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6792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docx

决策参考第4期总第246期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

甬简132

 

第四期

总第246期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编者按:

加快杭州湾新区建设,是宁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现代化大都市北部中心,推进余慈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最近,我们组织开展了《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课题研究,就杭州湾新区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出口加工区功能作用与政策优秀拓展、管理体制与基础配套等问题提出了看法与建议,市领导对此作了重要批示。

 

杭州湾新区建设目标定位与推进对策

内容提要:

●从建设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战略出发,杭州湾新区的发展目标是:

“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建设现代化杭州湾新区,要实施大桥、新城、产业、生态互动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大桥的经济带动力,完善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新区产业的竞争力,增强新区的环境承载力,全面建设成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者功能融为一体、空间合理分布、有机联动发展。

●“新桥城”,就是新区要以大桥为标志,以海湾为特色,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的新城区;“产业园”,就是新区要以产业为支撑,成为国家级一流的开发区;“开放门户”,就是新区要以开放为形象,成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推进全面开放的示范区。

●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国际化、集聚化、整合化、高端化和集约化原则,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大项目、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把新区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节点和集聚基地。

●加快出口加工区开发,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和政策优势,抓紧推进二期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开放门户的功能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先导区和体制政策创新的示范区。

●加强新区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从完善新区发展规划、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推进重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

杭州湾新区升格市管以后,进入了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探讨新区的目标定位、发展战略、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意见,近期我们对新区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新区未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新区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

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是杭州湾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新区进入“二次创业”,关键是要立足于现实发展基础,把握新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

(一)新区发展基础

杭州湾新区成立五年多来,通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水平建设、高效率运作,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34亿元,开发面积近30平方公里,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施设已经投入运行。

二是空间总体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三大分区、五大基地”的总体布局,已经完成《杭州湾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和《出口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是内外资引进力度不断加强,累计引进内外资项目187个,总投资30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05个,实际利用资金4.83亿美元,累计开工建设企业131家,投产企业101家。

四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骨干企业初具规模,拥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4家,新区主要工业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50%以上的增长速度。

五是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新区已形成以化纤(占26.2%)、有色金属加工(占1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占19.8%)为主导的三大产业。

通过对新区及相关开发区的调研,我们也看到杭州湾新区在开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新区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重点、出口加工区建设以及新区管理体制、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和协调解决。

(二)新区目标定位

近年来关于新区目标定位,主要有产业园区、产业新城和都市新城三种观点。

这三种观点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通过实地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提出,新区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1、三种主要观点

一是产业园区。

这种观点主张把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产业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强调工业化。

这是早期国内许多开发区普遍选择的目标。

可以说,这种目标定位在产业集聚、生产加工、出口创汇、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种定位比较传统,功能比较单一,对规模较小、产业单一、城市依托性较强的开发区比较适应。

目前在新区落户的企业,给予厂区内土地7%用于建造职工住房,这种做法明显不合适却又不得已。

二是产业新城。

这种观点认为,杭州湾新区既是一个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又是一个具有城市功能的城区,两者为互动关系,应当并重发展。

同时认为,从国内开发区的经验和实践看,开发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功能对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直接,提升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开发区的全面发展。

目前杭州湾新区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提出把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新城和国内一流开发区,符合新区现阶段发展的实际,应当成为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三是都市新城。

这种观点提出要把杭州湾新区建设成为宁波大都市的新城区,也就是要成为宁波未来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确立这种发展方向是基于长远发展考虑的。

宁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需要扩大城市规模、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而现有的城区空间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杭州湾新区凭借自身有利条件成为宁波大都市新城区,这是新区长远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2、目标定位分析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产业园区这种观点是开发区的传统目标定位,我国早期开发区大都选择这种定位发展,确实在产业集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巨大。

产业新城这种观点是受近期部分成熟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定位调整的影响,在产业集聚带动人力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后,产业发达,而城市功能发展滞后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建设也是必需的。

都市新城这种观点是针对杭州湾新区规模较大,宁波大都市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从长远看,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上述三种观点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宁波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是缺少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结合。

杭州湾新区作为纯产业园区,必定会在发展中碰到成熟开发区现在面临的发展难题,但新区现在就按产业新城或都市新城来发展,目前缺少的是发展基础与基本条件。

二是缺少区域性与优势性的结合。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新区在长三角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余慈地区产业也较发达,但新区的城市依托性差,选择产业园区发展,缺少城市依托;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差,选择都市新城发展,缺少产业带动;新区的产业、城市功能都较弱,后者又弱于前者,选择产业新城并举发展,缺少互动力。

三是缺少当前与长远统筹的结合。

产业园区这种观点只把当前势态当作长远来考虑,都市新城这种观点只把长远目标当作近期目标来考虑,产业新城这种观点也只是新区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3、新区目标定位

经过调查分析、比较研究,我们提出从建设宁波现代化大都市和余慈地区统筹发展的战略出发,杭州湾新区的发展目标是:

“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新桥城”,就是新区要以大桥为标志,以海湾为特色,成为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的新城区;“产业园”,就是新区要以产业为支撑,成为国家级一流的开发区;“开放门户”,就是新区要以开放为形象,成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推进全面开放的示范区。

“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者功能融为一体、空间合理分布、有机联动发展。

这种目标定位与余慈地区统筹协调发展相一致,有助于加快推进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建设,形成杭州湾新区与余慈核心区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新区发展战略

建设现代化杭州湾新区,要实施大桥、新城、产业、生态互动协调发展战略,这就是要增强大桥的经济带动力,加快发展大桥经济;增强新区的发展活力,完善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新区产业的竞争力,夯实新区发展的基础支撑;增强新区的环境承载力,推进新区可持续发展,从而全面建设成为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

二、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

目前新区已基本形成欧洲工业园、化纤纺织园、家电科技园和五金机械园的“一区四园”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产业层次不高,高新企业比重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三产配套滞后严重。

我们认为,加快新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业国际化、集聚化、整合化、高端化和集约化原则,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大项目、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约利用资源要素,把新区建设成为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节点和集聚基地。

(一)坚持产业国际化,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大项目

充分利用大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要重点引进知名跨国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型项目,在加快欧洲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推进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区设立区域性加工中心、采购中心和投资公司,促进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使杭州湾新区成为宁波利用外资的主阵地。

同时,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完善政府服务和流通服务,着力培育出口加工区中心,拓展国际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档次和位势,实现产品销售的国际化。

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实现产品生产的国际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二)坚持产业集聚化,着力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

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对杭州湾新区发展至关重要。

新区要通过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四大产业集群。

一是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

要以吉利汽车项目落户新区和中国(慈溪)汽车贸易城建成为契机,大力发展汽配制造业,拓展产业链,形成集整车研制、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汽车制造基地。

二是智能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

要依托惠康、卓力、沁园等大企业集团形成新区核心力的主打产业,以新元器件产业为核心,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新元器件的开发,打造新兴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三是轻纺化纤及新材料产业。

以振邦为龙头,大力发展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和高强度纤维。

利用高新纺纱、织造技术开发生产高档纺织品,鼓励生产汽车内饰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革基布等产业用纺织品。

积极支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品质工程塑料、绿色新型包装材料、高档环保型、节能型建材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四是五金机械及重大装备产业。

充分利用智能化工程机械技术、数控机床设备制造技术、智能型、节能型低压电器和新型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现代仪器仪表技术、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大力发展精密低噪轴承、高速轴承、高性能专用轴承和出口型品牌轴承。

在机械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高成长性、高关联度的技术集群。

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对宁波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三)坚持产业整合化,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完善新区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东中西”三大产业区块。

按照杭州湾新区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新区要适度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功能相似、空间相邻、规模偏小的产业区块进行有效整合。

一是东部成为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形成商贸、金融、物流等综合配套功能,推进杭州湾综合物流园、科教创业服务中心和现代职教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中部成为工业制造、产品研发、资源配送中心,建设五金机械、家电科技、汽车产业园和欧洲工业园等特色园区,推进吉利汽车生产基地和爱尔兰医疗器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西部成为休闲旅游、商业商贸、生活配套区,建设酒店、湿地公园、大桥农庄等休闲、娱乐、旅游区,推进大桥主题公园和杭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实现各个产业区块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共同发展。

(四)坚持产业高端化,着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研发园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完善新区城市功能,促进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先进制造业的生产功能;促进观光旅游、社区服务等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新区的生活功能,促进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增强新区的保障功能。

搭建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继续推进“一院两所一中心”建设。

推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生物科技园、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宁波分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华东分所、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食品(华东)研发基地的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研发园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五)坚持产业集约化,着力推进资源要素高效利用

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放在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集约利用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健全新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推进实施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强对新开发土地和新出让地块产出效益的管理,提升集约用地和产业发展的水平,促进开发模式转型。

要改进现有落户新区的企业给予厂区内土地7%用于建造职工住房的做法。

二是水源和污水处理,妥善解决给水、排水问题;通过境外引水、管网供水、水库挖深加固扩容等途径,扩大供水能力和范围;全面启动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建设漂印染、电镀园区的废水预处理厂,建成覆盖全区的污水处理系统。

三是电力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加快电源电网建设,确保220KV大桥变、兴慈变、滨海变等电力项目尽早开工和运行,尽可能缓解新区缺电状况。

三、出口加工区功能作用与政策优势拓展

慈溪出口加工区作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全国59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中,批准设立时间较晚,目前正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为使慈溪出口加工区后来居上,必须立足于现实,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和政策优势,抓紧推进二期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宁波开放门户的功能区、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先导区和体制政策创新的示范区。

(一)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作用

1、改善杭州湾新区投资环境。

出口加工区通关手续便捷,政策公开透明,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能满足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零库存的需要,能够满足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需要,这有利于吸纳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

2、带动中小企业出口。

宁波及周边地区现有的出口产品中,小家电、机电及电子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口加工区要引进的企业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能力强,不仅能带来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而且能带来一大批外资配套企业,带动许多内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3、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慈溪现有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分布在全市,属于“漫山放羊式”,给海关的管理造成了许多不便。

出口加工区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圈养式”管理,既能促进对外开发,又规范了加工贸易管理。

同时,出口加工区优惠的政策、便捷的手续、良好的硬件环境,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

4、提升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

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无污染的机械、机电、电子、信息通讯、新材料等产业,成为未来科技产业的新集聚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然对人才的层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知识型、科研型和管理型等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将会激增,这将极大地提升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

(二)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

带有特区性质的出口加工区,政策功能优势明显。

慈溪出口加工区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政策优势,并积极争取新的优惠政策。

1、在税收和外汇政策上,利用出口产品的“零税赋”政策,优先安排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出口、低消耗、低污染及大进大出、大配套,特别是后道、终端环节的项目入驻,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在通关监管模式上,加工区之间、加工区与保税区之间,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之间可以开展深加工结转,生产型企业还可以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检测、国产出口货物售后维修等业务,给区内加工贸易企业以新的发展契机。

3、在保税物流上,近来国家批准7个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慈溪出口加工区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参照宁波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政策,按照“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定位,研究制订相关实施办法,包括在现有规划面积内设立物流试点功能区,设置入区物流企业的准入条件,增加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积极探索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引入研发机构。

这些区内与区外的政策落差,使出口加工区迅速放大政策“洼地效应”。

(三)推进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

慈溪出口加工区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的0.7平方公里已经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并正式投入运作。

慈溪出口加工区事关杭州湾新区发展大局,要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作为杭州湾新区的发动机作用,必须抓紧启动二期规划建设。

1、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

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已完成在出口加工区的选址和布局,加快标准厂房的建设,将有利于企业提前入区投工生产,也能带动人气和配套企业的集聚。

人口的集聚将在周边形成社区,带动饮食服务、劳务运输、商业贸易、房产开发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2、加快建设宁波海关驻出口加工区办事处。

目前海关大楼以及其余配套加工区的辅助设施已经列入管委会明年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宁波海关的建设对出口加工区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出口加工区监管的规范化、服务的便捷化。

3、出口加工区招商要有大动作。

创造条件促使宁波兴业年产3万吨的电子铜带项目早日投入生产。

加快与美国Flexitallic公司金属密封件项目、美国WESTEAR公司空气弹簧项目、俄罗斯智能消防IC系统项目、台湾柏士堡高压电容器项目、浪木饮水机项目、浙江利欧、卓力电器、神马童车、宏一电子、宏光电子等签订入区协议。

4、集约利用发展空间。

在区内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布局项目选址非常重要,尽可能集约利用土地,提高投资强度,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空中要地”求发展以节约土地。

四、完善新区发展规划与基础配套建设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将给杭州湾新区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拓展新区发展空间。

但从新区发展的定位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完善新区发展规划

科学规划是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

要按照建设“新桥城、产业园、开放门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杭州湾新区的发展要求,完善调整新区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各个功能区规划,加强新区分项规划与新区总体规划、新区总体规划与宁波市域规划的衔接,促进新区发展模式由相对独立型向区域联动型转变。

一要调整完善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尤其是各功能区块的布局等方面,突出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强化新区的大桥、产业、开放门户的主体功能。

按照新区总体功能的要求编制各功能区块分项规划,实现分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统一,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推进整体功能的形成。

二要加速形成规划体系,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实现高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与城乡一体化规划、生态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在规划时限上衔接,规划内容上协调,有效落实到空间上。

三要完善规划监管和协调,健全新区规划专门机构,赋予其规划监管和协调职能,加强宁波市、慈溪市和新区规划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强化监管的力度,提高规划权威性。

(二)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杭州湾新区目前实行“宁波管理、慈溪统筹、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总的来说,这种管理体制符合新区当前发展实际。

为有利于实现新区的滚动发展,充分调动新区、慈溪、乡镇合力建设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形成统筹协调、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如对于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的投入,可以采用由新区管委会、慈溪市和有关镇(乡)联合出资的方式,共建共享。

要积极探索重大建设项目投资体制创新,实行统一规划、整体设计、第三方代建、设施运营市场化。

(三)推进重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新区电力缺口较大,短缺矛盾较为突出;淡水资源稀缺,水资源供应紧张;交通网络不完善,配套设施薄弱。

对此,要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把新区要素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慈溪和宁波的市域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

建立新区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总负责:

阎勤

课题协调人:

方建新

课题组成员:

邓小河、顾晨辉、刘兵、梁伟

 

送:

市委领导,市人大主任,市政府领导,市政协主席。

(共印35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