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15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docx

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新安江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训练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中说道:

“第一强国对其他国家说:

这不仅是我们的利益,也是你们的利益。

不摇晃梯子,不掀翻桌子,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你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可能说这番话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强国是英国,当时英国采取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表现为“只要维持现状就好”。

故选为A。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当他到达巴黎时,法国群众面带愠色,有的人甚至喊出反英的口号。

但他毫不在意,到处发表演说,宣称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

英王“毫不在意”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与法国的矛盾,寻求与法国和解

B.巩固英法两国签订的英法协约

C.弘扬英法两国的传统友谊

D.消除英法在争夺世界霸权方面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1903年英王访问法国是为了调整关系,与法国和解,应对复杂的欧洲形势。

故答案为A项。

英法协约签署于1904年,与题干“1903年”不符,排除B项;C项所指内容与题干材料明显矛盾,排除;20世纪初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是德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加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北部硝烟弥漫。

对发生在下图甲区域的战役解读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②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③德军意图通过此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④英法联军为了牵制德军发动这次战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区域的战役是指凡尔登战役。

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故①错误;当时德国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而发动了凡尔登战役,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这是一战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故②、③都正确;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即索姆河战役,故④错误。

故②③组合正确,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都错误。

故选C。

 

4.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

它反映了

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

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

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

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一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7年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故D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大战争集团实力的变化,不能体现战争的激烈程度;B选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信息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此时战争出现转折。

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但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

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

①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无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③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国联的建立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并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摆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统治,因此①项符合题意,正确;美国、日本是在一战前就已经存在的帝国主义国家,因此②项不符合题意,错误;国联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它只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因此③项不符合题意,错误;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发展,也是不受帝国主义摆布的力量,因此④项符合题意,正确;故这两股政治力量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正确项为①④。

D选项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巴黎和会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警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那边去!

”劳合·乔治的真实用意是

A.吞并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B.制裁甚至肢解德国

C.扩大影响力,称霸世界

D.维持欧洲大陆均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巴黎和会。

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真实目的是防止法国等国家力量过大,维持欧洲大陆的均衡,从而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维护英国的霸主地位。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1922年2月6日《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分别由英、法、日、澳以委任统治的形式进行瓜分,与材料中英国的意图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英国以避免德国倒向苏俄为理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C选项错误,英国早已是世界霸主,不是此时期的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以下摘录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部分内容,其中代表世界发展进步方向的有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领海以,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公开协商外交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代表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①项符合题意;②项有利于保证各国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代表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②项符合题意;③项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③项符合题意;④项有利于协调各国间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代表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④项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①②③④,D选项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巴黎和会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与《四国条约》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实际上是

A.尽可能地维护殖民利益

B.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最大限度宰割战败国

D.维护和尊重殖民地的主权

【答案】A

【解析】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对于殖民地是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实际上是双方尽可能维护了殖民地的利益,A正确;巴黎和会体现不出国际民主化,B错误;C项符合巴黎和会,不符合后者;D与材料主旨意思相反。

 

9.《国际联盟盟约》中宣称: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下列最能体现国联实践这一宗旨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

B.《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九国公约》

D.《日内瓦议定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

依据材料可知,国联此宗旨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四国公约》使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也使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获得了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不能体现国联实践这一宗旨。

故A选项错误;《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日本获得了实际上的优势,在妥协的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不符合题干所述。

故B选项错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不能体现国联实践这一宗旨。

故C选项错误;1925年国际联盟在日内瓦通过的《日内瓦议定书》,宣布:

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以及类似的液体、物质或器件;各缔约国同意将这项禁令扩大到禁止使用细菌作战方法,该议定书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巩固。

故D选项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1932年,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纳粹是德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字缩写的音译。

上述材料说明

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B.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C.纳粹党上台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信息表明,纳粹利用当时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及因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部分人转向社会主义的机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当时纳粹上台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基于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故选择C项。

军事侵略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

B、D两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11.1940年10月日本军事检阅时,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向裕仁天皇行鞠躬礼。

有人认为,真正的权力天平却正好相反。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当时日本的外交重点是对外进行战争

B.当时日本的政局已为军部所左右

C.当时东条英机已在国内享有较高威望

D.当时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军事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信息“1940年10月”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日本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因此在1940年左右,日本政局早已被军部法西斯势力所左右,当时日本的权力重心在于军部而非天皇。

所以有人认为真正的权力天平却正好相反,故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外交重点是对外战争不能体现出权力重心掌握在天皇还是军部手中;C选项错误,依据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可知,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元首,地位最高。

东条英机在国内享有较高威望,这并不能为材料观点提供充分依据;D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军事建设也不能体现出权力重心掌握在天皇还是军部手中;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下图是一幅美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漫画,标题为《一块一块》。

它不能反映的是

A.美国对日侵华的忧虑

B.日本占领中国的意图

C.美日联合共同侵略中国的意图

D.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依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CHINA”、“旭日旗”可得出日本意图侵略中国。

通过漫画能够反映出此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因此能够得出A、B、D选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美国要与日本共同侵略中国,因此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崛起》指出:

“张伯伦(1937年任英国首相)的“贡献”是,愿意考虑欧洲本身的领土变更,以加速对德让步的步伐。

”张伯伦执政时期英国对德国的“贡献”有:

①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没有反击

②德国吞并奥地利,平静接受

③慕尼黑阴谋,出卖他国利益

④对德宣而不战,错失良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时期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依据材料可知,张伯伦对德国做出的“贡献”指的是对德国的让步,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德国出兵莱茵非军事区的时间是1936年,张伯伦在1937年担任英国首相,此时期不是张伯伦执政时期,①项不符合题意;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②项符合题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慕尼黑会议,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出卖他国利益,被称为“慕尼黑阴谋”,③项符合题意;1939年9月,英法面对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宣而不战,错失良机,④项符合题意。

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②③④。

B选项正确。

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抗战爆发后苏联对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对中共的革命武装却基本没有提供军火方面的援助,只提供些中文版的斯大林、列宁著作等。

于是一些共产党员抱怨:

“书籍给了无产阶级,军火给了资产阶级”。

苏联上述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促成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紧密合作团结抗日

B.希望与国民党政府建立了较亲密的外交关系

C.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牵制日军北上进攻苏联

D.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情况发生在抗战爆发后,此时期国共合作已经形成,因此不是苏联这一做法的意图,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这一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建立亲密的外交关系不是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占据着抗战领导权,掌握着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苏联向国民政府而不是向中共武装提供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引起蒋介石政府的不满和戒备,影响中苏关系,达到借助国民政府的军事力量,牵制日军北上进攻苏联的目的,因此C选项正确;维护苏联在华的既得利益不符合史实。

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下图反映了1939年10月波兰的境遇。

与此局面没有关联的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苏联乘机建立东方战线

C.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之一

D.《慕尼黑协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依据材料可知,1939年10月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

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8月,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了苏德两国势力范围的界限,两国以波兰中部为界瓜分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1939年9月17日,苏联进攻波兰,占据波兰东部领土,在此之后苏联又取得了芬兰的部分领土,吞并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占领罗马尼亚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东方战线,而东方战线的存在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苏联的防御空间,但使其丧失了对德国的警惕,成为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失利的原因之一,因此A、B、C选项与该局面有关。

不符合题意;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慕尼黑会议达成《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与波兰无关,故D选项符合题意。

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

“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

其中“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

以下可以作为该罪行证据的史实是

①德国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日本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

④德国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德国建立奥斯威辛集中营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日本731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均属于对普通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

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

日本突袭珍珠港和德国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均属于军事行动,不是针对平民的措施,排除含有②或④的B、C、D项。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7.二战老兵贝克绘制了一张自己经历的战争行程图,图中他的足迹按时序先后走过波兰、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等8个国家。

贝克是二战时期的

A.英国士兵

B.法国士兵

C.德国士兵

D.苏联士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和比利时。

1940年6月,德国占领法国,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附属国,因此贝克可能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士兵,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英国士兵并未到过苏联及苏联解放的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B选项错误,法国士兵并未到过苏联及苏联解放的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D选项错误,苏联士兵并未到过荷兰。

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19.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

这一地区主要在

A.吐蕃地区B.东突厥地区C.西突厥地区D.西南夷地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在东突厥实行的册封政策,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和吐蕃是和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突厥是武力政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西南夷也是武力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康熙帝曾说: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他的“修德安民”思想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包括

①南巡曲阜祭孔,亲书“万世师表”

②延揽汉族文士,恢复开科取士

③设立“木兰围场”,协调民族关系

④平定“三藩”,维护国家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材料“修德安民”突出的是德治,而平定“三藩”是武力强制手段,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④,排除BCD;而①“曲阜祭孔”②“延揽汉族文士”③“协调民族关系”符合题意,故选A。

 

21.《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饿……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即可知第①项的表述错误,第②④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由题目中的信息“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即可知第③项的表述正确。

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仁”的思想

 

22.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而不在于生存”“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这反映出他

A.思想中有进化论的成分

B.思想中包含理性的内容

C.注意到对自然界的探讨

D.比较看重教育的现实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根据材料“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见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包含了崇尚人的理性思考的一面,故B正确;材料不涉及自然界问题,排除C;材料未体现教育的作用,排除D。

 

23.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不少人开始回顾起“为他们海外扩展开辟道路”的克伦威尔。

这主要是由于他

①颁布了《航海条例》

②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

③抵制法国的“大陆封锁令”

④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颁布了《航海条例》、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均与海外扩展直接相关,而抵制法国的“大陆封锁令”、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与海外扩展并不直接相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③、④。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乔治・华盛顿被人们称为“美国国父”,他为美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1776年,率军解放波士顿

②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他戎马生涯最辉煌时刻

③1781年率军取得约克镇战役胜利

④1787年主持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华盛顿在1776年率军解放了波士顿,故①符合题意;萨拉托加大捷不是华盛顿指挥的,故②不符合史实;1781年华盛顿率军取得约克镇战役胜利,这也是北美独立战争中对英国作战的最终胜利,故③符合史实;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故④也符合史实。

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而排除ABD。

 

25.《拿破仑法典》记载: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可扩大到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所产生或附加之物。

这种权利称为添附权。

”该《法典》体现拿破仑

A.重商主义思想

B.肯定法国革命后的财产关系

C.契约自由原则

D.维护其军事独裁统治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商主义思想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物之所有权,不问其为动产或不动产,可扩大到该物由于天然或人工所产生或附加之物。

这种权利称为添附权。

‛可知《拿破仑法典》此时颁布着重在维护法国大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理顺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契约自由原则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D无从体现。

考点:

历史上重大人物评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

 

26.下图是宋庆龄为孙中山守灵照片。

下面挽联上书写:

“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史言传海内”。

若为此联进行注释,可选的事例有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提出“实业救国”

③进行国共合作

④发动北伐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知识点。

三民主义为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故①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后已经出现,不是孙中山提出的。

故②项错误。

孙中山在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故③项正确。

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而北伐战争于1926年展开。

故④项错误。

因此正确项为①③。

C选项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甘地在非暴力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