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547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材料分析题.docx

马哲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1:

阅读下列材料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

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

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

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

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

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①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②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③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第1题答案要点:

①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分)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4分)

③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4分)

材料题2:

下面是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宿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

《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

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

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

《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3:

“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第2题答案要点:

(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

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造。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

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材料题3:

阅读下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梗桔。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业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以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第3题答案要点: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橙桔。

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

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

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

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

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桓檐,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材料题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2: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

"要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

我们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摘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①材料1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1。

②材料2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分析材料2。

③材料3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运用它们分析材料3。

第4题答案要点:

(1)材料1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属于由穷到富的局部性部分质变,由局部性部分质变到全局性质变——实现共同富裕,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捷径。

(3分)

(2)材料2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实现了由"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质变。

(3分)

(3)材料3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是:

第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

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和变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和直接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分)第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外开放是利用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分)

材料题5: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有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

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第5题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不同之点则在于:

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

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材料题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笛卡尔说:

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

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

"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在經驗裏扎著根基﹐知識歸根結蒂由經驗而來。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点说: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第6题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

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

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题7: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

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

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悉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

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

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第7题答案要点: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

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

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

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悴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

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材料题8: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

"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未,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

"‘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

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第8题答案要点:

(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材料题9:

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

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洛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第9题答案要点:

(1)材料1、2、3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3和材料1、2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材料题11: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