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696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docx

各种类型雷达描述讲解

雷达2

对空情报雷达12

机载雷达17

舰艇雷达23

炮位侦察校射雷达27

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28

炮瞄雷达30

战场侦察雷达32

二次雷达35

雷达敌我识别系统38

雷达情报指挥系统41

气象雷达47

航天雷达50

系留气球载雷达53

频率捷变雷达54

单脉冲雷达57

圆锥扫描雷达59

脉冲多普勒雷达59

动目标显示雷达61

脉冲压缩雷达65

合成孔径雷达67

相控阵雷达70

三坐标雷达73

超视距雷达74

多基地雷达76

连续波雷达77

毫米波雷达78

激光雷达79

无源雷达80

雷达

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的电子设备。

雷达具有发现目标距离远、测定目标坐标速度快、能全天候工作等特点,在军事上广泛应用于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察、测量、航行保障、敌我识别和气象观测等方面,是一种重要的军用电子技术装备。

雷达在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等领域中也广泛应用。

工作原理 雷达通常是通过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和接收目标回波信号进行工作的。

当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遇到各种物体时,就会向各个方向产生散射,其中的一小部分能量返回雷达,这种反射波称为回波。

从所要探测的目标反射的回波,称为目标信号;从非需要目标反射的回波,称为杂波。

目标的位置通常由以雷达为原点的球坐标系中的三个坐标──斜距、方位角和仰角(或高度)决定。

由于电磁波是以光速C(3×10米/秒)在空间传播,雷达到目标的距离(斜距)r可以通过测定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然后返回雷达所需要的传播时间t来确定,即:

r=ct。

为了测定电磁波往返时间,通常是发射一系列短促的射频脉冲,而在发射脉冲间隔期间接收回波信号,根据回波脉冲相对于发射脉冲的时间延迟,测定目标的斜距。

目标的方向(方位和仰角)是利用雷达天线定向辐射的特性测定。

雷达天线把电磁波能量集聚成尖锐的波束,并使波束对目标所在区域进行扫描,回波最强时的波束指向即为目标方向。

根据目标的斜距和仰角,可测定目标的高度。

目标的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目标的位移变化率来确定。

由于目标的运动会使回波信号的频率产生多普勒频移,频移量与目标运动速度的径向分量成正比,因此也可以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定它的径向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组成 典型的雷达是脉冲雷达,主要由定时器、发射机、收发开关、天线、接收机、显示器、天线控制装置和电源等部分组成。

定时器产生控制雷达各部分同步工作的触发脉冲,送到发射机内的调制器和显示器。

调制器在触发脉冲控制下,产生高压矩形脉冲,以调制发射机产生大功率射频信号。

收发开关的作用是实现收发共用一个天线,在雷达发射期间收发开关将天线与发射机接通,断开接收机,发射机产生的大功率脉冲射频信号经过收发开关,送到天线转换成射频电磁波辐射到空间。

而在其余时间收发开关将天线与接收机接通,断开发射机,使天线接收到的微弱回波信号进入接收机。

雷达天线通常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能产生极窄的电磁波束,定向地辐射和接收电磁波。

天线控制装置用来控制天线转动,使天线波束按照一定方式在空间扫描,以搜索或跟踪目标。

接收机的任务是将天线送来的微弱回波信号加以放大、滤波,并变换成视频回波脉冲,而后送到显示器。

显示器用来观察雷达作用区内的目标情况,通常是将目标回波显示在各种阴极射线管的荧光屏上,并利用显示器产生的各种标志(距离、角度标志等)测定目标的坐标数据。

最常用的显示器是平面位置(P型)显示器,它以极坐标形式同时显示目标的斜距和方位。

当天线在方位上连续旋转时,显示器画面上呈现一幅以雷达为中心的周围目标平面位置图。

电源供给雷达各部分的电能。

   战术技术性能 雷达的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最大探测距离、最小探测距离、方位和仰角探测范围、测定目标坐标的数量、精确度、分辨力、数据

率、跟踪速度、反干扰能力以及体积、重量、功率消耗、环境条件、机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

最大探测距离是衡量雷达探测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表征为在确定的观测环境及规定的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条件下雷达在天线波束最大增益方向上探测目标的距离,其大小主要取决于雷达向空间发射的射频能量、接收机的灵敏度、天线有效面积和目标的雷达截面积等。

精确度指雷达测定的目标坐标数据偏离其真实值的误差。

分辨力表示雷达对位置邻近的两个目标加以区分的能力,通常有距离分辨力和角度(方位、仰角)分辨力,有的雷达还有速度分辨力。

距离分辨力是指对同一方向上的两个目标之间最小可区分的距离,主要取决于雷达接收系统输出的回波信号脉冲宽度。

角度分辨力是指对相同距离上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目标之间最小可区分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天线波束宽度。

雷达所能区分的距离或角度越小,它的分辨力就越高。

数据率指单位时间内雷达所能提供的一个目标数据的次数,它表征搜索雷达的工作速度。

反干扰能力指雷达在干扰环境中有效地获取目标信息的能力。

对雷达的干扰包括敌方有意施放的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邻近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以及自然界存在的地物干扰、海浪干扰与气象干扰等。

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技术措施,提高雷达的反干扰能力。

   雷达的技术性能主要包括技术体制、工作频率(波长)、发射功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周期)、接收机灵敏度、天线的波束形状和扫描方式、显示器的数量和型式等。

工作频率是指雷达所辐射的大功率射频电磁波的正弦载波的频率,也称为雷达载频。

雷达的工作频率有的是固定的,有的可在一个频带内连续调整,还有的是在某频带内随机跳变。

常用的雷达频率范围为70兆赫~35吉赫的超短波(米波)至微波波段。

实际上某些雷达的工作频率在高低两端都已超出上述范围。

脉冲雷达的发射功率分为脉冲功率和平均功率。

脉冲功率是指雷达在发射射频脉冲期间输出的功率。

平均功率是指在一个重复周期内发射机输出功率的平均值。

脉冲宽度是雷达发射的每个脉冲射频信号的持续时间。

脉冲重复频率是雷达每秒钟发射射频脉冲的次数。

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脉冲重复周期。

雷达天线的波束形状一般用水平和垂直截面上的波瓣宽度表示。

要求精确测定目标的方位时,采用水平波瓣窄而垂直波瓣宽的波束(在方位上扫描);要求精确测定目标的仰角时,采用垂直波瓣窄而水平波瓣宽的波束(在仰角上扫描);如果同时要求精确测定目标的方位和仰角,则采用水平和垂直波瓣都很窄的针形波束。

实现天线波束扫描的方法有机械扫描和电扫描两种。

机械扫描是用机械方法转动天线,实现波束扫描。

电扫描是应用电子技术方法控制波束快速扫描。

按照天线扫描时波束在空间的运动规律,扫描方式主要有圆周扫描、扇形扫描、逐行扫描、圆锥扫描等。

   分类和用途 雷达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运载方式雷达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艇雷达、机载雷达、气球载雷达、弹载雷达、航天雷达等;按工作波段可分为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按接收目标信号能源的性质可分为一次雷达、二次雷达和无源雷达;按技术体制特点可分为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单脉冲雷达、动目标显示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脉冲压缩雷达、频率捷变雷达、三坐标雷达、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超视距雷达和多基地雷达等。

按照承担的作战任务不同,又可分为:

   用于警戒和引导的雷达:

①对空情报雷达,用于搜索、监视与识别空中目标,包括警戒雷达,目标指示雷达和引导雷达。

②对海警戒雷达,用于探测水面舰艇和低空、超低空飞行的目标,一般安装在各种类型的水面舰艇上或架设在海岸、岛屿上。

③机载预警雷达,安装在预警飞机上,用于探测空中各种高度(尤其是低空、超低空)的飞行目标,同时还兼有指挥引导的功能。

④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用于探测洲际、中程与潜地弹道导弹,并能测定其瞬时位置、速度、发射点、弹着点等弹道参数。

这种雷达多采用相控阵体制,对导弹的探测距离可达数千千米,并能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

⑤超视距雷达,工作在短波波段,用于探测地平线以下区域内的目标。

有天波和地波两种类型。

天波超视距雷达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和地面之间跳跃传播,超视距探测在大气层中飞行的战略轰炸机和巡航导弹等目标;地波超视距雷达一般部署在沿海地区,辐射的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超视距探测海面和空中目标。

   用于武器控制的雷达:

①炮瞄雷达,用来自动跟踪敌机,连续地测定目标坐标的实时数据,并通过射击指挥仪控制火炮瞄准射击。

②导弹制导雷达,用来引导和控制战术导弹的飞行,有地面型和舰载型。

③机载截击雷达,装在歼击机上,用来对敌机精确定位,控制航炮或导弹瞄准射击。

④机载轰炸雷达,装在轰炸机上,用来搜索和识别地面或海面目标。

它配有专用计算机,能根据载机的飞行参数和气象条件等,计算出投弹的准确位置。

⑤导弹末制导雷达,装在导弹弹头内,在导弹飞行的末段,自动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⑥弹道导弹跟踪雷达,能连续测定弹道导弹的坐标和速度,并精确预测其未来位置。

有相控阵与单脉冲两种体制。

用于搜索和精密跟踪来袭的导弹目标,识别真弹头,测定其轨道,制导反弹道导弹导弹。

也用于弹道导弹试验的靶场测量。

⑦鱼雷攻击雷达,装在鱼雷艇和潜艇上,用来搜索、跟踪海面目标,为鱼雷射击指挥仪提供目标的坐标和运动参数,保证鱼雷攻击。

   用于侦察的雷达:

①战场侦察雷达,供陆军部队用于侦察和监视战场上敌方运动中的车辆和人员。

②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地面炮兵用来测定敌方炮弹的飞行轨迹,确定其发射阵地并观测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

③活动目标侦察校射雷达,用来探测地面或海面运动目标,并测定弹着点或水柱对目标的偏差,以校正地炮或岸炮射击。

④侦察与地形测绘雷达,是一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用来侦察和测绘地面或海面固定目标,有的也能探测活动目标。

它具有很高的分辨力,可获得清晰度很高的图像。

   用于航行保障的雷达:

①航行雷达,装在飞机上,用来观测飞机前方气象情况、空中目标和地形地物,保证飞机飞行安全。

②航海雷达,装在舰艇上,用来观测岛岸目标,以确定舰位,并根据所显示的航路情况,引导和监督舰艇安全航行。

③着陆(舰)雷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用来引导飞机安全着陆或着舰。

④地形跟随雷达和地形回避雷达。

地形跟随雷达和计算机、飞行控制系统配合,能使飞机与地面保持一定高度,跟随地形起伏飞行;地形回避雷达在遇到障碍物时,能提供回避信号,使飞机绕过障碍物飞行。

主要用来保障飞机低空、超低空飞行安全。

   用于气象观测的雷达:

主要有测风雷达、测云雷达和测雨雷达等。

用来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测定云层高度和厚度,测定不同大气层里的风向、风速及各种气象要素,为保障航空、航海、火炮射击、导弹和航天器发射、核试验及其他军事行动提供气象情报。

   有些雷达和大型兵器上还装有雷达敌我识别系统,用于配合雷达识别目标的敌我属性。

它是一种二次雷达,由询问机和应答机组成。

询问机与雷达配置在一起,而应答机则安装在飞机或舰艇上。

当雷达发现目标时,采用密码询问和应答的方式,对目标进行识别。

   简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就已发现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

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

1935年9月,英国人R·A·沃森-瓦特(R.A.WatsonWatt)首先研制出频率为12兆赫、探测距离达64千米的脉冲雷达。

1936年,英国已开始在本土东南部沿海地区部署称为“本土链”(chainhome)的对空警戒雷

达网。

1938年,英国又研制出最早的机载对海搜索雷达ASVMarkⅡ。

同年,美国研制成最早的舰载警戒雷达“XAF”。

与此同时,德国、苏联、日本等国也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脉冲雷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雷达的战术使用也由单一的对空警戒扩展为引导、截击、火控、轰炸瞄准、导航等多方面。

大战初期,德国在雷达发射机中采用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600兆赫左右。

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也提高了炮火射击的命中率。

1939年,英国发明了频率为3000兆赫的磁控管,并与美国合作研制出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和空对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

1943年中期,美国研制成精密自动跟踪炮瞄雷达SCR-584,它与指挥仪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击命中率。

1944年,德国发射V-1导弹袭击伦敦时,英国最初需发射上千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枚V-1导弹,而使用SCR-584雷达后,击落一枚V-1导弹,平均仅需50余发炮弹。

雷达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与导弹、原子弹并列而被称为二次大战中的三大新武器。

但雷达也存在着易受干扰而导致效能降低的弱点,因此在战争中又产生了侦察、干扰雷达以削弱、破坏雷达性能的电子对抗技术。

而雷达也在侦察反侦察、干扰反干扰的斗争中获得了发展。

   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的性能不断提高,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展。

50年代,发展了动目标显示雷达以及单脉冲雷达。

60年代,发展了脉冲压缩雷达、三坐标雷达、频率捷变雷达和相控阵雷达。

70年代,发展了具有下视能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全固态雷达。

80年代以后,超视距雷达进入实用阶段,双基地雷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展雷达工业,自行研制、自行生产的各种军用雷达已大量装备部队。

   发展趋势 雷达的工作波长将继续向电磁频谱的两端扩展;应用微电子学和固态技术的成果,实现雷达的小型化;固态相控阵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战术雷达;利用计算机管理和控制雷达,实现雷达工作的自动化;提高雷达对目标的实际形象、大小尺寸、运动姿态、表面结构以及诱饵的识别能力,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雷达的多功能性,即能同时或先后完成几项独立的任务;增强雷达反侦察、反干扰、反隐身技术和对付反辐射武器的能力;发展新的雷达体制如多基地雷达、成像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等。

   参考书目

   M.I.Skoinik,IntroductiontoRadarsystems,McGraw-Hill,NewYork,1980.

   EliBrookner,RadarTechnology,chap,1,ArtechHouse,Dedham,Mass,1977.

   陈宗骘、赵昌龄等著:

《现代雷达》,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88。

对空情报雷达

搜索、监视与识别空中目标并确定其坐标和运动参数的雷达。

亦称对空搜索雷达。

它所提供的情报,主要用于发布防空警报、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兵器和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也用于保障飞行训练和飞行管制。

是现代战争中获取空中目标情报的重要电子技术装备。

   分类 对空情报雷达按用途分为警戒雷达、引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按同时测定目标坐标的维数,分为三坐标雷达、两坐标雷达和测高雷达;按探测距离,分为远程(400千米以上)、中程(200~400千米)和近程(200千米以内)雷达;按雷达运载平台,分为地面、水面和升空(包括机载、气球载和卫星载)雷达。

   战术性能和战斗使用 对空情报雷达的战术性能主要包括:

探测范围、搜索周期(或数据率)、情报容量、测定目标的精度和分辨力、反干扰能力、机动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

探测范围指雷达天线波束搜索扫描时所能探测到目标的空间范围。

由于对空情报雷达通常在方位上采用圆周扫描搜索和扇形扫描搜索两种工作方式,这一范围通常是环形的,或是扇形的。

探测范围垂直截面边界主要是根据对规定的标准目标(例如雷达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目标),雷达能发现的概率值来确定,通常以发现概率值为50%的最大探测距离和最大高度来表述。

搜索周期是指雷达天线在规定的方位区域内扫描一次的时间,数据率即雷达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提供一个目标数据的次数,与搜索周期呈倒数关系。

情报容量是衡量对空情报雷达在单位时间内的空情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手工操作的雷达每分钟只能处理十多批空情,现代雷达具有自动录取设备,天线每搜索一周,可处理数十至数百批空情。

反干扰能力是对空情报雷达的关键性能,通常采用多种反干扰技术来提高雷达抑制有源和无源干扰的能力,还可采用多部不同频率的雷达交错配置和对干扰源交叉定位等措施来反电子干扰。

机动性是指雷达架设和撤收所需的时间和人力,以及运输时所需的车辆或方舱数量。

对空情报雷达通常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与可维修性,即具有较长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很短的平均故障修复时间,以保证长时间地连续工作。

   雷达用途不同,主要性能亦有差别。

警戒雷达用于监视规定的空域,报知目标的出现。

它通常是两坐标雷达,一般具有较大的探测范围,但只能测定目标的距离和方位,测量精度和分辨力较差,数据率较低。

   引导雷达用于引导歼击机截击敌方航空兵器,其引导范围一般小于警戒雷达的探测范围,但精度、分辨力、数据率较高。

两坐标引导雷达不能测定目标高度,常配备测高雷达提供所需高度参数。

测高雷达具有水平方向宽、垂直方向窄的天线波束,在仰角上进行扫描,以测定目标的高度。

V型波束引导雷达是早期的三坐标雷达,能在一次圆周扫描中测定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高度。

现代三坐标雷达通常具有多路发射接收通道和相应的多个天线波束,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目标信息。

其功能比一部两坐标雷达和多部测高雷达配合工作远为先进,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目标指示雷达为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提供防区内的全部空情,并为防空武器系统指示目标的坐标,使武器系统的雷达或其他瞄准装置能迅速捕获目标。

它通常为近程雷达,有较高的数据率和精度。

为了便于转移,地面上的目标指示雷达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对空情报雷达中专门用于搜索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目标的雷达,称为低空雷达。

它采用动目标显示技术,能从大量地物杂波中鉴别出低空飞行的目标。

低空雷达由于受地球曲面的限制,探测距离一般较近,数据率和自动化程度则较高。

   陆军野战部队使用的对空情报雷达,也称野战防空雷达。

它一般为中近程雷达,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能跟随部队迅速转移。

   在作战使用中,对空情报雷达常采用不同频率、不同性能的多部雷达组成雷达网。

各雷达的探测范围互相衔接,并有一定的重叠,从而构成一个严密的、不易被干扰和破坏的警戒引导系统。

雷达站测得的目标情报,上报到各级雷达情报中心和指挥中心。

现代化雷达网采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字通信设备,自动录取、传递和处理目标情报,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网的效能。

几种对空情报雷达的性能见附表。

   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美、德、苏等国为了加强防空,竞相研究雷达。

世界第一批可实用的雷达是英国于1936年部署在其东南沿海的“本土链”警戒雷达。

这种雷达使用短波频率,体积庞大,精度很差,但能探测到200千米以外的轰炸机,并在不列颠空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迫切需要促使对空情报雷达迅速发展。

到40年代初期,美国和英国开始生产精度高的微波雷达,也就是早期的引导雷达、测高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

同期,德国、苏联与日本亦研制生产了各自的对空情报雷达。

战后,随着航空兵器性能的提高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对空情报雷达的性能亦不断改进。

50年代,对空情报雷达在探测距离与精度上成倍提高,并且发展了反干扰技术。

如研制成功动目标显示雷达,能有效地消除地面杂波干扰和箔条干扰。

60年代,又陆续研制出脉冲压缩、频率捷变、相控阵等新体制雷达。

进一步提高了搜索、定位功能和反干扰能力。

70年代以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对空情报雷达性能和自动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如出现了无人值守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预警雷达,以及自动改变雷达技术参数以适应干扰环境变化的技术。

对空情报雷达的发展趋势是:

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抗反辐射武器、抗隐身技术和抗目标低空突防等“四抗”能力;从探测到的目标上提取更多信息,如目标的类型、形状、姿态等;发展能自动分析环境条件与目标特征,自动选择技术对策的智能化雷达;短波超视距雷达将成为探测远距离超低空飞行目标的重要装备,多基地雷达将逐步进入实用。

机载雷达

飞机上各种雷达的总称。

主要用于控制(包括制导)机载武器,实施空中警戒、侦察,保障准确航行和飞行安全等,是现代军用飞机的重要技术装备。

机载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与其他军用雷达基本相同,但由于飞机是运动载体,机内空间和载重量有限,工作环境恶劣,因而一般都设有天线平台稳定系统或数据稳定装置;通常采用3厘米以下的波段;体积小、重量轻;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

   分类 机载雷达按用途可分为:

机载火控雷达、空中侦察和地形测绘雷达、航行(气象)雷达、多普勒导航雷达、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雷达以及预警雷达等。

按雷达工作体制或某些特征可分为:

连续波雷达、脉冲雷达、脉冲压缩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合成孔径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

   机载火控雷达 包括截击雷达和轰炸雷达。

①截击雷达。

通常装在歼击机、歼击轰炸机上,主要用来为发射空空导弹、火箭弹和航炮瞄准等提供目标数据。

它与火控计算机、飞行数据测量和显示设备等组成歼击机火控系统。

截击雷达一般具有搜索和跟踪两种主要工作状态。

在搜索时,雷达天线波束在载机前方规定空域内自动扫描,以发现和测定目标,截获后即转入跟踪状态,连续提供瞄准和攻击目标所需的数据。

有的截击雷达有目标照射装置,用于引导半主动寻的空空导弹。

截击雷达可采用多种工作体制。

单脉冲跟踪体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测量精度。

脉冲多普勒体制能有效地抑制地(水)面杂波,提取动目标信息,具有下视能力,装备这种雷达的歼击机能对低空、超低空目标实施攻击。

采用边扫描边跟踪体制的雷达在对一定空域进行搜索时,还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称多目标跟踪能力)。

为了提高其探测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截击雷达还采用多波段频率捷变技术或与光电探测装置复合使用。

它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一般为几十千米,有的可达一二百千米;截获距离通常为搜索距离的60%~80%左右;搜索和跟踪角一般为±60度左右;测距精度为几十米;测角精度为十分之几度。

截击雷达一般具有多种功能,既能用于空中目标的拦截、格斗,也能用于对地(水)面目标的攻击,有的还具有地形测绘、地形跟踪、地形回避、信标导航等功能,故这类雷达又称多功能雷达。

有的歼击机则使用重量轻、体积小、功能单一的雷达测距器,它只能测定目标的距离和速度,配合光学瞄准具对目标实施瞄准。

②轰炸雷达。

主要用于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地(水)面目标进行瞄准轰炸、制导空地导弹,也可用于领航。

它可单独工作,也可与光学瞄准具、计算机配合使用,构成轰炸瞄准系统。

按搜索方式,可分为前视雷达和环视雷达(又称全景雷达)两类。

前视雷达的天线波束指向载机前下方,在一个扇形区内搜索,以获取目标信息。

环视雷达的天线波束呈扇形(又称余割平方型),指向载机下方,作圆周搜索。

它有搜索和瞄准两种工作状态。

搜索时,天线作圆周扫描,用平面位置显示器显示载机下方雷达作用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如河流、桥梁、铁路)和海上的舰船等。

当显示器画面上预定轰炸目标进入瞄准区时,雷达转入瞄准状态,将测得的目标距离、方位数据送入轰炸计算装置,再加上其他轰炸原始参数算出瞄准参数。

当飞机到达投弹点时,自动发出投弹指令,实现自动轰炸。

轰炸雷达的作用距离较远,并随载机飞行高度和目标反射特性而异,一般为150~300千米。

方位分辨力主要由天线波束的水平宽度(一般为1°~3°)决定。

为了提高分辨力和抗干扰能力,有些雷达采用多普勒波束锐化、聚束式测绘、脉冲压缩和频率捷变等技术。

   空中侦察和地形测绘雷达 用来提供地(水)面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的位置和地形资料。

这种雷达具有很高的分辨力,通常是一种侧视雷达。

侧视雷达的天线安装在机身两侧,波束指向载机左右下方,并垂直于航迹,随载机飞行向前扫描,以获取地表信息。

侧视雷达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两类。

真实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窄而长,沿机身纵向长达5~10米,在飞机机身两侧(或一侧)形成很窄的波束,从而可得到沿航迹的高分辨力,较环视雷达高10倍左右。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的天线,实际尺寸不大,但它利用载机的前进运动,通过对接收的相干信号的存贮和处理,可获得有效长度为几千米的天线孔径,从而使雷达沿航迹分辨力提高几十至几百倍,而且与观察点距离无关,可提供不失真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