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856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docx

电子级玻纤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浅谈电子级玻璃纤维纱、布生产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危良才

我国电子级玻璃纤维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在池窑的“母体”内孕育成长,并随着池窑的逐步发展而不断完善壮大。

我国电子玻纤工业从坩埚拉丝工艺迈入池窑拉丝工艺,不是一个单纯的量变,而是实现了质变。

正是因为这个第一轮的质变,又导致了第二轮的量变。

所以,我国电子玻纤工业就是在不断的“量变到质变”及“质变促量变”中蓬勃发展,突飞猛进。

电子级玻璃纤维纱、布(以下简称电子纱与电子布),属于电绝缘玻璃纤维产品范畴。

它是电绝缘玻璃纤维系列产品中的一支新秀。

由于它的生产技术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被业界视为电绝缘玻璃纤维系列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是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

1.电子布的厚薄分类标准

国外电子布在开发初期,是沿用电绝缘玻璃纤维布电工用标准。

当时,美国采用的是ASTM-D579标准。

之后,美国在此基础上,又按电子工业应用要求,对玻纤布的物化性能等质量要求,不断修订完善。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由美国IPC协会负责起草,制订了IPC玻璃纤维布标准。

IPC协会的前身是印制电路板协会,美国以及欧洲的一些主要

1

的玻璃纤维纱、玻璃纤维布及覆铜板厂商都是它的会员,都参与了该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这个IPC标准立即获得了囯际同行的一致认可,于是成为公认的国际通用标准。

后来这个标准于1997年6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2002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称为

印制电路板用处理E玻璃纤维布规范,被命名为IPC-4412标准。

现在全球通用的电子布标准,是IPC协会根据全球电子工业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于2006年6月修订制定的,命名为IPC-4101B标准。

电子布可根据其不同的物化性能及功能分类,但是,生产上常用的还是按电子布的厚薄來分类:

1.1厚型电子布厚度为0。

151mm以上的电子布。

如常用的7628电子布,其厚度为0。

173mm,即为厚型电子布。

1.2薄型电子布厚度为0。

150-0。

051mm的电子布。

如常用的2116电子布,其厚度为0。

094mm,即为薄型电子布。

1.3极薄型电子布厚度为0。

050-0。

026mm的电子布。

如现用的106电子布,其厚度为0。

033mm,即为极薄型电子布。

1.4超薄型电子布厚度为0。

025mm以下的电子布。

如现用的101电子布,其厚度为0。

024mm,即为超薄型电子布。

2.电子纱生产技术要领

常用电子纱牌号有G-75、E-225、D-450,现又新增了DE-300、D-900、D-1800、BC-1800、BC-3000及C-1200、C-1800等,其

2

单丝直径原为5、7、9微米,现又扩大到4及4.5微米。

2.1拉丝工序

电子纱的生产工艺特性是,采用池窑多孔大漏板多分拉工艺,强制冷却,改性淀粉型浸润剂,辊动式单丝涂油浸渍,严格

气流及温湿度控制,并采用大卷装变频调速拉丝及漏板温度补偿技术拉制而成。

现将其生产技术要领分述如下:

2.1.1微粉配料

在池窑生产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玻璃原料成份的控制及其配料质是的管理。

这一点对电子纱生产来说尤其重要。

日本专家在珠海技术指导时,不是到池窑生产现场去观察拉丝作业情况,而是先到化验室去了解玻璃原料的各项化验数据,再到配料间检查配合料的配制质量。

日本专家说,玻璃原料的质量是池窑拉丝作业稳定的关键,只要对玻璃原料成份控制好,配合料质量佳,拉丝作业肯定好。

池窑拉丝的E玻璃,属于铝硼硅酸盐玻璃,是一种比较难熔的玻璃,因此要求采用微粉配料,并且对其中难熔的铝、硅成份原料的粒度要求达到300目。

对其它各种粉料的粒度也有严格的要求:

如叶蜡石及硅砂300目筛余不超过1%,方解石300目筛余不超过20%,硼钙石及萤石200目不超过15%。

为确保叶蜡石的

3

化学成份均匀,在粉料混合前,还要采用专业设备进行均化处理。

要求叶蜡石微粉的Al203含量波动在+-0.4%之内,Fe203波动在0.2-0.5%之内,并且SO3<0.8%为宜。

否则,将会影响玻璃熔制时的窑内气氛和气泡排出。

更不允许有难熔矿物质如硬水铝石、刚玉及铬矿石等。

在玻璃原料配合与熔制过程中,有两个起混合作用的程序。

第一个起混合作用的是玻璃原料的配制,第二个起混合作用的是玻璃熔窑。

这两个混合程序前后配合,各司其责,共同担负熔制出优质玻璃液的任务,滿足拉丝工艺要求。

如果忽视前一个混合程序,就会加重后一个混合程序的负担。

假若玻璃原料的配制质量不佳,全靠玻璃熔窑来均化,就会导致玻璃熔制的“消化不良”,一旦玻璃熔化质量恶化,就会严重影响拉丝作业。

生产实践证实,粒度是影响玻璃原料均匀性的主要因素。

玻璃原料的粒度分散性太大,就不可能实现最有效的混合。

在玻璃原料的混合过程中,混合和反混合(即分层),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几乎同时发生。

粒度分散性大,分层效应就愈显著,反之,就愈小。

如果玻璃原料的粒度适当,配合料的均匀性就好,不仅能降低玻璃熔制温度,更主要的是能够熔制出化学均匀性及热均匀性好的高质量玻璃液,满足拉制电子纱的工艺要求。

2.1.2气流控制

生产实践证明,控制池窑拉丝成型的气流,对稳定池窑拉丝

4

作业,提高原丝产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拉丝成型区的气流变化,会使玻璃丝根温度,甚至漏板本身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单丝直径发生变化,引起原丝号数的变化,即产生原丝直径的内不匀。

当气流的流量和流速过大时,丝根对周围介质的热传递就会增加,这就会使丝根玻璃的粘度大于成型要求的粘度范围,以致在单丝上产生外加的张力。

当这种张力大于单丝的断裂应力时,就会产生断头、飞丝现象,从而导致被廹中止拉丝操作。

同样,当气流的流量和流速过小时,由于丝根玻璃液的冷却程度不充分,就会使丝根玻璃液的粘度小于成型所要求的粘度范围,同样也会造成断头、飞丝现象。

此外,从相邻四周补入拉丝成型区的气流,以及从拉丝机向上的定向微气流(拉丝机头旋转形成)均带有大量玻璃纤维细毛羽、飞溅的雾状浸润剂颗粒,以及在空气中四散飘浮的杂质。

这些东西一旦碰撞到高速拉制的原丝上,就会在瞬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力,将拉制中的原丝碰断。

据国外文献介绍,高速拉丝时,由于原丝丝束与空气剧烈摩擦,可使原丝丝束的总张力增加40%,导致飞丝,迫使拉丝作业中断。

如果在拉丝作业时有效地控制成型区气流,使单丝周围的空气,能以与单丝相近的气流速度,及相同的气流方向流动,就可

5

大大减少单丝与空气的摩擦力,就不致于产生飞丝、断头现象。

还要指出的是,池窑拉丝一般都安装多孔大漏板,以大幅度提高拉丝产量。

但是,多孔漏板的漏嘴密度要比普通漏板大得多,漏嘴行距之间没有足够的面积来安装冷却片,即使能安装少量的

冷却片,又因为冷却片面积太小,而玻璃液的流量又大,就冷却片的热交换能力来说,也远远滿足不了丝根冷却的要求。

因此,必须采用热交换能力较强的气流冷却法。

2.1.3窑底鼓泡

一般气泡是指一种肉眼可见的气体夹杂物。

国外学者曽对无碱铝硼硅酸盐玻璃(即E玻璃)中的气泡作过分析,发现主要是SO2和CO2,约占气体总量的70%左右。

这些气泡是在玻璃的熔制、澄清和均化过程中产生的。

另外,配合料的颗粒不均匀、澄清剂用量不足或熔制和澄清温度偏低,都会使熔化中的玻璃产生大量的气泡。

在正常熔制过程中,碳酸盐和硅砂发生反应,大量的CO2在料隙中逸出。

隨着熔化的继续进行,融熔体逐渐把未融熔的料包围起来,使配合料中的气体不能顺利逸出,而部份溶解于玻璃液中。

气体溶解到一定饱和程度后,开始从液相转移成气相,产生微小的气泡。

隨着玻璃液中气体不断向气泡中扩散,气泡直径逐渐增大,上升速度加快,直到玻璃液面气泡破裂,泡中气体向窑内释

放。

为了加速排除玻璃中的微气泡,珠海厂在池窑底部装了两排

6

鼓泡器。

鼓泡头为铂铑合金材料,鼓泡介质为高度净化的压缩空气,泡频为20-60个/分钟。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小气泡,在窑底人为制造大气泡。

第一道鼓泡器安装在池窑熔化部底部,靠近投料口。

它可以

有效地控制玻璃液面,保证配合料入窑后能够逐步熔化,起到冲散料堆,防止未熔化的生料越过泡界线的作用。

第二道鼓泡器设在澄清部底部,靠近主通路。

这里的玻璃液粘度较小,鼓泡器连续鼓泡,形成一个自然向上的玻璃液流,原来下层低温玻璃液的位置,得到上层高温玻璃液的不断补充。

这就加速了玻璃液的液流速度,从而实现了玻璃液的热均化。

据日本专家告知,池窑内的厚泡(大泡)、薄泡(小泡)和镜面(无泡)都不宜过多,要形成一定的比例。

厚泡过多时,对玻璃液澄清不利;薄泡过多时,易形成泡层的重叠;镜面状态则会将火焰温度反射出去,不利于表层玻璃液将热量往下传递;而适量中泡既有利于玻璃液继续排泡,又利于玻璃液的热传递。

据称,10万米长度的玻璃纤维原丝中,通常含有100-800个微气泡。

这些微小到连肉眼也无法看清能气泡,虽然不会影响拉丝作业,但却会影响到电子纱与电子布的强度,还会影响到覆铜板与印制电路板的电绝缘可靠性。

因为印制电路板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钻孔及孔内喷镀,如果

所钻的孔与这种微气泡相连,其镀液和铅液就会渗入到这种微气

7

泡形成的空洞中,使印制电路板的电绝缘性能下降,甚至形成异常逥路产生短路。

2.2捻线工序

高性能的电子布需要优质的织造用纱。

电子布的某些重要特性几乎完全取决于经纬纱,其它质量特性也与经纬纱的质量特性密切相关。

此外纱的织造工艺性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织物质量和织造效率。

织造用纱的质量特性部分依赖于原丝,此外与捻线工艺也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近代电子布的织造用纱捻线工艺发展更趋高速、低捻、大卷装。

捻线线速度已由原先的100m/min发展到160m/min;捻度由原先的40捻/m降低到目前的28捻/m。

捻线工序的生产工艺特征是采用热风干燥,积极式退介,单

向低捻,不并股,无接头,无毛羽。

电子纱原丝丝筒在初捻机上的退解,是靠装置在纱架上的丝筒自身旋转来实现的,被称为积极式退解。

这种退解方式对原丝的磨损最小,可消除原丝在退解过程中的断头,是一种先进的退解方式。

电子纱为单股纱,捻度为28捻/米。

采用这种单股低捻方式,不仅确保了电子纱原有强度不受损失,还提高了其织成的布的结构稳定性和树脂对布面的浸透性,并可改善用其制成的覆铜板的钻孔加工性和表面平滑性。

电子纱在退解过程中,采用初捻机上热风干燥方式,使涂敷

8

在原丝表面上的浸润剂进一步固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其在纺织加工中不致磨擦起毛。

2.3整经工序

电子布对于经纱张力的均匀性要求很高,因此,精密控制整经张力,保持经纱张力的一致性是整经工艺的关键。

电子布生产通常采用分批整经工艺。

分批整经的经纱张力一般分单纱张力、整经运转张力及卷绕压力等几个部分。

各个部分

都有专用的张力装置来调整和控制。

分批整经工艺,就是将数百根经纱,按照工艺要求的密度,张力均匀地分批卷绕到经轴上,然后用并轴上浆的方法,将几个经轴并合成一个经纱片,浸渍浆液,经锡林烘干卷绕成密度和张力符合织造要求的织轴。

2.4浆纱工序

浆纱是经纱准备工程的重要工序之一。

织造过程中的经纱在织机上受到反复的摩擦和冲击作用,往往会受到损伤,产生毛羽,严重时会造成断头,降低织造效率和织物质量。

上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经纱的织造性能。

浆纱工程包括调浆和上浆两个部分。

调浆就是浆液的调制。

上浆就是使经纱通过某些特制的浆液,经浸渍和烘干后,部分浆液渗入经纱内部,增大了纤维之间的粘附力,从而使经纱强度增加。

浆液的另一部分被覆于纱线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浆膜,

9

以提高经纱在织造时的耐磨性能。

2.4.1调浆

把一定配方比例的浆料和一定数量的水,在调浆设备里配制出浆液的过程称为调浆。

浆液是全部浆纱工艺的基础。

上浆使用的浆料的主要成分有改性淀粉和PVA等,同时,包括各种助剂。

浆液的调制是在调浆桶里进行,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