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729048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docx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

《经济学常识》基础知识体系

专题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1)斯密的理论产生的背景

18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加快发展。

但受重商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束缚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依然存在。

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

(2)斯密的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

①斯密的经济学目的:

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

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②财富的含义:

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

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这正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他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4)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②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二元的:

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2、斯密的政策主张

(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

①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

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其一,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其二,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其三,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②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

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它的观点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应该是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③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的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切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斯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1)李嘉图理论的产生

①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廉价的原材料。

②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国外廉价的谷物进不来,致使国内市场谷物价格昂贵。

同时谷物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成本的上升,这不利于降低英国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①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②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李嘉图意识到在商品生产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意识到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3)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①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含义),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但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是不科学的。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

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如何认识比较成本说:

积极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重商主义、斯密、李嘉图关于经济学的目的和财富的观点比较

主要观点

评价

重商主义

①民穷国富。

为出口提供更多资源,降低工资和成本,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②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

财富在没有金矿的情况下,来自贸易顺差。

③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限制或禁止进口。

①反映了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资本的强烈愿望,对加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曾起过积极作用。

②但是在新的条件下,妨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亚当·斯密

《国富论》

①富国裕民:

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

②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③财富增加的途径: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开展自由竞争。

④政府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卫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

①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何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②反映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③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大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①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主张降低地租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②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

③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斯密理论和李嘉图理论的比较

斯密理论

李嘉图理论

劳动

价值

理论

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①李嘉图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②他批判了斯密的二元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的。

③他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就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阶级结构理论

斯密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

收入

分配

理论

①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斯密认为“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

①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

②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

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③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

但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是不科学的。

财富

增加

理论

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财富增加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如何提高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加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

在他看来,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经济自由理论和政府职能学说

①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

因此,他极力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

②他认为,国家的职能只限于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

①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②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自由

贸易

成本

学说

①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

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

②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说,他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③评价:

有利方面比较正确地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

专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①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

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国家已经发展起来,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

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

他们的思想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

第三阶段,修改、出版阶段

马克思写作和出版《资本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充满艰辛和斗争的过程。

《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③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

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理论:

①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属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③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理论:

①货币的含义: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产生:

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2)价值规律理论:

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②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作用:

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优胜劣汰。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①剩余价值的含义:

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②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③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以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他的某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

产业资本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一方面它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另一方面,它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4)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既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记)。

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的一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斯密

(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

(2)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3)二元劳动价值理论——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

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李嘉图

(1)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

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2)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意识到在商品生产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

意识到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3)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

马克思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从而科学揭示了它们所体现的生产关系。

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所作的变革,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专题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一)本单元内容的逻辑框架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这次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罗斯福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他开始实施“新政”。

新政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

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是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

①整顿金融业。

整顿银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减少银行破产;静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处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金融投机和灾难性挤兑现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②恢复和稳定农业。

稳定农业经营收入。

③复兴工业。

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废除童工、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以实现工业复兴,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④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

救济、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得以形成;罗斯福新政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也为美国此后连年上升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播下了种子。

实践证明,罗斯福新政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灵丹妙药。

(三)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目前为止,《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仍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危机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遇到了怀疑,但其影响依然存在。

3.“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新自由主义

1.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2.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体现在若干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之中。

其中,以货币学派最为典型。

虽然各学派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政策主张也有差异,但它们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3.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了批判,并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

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它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了另一些新问题,再加上它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左,进入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五)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1.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忠诚感。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

2.各种模式的形成原因。

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