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学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44592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年级上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年级上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年级上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年级上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学期.docx

《一年级上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学期.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学期.docx

一年级上学期

一年级上学期

【古诗篇】

110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

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

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

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

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1102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作者简介】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注释】

解:

能够。

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二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过:

经过。

斜:

倾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

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1103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注释】

呼作:

称为。

白玉盘:

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

怀疑。

瑶台:

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1104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

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东郭宅(今东郭寺村)。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注释】

⑴忆江南:

词牌名。

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忆:

怀念。

⑵谙:

熟悉。

⑶江花:

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

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1105塞下曲(月)【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唐代诗人,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注释】

1.塞下曲:

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

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

逃走。

5.将:

率领。

6.轻骑(jì):

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

追赶。

8.弓刀:

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1106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公元1015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注释】

①渔者:

捕鱼的人。

②但:

只。

爱:

喜欢。

③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

你。

⑤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⑥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⑦风波:

波浪。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1107七步诗魏朝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本:

原本,本来。

煎:

煎熬,这里指迫害。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为曹操之子。

【译文】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作品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1108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í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古人的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维和摩诘一为名一为字是没有问题的,请不要再修改说王维的字“摩诘”是“很脏”了)。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注释】

鸟鸣涧:

鸟儿在山中鸣叫。

河流名。

涧:

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

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出来。

惊:

惊动,惊扰。

时:

时而,偶尔。

时鸣:

偶尔啼叫。

【译文】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人也不在了,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

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

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1109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初唐代诗人。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

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

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

因戏作《檄周王鸡》被逐出王府;一度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

其父王福畴因受牵连,贬为交趾令。

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

王勃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有《王子安文集》。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更何况秋风风寒。

黄叶在漫山飘飞。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1110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⑴宿:

住,过夜。

⑵危楼:

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

高。

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⑶星辰:

天上的星星统称。

⑷语:

说话。

⑸恐:

恐怕。

惊:

惊吓。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作品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

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

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1111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①洛城:

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

精美的笛子。

玉:

指玉石。

③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

声音。

④春风: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

听;听见。

⑥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

指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

“……‘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1112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

秋浦歌:

秋浦,湖名,在唐代的秋浦县(今安徽贵池西)境内。

浦是有口与别的水相连的湖。

缘:

因为

似个:

像这样。

个,这样

【作品评析】

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

“愁”是全诗之眼。

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

正常的语序应是: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

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

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

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

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箇长"上。

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

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

"缘是因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

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

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1113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一种诗体。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瑟瑟:

原义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可怜:

可爱。

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江河的感情。

1114云【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作者简介】

来鹄(?

-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

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译文】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

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

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

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

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

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1115南中咏雁【唐】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作者简介】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

性谨畏,事继母笃孝。

第进士。

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

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

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

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

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

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译文】

我被流放到万里之外、土地荒芜的南方,路途中看到三春时的大雁正朝北飞去。

不知道到哪年哪月,我才能与你们一道回到北方?

【作品鉴赏】

这首诗情真意切,出语自然。

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的春雁北归,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失足之恨。

使一个在漫漫谪迁之旅中驻足长叹、仰天北望的旅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二句自然、真挚,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沈德潜评云:

“断句以自然为宗,此种最是难到。

”通篇用叙述的笔调,语言直白、通俗,如话家常。

短短二十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作者那深切的贬谪之痛,完满地表现了出来,自具动人的力量。

1116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逾:

更多。

欲:

好象。

燃:

燃烧。

过:

过去。

何:

什么。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1117山村咏怀【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作者简介】

作者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

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1118陶者【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译文】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

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

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

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