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30首古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4766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30首古诗.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30首古诗.docx

二年级30首古诗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   

敕勒川,阴山下。

  

tiānsìqiónglúlǒnggàisìyě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   

天苍苍,野茫茫,  

fēngchuīcǎodīxiànniúyáng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简介]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

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

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词释义]

川:

指平原。

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

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

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

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

即今蒙古包。

野:

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

同“现”,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

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

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

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

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2、蜂

(唐)罗隐

bùlùnpíngdìyúshānjiān

不论平地与山尖,

wúxiànfēngguāngjìnbèizhàn

无限风光尽被占。

cǎidébǎihuāchéngmìhòu

采得百花成蜜后,

wèishuíxīnkǔwèishuítián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

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

“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今译]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的辛劳和无私。

无论平地还是山顶,只要是有花的地方,就有蜜蜂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蜜蜂啊蜜蜂,你这样不知疲倦地采集百花,酿造蜂蜜,为谁辛苦为谁甜!

3、塞下曲

(唐)卢 纶

línàncǎojīngfēng

林暗草惊风,

jiāngjūnyèyǐngōng

将军夜引弓。

pingmíngxúnbáiyǔ

平明寻白羽,

mòzàishíléngzhōng

没在石棱中。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

拉弓,开弓。

  平明:

清早。

  白羽:

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

陷入。

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

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

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

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

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

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g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yùqióng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

gèngshàngyī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见《凉州词》[作者简介]。

[注词释义]

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

落下。

欲:

想。

穷:

尽。

更:

再。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

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

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

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5、凉州词

(唐)王之涣

huánghé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黄河远上白云间,

yīpiàngūchéngwànrènshā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díhéxūyuànyángliǚ 

羌笛何须怨杨柳,

chūnfēngbùdùyùméng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

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

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

长度单位。

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

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

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

何必。

度:

经过。

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

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

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6、江南春

(唐)杜 牧

yīngtíyìng

千里莺啼绿映红,

guōjiǔ

水村山郭酒旗风。

cháosì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

  山郭:

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

酒店门口的幌子。

  南朝:

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

形容佛寺很多。

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

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

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

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

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

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

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7、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hánwú

寒雨连江夜入吴,

chǔ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ò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芙蓉楼:

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

诗人的朋友。

  吴:

古国名。

这里指镇江。

  平明:

清晨天亮时。

  楚:

古国名。

吴、楚,泛指润州一带。

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

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

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

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

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cíhè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gūfānyǐng

孤帆远影碧空尽,

wéi

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黄鹤楼:

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

往,去。

广陵:

扬州的旧名。

  西辞:

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

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

沿江顺流而下。

惟:

只。

天际:

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

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9、游子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línmìféng

临行密密缝,

kǒng

意恐迟迟归。

shuí

谁言寸草心,

bàohuī

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

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

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游子:

离家远游的人。

意恐:

担心。

  寸草:

小草。

寸草心:

此处指游子的心。

  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

这里比喻母爱。

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个春天。

晖,阳光。

[古诗今译]

  慈爱的母亲手中的针线,离家远行人身上的衣服。

要远行时密密地缝呵缝,心中担忧儿子迟迟才回。

谁说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报答得了春天的光辉?

[名句赏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50岁才中进士,当上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官,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母爱的伟大:

老母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由于担心儿子长时间不回来,就把针脚缝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

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母爱是不期望报答,也是儿女所报答不完的,因为它像三春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是无穷无尽的。

诗歌画面简洁,语言朴素,而内涵深厚,动人心弦,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10、忆江南

(唐)白居易

ā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yì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忆江南:

词牌名。

  谙:

熟悉。

  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

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

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

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

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

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

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

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11、咏 柳

(唐)贺知章

zhuāng 

碧玉妆成一树高,

chuít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cái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

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咏:

歌唱,赞美。

碧玉:

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

打扮。

绦:

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

“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

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12、别董大

(唐)高 适

xūn

千里黄云白日曛,

yàn

北风吹雁雪纷纷。

mòchóu

莫愁前路无知己,

jūn

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

性格落拓,不拘小节。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注词释义]

  董大:

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

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

昏黄。

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

知心朋友。

  识:

赏识。

  君:

您。

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

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

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

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13、枫桥夜泊

(唐)张继

tíshuāng

月落乌啼霜满天,

chóu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sūhán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

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

《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

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

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

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

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14、凉州词

(唐)王 翰

pútáojiǔ 

葡萄美酒夜光杯,

yùyǐnpípācuī

欲饮琵琶马上催。

zuìwòjūnmò

醉卧沙场君莫笑,

zhēngzhàn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简介]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

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

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

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

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

催促。

沙场:

旷沙平野。

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

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

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1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wèizhāoyì 

渭城朝雨浥轻尘,

shèliǔ 

客舍青青柳色新。

quànjūngēng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词释义]

元二:

作者的朋友。

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

奉命出使。

安西:

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

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

湿润。

客舍:

旅店。

柳色:

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

再。

阳关:

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

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

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

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

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