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docx
《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分析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独特体验。
但尊重并不等于纵容。
【案例一】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值得商榷的教学环节:
师:
细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你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有什么看法?
老师希望听到独特的见解。
(顿时,小手如林,个个学生都显得迫不及待)
生:
我敬佩孙悟空,他不怕困难,虽遭误解,但忍辱负重,誓与白骨精斗争到底。
师:
说得真棒!
孙悟空的确值得人们敬佩。
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
我同情孙悟空,他对师傅一片忠心却被误解,还要忍受紧箍咒之苦,要是我肯定受不了。
师:
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老师同意你的见解。
生:
我真为唐僧的做法叹息,好坏不分,最后差点丢了性命。
师:
是呀,有时对坏人过分善良反而会害了自己,人应该学会明辨是非。
生:
我憎恨白骨精,她几次三番想尽办法害人,心肠太狠了。
师:
好,有道理。
(这时,一个同学高高举起小手,好像有不同的意见)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
我敬佩白骨精,她遇到困难与挫折不灰心,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我在学习上要向她学习。
师:
(略一迟疑)噢!
你看法与众不同,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了不起!
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其他学生一时议论纷纷,接着说什么的都有:
有人对孙悟空不顾自己安危誓死保护师傅的做法很不理解,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人说白骨精做事锲而不舍,非常值得敬佩;还有人很同情白骨精,因为她费尽心机却没有达到目的……老师显得很无措,课堂一下陷入了尴尬状况。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独特体验。
于是,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时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一味叫好,随意表扬,引起误导。
本案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学生“我敬佩白骨精”的见解是一种个性化解读,但个性化解读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当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文本所要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相矛盾时,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当学生个性化阅读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动态生成的及时情景组织学生辩论或直接否定。
费尽心机、想方设法害人的妖怪被学生当成了敬佩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教师却没有予以及时、正确的纠正,这不是尊重学生,而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曲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说出“我敬佩白骨精”这样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的见解时,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
她的出发点是什么?
因为她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那么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不值得佩服。
白骨精越会动脑筋,对别人的危害就越大。
如果有了这样明确的引导,后面一些稀奇古怪、背离正确价值观的标新立异的说法就不会出现。
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
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观而是非不辨!
【案例二】
教学浙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我盼春天的荠菜》第一课时时,有一位女生提出了一个我未曾料到的看法:
“文中的小女孩真是位美食专家,吃过那么多的菜。
”我略一迟疑,环顾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说:
“你们认同他的说法吗?
”有很多学生摇了摇头。
“好,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文中的小女孩是不是一个美食专家?
读读课文,找个说法。
”于是,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起课文,不一会儿就纷纷举手争答:
——她实在是饿极了,才会去野地里挖那么多野菜,采那么多野花吃。
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能谈得上美食专家呢?
——书上说“财主家的胖儿子”,我从“胖”字看出财主家的儿子肯定大鱼大肉,而从课文插图看到的小女孩瘦骨嶙峋,衣服还打着补丁,穷人家的孩子怎么会有美食吃呢?
我说是苦(野菜是苦的)食专家才对!
——如果有东西吃,谁还会稀罕这种又苦又难以下咽的荠菜,相对于过去因饥饿而掰了财主家玉米棒子被财主家人追赶并跳河的经历,她现在能坦然地挖着荠菜,是一种享受,也是苦中作乐,她对生活有着一种乐观的精神。
……
于是,争论得到了一致认可,小女孩并不是美食专家,争论的收获远远不限于取得了一个结论。
【反思】
“文中的小女孩是个美食专家。
”这是一个有个性化的解读。
但这个解读却脱离了文本所要承载的教育价值,跟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相悖。
我没有马上予以否定,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人文熏陶。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面对课堂上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成资源,教师更应冷静面对。
语文教学倡导多元解读,这是不容置疑。
但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在一定标准上的多元,标准也是多元基础上的标准。
我们不能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而应该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阅读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又不削弱文本的价值教育意义,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两个原则:
一是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并不是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一味地肯定,更多的是指在人格上的尊重和对其探索精神的鼓励,对于涉及价值观念的东西必须一是一,二是二。
当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矛盾的时候,教师应善加引导,“拨开迷雾”。
二是学生的其他感悟只要不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构成矛盾关系,不至于形成观念上的混乱,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允许其存在。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设计>设计一则教学案例。
案例《丑小鸭》教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这只小鸭子是怎样的?
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从书上划出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背诵书上的句子。
教师课件展示白天鹅展翅飞翔录像,请同学们说说白天鹅是怎样的?
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白天鹅外貌的句子。
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同是描写白天鹅,书上写的和同学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背诵描写白天鹅外貌的有关句子。
总结写作方法。
(三)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
大象、狮子、白兔、松鼠、金鱼等,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动物进行练笔,也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或某一物体。
交流习作片段,评议。
点评:
这案例,是对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
他在教学中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
《丑小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二、把课堂融入生活。
《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熟悉的动物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让个性得到张扬。
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一个舞台。
《丑小鸭》老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但并不局限于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天地。
`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教学设计>设计片段。
《aieiui》第二课时教学教学设计>设计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ei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
(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eiui”)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
(指名学生读音节:
chuizaipeimeidai。
)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
你们喜欢小白兔吗?
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
(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
(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
学生说“春天在哪里?
”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
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
“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
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 2、开火车游戏。
(学生读生字卡片
15、请教学设计>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
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的片段:
1、师:
你想读读《风》这首小诗吗?
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古诗《风》),自己小声地读读吧。
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2、生自由读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师:
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
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5、学生全班交流。
6、师:
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
(出示投影片——单独列出的生字)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7、交流8、师:
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
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
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预设:
生1:
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
生2:
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
生3:
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9、师:
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
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
小组合作识字。
10、师:
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
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
(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11、师:
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自己先读一读。
1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13、师:
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
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仅供参考)
六、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
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
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设计>设计很巧妙。
2、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设计>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
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5、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
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6、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
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
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
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
”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
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
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
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7、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请你综合评述这教学过程。
答: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不足的是:
①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如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②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
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8、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
存在什么问题?
试加评述。
答:
优点:
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
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
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
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
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
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
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9、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你是怎么看待以上教学的?
请发表你的观点。
答:
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
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
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
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
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1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
这是一个交融式目标。
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设计虽然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教学的可操作性不强。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虽然语言简洁,却表述模糊。
如: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揣摩,揣摩到怎样的程度应说清楚。
“目标2”对读写拓展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具体写出,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
“发展语言“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缺乏教学效果的可测度。
教学目标的第3点,叙写无误,却显得空洞笼统。
14、以下是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
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15、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试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
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语言示范:
“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
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
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
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
(仅供参考)
16、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
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
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教学设计>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
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
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
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
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
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
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
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
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
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一句话:
文无定法。
(仅供参考)
17、请点评下面的识字教学片段:
评析:
《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低段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但案例中的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与偏旁见面。
她把偏旁称为“偏旁娃娃”,把认识偏旁称为“与大家交朋友”,把找到字中的偏旁称为“捉迷藏游戏”。
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都迎合了儿童的心理,使学生对偏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
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他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记忆生字,效果颇佳。
教学中,教师不但语言亲切活泼,而且采用了儿童最喜欢的识字教学形式——游戏(捉迷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游戏中兴奋不已,识字自然就欲罢不能了。
游戏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1、请为拼音“zcs”教学写一个教学教学设计>设计片断。
(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三)教学声母zc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
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 教学z的发音。
示范发音。
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
顺口溜记形:
冬冬写字zzz,像个2字zzz。
(2)看图说话引出c:
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教学c的发音。
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
(z要用力,要送气。
) 顺口溜记形:
小小刺猬ccc,半个圆圈ccc。
(3)看图说话引出s:
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教学s的发音。
(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 顺口溜记形:
蚕儿吐丝sss,半个8字sss。
2、请教学设计>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
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