地穿着打扮,工作的时候也开始给妻子打电话,问问妻子在干什么。

一周之后,索性让妻子把工作辞了,专心留在家里操持家务,做全职太太。

妻子有些不愿意,张某就说“我一个月赚的钱,你要赚一年多,就安心留在家里吧。

我一个人养家就够了。

”妻子不敢顶撞丈夫,最终同意了。

看着妻子唯唯诺诺的样子,张某的心理觉得无比舒坦。

没过多久,销售部门来了一位副总,年富力强。

尽管这位副总非常尊重张某,但张某心理却充满了矛盾。

有时候张某觉得这是上级在暗示他应该激流勇退了,在准备找人代替他了;有时候又觉得是该找个人接替自己了,这位副总为人也不错、对自己也很尊重、能力也强,是一个好的人选。

张某没有孩子,因此甚至有时候就把这个副总当作自己的儿子;有时候却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把当初的烂摊子收拾到现在这个样子,如果自己离开的话也实在舍不得。

自己忙了一辈子,竟然什么都没留下,实在不甘心。

来到咨询室的张某反复在向咨询师讲述这种矛盾的心理,希望咨询师能够给自己指一条路。

心理学角度的段落大意(请大家列出来,并讲解)

1.张某,六十岁男性,积极上进;

2.以前工作很出色,现在勉强完成;

3.领导更换,自感压力大,无法胜任目前工作;

4.与其他部门的冲突令他易怒,且感到疲惫不堪;

5.为有人照顾自己而结婚(没有孩子);

6.“为避免自己身体受伤害”,很少有夫妻生活;

7.对妻子其产生疑虑;让其辞职在家;

8.欣赏新来的助手,自感应该退出但又不甘心;

9.内心矛盾重重,主动求助。

梳理其中的发展线索和因果关系:

(请大家分析一下)

积极进取——工作出色——年龄增大——领导更换——勉强应付——疲劳、无力感——

为有人照顾自己而结婚(无子女)——担心妻子并让其辞职(无子女)——欣赏新助手

——不甘心退出——内心矛盾重重

你分析的线索是否有不同或遗漏,为什么?

如何看待这个分析的结果?

(生理疲劳还是心理疲劳?

年龄增大是借口吗?

自信心下降,关注自身利益得失)

问题:

1、试分析张某的心理问题。

●请描述张某的基本情况:

●躯体症状?

(器质性疾病?

●情绪表现?

(长期如此?

●言行?

(防御机制?

●认知?

(认知曲解?

●事件?

(强烈刺激?

●困境?

(矛盾冲突?

答案:

张某存在的问题包括:

(1)由于工作不顺利、老领导去世、与领导沟通不良、部门之间的扯皮而产生心理疲劳,影响工作。

(2)看到一个年轻男性来到自己家里;妻子年龄很轻,自己年纪比较大;最近工作又不太顺利;和妻子性生活不和谐。

由此觉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故而通过打击妻子的自信心,炫耀自己收入的方式来做补偿。

属于补偿的防御机制。

(3)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激流勇退了,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放下自己的基业,对同一件事情态度摇摆不定,属于趋避冲突。

(4)张某一直没有孩子;最近的工作也非常不顺利,销售指标无法完成、与新领导沟通不顺利;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总放不下;比较自私,为了找人照顾自己而结婚,为了养生而放弃与妻子的性生活。

说明张某在埃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段中的“繁殖VS停滞”阶段出现问题。

答案说明:

如果案例中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比如青春期、老年之类的,可以考虑从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进行分析。

无论是文字案例分析、影视案例分析、面试,都是如此。

案例三(人格障碍的区分)

1.人格障碍的诊断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这种行为模式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青少年期,而且是持续性的;

●这种表现的特征具有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