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66070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0.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化线性分析_精品文档.docx

前面写过“生化分析仪维修有关的基础知识”(

1、导向知识:

生化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分光光度计,或者俗称比色计。

分光光度计的依据是“朗伯—比尔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阐述了液体吸光度与液体浓度的关系,并且引申出相应的公式及推导公式。

吸光度越高,溶液的色度也就越深,反之越浅。

当然前提是同波长下。

一般来说,生化反应把吸光度增加的叫做正反应,或者叫做上升反应,色度越来越深;吸光度下降的反应叫做负反应或者下降反应,色度越来越浅。

应用和维修的界限其实很难划分,一般来说操作问题属于应用,故障属于维修。

但结果问题有可能是应用问题,也有可能是故障,所以生化仪区分应用和维修我认为纯属找麻烦。

2、生化的测试方法:

从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来说,有透射和散射两种方法,生化仪只用到透射法,因为它只有一套光路。

贝克曼的自有机型和特定蛋白仪及免疫类血凝类设备,还增加有散射法等等。

生化的测试方法只有两种,那就是终点法和速率法,其余方法都是衍生法。

而单试剂或者双试剂与否与方法关系不大,只跟衍生法有关。

不过单试剂的大多是终点法,没见过有单试剂速率法的。

2.1 终点法顾名思义,在反应终点进行吸光度测定的方法,其衍生方法有一点终点法,对应单试剂;两点终点法对应双试剂。

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

试剂空白、血清空白。

先声明一下,下面出现的所有例图都是选自日立、奥林巴斯、东芝、拜耳这些生化仪的手册,选择的目的一是有代表性,而是清晰度好,并非我个人有所倾向。

2.2 一点终点法:

也就是单试剂采用的方法。

 

这是奥林巴斯的曲线示意图,它是R1+S方式,所有生化仪都是以样本S的加入为正式读点的开始,之前加入的试剂读点都为0或负数。

所有试剂和样本加入后,都进行搅拌。

上图中R1加入搅拌后进行第一个读点吸光度测试,读点编号为0,然后加入样本再次搅拌开始正式读点1-27。

而测试读点是27,也就是反应终点。

当然,不一定非要到最后一个读点,很多蛋白反应速度很快,几分钟就到达终点,所以根据情况设置。

奥林巴斯的机型算是一类机型,与贝克曼自有机型类似,R和S间隔读点,也正是这个特性引发了试剂空白和血清空白的应用。

而日立的机器代表着另一类机型,那就是S+R方式,但S和R在同一圈内加入,所以读点从1开始,没有0也没有负数。

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点已经开始反应了,没有奥林巴斯机型那样有个平坦的水平线。

这个图例反应时间比较长,直到30以后才趋于平稳反应终结,所以读点算在了33-34点。

也就是最后两点。

上面两例都是一点终点法,日立的机型无话可说,它就没有平坦区域,那么奥林巴斯的呢?

是否可以在平坦区域,也就是R加入后去一个读点,将空白扣除掉,这样结果不是更精确吗?

话可以这么说,事情不能这么做,因为一点终点法都是以反应终结的吸光度为准的,不能出来第二个点,何况机型不同,有的你就出不来第一点。

那么在上面两张图里,大家都看到,反应的起点都不是Y轴的0点,可能大于0也可能小于0,单纯的终点吸光度减去起点吸光度仅能适用于一点终点法。

所以奥林巴斯机型把R加入后的平坦区域,叫做试剂空白,这没错,这段区域只有R参与,根本没有任何样本。

但它并不在测试时增加一个空白读点,而是在测试准备或定标准备前增加了一个试剂空白测试。

试剂空白检测完毕后,数据保存在数据库里,在更换试剂之前,试剂到期之前都采用这个数据作为空白值参与结果的计算。

试剂空白有一定的范围,超过这个设定范围会认为试剂失效或者污染,所以在奥林巴斯的机型里,试剂空白是一定要做的,而且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报错。

除了试剂空白外,还有血清空白,因为血清的底色甚至高于试剂底色。

所以在一点终点法中,为了得到精确的结果,也要进行血清空白的测试。

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很少使用,因为要测定血清空白需要单独的通道。

也就是说一个样本要被测试两次,一次是常规的反应,加入R进行测试,另一次是单独采集样本,不加入试剂,而加入生理盐水或纯水稀释到前一次的稀释比例,单独测试样本血清的吸光度。

然后将终点反应的吸光度减去血清空白,得到的结果才是反应结果。

如下图:

 

2.3 两点终点法,也就是双试剂常用的终点法。

在奥林巴斯机型中,双试剂会出现两个或三个平坦的区域,R1加入之后,和S加入之后,如果是终点法,会在反应终点还会出现一个。

如下图:

 

那么两点终点法除了在27点读一个之外,还要在10点读一个点,也就是在R2加入之前读一个点。

这样反应吸光度值就等于终点吸光度值减去试剂样本空白,注意是试剂样本空白,不是试剂空白,所以这个点只能在S之后,R2之前。

惯例一般在R2之前的一个点,而不是R2之前S之后的任意点。

下面是日立的图例:

 

由于是S+R1,所以曲线开始就进行反应,除去杂质消除干扰,直到R2加入前趋于稳定。

16点之后加入R2,正式反应启动,直到27点趋于稳定,所以终点读点选在33-34上。

而试剂样本空白选择在15-16上。

从日立的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选择一点终点法,那么反应的吸光度值应该是137-(-562)=699,而去除试剂样本空白的两点终点法的反应吸光度值呢?

应该是137-(-477)=614,可以看出后者更为精确。

说明:

如果是正反应,吸光度值等于终点值-试剂样本空白值;如果是负反应,吸光度值等于终点值-(-试剂样本空白值)。

这就是为什么要告诉反应方向的原因,否则算出来是负的结果没法报了。

总结:

一点终点法适用于单试剂,两点终点法适用于双试剂,但第一点要在R2之前的一点。

2.4 速率法:

使用最小平方法计算两点间的吸光度变化,确定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率,也就是ΔOD/min。

常规的速率法是在R2加入之后,给出两个读点,系统根据两点间的时间,自动计算每分钟的吸光度变化。

下图是奥林巴斯的图例:

 

下图是日立的图例:

 

可以看出上图读点范围是22-28点。

采用常规速率法有个前提,那就是R1加入之后前期反应趋于稳定,比较平坦,加入R2之后迅速启动反应,形成斜线,读点范围取在斜线上。

如果R1加入之后也是斜线,那就要使用双速率法,也就是在试剂样本空白的斜线上取一段进行空白速率计算。

 

双速率法很少使用,与常规速率法的结果比较差别也不是很大。

在日立机型中,常规速率法叫速率A法。

日立多了一个速率B法,那是双项目检测的,没有专用试剂无法实现。

图例中的速率法每点线性都很好,但遇到每点线性不好的,就会报错,结果被拒绝、屏蔽。

线性不好一方面是试剂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是反应特征,无法保持线性。

那么这种问题各个厂家也都有对应,日立叫做两点速率法,奥林巴斯叫做固定点法。

2.5两点速率(固定点)法:

确定特定两点间的吸光度差值,无线性甄别。

 

还有引申出来的双固定点法,对应双速率法:

 

上面两图都是奥林巴斯的,下面是日立的两点速率法。

 

2.6终点法和速率法的运用不能混淆,什么项目用什么方法一般不会有错,试剂厂家的说明书上都有明确介绍,一般不会搞错,但也有例外,下图就是一个例子,是小东版主的讲义节选的。

例1:

故障现象是TBA结果总是出现负值,而且更换过试剂,定标都通过,仍然解决不了。

曲线如下:

 

方法采用的是两点终点法(R2之前之后各一点),这是致命的错误。

根本找不到终点的曲线,怎么能使用终点法呢?

再来看看负值是怎么来的,TBA是正反应,如果采用两点终点法应该是后点-前点。

左图后点高于前点,所以是正值;而右图后点低于前点,减出来肯定是负值。

但方法错误这个前提已经确定,后面再怎么分析也没有意义了,明显的速率法。

读点问题最常见,这也就是结果问题要找曲线的原因所在。

例2:

这是群里的一个问题:

高低密项目定标和质控都没有问题,就是病人结果偏低。

这个无法直接回答,还是上曲线看看吧。

 

两张图传完就明白原因了,读点错误。

高低密采用两点终点法,而两点终点法的关键是R2之前一点,另一点在反应的终点。

而图上明显是两点都在R2之后,再分析为什么会结果偏低,以第一张图为例。

这个机器是R1+S方式,R1加入后吸光度在400上下,比较平稳,紧接着加入S,吸光度升到1000左右,加入R2之后,反应终点区域大致在1300左右。

如果是R2之前一点为1000,R2之后反应终点为1300,那么两点终点法的反应吸光度为1300-1000=300,据此计算浓度。

而图例中两点都选择在了R2之后,第一点的吸光度大致在1300左右,第二点也是1300左右,二者相减相差无几,搞不好还是负的,难怪结果低了。

有一点我很不理解,生化仪的软件设计人性化方面有问题。

既然选择了终点法,你就不该让操作人员设置读点的时候把第一点设为R2之后,干脆报错提示多好呢?

2.7速率法的底物过剩问题。

所谓底物过剩,就是样本浓度太高,试剂提供的反应物质迅速反应完,而样本中的检测物质还有很多没有参与反应。

通俗的话讲,就是在速率法的反应中看到了终点法的曲线。

下面是图例,也是小东版主的讲义:

 

图例中看到的是典型的日立速率A法,见到这样的图,结果肯定偏低甚至为0或者负值。

这样的图首先应该想到方法是不是错误,如果速率法没错,那就只有一个可能,底物过剩。

几乎所有的机型都提供危急值报警和自动重测,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采取自动或人工稀释重测的方法解决。

而东芝及其OEM机型雅培的生化仪,还有日电及拜耳的机型,可以自动进行判别,并将读点前移。

东芝叫做弹性速率法,日电叫做读点前移。

概念是这样的:

以上右图为例,速率法选择的主读点区为22-28,并加以吸光度判别和线性判别,当出现底物过剩时,这个主读点区的线性几乎停滞,吸光度变化降低到几乎为0,这种情况下启动弹性速率读点区,一般设置在R2加入后10点以内,比如选择在17-21这个区间里。

在弹性速率区间里进行速率法计算,从而得出一个较高的浓度值,因为这一区间反应速度很快。

这种方法以前有很多医院的老师作过实验并发表过论文,与手工稀释的结果比对,符合率高达96%。

这样一来,省工省力,节省了医院最为看重的成本。

下图是官方的弹性速率解释和读点前移介绍:

 

总结:

终点法记住关键的R2前的一点,速率法的读点都在R2之后,两点速率法或固定点法不检查线性,底物过剩要看曲线。

3、生化的定标方法:

定标方法分为线性定标和非线性定标,也就是俗话说的直线定标和曲线定标。

生化中大部分项目都是用线性定标,而非线性定标大多用在免疫比浊项目上。

3.1线性定标。

我们都知道,两点决定一线,所以要定标最少要有2个定标点。

定标的概念是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浓度为X轴,吸光度值为Y轴,通过校准点的XY轴对应关系,将直线确定下来,标本测试中所有的吸光度值都能在这条直线上找到对应的浓度值。

如下图所示:

 

图中给出的STD1、2两点是定标液,无论它们的吸光度值是多少,都会有一个确定的浓度值赋于它们,那么在直角坐标系中,这条定标曲线就被确定下来,无论样本的吸光度值是多少,都能在这条线上找到对应的浓度值。

同时我们还能看出,这条直线是这个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也就是45度的倾角。

这种定标的结果保证了很宽的线性范围,无论多高多低都会有良好的线性。

如果这个倾角大于或小于45度,那么在宽泛的测试中,吸光度的变化与浓度的对应就不能好计算了。

所以很多高值或低值结果不好,而且又是线性定标的话,就要看看定标曲线是不是45度的倾角,如果不是,就要考虑定标问题了。

那么定标的直线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直线方程而来,也就是一元一次方程,Y=AX+B。

Y是吸光度值,X是浓度值,A是因数,B是截距。

因数也被称为斜率、K值。

再通俗的讲,A其实就是这条直线的倾角,B是X=0的值,也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