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86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docx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

说说“相续也大难”——附录:

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

佛法贵在相续,佛法中讲: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又说:

威音而后无师自通者,皆谓邪魔外道。

由此可见,佛法之相续的第一要务,将传承之师提到首要位置。

也就是说,明师是代表佛祖来世上传佛法的。

那么如何明辨师之正与邪呢?

先贤也为我们留有勘测之法:

即先看其有无传承?

其传承之师是如何为其印证的!

此在祖师禅明心方可授法续佛慧命,勿须再质疑。

我们依如是法本,可勘测所有大德,以增长我们辨邪正的智慧,特别是对当前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佛教讲和合为僧,也就是说,有三个同修共同切磋的正见,等同于和合之僧。

下边我们剖析一所谓传承佛法,著述禅书颇丰的南先生,是否属明师之例?

先看其师袁焕仙先生是否为其印证?

还是没有为之认可?

可依(《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讲述。

南怀瑾等整理。

页528):

南怀瑾别号玉溪,浙之乐清人,父化度,母氏赵,法名通禅,学密康藏时法名法称,与郭正平同学,为知交。

国难来川,郭先时在川抗敌,以病寄迹于蜀之峨眉山大坪寺,法名通宽。

时怀瑾充中央军校教职,休假来灵岩寺,与通宽、传西等腰三角形日夕究参,均以扶起破沙炉自任,固志在俗也。

行七之三日,先生手持戒板指谓传西曰:

“是什么?

速道!

速道!

”传西无语。

(议:

此谓“以用示体”之举,体即佛性。

我人何不自问,假如人死后,四假合之允身还在,为什么不再会起种种作用了?

如是反观这能起种种作用的的不是四大假合的色身,而是我人之佛性。

色身虽有而非实,佛性才是真正的主人,佛性才是真正的“我”。

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清净妙体。

它,在圣不增一分,在凡不减半毫。

一切众生本具。

《金刚经》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那么,如何才能见到佛性?

此须以心领神会之。

即:

前念断、后念不起,觉悟当下这一念不生,了了灵知之性,就是我人之佛性!

也就是说,无念的灵知就是我人之佛性!

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至死不疑,保任除习,历境练心,至心地功夫打成一片,即至不动地。

至此地步,方谓“不退转地”。

若于先生“手持戒板指曰”之举措下,明悟这“用即体,体即用,体用不二”之旨,岂不简便快捷!

可惜“传西无语”。

其咎在被相所转,偷心不死,未从心地上体究荐取,错过悟道良机,我人只能为其惋惜!

先生摇头数下,自笑曰:

“又放走一个。

”(议:

此谓:

对传西在此殊胜机缘下未曾回光返照体认之,磋过悟心良机表示惋惜。

先生既已尽责,非先生之咎。

复以戒板指怀瑾曰:

“是什么?

是什么?

速道!

”(议:

此亦谓“以用示体”之举!

亦即“以戒板指瑾”之用,示以无相妙体。

体无形相,必以相用示之,令学人悟取这“用即体,体即用,体用本来不二”之旨。

)怀瑾亦无语,先生却点头数下,亦笑曰:

“汝却好。

”遂手指佛前,问曰:

“当时我叫汝速道!

速道!

汝因什么无语?

”(议:

此“怀瑾亦无语”,先生为什么却“点头数下,亦笑曰:

‘汝却好’”呢?

因为此时之怀瑾之“无语”是无妄想意识之净心,所以,先生“点头数下”亦笑曰:

“汝却好。

”以此鼓励怀瑾,接而“手指佛前,问曰:

‘我当时叫汝速道!

速道!

汝因什么无语?

’”此可谓连连示以祖师禅法!

此“手指佛前,问曰:

”之举,亦谓以用示体。

看看怀瑾如何应对?

怀瑾曰:

“我当时不知要说个什么?

所以无语。

”(议:

随语作答,即属凡夫知见。

仍不见有“活”的气息。

不见道: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之示乎?

先生曰:

“汝现在心中有一个什么?

”(议:

此可谓不离本分事逼拶叫真章!

怀瑾复无语。

(议:

此时“怀瑾复无语”谓“伎死禅和”。

先生因令大喝,甫三声,即曰:

“止,汝看汝有个什么?

”(议:

此亦谓不离本分事逼拶叫真章!

怀瑾曰:

“现在觅我心中无有个什么。

”(议:

此语可谓说在点子上,所谓“一言相契,即与佛法相应。

此空寂之性就是我人之佛性!

若于此体究荐取不疑,即谓:

明心之妙有,见性之妙用。

先生曰:

“此千圣之心灯,当人之慧命也。

无再滋疑,速拜!

速拜!

”怀瑾乃拜,遂禁怀瑾语。

(议:

此谓直指之法。

即:

令其荐取当下这一念不生,了了灵知之性就是我人之佛性!

若于此荐取不疑,即谓破本参,亦谓“破初关”。

此“禁怀瑾语”之举,谓保护其法身慧命不再被妄想意识俘去作祟。

先生可谓是慈悲之至!

一时四众大愕,谓同儿戏。

怀瑾自心亦不知所措,乃佯为首肯,仍沉众中。

还各就坐,仍起问曰:

“既云龙学人有个入处,云胡—计生死,便于工作尔前途茫茫?

”(议:

此时怀瑾并未荐取,仍属迷者知见。

不见释迦佛道:

“奇哉,奇哉!

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经云:

“妄心不歇,歇即菩提”!

先生厉声曰:

“丑!

汝看汝说,生死未了的那个分上是有生死是无生死?

是前途茫茫是后路茫茫?

”(议:

此“丑!

”之用语,谓:

以剿绝之法“呵护”弟子,令其心无所住,亦属慈悲之举!

接而逼拶勘问佛法究竟之理,亦谓不离本分事“叫真章”!

怀瑾当下释然,遂礼拜在地,时参众正冥坐,怀怀瑾与传西坐邻,顾视诸人坐禅,真若无疾而呻,无韵而哦,而西亦正凝神在坐也。

因而内心不牧,几次嗤之欲肆,(议:

此时怀瑾属妄心作祟!

不见有“无心合道”之示乎?

先生乃振威大骂曰:

“作么太不懂事!

”(议:

此亦谓“呵护”之举!

用以庄严道场,维护学人法身慧命也。

怀瑾当时被先生一骂,如病得汗,如梦得醒,惊悉个事原来如此不费力,不值钱,于是敛笑,遂而收神,凝然与同学及传西等寂坐。

(议:

打消妄念,坐见本性,谓之“打坐”。

不见宗下有“打车打牛”公案之鉴乎?

若真见性,时时处处都见,不在“坐卧”之形式,若于坐上“寂坐”,恐有沉空滞寂之偏。

对此,宗下亦有“心空之处差路多”之语,即为防止行人偏空而设的警示语。

后学于此再多罗嗦几句:

公案至此,怀瑾并未经其师父印可,也就是说,其犹在梦中,属凡夫迷茫知见。

2001年4月30日后学与我的恩师上闻下无鼎居士到上海拜谒徐恒志上师时,闻公对徐老说起南怀瑾之事,徐老当即答曰:

“若按南怀瑾所说的法去修,学人没有把鼻,不知怎么修。

”(后学健忘,已不记得徐老原话,但大致是这个意思。

)后来,看其著述的书,果真如徐老所说,不可依附。

其以后就开始著书立说,其所说法,岂不是在以盲引盲而何!

我人既已知其在胡说乱道,是在把从上诸佛诸祖的残言剩语拿出来卖弄,且混杂自己的邪知邪见,在蒙骗胡弄人。

佛祖曾预言过,末法之法,邪师说法如麻似粟。

所以,我人参禅修法,一定要以“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依究竟不依不究竟”的修学法则,对大是大非之事一定要辨明看清,才不致被邪师所蒙骗!

我人只能是对其所著述的书藉不理、不看、不接触。

此只是对事不对人,希望大家理解。

下边,将我的恩师上闻下无鼎居士著述的《参究商榷禅法》附于后,以供养大家。

《参究商榷禅法》

读《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讲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二讲“夹山悟道”文中,余有知见参究商榷。

现将其文列于前,余之浅述附于后,普请诸位参究勘验,以庄严中国禅宗——《坛经》倡导的: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之玄旨。

夹山悟道因由

当年道吾、云岩与与船子德诚三人,离开药山师父,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般子德诚帮人筏船,不当大禅师。

不过他对两人说:

“他日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上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平生所得,以报先师之恩。

那时的夹山,已是一位大法师,道吾来接时架子大得很,声望很高,排场很大,所以道吾禅师告诉他,这样去怎么行?

你规规矩矩去见他,把你的声望、地位都拿掉,尤其不能摆大法师的架子。

注意!

此处就是见地、修证、行愿。

于是“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般子德诚才见,便问:

“大德住何寺?

“山曰:

“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佛法本来无住,无相的,如住在一个境界,当然不是道了。

师曰:

“不似个什么?

”山曰:

“不是目前法。

”师曰:

“什么处学得来?

”你这些滑头话,是从哪儿学来的?

山曰:

“非耳目之所到。

”等于反击老和尚,你不要认为高明,也许你还不如我懂呢!

师曰: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这句话后来成了名言,意思是说,一个人讲那样肯定的话下去,就是笨蛋了,等于一个木桩打了下去,所有的牛、马的绳子,都拴在上面了。

换句话说,你那还是执著了法,你不要在口头上玩花样,这话一讲,夹山愣住了。

师又问:

“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文字真美,不是后来人编的,他们学问都很好,这是在讲功夫,当我们用功时,那个念头空了一点,说空嘛,它还在,说在嘛,又觉得坐得满好。

“绝妙相关你我他,多少游丝羁不住,卷帘人在画图中。

夹山被他东一拨、西一拨,到达那个境界,站在那里不动了。

船子德诚说,像钓鱼一样,放那么长的线下去,现在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也就是说,你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你想悟道,现在差不多了,你怎么不说话?

“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才上船,”正准备开口,想说佛经上如何……一语未出,碰地一声,被船子和尚用桨打落水中去了。

人一掉下水里,会拼命往有光亮的地方钻,夹山可能懂水性,不向亮处沉,冒上来了,头刚一冒上来,“师又曰:

“‘道!

道!

’山拟开口,师又打。

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试想一个人一肚子学问,站在他旁边,跟他对答,突然啪嗒把他打落水中,等他挣扎了半天冒上来,这一下学问到那里去了?

早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妄念都清净了,般子德诚禅师,就用这个办法对付他。

佛学三藏十二部,唯识、真如、般若,夹山禅师什么都会,都清楚得很,非要把他这些都打掉,打到水里去了,连呼吸也来不及,思想也来不及,等他冒上头来,你说!

你说!

他要讲般若啊!

船子德诚禅师,又把他打下去了,再冒上来时,说不出来了,这下悟了。

悟了以后,怕师父再打他,来不及说,赶快点头三下,表示我懂了,你别再打我了。

师曰: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像钓鱼一样,把丝线放下去,这根丝线从君弄,等于我们打坐,做功夫,练气功也好,念佛也好,空了恍如隔世,“不犯清波意自殊”,你怕什么妄念,妄念来了不相干啊!

不去理他,不是很好吗?

我在念佛,也晓得妄念的存在,那个妄念碰不到这个佛,不用怕。

如果怕的话,那是所谓的颠倒嘛!

既然是凡夫,当然有妄念,但何必怕它,理它呢!

妄念会慢慢下去的,习气会慢慢没有的。

夹山于是问: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假如不要钓竿和丝线,都丢掉,又如何呢?

刚才船子德诚禅师,告诉他用功的方法,还有一条钓丝在那里。

师曰:

“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丢掉满好的,你说空也不对,有也不对,非空非有,任运自在。

丝在水上面飘浮,业力习气都转薄了。

夹山禅师懂了。

曰:

“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你说了等于没说,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船子德诚禅师高兴了,说:

“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山乃掩耳。

我在这里几十年,天天驾渡船,想渡个人,一直没有人给我渡,今天总算钓到大鱼了。

师父捧的话,夹山不听,蒙起耳朵。

师曰:

“如是,如是。

”遂嘱曰:

“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妙极了的双关语。

因为夹山禅师名气太大,所以吩咐他,此去要隐姓埋名,躲起来,不要让人知道。

接着又说,心境完全住在空里也不对。

“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

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夹山禅师背个包袱,大概身上的水还没干,走两步就回头看看,一方面舍不得师父;一方面心中想:

难道佛法就是这样啊?

贪瞋痴慢“疑”嘛!

船子德诚禅师站在船头一看,就大声叫他:

“和尚!

”夹山禅师回过头来。

“师竖起桡子曰:

‘汝将谓别有?

’乃覆船而逝。

你以为我还有秘密不传给你啊!

你看!

自己把船弄翻了,下水去了,表示无其他。

佛法就是这样,自己死给你看,树立徒弟的信心。

其实他死不了,不知他跑到哪里去玩了。

这一段讲见地,如何修持,如何行愿,都有了。

看禅宗的书,语文学识底子要够,否则会看不懂。

稽首十方祖佛菩萨,弟子应缘对“船子度夹山“公案,堕语商榷,若不符祖心,愿赐忏悔;若符祖意,回施众生尽得解脱。

《夹山悟道》

“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船子德诚才见,便问:

“大德住什么寺?

”山曰:

“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堕语:

夹山是特来求师勘验心地的,怎可错用心?

故答语不离当下。

“寺即不住,”之语实属从心底流淌出,禀呈心无所住。

师曰:

“不似个什么?

堕语:

师,见影不放,觅跡追踪,真谓作家!

语中且隐伏陷虎之机。

于此,若道似个或不似个什么,则谓落堑。

若此,师可能荡舟离去不再语话矣!

此刻,实为夹山捏一把汗。

因他无形无相,一法不立,岂可以似个或不似个什么答之?

此法战,满好看,且沿其语路往下看。

山曰:

“不是目前法。

堕语:

好!

超凡脱俗之语,显行家本色!

也就是说,依识染之声色诸相,皆可以目前法讲述辩解;吾人佛性为无形无相,纤尘不染,一法不立之妙体,目前法对他毫无办法。

否则,“知解宗徒”这顶不光彩之冠就不会指掼到知识贩子们的头上了。

师曰:

“什么处得来?

堕语:

师,穷追不舍,句句隐匿杀机,不失宗匠家风!

如道从某师前或从某经论中得来,皆谓败阙。

心能生万法,万法岂可生心?

山曰:

“非耳目之所到。

堕语:

答得好!

有看头。

古人曰:

“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非耳目之所到”一语直通玄峰顶!

实谓作家相遇、箭锋相拄!

般若智慧人人本具,非从外得;空涵妙有之佛性,贵在发现,如矿藏金,似山储玉,若石蕴火,犹地生泉,非属创造。

所以说,凡以耳闻目见之所得者,古人提示之曰:

“从门入者非为珍。

现时值末法时代,以耳目之所得者,借人们不懂佛法且还想学禅之机,就广泛搜罗佛言祖语及先哲们之残羹馊饭,盗名欺世冒充大善知识,赚取名闻利养。

这类人本无实证之体验,眼未明,心未亮,讲法说禅倒像个说评书的,顺口编纂,怎不漏洞百出?

这类人世智辩聪并不低,随着时光流逝,有的渐已觉察到自之知见有愧,但已身置于实不相符的名闻利养浮沤之上,贪于所得,难以当下转身。

苦哉!

苦哉!

岂不闻出语五分险,错说一句,即落地狱因。

昔“百丈度野狐”之典故,何可不惊怵!

佛说:

“可怜悯者”即指此也。

师曰:

“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堕语:

“合头语”指附合“门头光影”之语。

“门头光影”是宗门专用术语,函意幽深,但亲证实相者望之皆明其旨;若明《坛经》中“非风动,非帆动,仁者心动”语之寓意者,亦可明之。

余今冒造口业之咎,试说说看:

学人禀呈悟道语句,皆谓权说、假说、幻说。

因荐取之实相为无形无相之妙体,怎可以言语如实表述?

可是,凡亲证实相后,须呈心语求师勘验印证。

否则,皆为魔眷属。

所以,学人悟后强立言说表述之语句,谓“第一句”,亦称“两重公案”,即:

明此妙密之体,以事显其用;即:

理以事显,事即体之用。

若本体未明,只搬弄事用,此为无根树,只摇摆枝叶,谓坠戏论。

此者,亦谓“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譬如把自己象拴驴似的拴在自己设置的桩橛上。

如抱桩摇橹,想脱离轮回,则万劫也挣脱不了矣!

古之记载禅师接引学人,就启用“还我话头来”及“我有话头在”来隐喻实相之语。

因此,至宋代大慧宗杲禅师,甄对当时学人从讨论商量中所得之“合头语”流弊成习,才因人施教,倡用“参话头”,亦即参此“还我话头来”及“我有话头在”之话头,简称“参话禅”。

可是,此法延用至今,久习成弊,学人惯以被念牵转,则逐渐蜕变为“念话头”了。

可叹!

本来源起兴盛曾枝繁叶茂、花果遍华夏的中国禅宗,渴望在当今时代大放光彩,重兴圣教,是每一位佛子义不容辞之职责。

咦!

闲扯得太远了。

且复述原文:

师见夹山如呑栗棘蓬,吐不出,嚥不下,不象抱桩摇橹者,于是,垂语点拨道:

“垂钓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堕语:

夹山虽说是由道吾推荐来的,但“明心见性”这生死攸关续佛慧命之大事,怎可轻易放过?

须拶逼敲打,顺蔓触瓜,诱其吐露真常。

再番饶舌:

行人即便到此地步,也很难将其一眼看透。

“明眼人”之词,即喻用心眼揣摩、考究、测度之,并非指有何怪能神通。

不见禅典中记载,禅师考察学人常用“白鹤落雪地”、“芦花白雪”等语作喻,岂不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谓乎?

皆谓借以勘察学人之虚实。

因此,依倚一位明眼师父学禅修道,无非希于此伺机出手点拨相救而已!

船子德诚禅师引度夹山,经一番“除草、清泥、开土、去石”即将触及其秘宝,于是,出语催促道:

“离钩三寸,子何不道?

”即喻“拨尽灰烬,将近余火”,为何还不合盘托出?

“山拟议,被师一桡打落水中,山浮上水面将近船舷,师进逼问曰:

‘道!

道!

’山刚要开口,师复将其打入水中,山至此豁然大悟,当再次浮露水面时,乃点头三下。

堕语:

山初想陈述知见,当即被师打落水中,再次浮上水面扶住船舷,在师逼问下,又想禀呈心地,口还没开,随即又被师打落水中,经两次出语未成,当下明悟师之良苦用心:

无非是逼自荐取这被噎堵回念头之妙能,此即吾人难见难表之佛性。

若此,岂不亲见两次了吗?

思议间,当再次浮出水面,便情不自禁地点头三下,表示此密自心知,实难表述也。

师曰: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堕语:

“山默然点头三下”,师已明其自领玄旨。

于是出语勘其是否站稳脚跟,出语点示曰:

“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喻王位(心性)和下属(六根)从属主仆关系摆明就绪,勘其能否登堂入室,承当主人公,政行王令,达到心不随念转,眼不被境牵,即谓作得了主,亦谓“不犯清波”,心地空净无染,可谓“意自殊”。

心明后,历境锻炼保任除习。

保任者,保护自心不再被六贼染污流浪;除习者,消除累劫积染的心随念转、眼被境牵之习气毛病。

俗语说:

“江河易改,秉性难移”,此可喻习气难改,若立志修行,则必须解行相应,把习气毛病改掉,才与佛法相应。

消除习气毛病日臻净尽,亦谓法身向上历程。

六祖在黄梅悟道后,混迹猎人中一十五载,即属此行履。

在此,复引心密二祖《王骧陆居士全集》中“悟心铭”句示之:

“……缘心息处,顿证无生。

无生实相,非可眼见。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证悟之者,名曰见性。

是故无求,心自宁一……”

夹山于是问: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堕语:

夹山已明师语中之意:

无非是登堂入室当家作主,支配一切,不可再被六贼俘去兴风作浪,造业受报。

但若就此空其一切,岂不又省心又省力,师看如何?

古人对此境界开示甚多,如:

“莫道心空便是道,心空犹隔一重关。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得日日长,一坐二十年不得开悟”(《坛经》);赵州和尚法语:

“僧问:

‘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师曰:

‘放下。

’僧问:

‘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师曰:

‘挑起去。

’”;“死水不藏龙。

”简言之:

“‘莫住空守寂’”。

师曰:

“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堕语:

此语若从字意作解,小学生亦会;若从解行功夫作解,可谓涵意幽深,即不二法门之究竟说,能入佛亦能入魔,魔佛不二,菩提烦恼不二,性相不二。

虚云老和尚悟后垂语曰: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即此境界。

此对世智辩聪登台讲道理,可讲得口唾飞溅,条条是道,但对佛法这“魔佛不二”怎可讲得通呢?

明心见性,无非明此理之妙有,见事亦属明见性之妙用。

对此玄理不下实际功夫,靠世智辩聪、搬弄古人残言剩语,怎可深达心底明透此妙理呢?

若讲道理能了生死,古昔之“周金刚撰写的《青龙疏抄》付之一炬,岂不可惜!

相比之下,何可不自鉴?

此船子度夹山有何道理可讲?

夹山明悟后,似隐似显地出语道:

“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堕语:

已亲荐实相者,视其言行,即可明之。

此譬喻吃过蜂蜜和未尝过蜂蜜者,二人皆谈蜜之甘甜,未尝过蜜者须揣字研词谨慎用语,也不一定说到点子上;而吃过蜂蜜者张口就说,咋说咋在理。

所以,亲证实相者,漫不经心说、还是指东比西说、或轻描淡写说,皆不会出格。

所以,学语之流,定会讲不到节骨眼儿上,不是过站,再不就是讲不到位,若不就大概棋之乱放炮,语无伦次。

所以说,依止一位善知识学禅修道,须考察其对禅的开示,对明心见性这难以讲解之理,能否教给学人一个攀进的把鼻?

否则,即谓以盲引盲。

对此,今引心密三祖元音上师在《佛法修证心要》中讲的一句法语:

“一念断处,了了分明就是吾人之佛性。

“其实,此语亦属老人家慈悲,不得已权且方便指之也,再高尚之妙语,闻者若住著、落着,皆辜负老人家婆心悲愿矣!

古昔唐宋之时,证道者可谓到处可见,学语之流当然不敢抛头露面为人说法,其没有市场。

可当今末法之时,证道者稀少罕见,这给学语之流贩卖知解者大展“辩才”之机,可谓无处不见。

值得可怜的是,有的尚不明白自之错在何处,自以为悟得真谛,但待一生终了之时,才觉心无所依止之恐、之苦!

此生话语中谤佛毁法之咎为因,来生不知换个何样皮口袋为果!

至此,因因果果明之,已晚了三春矣!

所以说,知错应立即回头,仍不失上根利智之机缘!

根器!

夹山之悟道语句:

“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

”属怀宝藏玉只露个消息,和苏东坡悟道偈: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后如何呈似君。

”以及虚云老和尚在扬州高旻寺参于禅七在坐上悟之曰: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之语别,义理同,皆指无法向人说也。

此非古人独能,余装模作样试出语和之:

“开口欲言而辞丧,闭嘴封喉吟古诗。

”请诸位勘验看是否可以?

咦!

出语即谓险,即该吃棒,聊供一笑,一笑者何?

总之,凡以耳目之所得者,古人谓之“从门入者非为真。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即如如佛。

昔大慧宗杲禅师甄对当时学人仿效他人悟道语染习成风,甚至把一些得道禅师一时也逼得难以应付。

所以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雾地伺机启用参话头禅法,一转代用直指禅法。

法无定法。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研究古人之悟道经验,其意旨无非为利今。

目前,何不将久习成弊的参话头禅,再转回为直指禅法。

若此,定会为改革开放的当今年代,造就一些禅门人才。

咳!

又闲扯得太远了,还是说原文吧。

船子德诚禅师为度有缘,在此撑船多年,今天终于度到一位上根利智的接法者,于是,情不自禁地出语赞道:

“钓尽江波,金鳞始遇。

”山乃掩耳。

山掩耳之举,表其不为赞语所动,以示此属道法自然,人人皆可如此,并非我独能;此亦属不犯清波意自殊“之行履。

师曰:

“如是,如是。

”遂嘱曰:

“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师曰:

“如是,如是。

”此语是对其不为八风(即: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之定力的首肯。

禅为佛心宗,出语不离当下,“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喻心地功夫,即将心安住于一念不生处,此“生而不住”为不生。

即:

无落处、不住着是也。

和古人云之“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停留”之语同一义理。

明心后,历境练心,应缘起诸般妙用。

此复引元音上师在《佛法修证心要》中讲:

“作事时,一心贯注无第二念,无毁败名利之想,亦无患得患失之心。

”此谓法身向上之功夫。

师叮嘱曰:

“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顾。

堕语:

“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

”此即指“明心见性”这事。

理须顿悟,本来归原无二,事则渐除,可谓千差万别。

在此,引我师父的法语:

“心明后,保任除习,去垢有深浅,光明有大小,况层层深进,非凡情可测。

此即喻法身向上,证的层次权谓一至八地,品位不一,也就是说,消除习气毛病有深有浅,相对映现的光明有大有小。

此也只有当人自知祖佛慈悲之假说而已。

现船子德诚,虽只概说“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一简语,但和古人语之: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及“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和虚云老和尚证到的“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之境界同一不二。

咦!

修行功夫差之又差,数他人家珍于己何用?

证到的隐而不显,皆默领:

喝茶饮水,冷暖自知其密在!

“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堕语:

此并非主张逃避深山躲起来。

“向深山里”喻心远离贪瞋痴慢疑及十恶业等障道因缘,心地空净无染,作个无心道人,荷担如来家业之甚深法藏之宝山。

“钁头边”喻自食其力。

请注意,当年道吾、云岩与船子德诚禅师三人同在药山悟道后,离开药山各自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船子德诚禅师帮人筏船,不当大和尚。

时值禅宗鼎盛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