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37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课题

8.灯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

难点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

大家认识他吗?

他是谁?

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

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

3.导入:

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

课题】

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过渡:

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

【课件3】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

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

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

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

(板书:

“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

(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

歌颂批判)

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

引入:

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

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

(1)对比:

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

(教师引导朗读)

(2)前后对照:

前面2、3、4小节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接下来的5、6、7小节对这些人做出的表现的后果进行了对照——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引导分男女生对照着读,让学生思考:

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3)总分结构:

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

(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入:

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

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

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

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顺势拓展:

【课件4】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师:

当然,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歌颂鲁迅,比如““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句诗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诚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也因此,在他死去后却还有很多人记着他,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

出示【课件5】

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

他伟大,他坚强!

(叶圣陶)

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

(老舍)

生(齐读叶圣陶和老舍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

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

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提问:

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

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引导学生理解:

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

5.齐读全诗。

 

 

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

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五、布置作业

1.过渡:

我们读了这首诗后深有感触,请同学们模仿着写几句。

2.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有很多,自己上网搜索一下,选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认真读一读。

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板书

内容

27.有的人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阅读课文,给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

 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

 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对这节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C.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D.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抒情诗。

()

三、阅读第1节,说说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答案】

一、1.D2.D

二、1.√2.×3.√

三、第一个“活”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第二个“活”指精神不死;第一个“死”指精神已死,第二个“死”指人已离开人世。

第一个“活”充满了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怀念之情。

课后反思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

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

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

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

如: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

(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文坛巨擘。

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诸多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

全诗分七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

本诗第一节,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

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的肉。

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象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诗第二节,通过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表达了诗人爱憎鲜明的立场。

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自以为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其实最渺小;一种人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本诗第三节,写有的人只会欺压老百姓,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誉百年,这种人愚蠢至极,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笑。

可喜的是,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

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本诗第四节,诗人通过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

一种人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下去。

另一种人视人民为父母,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着。

前一种人,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后一种人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诗第五、六、七节,是对前四节所述问题的归纳回应。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命运结局。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受到人民的唾弃;俯身甘为人民牛马的人,人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虽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

诗人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应该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作者介绍】

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

又名瑗望,笔名何嘉等,山东诸城人。

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7年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3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1946年后曾主编《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所作诗讲究炼字炼意,音调自然和谐,富有社会意义。

著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长诗《李大钊》等。

有《臧克家全集》行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

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

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

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

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

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来认真想一想,反动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

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3.分析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重视朗读和诵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通过初读感知,范读指引,再读理解,品读体验,对比读揣摩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

再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还没能广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达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获。

在朗读加强指导方面还做得不够细致到位,可以说学生还没有掌握朗读的要领,朗读的效果还很青涩。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首先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范读指引,指导朗读。

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要读好这首诗很不容易,无论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是朗读效果的提高,都很具有挑战性。

于是,我将朗读视频请入课堂,这是对学生朗读的良好引领。

然后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意思会慢慢显露出来。

以读代讲,对比品读,体验情感。

对比始终是体会情感和领悟表达效果的好方法。

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培养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

懂得热爱人民的人,人民也会爱戴他,欺压,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会唾弃他。

最后课堂小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1、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

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

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

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

突出了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

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

二、成功之处

1.情境导入。

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写诗的情景,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

然后提问:

这首诗的题目是?

……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

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迁移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

如: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

(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3.感悟方法。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了。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放开手脚,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我只简单引导,不牵制学生过多,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