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264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docx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转载]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

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讲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

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级层面上来加以考虑。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发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

当局的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是用哲学来武装的。

哲学的精髓怎么来理解呢?

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解释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

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边就需要通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精神实质如何理解,这里边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

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

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

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的客观实际要做出科学的判断。

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统一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三项工作,选好用好领导干部。

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要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

那么如何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这里边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一个哲学关系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四项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

在今天,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要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

这是一道上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边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各项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

所以在这里,我就觉得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

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就需要领导干部掌握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用哲学完整的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视角:

一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内在要求树立求实思维;

二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全面性,内在要求树立系统思维;

三是分析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内在要求树立辩证思维;

四是深入揭示事物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力矛盾,要求树立过程思维;

五是弄清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即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内在要求树立实践思维;

六是认识事物和实践对人的关系及其意义,树立人本思维。

所以完整来讲,哲学把握分析事物为我们提供了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

下面我分别按照这六种基本方法来谈。

1、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

1、1客观认识事物的方法

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这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的方法,我们大家解决一切问题,首先取决于对这个事物的认识。

那么对事物是否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一般来讲,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主观出发来看待分析这个事物;第二种是从客观出发,来分析和看待事物。

这是两种看待事物的一种基本的出发点,或者两种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尽量避免先入之见,要避免带着主观的好恶和情感色彩来看待事物,要尽量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个人的主观偏好和先入之见。

但是人们要客观地认识事物比较难,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人的主观本性。

因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总是具有主观好恶的、情感色彩的、具有抑制的,有时候往往是先入之见的。

带着情感、带着主观偏好来看问题,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问题,所以有时候很难来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

正因为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比较难,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采取几种方法,来客观的认识事物,以达到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书本理论也好,上级政策也好,都有正确的一面。

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往往是反映一般性的东西,那么一般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可能和地方的个性有一点出入,有一点差距,甚至有些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当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符合我们这个地方特殊时期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这种理论,贯穿这种政策。

当书本的理论和上级的政策,和地方的特殊实际有某些方面不符合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客观实际来丰富书本的理论,来完善上级的政策。

这里边就贯穿了我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毛泽东和王明当年是如何来看待中国的革命问题的。

王明书本理论懂得很多,他书房里堆的书成山,你说哪一个观点在哪本书里边,在哪几行,他倒背如流,应该说他读的书远远比毛泽东要多得多,但王明看中书本理论,他唯书。

从书本理论出发,来看待中国革命的问题,所以他提出城市的武装暴动。

毛泽东也是注重理论的,但是他更强调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

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毛泽东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么一个道路,实践证明这个道路是成功的。

所以我想,当书本理论和政策、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出发点、立足点就应该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怎么理解?

这个命题耳熟能详,我们经常讲,从实际出发,哲学告诉我们,要把握实际所存在的时间,把握实际所存在的空间,把握实际所面临的客观条件。

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条件,这个事物就不一样。

所以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这个事物所存在的时间、空间,所面临的条件出发,这样就比较容易客观的来把握这一事物了。

二、力戒以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为尺度来看待事物

如果把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绝对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走向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的认识,看不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充分认识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偏好的一种局限性,然后把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

在我们工作和生活当中,往往是带着个人的情感偏好、主观好恶,来看待人,看待对象,看待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作为认识主体,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个人的主观偏好、情感是具有个人的局限性的,是一种先入之见,应该立即避免这样做,尽量去通过不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比较,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总结,来检查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三、要避免完全带着个人利益来看问题

马克思在1846年讲了一个观点,“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这就是说从利益出发看问题是不可避免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是带着自己的利益来看问题。

比如说看待一个人,当这个人和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时候,跟我关系相当好的时候,我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对他的缺点可能就视而不见;而另外一个人和我有利益冲突,我们之间有矛盾,那么我很容易把他的缺点发扬光大,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

所以带着利益出发来看待人,就很难达到对这个人的客观认识。

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看待对象的时候,就要尽量的把个人利益、问题放在一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事物对象的客观认识。

所以哲学给我们领导干部提供的第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就是要从客观出发,避免从主观出发。

1、2案例:

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这种求实思维,实际上对我们领导干部做好我们的工作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一个如何认识中国国情的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讲,有一个如何认识你单位的具体情况问题,这里边我想通过分析国情就会了解到这种哲学方法对认识单位的情况有多大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在1978年以前,我们在认识中国国情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其中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我们有时候从书本理论出发,从上边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书本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社会主义观强调生产力这个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在马克思的受理观里,更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要消灭私有制,通过暴力革命批判私有制,通过这个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生产关系领域革命的一些思想资源。

我们的上就是当时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提出,在当时是有条件的。

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社会主义模式它也主动在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所以当时我们认识中国国情,从上,从书本出发,很自然的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偏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同志们看一看,1978年以前,我们所搞得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在生产关系领域当中来进行革命的。

一大,大跃进;二公,人民公社;三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

正是这样认识我们的国情,所以我们那时候讲,经过7、8年赶超英美,再过多少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个时候犯了盲目冒进的这种急性、急早病。

这说明我们认识中国国情的出发点上出了问题,从书本出发,从上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特有的实际出发。

1978年以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首先是改变了认识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不是书本理论,不是我们的上,而是中国特殊的实际,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

最后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国情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一个不大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当不发达。

正由于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提出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根本任务。

我们把工作重点由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转向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工作重点的转移,也与对国情的认识直接相关,而对国情的认识与认识的出发点直接相关。

由于我们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

根据当时我们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有些方法,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比如说市场经济,比如说股份制、证券市场、外资、资本主义管理的经验、先进的生产力方法,这些拿过来,都有力推进我们生产力的发展。

但要把这些东西加以借鉴,拿过来为我所用,我们思想上恐怕有很大的阻力。

因为过去我们把这些都贴上姓自己的标签,面对这个新问题,我们又怎么办,又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

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那就是从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应该大胆的拿过来为我所用,尽管贴上自己的标签;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尽管会贴上标签,也要把它放在一边。

我们可以看一看,正由于认识的出发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对国情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因为对国情认识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你看这变化大不大。

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有一个如何来认识新岗位的具体情况的问题。

陈云同志讲这么一段很精彩的话,说“我们一个人应该用90%的时间用来搞调查研究,弄清具体情况,然后用10%的时间来做出决策”,这话讲得太精彩了。

就是说我们领导干部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把握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如何来准确科学地把握单位的具体情况呢?

首先面临的就是你的出发点问题。

到一个新单位,过于翻书本理论,不去了解这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沉不下心来深入群众,把握具体情况,可能就会对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认识,道听途说,听别人怎么说的,自己也不下来调查研究,就不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十六大报告讲了一个观点,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第一个能力,就是科学判断的能力。

我们只有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干部正确的决策,首先来自对形势科学的判断。

今天我们社会形势错综复杂,日趋多样化,对多样化、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判断,首先需要确立的哲学思维就是求实思维。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2、系统思维与全面看问题

2、1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是如何系统的看问题,以防止片面性的一种哲学方法。

人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全面和片面的关系问题,我们的事物有的从主观出发,有的从客观出发,这是一种不同的认识出发点。

有些人认识事物只认识事物的某一部分,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是认识事物一个片面的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要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来看待事物,这就是一个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

片面的看问题,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鼻子对象下一个定义,象就是鼻子;摸到尾巴,又对象下一个定义,尾巴就是象,从一点对象下定义,这就是片面的方法。

全面的方法是,首先对这个完整事物的各个细节、各个部分给予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加以整合来达到对这个事物完整的认识。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一个事物要做出全面的认识,是比较难的。

正因为比较难,所以马克思哲学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全面认识这些事物的一些方法。

一、力戒坐井观天,注重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在自己的部门工作,是一个局部,我们在这个局部工作,很容易只看到局部的问题,而没有把这个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个大局来考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对局部做出片面的认识。

人的眼睛看问题,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视野只能看到他能触及到的地方,这是生理的眼睛。

还有一个社会的眼睛,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往往看到这个单位的情况,看到这个单位的问题,看不到整个单位以外其他的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单位的问题和大局的问题是内在相关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为了我们对事物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要力戒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是难以观看整个蓝天的。

二、力戒只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事物,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与双向思维,注重吸收他人的科学认识成果

人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有可能有片面性,这种自以为是,就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立戒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和双向思维。

要注重吸收他人的认识成果,因为我们自身总是具局限性的,利用他人的认识成果可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一些片面的认识。

比如在一个单位,领导和群众,领导能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这样有利于使自己的认识问题达到全面;反过来,我们的群众能不能站在领导的决策来看问题,假如我是领导我怎么看。

双方如果有一个换位思考,有一个双向思维的话,就有利于我们达到对事物的一个全面认识。

如果自以为是,很难达到全面认识的。

在这里我们提倡要多一点自以为非,对我们全面认识事物,我觉得是有好处的。

三、力戒只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事物

比如说对资本的认识,在1953年到1956年,我们国家搞“一化三改造”,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

把资本给赶跑了,后来中国人得了恐资症,谈资色变,割资本主义尾巴。

1992年以后,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利用资本要素,后来我们中国人把赶走的资本又非常热情给请了过来。

我们面对资本脸上阳光灿烂,发出微笑,我们拥抱资本,我们亲吻资本,我们把资本的文章玩得很转。

应该说现在我们把资本玩得很转,认识到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应该充分的肯定。

但是资本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拉动中国的经济。

2005年,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28%左右是靠资本投资拉动的,这个我们还要做好资本的文章。

我们这只眼睛要看到资本的积极作用,而另一只眼睛还要看到资本的负面效应。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讲过两句话,第一句话就说:

“资本已来到人间,他的每一个毛孔里边都滴着工人的血和汗。

”第二句话他又说:

“资本家为了100%以上的利润,敢于铤而走险,为了300%以上的利润,敢于走向绞刑架。

”也就是说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增值,不择一切手段,不把工人当人看。

在这里,马克思讲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占有劳动。

马克思讲这两句话的影子,在我们中国今天的现时生活当中,也是可以到处看得到的。

2004、2005、2006年是我们国家煤炭行业事故的多发之秋,在一个一个矿难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两种景象:

第一种景象,一些煤矿矿主腰包里的资本,在大把大把的增值。

有些煤矿矿主带着腰包里不断增值的资本,摇摇摆摆进入北京,把北京最豪华的豪宅,3700万左右给买走了;另外一种景象,我们看到不少煤矿工人的生命给葬送了,这个煤是带血的煤,资本的毛孔里是滴着工人的血和汗。

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在吃人,它有负面作用。

但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又走极端了,如果说过去是谈资色变的话,今天在有些人那里就是资本至上,有了资本就是爷,没有资本就是孙子,把人的价值也看作是资本价值的多少。

在1978年以前,我们只从一个角度看资本的负面效应,谈资色变。

今天另外一些人,又从另外一些角度仅仅看资本的积极作用,而看不到资本的负面效应,叫做资本至上。

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来看问题,都得出一个不同的认识。

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有一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领导干部特别的关注,这种思维方式是把重点当成唯一。

《佛经》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家里做客,一开始主人作的饭菜可能盐放的比较少,很淡的味道,吃的不怎么香。

后来主人又往饭菜里放了一把盐,一吃觉得很香,他忽然悟出一个道理来,说这个饭菜之所以香,关键在于这一把盐。

他把这个认识带回家里,回家做饭什么调料都不放,只放这一把盐,结果把饭做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把重点当成唯一的一个典型例子。

咱们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文革十年期间,我们强调政治挂帅,政治挂帅就意味着政治是重点,把政治当成唯一,结果其他的问题都把它放在一边。

1978年以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命题就意味着经济建设成为重点,但我们有些人又把这个重点当成唯一,所以一手硬一手软就出来了,只抓经济建设,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又出现了偏差。

在经济建设过程当中,这个GTP是很重要的,是个重点,结果有些地方又把重点当成唯一,那就是GTP至上,只讲GTP。

什么环境污染、发展成果汇聚人民、民生问题、全面发展问题都把它放在一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都出来了,这又是把重点当成唯一。

过去我们忽视资本,批判资本,现在我们认识到资本很重要,有些人又把资本的重点变成唯一,只要有了资本就能发展经济,有了资本什么都可以不要了。

还有我们的学生,学生的成绩很重要,结果学校校长、家长、学生都把成绩看作唯一。

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世界、人格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力戒把重点变成唯一,要全面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案例分析

现在我们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那么如何来看待创新这个问题的呢?

我觉得需要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来全面地看问题。

比如创新的问题,创新我们现在要多角度来看,不能仅从一个角度来看,我归纳起来全面看待创新问题主要有三个角度:

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社会结构;第三个是文化。

影响我们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它的阻力。

第一个障碍是技术。

技术上的障碍是什么呢?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大注重实证操作,也不大注重分析细节,也不大注重精确,而做不到这些,就会成为我们创新的技术障碍。

比如中医和西医,西医要求对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要了解的很透,每一个器官通过很多的精确手段,比如B超、X光、CT、化验等等很多方法,通过资格体系来对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样做就使西医成为科学,就使西医比较容易传承,西医传到中国,马上就能普及,只要掌握它的技术,量化、精确的一套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它的技术了,所以西医在诊断人体方面有很多很多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我们中医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但我们中医基本上还是一种笼统的、直观的、整体的把握。

像先生给病人看病,基本上从感觉、直观、经验,没有用那些指标体系给你量化、精确。

比如抓药多一毫少一毫都差不多,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去看病,给抓药的有时候连称都不称,抓一把就往那一放,如果上称,多一毫少一毫无所谓,西医吃药多一片少一片就不行。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在技术上如何注重实证操作,如何来注重细节,如何达到精确应该说还没有做到。

第二个障碍是社会结构。

创新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障碍,在封建社会我们形成一种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在计划型年代又强化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冲断这种社会结构,但这个结构不同的程度上依然存在。

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

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权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一个社会层级结构。

这个社会层级结构是我今天分析中国一切问题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是我捉摸几年来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

这么一个社会层级结构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一元对多元的排斥。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总有一个最高的,那么最高的要求下边要服从,同意最高权威,同意最高指示,同意最高领袖,他肯定强调一,对多样化就有排斥,一多样化就不好控制了,多样化对我的一就有所排斥,所以是一元对多元的排斥。

社会缺乏多样化,创新就会成问题。

如果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观点,只有一种理论,何谈创新。

创新是由多种观点、多种思想在不断地碰撞、争论、交流当中推进的,但这种社会结构排斥多元。

第二个特征,身份对能力的一种挤压。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身份、等级、地位是最重要的。

看人,我们如何来看人,有时候往往根据人们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等级差异来看待人。

一个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从我们身边过,我们会两眼直愣愣往上看;一个身份、地位比较低的,我们可能看都不看。

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身份意识、等级意识是相当强烈的。

当身份和能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身份看作是第一的,把能力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能力是要为身份做出牺牲的。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排斥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创新。

第三个特征,政府对民主的管制。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政府掌握资源,政府掌握权力,我是管你的,你得听我的,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管和听的关系。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我们的政府更多的要求民众是听话的、服从的,他的独立人格、创造个性可能就排斥在一边。

当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的情况下,他怎么来进行创新呢。

第四个特征,比较注重控制人,而不大注重解放人。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是层层控制,一层控制一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有很多控制人的思想资源,解放人和开放的思想资源不是没有,但不是很丰富。

当这个社会结构过于对人进行控制的时候,而不大注重对人解放和开发的时候,人的创造潜能、创新能力的培育肯定也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要分析中国创新的最大的阻力和障碍的话,应该说是这个社会的层级结构。

第三个障碍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有很多合理的因素,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那里边很多好的思想资源经过现代转换,是可以加以借鉴的。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最大的局限性,就是鼓励人是一种服从,是一种听话,而不大鼓励那种创造个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不希望别人个子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跑得比我快,文化里边有这样一些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