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doc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西游记》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2
(一)故事情节 2
(二)小说的语言 4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5
1、孙悟空的形象 6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7
二、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9
(一)形象塑造 10
(二)情节安排 10
(三)艺术构思 12
浅析《西游记》诙谐的艺术风格
摘要:
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我国最伟大的一部神话小说,是吴承恩用他手下那支生花妙笔,倾心撰就的一部堂皇巨著。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
在这里,笔者就试述一下《西游记》滑稽诙谐的体现及其产生滑稽诙谐效果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西游记》艺术风格诙谐
多少年来,人们对《西游记》的研究可谓详尽矣!
从小说来源及作者的考证、小说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题,到小说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再到小说的神魔结构、世俗化、幻想艺术、宗教色彩等,可谓形形色色、林林总总。
但作品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并想提出来分析的,却是小说滑稽诙谐的艺术风格。
很多人对小说中体现出的“亦谐亦谑,寓嘲寓讽”的风格并不大重视,例如胡适。
他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
“《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全文以诙谐滑稽为宗旨”。
这种看法诚然有它的一定道理,但却有失偏颇。
在今天看来,玩世主义并不一定是《西游记》诙谐滑稽的准确概括。
因为,玩世主义是以消极的态度轻蔑世事、游戏人生的,而《西游记》的社会态度和人生哲学却是积极向上的。
它不只是对社会生活作旁观的、不负责任的挖苦和批评,而且对理想人物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西游记》的诙谐性是一大特色。
作者吴承恩充分发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用纵横驰骋的绚丽幻象,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宏大的结构和壮阔的场景,加上离奇优美的笔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琦玮璀璨、神奇莫测的神话世界,曲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诙谐意味的作品并不少见,但诙谐性表现得最深重、最突出,风趣笔墨运用得最集中、最成功的当推《西游记》。
明代陈元之《<西游记>序》就曾赞誉它为“意近滑稽之雄”。
在这里,笔者试就《西游记》所体现出的滑稽诙谐来说说它所呈现出的艺术风格。
一、《西游记》滑稽诙谐艺术风格的主要体现
(一)故事情节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幽默小说,充满了中国式的幽默,用孙悟空的话说,就是“我这笑中有味”。
(第三十二回)一部《西游记》,充满了谐谑,也充满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
这一特点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可谓比比皆是。
例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师徒四人离开流沙河,又来到一处境地。
有黎山老母、南海观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化作美女来考验四人的求佛之心。
孙悟空与沙僧倒也罢了,“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那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
”以至于后来他按捺不住,暗地里跑去与众女“私订终身”,在后堂又与众女玩起了“撞天婚招女婿”。
最后又穿上了“珍珠汗衫”,却落了个“疼痛难禁,绷杀我了”的后果。
看到这些令猪八戒丑态百出的场面,真个使读者忍俊不禁。
又如第三十四回,孙悟空与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相斗,不小心被妖怪的紫金葫芦吸了进去。
这葫芦装人,只消一时三刻,就化为脓了。
妖魔只等摇得响再揭封口的帖儿:
行者听得道:
“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
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
等我撤泡溺罢,他若摇得响时,一定揭帖起盖,我乘空走他娘罢!
”又思道:
“不好!
不好!
溺虽可响,只是污了这直裰。
等他摇时,我但聚些唾津漱口,稀漓呼喇的,哄他揭开,老孙再走罢。
”你看,在这要命的时候,他担心的却是污了直裰!
哪有半点畏惧之心,也使读者不禁莞尔,从而使这一形象更加完美饱满。
也正印证了唐僧评价他的一句话:
“别人胆大,还是身包胆;你的胆大,就是胆包身。
”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幽默。
作品的故事情节中还体现出了一种冷嘲热讽。
锋芒所向,远远越出个人性格缺陷以外,它更深刻的指向具有社会性原因的弊病。
因而冷嘲热讽所引起的审美快感,是直接对这种弊病和产生这种弊病的社会性根源的斥责和批判。
第四十四回写车迟国灭僧的情景的办法是:
“各府州县乡村店集之方,都有一张和尚图”,“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
这种夸张是滑稽笔墨,但作者把气氛渲染得越恐怖,事情就越显得荒唐,嘲讽的意图也就更强烈,读者由此所引起的讥笑中当然也就包含有更多的批判性,带有对这类现象的深刻的否定意义。
同一回,孙行者等变三清捉弄妖精,猪八戒把三清神像丢进“五谷轮回之所”;接着,小说写了呆子的一番祝祷:
“三清,三清,我说你听。
远方到此,惯灭妖精。
欲享供养,无处安宁。
借你坐位,略略少停。
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
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语气和行为都类似恶作剧,但浓烈的诙谐意味中渗透着深刻的含义。
不仅包含着鲜明的爱憎倾向,实质上还表明了对某些事物的批判。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迭荡起伏,饶有趣味。
当人们被作品诙谐性的描写所感染而欢然失笑时,是以最坦率最诚实的态度,表示了对这一诙谐性描绘所针对的某些现象和事物的微妙的倾向性,透露出对作者通过描绘所寄寓的美好启示的衷心接受。
(二)小说的语言
《西游记》小说中语言的滑稽诙谐性可谓一绝。
小说的滑稽语调,妙言趣语,常常是冲口而发、了无定则,既能解颐,又耐寻味,例如第二十六回,三星来到五庄观,作品写道:
那八戒见了寿星,近前扯住,笑道:
“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
”遂把自家一个僧帽,扑的套在他头上,扑着手呵呵大笑道:
“好!
好!
好!
真是‘加冠进禄’也!
”那寿星将帽子掼了,骂道“你这个夯货,老大不知高低!
”八戒道:
“我不是夯货,你等真是奴才!
”福星道:
“你倒是个夯货,反敢骂人是奴才!
”八戒又笑道:
“既不是人家奴才,来道叫做‘添寿’、‘添福’、‘添禄’?
”作者在这里用了插科打诨式的描写,随意点染,却又妙趣横生,表现为一种滑稽意味,又如第三十二回,有个日值功曹来报信,说是前面有一伙毒魔狠怪,吓得唐僧魂飞魄散。
孙悟空却满不在乎地与功曹所变樵子开玩笑,讨论妖魔既要吃他们,不知怎么吃法,说什么蒸着吃,“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
”樵子道:
“和尚不要调嘴。
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
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僧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哩。
”行者道:
“发几个昏么?
”樵子道:
“要发三四个昏哩。
”行者道:
“不打紧,不打紧。
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
”好大圣,真个全然无惧!
在这里,作者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演化,信笔穿插,轻松愉快的语气既表现了孙悟空乐观的精神,又给人一种愉悦感。
让人在紧张中得以轻松,又有情不自禁的笑意。
作品的语言中还体现出一种幽默感,在诙谐中多了些含蓄和深邃。
作品在第三十二回中写道,猪八戒爱偷懒,派他巡山满肚不痛快,一路走,一路嘀咕:
“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甚么山!
哈!
哈!
哈!
晓得有妖怪,躲着些走。
还不够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
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寻了山,就了其帐也。
”在这种特定情景下,猪八戒愈发作得狠,他内心深处所存在的不良习气就流露得愈充分,诙谐性也更浓厚,读者也就更觉好笑。
笑声中,人们也就更明确地理会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隐寓的意图。
(三)作品的艺术形象
《西游记》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生动有趣的情节,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光怪陆离的传说等,还在于它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各具特点的艺术形象。
这些艺术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独特,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表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性。
而作者在对艺术形象进行刻画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滑稽诙谐的特点。
1、孙悟空的形象
从我国文学史上的神话创作来看,这个猴头恐怕是被创造得最完整的神话英雄形象。
他神通广大、法力无比,曾是花果山为王,又上天宫、下地府、闹龙宫,自号“齐天大圣”,弄得乾坤不得安宁;最后他皈依佛门,力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艰险,终于修成正果,得道成佛。
作者对他的喜爱自不必说,他也因为人们的热爱,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的滑稽诙谐之处可谓不胜枚举。
正如第六十六回,孙悟空因与黄眉大王的战斗失利而烦恼,日值功曹说:
“大圣,你是人间之喜仙,何闷之有?
”这“人间之喜仙”确实是对孙悟空性格的一个极妙概括。
他总是那样乐观,从不知晓畏惧,对任何困难总有办法解决,“乐观”成了他的天性。
面对天兵天将,他是“呵呵笑”地抵抗;取经路上,遇到妖魔鬼怪,他是“笑唏唏”地战斗。
此外,他“好玩”,对很多事情都是游戏人间的态度,这就导致了他故事的喜剧性。
孙悟空喜欢捉弄人,特别是猪八戒。
第三十八回,在乌鸡国,他利用猪八戒贪财的特点,哄骗八戒去背国王的尸体;第七十六回,猪八戒被妖怪所抓,浸在池塘里待宰时,孙悟空变个小飞虫进去,又装作阎王差来的勾司人索要八戒的私房盘缠。
更不用说他在平顶山装作要吃猪八戒的耳朵(第三十四回),在朱紫国揭皇榜却“栽赃”八戒(第六十九回),就是在车迟国,他在与羊力大仙斗法的过程中也把八戒吓了个半死。
也许确实因为猪八戒心眼实,好捉弄,但同时也体现了猴子的玩耍之心,有趣与好笑一览无余。
另外,他哄骗小妖是家常便饭,戏弄妖魔也是常事,甚至连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他也是谐谑一番。
可见,孙悟空天性幽默滑稽。
作者没有忽视孙行者作为猴子的贪玩好耍,在描写孙悟空的降妖伏魔时,就不再单纯客观的再现现实矛盾和对抗的一般情形,而是把矛盾抗争的复杂性、曲折性、残酷性转化为奇幻的戏剧性,转化为孙悟空愉悦心性的“好耍子”,这就将斗争的哲理,通过孙悟空的自娱活动,有趣的表现了出来。
2、唐僧和猪八戒的形象
唐僧是《西游记》中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作为一个失去昔日光彩的主角,他在作品中是以一个虔诚而庸弱的精神领袖面目出现的。
作者描写了一个唐三藏,既让孙悟空们把他尊为师父,奉为领袖,却又处处调侃之、嘲讽之、贬损之,这不正体现了他喜剧的地方?
在唐僧所经历的诸多灾愆患难中,“金蝉遭贬”是第一难,最不为人注意。
对此,小说曾多次提及。
说唐僧原是如来佛第二个弟子,叫金蝉子,因为轻慢佛教,甚至在听佛说法时打盹,所以被贬东土,托化作人身(第八十一回、一百回),这一前身安排是值得玩味的。
从佛教来说,一个本来对佛不感兴趣的人,“发愿往西天拜佛求经,遇妖精就被捆,逢魔头就遭吊,受诸苦恼”居然也得成正果,这难道不值得玩味?
因此,从唐僧人生的安排来讲,这也就幽了一默。
后来唐僧为了取经说出了豪言壮语,唐王的饯行,众僧的称羡也将声势扬得很高。
哪知到了后来,面对通天河一望无际的水面,他竟声音哽咽地对孙悟空说:
“徒弟呀,我当年别了长安,只说西天易走,那知道妖魔阻隔,山水迢遥!
”(第四十七回)他还说过出发之时“贫僧不知有山川之险”(第四十八回)。
唐僧的实际表现因有了这一对比,更富于喜剧色彩。
更不用提一路他露不完的“脓包相”,哭不完的伤心泪,扶不起的软骨病,比起他当年的“弘誓大愿”,差之十万八千里。
正如孙悟空所说:
“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
”试问,一个如此“脓包”、毫无所长的无能之辈居然被奉为师尊,扛起了西天取经的大旗,实际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这不是滑稽是什么?
作品中显露出的幽默讽刺在此一览无余。
猪八戒在作品中同他的行者师兄一样,也是个令人捧腹不禁、笑声不断的人物。
他那呆头呆脑、憨厚可爱的性格,使他成了作品中产生笑料最多的人物。
作品滑稽诙谐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