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7100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二单元测试

必修二专题一、二练习

一、单选题

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南地区考古发掘的战国秦汉墓葬遗址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情况如下表(部分)据表可知,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  )

四川(77)

战国晚期—西汉晚期

战国晚期—东汉初期

公元前329年—西汉

战国晚期—秦

战国早期

西汉

汉武帝时—东汉初年

云南(37)

西汉

 

 

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

西汉中晚期—东汉初年

 

 

贵州(43)

西汉

西汉末年—东汉

西汉

 

 

西汉

西汉

A.冶铁技术水平先进                                B.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C.铁农具分布较均匀                                D.青铜农具为铁农具所取代

2.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3.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4.(2019·河北唐山三模·26)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

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5.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人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

这一制度(  )

A.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B.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C.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6.明初规定:

“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年,进一步规定:

?

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

A.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7.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

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8.《夷坚志》是记载宋人洪迈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部作品,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

下列内容不可能出现在此书中的是(  )

A.曲辕犁的推广使用                                B.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

C.用煤作为燃料冶铁                                D.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

9.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

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10.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明清两代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

C.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普遍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D.苏州丝织业引领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潮流

11.明代天启年间的商人程春字在其所著《士商类要》中记载了当时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此外上海、宁波、福州、广东等地各占一定比例。

这反映出当时(  )

A.未突破地区性市场的局限                    B.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人关注贸易环境的好坏                    D.为规范市场制定经商指南

12.秦律规定:

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

这些规定是为了(  )

A.打击工商业者    B.限制农民经商     C.协调官商关系    D.规范商业行为

13.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14.唐朝李嘉祐诗曰:

“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宋朝苏轼又说:

“(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

”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由此可见草市(  )

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                                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

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15.期中考试题·13)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A.苏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湖广熟,天下足”

C.玉米、甘薯传入我国                            D.京剧开始形成

16.唐太宗在《帝范·务农》中说:

“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

”唐太宗的真实意图是强调(  )

A.统治者应轻徭薄赋                                B.法律治理“务在宽简”

C.重农政策的重要性                                D.君主要有“仁义之心”

17.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中国长期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见下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流出地区

流入(亿两)

16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3.7

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

欧洲、日本、菲律宾

12.3

18世纪初期—18世纪末期

英国

0.09

A.中国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            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达

C.新航路开辟对中西方贸易影响            D.海禁对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政策差异

18.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

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该材料可证明(  )

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19.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

洋务派的这一做法(  )

A.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                B.抵制了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反映了洋务企业资金的充足                D.表明中国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进入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出现了“纺废织存”的现象。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西方纱厂产品的物美价廉                    B.中国棉纺织业被迫实现近代化

C.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棉纺织业内部分工的矛盾激化

2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程仪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棉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每年从越南、缅甸输入百万石大米。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传统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22.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这有利于(  )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23.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

C.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    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4.(2019·安徽A10联盟最后一卷·28)表1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

据此可知,中国(  )

表1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农村自然经济逐步长失统治地位        D.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25.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

这表明当时(  )

A.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2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记载:

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

这些章程(  )

A.适应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旨在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                    D.反映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27.下面是1866~1913年上海华商部分机器厂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表明(  )

类别

1866~1894年

1895~1913年

设厂数(个)

设立资本(元)

设厂数

设立资本(元)

轧花机制造

3

300

14

2520

缫丝机制造

1

400

9

5600

纺织、针织机修配

8

13370

A.近代民族企业的资本雄厚                    B.清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

C.甲午战后纺织业自主发展                    D.民族重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28.下表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对比,表中1895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民族工业的增幅前后差异较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  )

年份

新办民族

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

新增资本/万元

1864—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7

750

A.清政府对民间设厂的态度不同            B.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不同

C.北洋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不同        D.国民革命前后的政治环境不同

29.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占进口商品总值的百分比(℅)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93

8.4

91.6

1903

15

85

1910

6

82.4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列强侵华方式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30.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外,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也有密切的关联。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停滞

B.一战后,国内政局稳定,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侵华,中国民族工业日渐衰退

D.国民党统治前期鼓励工商业发展,民族工业发展速度空前

31.据统计,我国民族企业中,织机从1913年的4633台增加到1916年的5983台,1918年达7985台。

这一时期纺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被迫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C.国内民众开展抵制外货的运动            D.民族资本家侧重于发展轻工业

32.根据海关统计,中国在1913年的进口总额为白银5.7亿余两,1915年减至4.5亿余两,减少了五分之一左右。

以后逐年递减,到1918年法国货进口额比战前减少了三分之一,英国货减少了一半,德国货则完全停止进口。

上述中外贸易状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B.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D.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33.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

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34.1933年4月4日,国民政府断然废除银两,以0.715(两)兑换一(元)的比值用银元来取而代之,结果因世界市场白银急剧上扬而导致白银迅速外流,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

1935年11月3日,政府发行统一的新纸币——法币。

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是为了(  )

A.稳定国民经济秩序                                B.封锁苏区红色政权

C.储备充足抗战经费                                D.顺应英美等国要求

35.1911年96家西方企业和40家中西联合企业的资本投资增至1.03亿银元,同时549家中国企业开始使用非人力驱动的机器设备,投资约为1.2亿银元。

到1933年,中国现代工厂数量达3176家,雇佣产业工人超过50万。

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近代性的因素增加                        B.中国工业发展严重依赖列强资本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D.北洋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36.抗战时期,知名学者马寅初抨击说:

“有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或大买其外汇。

其做生意之时,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故所谓统制者是一种公私不分之统制。

”马寅初抨击的是(  )

A.日本实施的统制经济                            B.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

C.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                            D.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

37.1945年11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经营。

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                    B.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C.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D.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38.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

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

这体现了当时

A.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39.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问乙客:

“你预备买什么?

”乙想了一下,反问:

“你要买什么?

”甲告诉他:

“有什么买什么。

”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

A.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D.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必修二专题一、二练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表格说的是我国西南地区考古发掘的战国秦汉墓葬遗址出土了很多铁制农具的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铁制农具的情况,故A项错误;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大量使用铁农具,说明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相对较多,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青铜农具的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汉朝是封建社会的确立时期是加强封建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假民公田是一种经济制度,打破“累世公卿”是政治现象,且两者不构成直接逻辑关系,故B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租佃关系比较普遍,故C项错误;题干中“假民公田…征收一定的假税”,结合汉初处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期,故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指以机器生产、生产目的以盈利为目的,题干无反映,故A项错误;虽然宋代大土地所有制发展,但题干未提及,故B项错误;题干中“大量的雇农”中有“按月受值”的雇佣工人,故C项正确;农村中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一般是在中国近代以后,且自然经济解体是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农产业日益商品化,题干无提及,故D项错误。

4.【答案】D【解析】对比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可以发现元朝大运河河道不再经过洛阳,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没有实现经济形态的变革,故B项错误;隋朝与元朝都强化了中央集权,且元朝大运河河道不经过洛阳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是因为隋朝为加强统治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东都,而元朝以大都为都城,不再设洛阳为东都,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影响了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故D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匠不离局,每日绝早人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可以得出这一制度把工匠集中在手工作坊,按照程序进行劳动,不许有丝毫的越轨之举,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民营手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给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日给柴、米、盐、菜”到按日给付“钞贯”,由给付实物到给付钱币,说明官营手工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官营手工业工匠工资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规模大,花费多,没有涉及到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汉代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与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B项错误;“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故C项正确;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材料体现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曲辕犁隋唐出现,宋朝推广使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制转变,宋朝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用煤做燃料冶铁出现在汉朝,宋朝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除釉下彩绘外出现粉彩瓷器,是在清朝,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答案】B【解析】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根据“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可知明中后期不同地区手工业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故B项正确;这些行业属于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故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明清两代统治者不仅没有主动放弃传统的经济政策,反而加强了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据材料“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照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得出资金来源和产品投放的差异导致了经营的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江南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只是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普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11.【答案】B【解析】材料说的是明代天启年间全国100条繁华的水陆商路,据此可知,未突破地区性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