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533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寺坡与圆觉寺.docx

草寺坡与圆觉寺

草寺坡与圆觉寺

如果说中原文明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项皇冠,那么寺庙文明就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名珠、千百年来,寺庙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地,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聚集着一代一代文化巨匠的名作和经典,她时刻与时代同脉络,扬善除恶教化百姓,寺院敬佛、庙内尊人、相得益彰、互为依存,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寺庙文化深入人心、家有家庙、村有村庵、乡有土地庙、庄有火神社……走遍中原大地、上至城市、下至山村、寺庙随处可见,河南省有中岳庙、少林寺、平顶山有香山寺、兴龙寺……叶县也是寺庙众多,这其中就有叶县城南9千米,香火旺盛建筑古香、雄居坡头,远近闻名的寺院—圆觉寺。

圆觉寺,当地人俗称草跐儿庙或草寺庙,从古至今,妇孺皆知,她位于叶县田庄乡偏西南、占地20亩,座此朝南,寺内建筑布局合理:

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碧水池(放生塘)、天王殿、大佛殿、大悲殿、三圣殿、东西厢房和配殿。

站在山门向北看酷似鲁山兴龙寺(大佛)布局,建堂楼阁雕梁画栋,殿堂前是一泓碧水,建筑依坡势而上、向南看、碧波荡漾、良田千倾、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站在那河南岸向北看、圆觉寺像一头雄狮矗立草寺坡头,气势磅礴、威震四方,岗恋之势、尽在其中,中原风水宝地尽显其上然圆觉寺的选址与传承更显得神秘和传奇。

说起圆觉寺,不得不说草跐儿坡、说起草跐儿坡,就引起公元23年,光武帝刘秀打败王莽新军。

泣惊鬼神的战役—昆阳之战。

公元8年,皇室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推行新政、上不合祖制,下不得民心,新政苛刻,加上连年黄旱、粮食欠收,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因而爆发了以王匡、王凤为卷的绿林起义,起义军攻城掠地、声势浩大、发展迅速。

这时出身皇室的刘秀、刘演兄弟不甘忍受王莽欺凌,投靠绿林军,很快得到绿林军响应,绿林军又接受刘秀的倡议,设坛祭天、尊刘玄为更始帝、号令天下征讨王莽、绿林军自襄樊取莞城、昆阳、直指洛阳。

义军将领有刘秀、王凤。

刘秀饱读诗书、太学业就、腹有韬略、又是帝胄、很有号召力。

绿林军很快领导下了昆阳,昆阳城此处中原腹地、进可攻洛阳、长安、退可到荆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昆阳失手的消息传到洛阳,王莽震惊,急忙召集大司空、大司徒王寻、王邑商讨对策,然后调集40万大军(号称百万)命王寻、王邑前往讨伐,并征调巨无霸驱赶虎豹之师前往助阵。

王寻、王邑军把昆阳围得前后数十层,水泄不通、月余后。

昆阳城成了一座孤城、危在旦夕、城内粮草有限,人心惶惶、刘秀作为主将一面安顿军心,提高士气、一面抽调12名勇士、自己亲自带领12名敢死队员出南门(城内防务由王凤负责)冲出重围、前往定陶城搬兵,13名勇士在刘秀带领下,傍晚出城、边战边走,杀出一层有一层,半夜十分冲出重围只杀得人困马乏,只见身后灯火通名,喊声连天响成一片。

这时马向前奔走数丈,猛然,看不见背后的灯火,听不到杂乱的声音,像到了另一个境界,这真是天然屏障。

真是天助我也!

刘秀感叹道。

人马没入了草丛之中,这里正是草跐儿坡底。

地势低洼。

水塘涟涟,水草茂盛,高过人头,北高南低的地势,自然落差5米左右,坡度约30°。

刘秀一面叫勇士们下马休息,清点人数,一面放马喂草。

人吃了干粮,马喂了料,吃了草,战马猛刨前蹄,涌出了泉水,人马饮了水,有了精神,五更时分,东方发白,刘秀等12人重新整装,辨明方向,一行向东北方向而去。

半月之后,刘秀说服定陶守将,搬来救兵5000人,号称万人,循原路又回到原地,把人马驻扎在地势稍高距此地2.5千米处,后驻地名为“千兵营”。

大军帐设在现在的王庄,后来因是王爷驻过的地方名为王庄,把练兵场设在今武楼西至半坡常一带,坡地较为隐蔽。

现武楼村处高搭将台如楼,是为武楼。

由于白天操练人马,马匹过处,尘土飞扬,踏来踏去,踏出了一条河,就是马河,草坪荒凉本无路马踏成路,就叫草跐坡,周围群众发轻声读草跐儿坡,因“寺”“跐”谐音,也就草寺坡。

被马踏出的泉水叫马泉,马踏泉等。

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战场上出奇制胜、英勇杀敌、大后方战鼓雷鸣、马嘶人呼,白天热闹非凡,夜晚风平浪静、安澜无恙,刘秀坐镇行宫,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组织敢死队克敌制胜。

5000人马的吃用后勤保障,再加上征调来的老百姓,真是一个浩大的数字。

这些项目又涉及周边多个村庄,形成供应链。

由于新军人多不好协调,相应制约,互相矛盾,叶县地方小,驻军多,叶县大部分地方都驻有新军,难以发挥作用。

刘秀从战场实际出发,合理调配人马,组成敢死队冲锋陷阵,再加上决战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诸多因素,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刘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昆阳城内万余名军民冲出,里应外合、战胜了新军,成就了昆阳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一站奠定了东汉基业,使王莽元气大伤、节节败退。

昆阳之战之惨烈。

时隔千年,苏东坡在“昆阳城赋”中感叹道: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诀,风吹砂以苍茫、帐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欧偻而畦菜。

嗟夫!

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陈、兀若驱云而拥海。

蜢夫扶猿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之艾。

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

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豪杰之能得?

尽市井之无赖,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纷就死而何怪!

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

过故城而一吊,感志之永慨!

昆阳站后,为纪念刘秀伟绩和死难将士,东汉明帝在旧县村北头建起了刘秀庙,跟随刘秀战死疆场的28宿将士的灵魂有了去所,同时在东汉倡导下群众在草跐坡也建起了小庙,以安抚无数兵卒之亡灵。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啊!

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昆阳大战——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役,已经过去了2000年,参加这次大战以刘秀为首的义军将领,13勇士当下了可歌可泣的盖世奇功。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当了皇帝,作为中华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刘秀成了后世敬仰的真龙天子。

而作为昆阳大战的发生地,在叶县也留下了众多的印记和传说。

草跐坡又叫草寺坡,坡周围数十里群众发轻声曰“草跐儿坡”。

在叶县城南8千米处,东西5千米,横亘着一条岭,它西起叶邑镇朱岗,经邮亭北头进入田庄半坡常、英李、武楼、前党、千兵营,渐渐坡度趋平,它是伏牛山在叶县西唐山(老青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土岭北部较平,南面坡度明显,今郑南公路(G234)三常路口处向南清晰可见。

土岭蜿蜒向东到英李南地突起岭头,使岭南面的坡度更叫陡峭、壮观。

近代1960年前后,那里还异常荒芜,英李村南500米处到处可见,杂草丛生,高过人头,其黄背草、芦杆茅主杆硬而直,高者可达2米以上。

小路崎岖难行,群众说那里“紧”即人到那容易迷失方向,出现头晕、头疼,把那里说得非常可怕。

1970年经政府治理、规划道路,这一带变成了千亩良田,设想2000年前这里更是荒芜,刘秀军马踏成路因得名草跐坡。

马跐河、又名马河,发源于叶邑镇三民寨村北地,1924年以前叶县官道即现郑南公路在现路西1.5千米处穿邮亭而过。

马河在岭南坡底,这里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浅水地,1969年田庄公社集全社之力,调约1.5万人,疏通河道,挖深河床,取直河向,后来才使田庄南部、半坡常、武楼、前党、千兵营、金岗李、后李及叶邑镇之水城,水郭、蔡庄等地近万亩水洼地变为良田。

马河也因当年刘秀练兵马踏成河而叫马跐河而流传至今。

饮马泉、又名马跐泉、马踏泉、跑马泉、在现在圆觉寺放生塘(碧水池)南海观音站立的下方。

当年刘秀战昆阳时带领13勇士冲出南门杀出重围到午夜时分来到草跐坡下,坡上人马嘶喊,坡下深草丛中隐藏着12位勇士,(其中刘贵因让马刘秀而身亡),人吃干粮马吃野草,忽然,白龙马长吼一声,艋的向地下刨去,马蹄印下涌出清清一股泉水来,农家言“草膘料力水精神”,战马饮了水,格外精神抖擞,人喝了水更加精神换发,稍作休整,东方发白,刘秀一行向东北方向搬兵而去,这个泉因马踏成泉,因名马踏泉、马跐泉,后来又叫饮马泉、跑马泉。

刘秀带领兵马征战中原,曾驻军方城独树镇扳倒井村,也是人困马乏,神马奋力一蹄,把井扳倒得以饮水,此井名为扳倒井,次村因井得名为扳倒井村,村内现建有午朝门,刘秀行宫等众多建筑,也是方城旅游景点之一,所以历来就有“南有扳倒井,此有饮马泉”之说。

此泉在叶县县志、政区大典中均有记载。

饮马泉处在坡底,地势低洼、水浅,此处泉水确实大旱之年仍有水、人们把此水称之为圣水,能治百病。

1990年前还多有村民前来取水治病,跑三四十里来取水的大有人在。

2001年大旱在现在圆觉寺西边地北头距寺30米处还有一湾清水足有20千克一直不干。

1970年冬,英李大队党支部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下,组织社员300余人大干一冬,在饮马泉处挖水塘,塘东西长90米,南北宽40米,深5米,靠锨挖人担、肩挑、吃住在工地才基本挖成,后又打堤上岗建提灌站,引水灌溉英李南部千亩农田,同时在池塘东南角用5亩地换武楼一荒沟引马河水入塘,但终因条件所限,未能发挥多大效益。

1990年圆觉寺重修扩建,英李村拨地25亩归寺院使用,2000年圆觉寺把水塘围入院内,池上修桥、水中养鱼植莲,形成今日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留丹,下临莲池之仙境,想来南海观音居此,也该福至宝地了!

喂马槽,刘秀之喂马槽,材质为玄武岩,石质坚硬耐腐蚀,长1.7米、宽1.1米、高0.5米、一边有帮、一边因年久而无帮,横深0.2米,横的一头还有一个拴马鼻儿,原来放在英李东南地武楼西北地的荒大路上,后修小仙路在武楼西北小仙路旁沟里,多年来有武楼、前党、王庄之村民把它搬回家中当槽、喂猪、羊、牛、鸡、等但喂啥死啥,就又送回,后有人传言“皇帝之物、只可敬奉、不可使用”。

皇帝者乃真龙天子也,村民为避晦气。

又把石横送回小仙路旁前党与武楼交界处。

1995年省教委退休干部尹建民在武楼北地建房定居下来,把石横移至宅院东南角地边,周围种上银杏、翠竹、塔松、石横作为一块留传2000年的历史文物,承载着昆阳大站重任的历史见证人,真命天子用过的神圣灵物,才有了自己一个安稳的家。

如今石横静卧在青松翠竹之中才略显出它的神秘和灵圣。

尹先生一家护宝有功,成为叶县保护文物模范人物,一家人也受圣物灵光保护,家庭和睦,儿孙满堂、老先生98岁高龄、仍然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声如宏钟‘步履稳健、精神饱满。

因昆阳之战而命名的村庄有:

刘秀搬兵回来屯兵这一带。

周围百姓前来嘉熙、一时间热闹非凡,刘秀把5000人马(号称万人)安顿在现千兵营一带,千兵营村因次得名,周围村庄绍桥、湾赵、马庵军有驻军,刘秀派先锋先来打探住在现前党村,因名前党、决定大军账驻扎在先锋营旁王庄一大户人家设立中军账,议事厅、是皇帝(当时为王)居住过的地方因名王庄。

把武楼西屋三民寨作为教场、跑马射箭、操练人马、高筑将台、设立瞭望哨、台高如楼、后来建村是为武楼,英李驻有前哨人马、随时都有与敌决战之可能,取英勇顽强之意是为英李、后李姓建村、为英李。

后党屯兵为后来之兵党,故为后党等。

圆觉寺

叶县县志圆觉寺条: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鄂国公尉迟恭(敬德)为监工,负责督建圆觉寺,其规模布局均按当时唐都长安圆觉寺兴建、占地500亩,沿中轴线建了五座殿堂,分别为天王殿、大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房屋层层相连,寺院西边有塔林。

据传唐贞观初年,天下初定,海内升平、百业待兴。

唐太宗李世民甚是高兴、白天与群臣畅饮、多喝了几杯,到了夜间,梦见有一白须和尚对他说:

“草寺坡名有寺,为何无寺、寺不见、天下乱”。

言罢便飘然而去。

李世民猛然惊醒、久不能寐。

次日早朝,李世民问群臣,草寺坡在何处,忠臣皆不知。

李世民笃信佛教,便到皇家寺院—长安圆觉寺问方丈,方丈言道“叶县南有一处,与我处地气相通,想必就是此处”。

李世民派人打探,果见叶县南马河北侧有一高坡,北高南低,坡里芳草萋萋,名曰草寺坡,李世民闻听大喜,即命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恭(敬德)到草寺坡督草寺坡建寺院,并令长安圆觉寺僧人势就《圆觉经》一部一同前往。

圆觉寺因梦而建,此梦做的奇巧,此梦做的也是大有来由的。

李世民作为一代开国明君,戎马一生,逐鹿中原、一统中国。

叶县为中原腹地战略要冲何曾没有到过叶县?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到过的地方太多,留下了模糊的记忆:

李世民到叶县肯定会叩拜刘秀兴武帝,了解昆阳之战的概况,感叹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巧,作为刘秀突围搬兵的关键之地和后来的司令部,李世民到过草跐坡,这里早已恢复了平静,仍然早操丛生、一片荒凉、一条小路通向坡头,下边一潭清水,周边水草茂盛(1960年前后还有村民到这里橯草充饥),上边半间破庙(当地周边群众称之为草跐庙),室内摆设冷乱,这些情况都留在了李世民冷乱的模糊的记忆之中。

李世民继承大统后,他知道江山来之不易,更知道自己皇位来的更不易,执政后更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之艰辛,他笃信佛教,更相信祖传统文化中天地鬼神学说,讲究妆容超度,请神送鬼、因果轮回(现代当传下的封神榜说;天正地煞下凡说)李世民更是一个明君,要实现他的宏伟报复,他经常参阅历史留下的以史为鉴,可以知或替的名言。

这一天李世民白天与群臣议事小酌,后又翻看史书,看到了昆阳大站中刘秀英武非凡,文有韬略,武能陷阵的高大形象,又想到为建立东汉王朝而英勇捐躯的将士和在战场上无辜死去的百姓士卒,后来又联想到自己一生的亲身经历,他要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要给牺牲的将士一个安身之地……想着想着倦了睡着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觉醒来李世民做了一个奇巧之梦,因梦到草跳建起圆觉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园者满也、党者醒悟也,圆觉寺预示着天地融合,国泰民安。

圆觉寺历经沧桑,饱受战乱祸害,圆觉寺又像中华民族之精神,遂力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当地人民保护她,传承她,似有一种冥冥灵气,在行之中,就在近代,1924年兵荒,圆觉寺夷为平地:

满地瓦砾、一病不起。

然而人们从未忘记圆觉寺,常把它叫作草跳庙,在庙址用砖摆个型、叩头膜拜,祈求神灵保佑,20世纪70年代,周围几十里以外的人都到这里烧香,取圣水治病,1968年冬,三九天这里还有蚕豆、蚯蚓、小长虫(蛇),当然与这里是向阳坡也有关系。

1980年以后,先有周边村庄、如英李、武楼、前党、半坡常、后党等村村民自顾捐款盖起三间大殿,后来逐步扩建,尤其1996年现任主持释恒周来这里后,广交信士、化缘筹款,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如今的圆觉寺气势恢宏,颇为壮观,宽阔高大的山门俯瞰着潭水之北广阔的平原,一潭清水碧波连连。

上有石桥雕刻精美,下有莲池游鱼悠闲。

过桥依次是天王殿、大佛殿、大悲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广安殿和地藏殿西边厢房为圣佛殿、卧佛殿、观音殿、三圣殿、接引殿、东南角为客房斋房、放生唐(碧水池)中有南海观音站像、脚下是饮马泉、放生唐北边是钟楼鼓楼、布局合理、建筑紧凑、体现了中原典型的寺院建筑风格,想来当年二代开国明君之风速,一带明君之梦想成真、现在也该心满意足了吧!

圆觉寺地理位置优越,她的叶县城南9千米,郑南公路东1千米小仙路南,站在小仙路上就能看到那宏伟的建筑,听到她悠扬的钟声。

县里规划叶县东三环2018年就要开工,三环紧靠寺院,到时来圆觉寺观光、祈福就更加方便了。

圆觉寺不是一般的寺院,她不仅承载着二代圣主的盛世开创,而且还是革命烈士的陵地,在大佛殿的西北角有两座石碑,东边一座就是革命烈士李天喜的陵墓。

李天喜,田庄乡英李村人、青年时期在河南大学求学,参加革命,1948年任陈毅元为秘书,1951年调入解放军械学校任教师在编写军械教材并教课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因体力不支,于1952年病逝于岗位上,中央军委追认为烈士,后葬于草寺坡上,2015年重修大否殿时,工程人员不仅没有破坏烈士墓,反而巧妙设计施工,加以保护既点缀了寺院的风格,又使寺院增添了红色基因。

田庄乡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田庄乡南部汉文化蕴含丰富,拯救性挖掘汉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发掘汉文化对于实施振兴农村经济,开拓旅游市场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老的巨大工程,希望领导和有志之士加以重视,希望乡亲行动起来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