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33481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docx

历史必修3备课教案

第一周第1、2课时

开学典礼占用

第二周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仁政

三、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出现原因:

●井田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兴起并受到重用

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有“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

2、百家争鸣的含义(P4,略)

3、百家争鸣的作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孔子和儒学

1、孔子的生平和经历。

2、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编写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3、思想核心:

●仁,爱人

●为政已德

●民本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1、孟子: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本善

2、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人民力量的巨大:

水可载舟也可覆舟

●性恶论

●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

五、练习册作业

第二周第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教学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三、教学难点:

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四、教学过程:

(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1、背景:

●秦朝时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开始复苏

●西汉重视人才

●存在问题: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阶级矛盾激化

2、经过:

汉武帝实行“贤良对策”,使一些人才进入政府官员行列。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历史地位:

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

2、生平:

生活在西汉文、景、武帝时期,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受到重用。

3、贡献:

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思想主张: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改变西汉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提出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措施: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

2、教育状况: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有专门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教育被儒家垄断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3、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五、练习册作业

第三周第5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宋明理学

二、教学重点:

理学、心学

三、教学难点:

理学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面临挑战;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华,有了新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印制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五经正义》。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

●代表:

程颢、程颐

●思想:

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

●代表:

朱熹,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

理气论、心性论

●评价:

对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巨大,远播日本、朝鲜、欧洲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把理学发展大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五、练习册作业

第三周第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二、教学重点:

反封建思想

三、教学难点:

经世致用

四、教学过程: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经历和性格:

当官正直,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进步思想主张:

●反对道学家的伪善,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评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高度评价赞颂改革家,肯定农民起义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生活背景:

处于动荡年代,参与抗清斗争;

2、思想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主张经世致用

●思想上:

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4、评价:

促进传统文化从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五、练习册作业

第四周第7、8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二、教学重点:

四大发明、十进位值制、医术

三、教学难点:

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进欧洲。

2、意义:

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的进步。

(二)十进位值制和割圆术

1、十进位值制就是逢十进一,它的奇妙在于用有限的符号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数。

2、圆周率:

●方法: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

●成果:

《周髀算经》有“周三径一”的说法;

刘徽首创割圆术,求出圆周率是3.1415926;

祖冲之求出圆周率是3.14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在世界领先一千年。

(三)赤道坐标和浑仪

1、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

2、战国时期石申是世界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人,著有《石氏星表》。

3、汉武帝时使用浑仪观察天体坐标,是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元代郭守敬制作简仪。

(四)人工选择和杂交育种

1、混合选择法。

2、人工杂交和无性杂交嫁接技术。

(五)《黄帝内经》和针炙疗法

1、战国问世、西汉编写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针炙疗法的特点是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炙,它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使气血沿脉络的循行逐渐恢复正常。

(六)辽代应县木塔

1、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用木料砖瓦。

2、山西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结构建筑。

(七)郑和宝船和牵星术

1、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2、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导航,它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第五周第9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二、教学重点:

《诗经》、汉赋、唐诗、明清小说

三、教学难点:

各个朝代文学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诗经》和楚辞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代表作《离骚》。

(二)汉赋和唐诗

1、汉赋:

●西汉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2、唐诗: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杰出代表:

李白、杜甫

●中唐:

白居易

●晚唐:

杜牧、李商隐

(三)宋词和元曲

1、宋词: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2、元曲代表:

关汉卿、马致远

(四)明清小说

1、《三国演义》:

罗贯中,中国最早一部长编历史小说。

2、《水浒传》:

施耐庵,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编小说。

3、《西游记》:

吴承恩,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编神化小说。

4、《红楼梦》:

曹雪芹、高鄂,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编小说。

5、《聊斋志异》:

蒲松龄,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6、《儒林外史》:

吴敬梓,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第五周第10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课繁花似锦的戏曲

二、教学重点:

元杂剧、京剧、

三、教学难点:

明代传奇的兴盛

四、教学过程:

(一)元代杂剧的繁荣

1、元杂剧的产生:

宋代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产生了杂剧;元朝文人与民间艺人把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于一炉,形成元杂剧。

2、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

《窦娥怨》。

3、元杂剧的衰落。

(二)明代传奇的兴盛

1、明传奇的形成。

2、昆曲一统的形成局面。

3、汤显祖的《牡丹亭》。

(三)清代京剧的崛起

1、京剧的形成: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和湖北的汉剧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京剧。

2、同光十三绝。

3、京剧的特点:

●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4、京剧走向世界。

五、练习册作业

第六周第11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4课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二、教学重点:

文字图画、敦煌壁画、写意画

三、教学难点: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起源:

六千多年前兴起文字书画。

2、演变脉络:

甲骨文、金书、篆书、隶书、楷书

3、总趋势:

由繁到简。

4、过程:

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书、篆书、秦隶

隶楷阶段:

正式书体——隶书、楷书;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楷书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

发展:

始于东汉,魏晋时期完善,唐代步入盛世。

3、草书特点:

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性纵情。

发展:

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4、行书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

发展:

经过东汉到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

(三)中国画的起源、演变及特点

1、起源:

原始社会出现。

2、演变:

●夏商周时期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达到高峰

●两宋时期绘画全面发展

●元明清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突出

第六周第12课时

测验

第七周第13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二、教学重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教学难点:

维新变法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清朝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顽固派反对变法

●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概况:

洋务运动兴起,创办新式学堂

3、评价:

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工商业

2、发展: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主张变法图强

●严复批判君权,主张主权在民

3、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焦点:

●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性质:

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交锋

4、高潮:

●背景: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措施:

1898年,光绪颁布《定国是昭》,实行变法

●意义: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七周第1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

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政治方面:

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

●思想文化方面:

袁世凯尊孔复古,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北大。

(二)德先生和赛先生

1、口号:

民主和科学。

2、内容(前期):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思想界的空前解放

●进步性:

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第八周第15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二、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

三、教学难点:

问题与主义之争

四、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3、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引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

纪念活动。

5、各地共产党组织有计划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

1、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代表: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

2、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八周第1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三、教学难点: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思想论战

四、教学过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先后碰壁。

●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2、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

民族、民权、民生。

3、内容: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民权主义(核心)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

4、意义: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

没有明确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思想论战

●背景: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主张改良,反对革命。

●内容: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意义:

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意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孙中山进行一系列斗争都失败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国民一大的召开

2、三大政策的确立: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内容:

●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扶助农工、实现“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的政策

4、意义:

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九周第17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2课毛泽东思想

二、教学重点:

毛泽东思想

三、教学难点: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1、大革命时期:

毛泽东分析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力量。

2、大革命失败后: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

提出全国取胜的方针。

2、新中国成立后:

解决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问题。

3、过渡时期: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以及两类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P66,略)

第九周第18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邓小平理论

二、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

三、教学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背景:

“两个凡是”指导方针的提出。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3、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背景:

国内外政治形式严峻。

2、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3、中共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P71,略)

第十周第19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4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教学重点:

三个代表、

三、教学难点:

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创立

1、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提出严峻的挑战。

2、条件:

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3、形成:

2001年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4、成熟:

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方针。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内容和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基础和根本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灵魂和先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本质和归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P75,略)

第十周第20课时

测验

第十一周第21课时

评讲

第十一周第22课时

总复习

第十二周第23课时

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第24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二、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

三、教学难点:

杂交水稻

四、教学过程:

(一)科技战略的发展

1、中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

2、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3、国家制定并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并取得成就。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3、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60年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5、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6、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7、1979年“远望”一号航天测量船投入使用。

8、1982年,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成功。

9、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驶“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回到地面。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1973年,袁隆平与助手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

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P81,略)。

第十三周第25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教学重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教学难点:

文学艺术的成就

四、教学过程: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背景:

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批判。

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提高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二)春天的信息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容: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三)春天的硕果

1、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

2、文学艺术界的成就。

(四)历史的经验教训

1、贯彻中出现的问题。

2、总结经验教训,处理三者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开基创业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

2、拉开序幕:

收回教育事业的自主权,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实行人民教育。

3、制定方针:

毛泽东提出,刘少奇倡导。

4、成果: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1、背景:

受到“左”的思想影响。

2、大跃进时期的教育:

注重学生体力劳动。

3、文革时期的教育:

学校教育秩序混乱。

4、邓小平的措施:

●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教兴国

●教育要三个面向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启动希望工程

(三)迎接挑战

1、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西部大开发形势下的教育。

第十三周第26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教学重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三、教学难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四、教学过程:

(一)智者学派

1、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

2、背景:

古代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社会变化和人在社会中日益突出的中心地位。

3、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安提丰。

4、主张:

●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

●对人与法律的关系有不同意见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至高无上,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

●所有人平等

5、影响(P93,略)

(二)苏格拉底

1、苏格拉底的主张: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提倡善良的道德,知识就是道德,即知德合一

2、柏拉图:

关注焦点是人类社会,提出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

关注自然和人类生活,认为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十四周第27课时

一、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2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教学重点: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三、教学难点:

“九十五条论纲”

四、教学过程: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14、15世纪的意大利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要求思想变革。

(二)文艺复兴

1、兴起:

借古代希腊文化之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