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528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docx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一二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专题五文言文精读提能练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

文言文精读提能练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

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精读设计]

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即了其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

(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

(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

(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

(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

(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

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

(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

(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

(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

(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解析:

选C 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四方见”“京师不见”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对比列举了两种情况,故“四方见”与“京师不见”中间应断开。

据此断定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解析:

选C “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光生性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解析:

选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得分点:

“制”“籴”“纾”各1分,大意2分)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得分点:

“即行”“寂”“遽”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样子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

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生性不喜欢华靡,“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

“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通判。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逐渐侵吞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

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

“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

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

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

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

司马光说:

“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退还他们的所献之物。

”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

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

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

司马光说:

“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

”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没有谁敢说话。

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

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上说:

“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

”皇帝深思了很久,说:

“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

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司马光说:

“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

”皇上说:

“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

”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

“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能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

”皇帝大为感动,说:

“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

”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

“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信札,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

”韩琦等双手作揖说:

“不敢不尽力。

”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

司马光说:

“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明得多。

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

”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9分)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

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精读设计]

阅读第1、2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除德安推官”中的“除”解释为授予官职。

(2)“世宁裁之”中的“裁”解释为制裁。

(3)“贼攻七日夜,不能拔”中的“拔”解释为攻克。

阅读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4)“敕王止治其国”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解释为只是。

(5)“销意外变”中的“销”是通假字,同“消”,解释为消除。

(6)“李承勋为按察使”中的“为”解释为担任。

阅读第5、6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7)“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中的“坐”解释为犯罪。

(8)“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中的“为”解释为被。

[题型训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解析:

选A 抓住名词“世宁”“福建按察使”“宸濠”“鹏”及动词“迁”“取”“诬”“执送”“系”“索”,根据语法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