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807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docx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摘要: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际,达到材料与观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二,教师要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三,教师要选择恰当事例,以事明理,以理析事。

四,教师要掌握好途径。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德育学科的生命线。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分析实际,达到材料与观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指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地运用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

本人对如何提高教师的这种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掌握实际情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只有对实际情况胸中有数,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要想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首先必须正确地把握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联系实际的范围。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规定,“实际”的内容,初中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其次,还应进行研究。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调查研究的范围很广,重点应有以下三点:

一是研究党的方针政策。

教师必须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时掌握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并能认识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是研究社会。

教师应该知道我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存在困难;了解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动态,掌握社会思潮;摸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并预见到其在学生思想认识上可能引起的波动。

三是研究学生。

准确地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切实掌握当前社会论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摸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难点、思想认识上的疑点和模糊点。

这样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二、教师要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包括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包括学生思想社会舆论等主观认识。

要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认识实际,正确反映实际,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所联系实际的具体内容。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实际中,在调查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材料。

这些材料哪些可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运用到哪一个具体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去,在授课前教师必须进行筛选。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以《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和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点的,选用的材料也必须依据这个基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即联系的实际能够说明要学的理论,联系的实际是所学理论能够解决的问题。

2、找准理论联系实际的突破口。

理论基础之所以能够联系实际,在于二者之间具有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也是理论基础联系实际的突破口。

只有找准结合点,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际存在结合点的原因在于理论反映了实际内容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理论和实际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理论与实际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它们每一个侧面的共同点。

三、教师要选择恰当事例,以事明理,以理析事

理论联系实际离不开事例,事例需要选择或加工制作。

在教学中教师列举的事例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事例具有准确性,即所举事例真实可靠,能说明所讲的理论。

二是事例要有思想性,即事例思想健康。

三是事例要有时代性,即事例富有时代气息、新鲜。

四是事例要有启发性,即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

五是事例具有典型性,即事例具有代表性,能集中反映同类事件的本质。

六是事例具有趣味性,即事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四、教师要掌握好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

思想品德课不仅使学生学懂理论,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两条途径:

一是课堂教学,二是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应做到:

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重大社会实践和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针对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但又存在一定疑惑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要敢于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这些“阴暗面”往往是学生思想认识的模糊点和社会点。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会客观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从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问题要分析透彻,道理要讲得明白,认识要全面,使人信服。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浓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水平。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组织开展各种必要的课外实践活动以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能力,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既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指导方针,也是教学方针,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全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才能使理论联系实际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

 

国培计划初中思想品德理论研修学习总结

从2011年10月9日至11月16日,短短40天的理论研修,忙碌而充实,震撼而深刻。

我们我聆听了40场教育专家、名师的讲座,开展了5次拓展活动。

这些活动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震撼。

让我饱尝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从培训的的老师来看,既有政治专业方面的专家如重庆市教科院教研员、研究员,全国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成员鲁琼瑶,他是《中学政治课程标准》的拟定者之一;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清;重庆市教科院研究院教授万明春;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王桂林;西华师大政治行政学院教授高青兰;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郭开全等,也有教学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家来自一线的教研员、教师如成都武侯区的肖成全、沙坪坝进修校的熊鹰、巴蜀中学的伍平伟、一中的涂华勋等,还有助推学员专业化成长的学者如伦理学方面有西南大学的邹顺康教授、重师大的孔毅教授,心理学方面如重师大的胡朝斌教授、李祚山教授等,更有提升学员教育品质的大家如清华大学的刘书林教授、武汉大学的田文军教授。

从教学实战技巧到理论提升,从新课程理念启蒙到学员专业化成长,无不包容其中。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既有对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技能技巧培训如《初中思品课说、讲、评课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中考命题导向与教学——遵循命题规律拥有教育智慧》《初中思品课教学机智与应变》等,也有对初中思品课理论知识的夯实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新课程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万明春)、《让理念与智慧相约——思品课程标准与我们的课堂教学》(鲁琼瑶)《初中思品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张建文)等,还有对初中思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如《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伦理思想解读》《初中思品课与“三观”教育》(郭开全)《推进思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肖陆军)等,这些内容丰富,既有实战的技能、又有理论的高度,还有人文的熏陶。

从培训的效果看,我荣幸享受了这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尽管还未达到和专家们进行精神对话的高度,但和他们一起的精神之旅已让我收获启蒙、收获信心、收获教育理想。

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动力。

我们政治教师,任重道远。

新课程的价值诉求就是以人为本。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

“小赢凭智,大胜靠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无法决定学生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生命的宽度和生命的厚度。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还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学生是人,是主动发展的人,更是不成熟的人。

我们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思想政治教师应做教育的“农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谋求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

教育的神圣,就在于它关注生命的尊严。

幸福,快乐是生命成长的终极目标。

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仍很低下,所受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从教师层面看,我市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化、专职化程度较低;从学生层面看,由于中考思想品德科只占50分,学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从教学层面来看,过于强化“知识中心”价值取向把认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是否实现往往被忽略。

)我不禁全身战栗。

“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在不断拷问我们思品教师?

我们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我们怎么了?

我们还不革新吗?

我们将以什么心态和该以怎样的努力来迎接新一轮教育改革?

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需要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创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带着期望上路吧,去探索教育的规律,去增长教育的智慧,去找寻教育的快乐!

理论研修暂告段落,下一阶段是影子研修。

我会在此后的研修中,积极地学习、反思、实践,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不当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举例”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吴言波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

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奠基作用。

  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

而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教学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较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同时举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项教学艺术。

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举事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学习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目的。

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

有教育意义的正反事例要多举一些,而那些有负面影响的事例材料就不提。

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

如某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少数人的煽动下在当地中学校外操场上建了一座庙。

学校先是与建庙者交涉,后又与村委会交涉,无济于事。

庙建成了,一些学生受其影响,无心念书,甚至旷课看热闹。

我们只能鼓励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对于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无能为力就不能提出来,原因太复杂且负面影响很大。

  

  

(二)所举事例必须与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教学中所举事例是为理论服务的。

因此,应将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应是为了举例而举例。

教师对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介绍材料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列举邓亚萍事例,教师就应该引导“邓亚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最后总结出当然靠的是她艰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身矮,但有战胜自己,想信自己能实现愿望的心理,让学生感悟自信在一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意义。

这样,就使事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点相结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这样的事例不是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活跃课堂气氛,千万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来看,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兴趣盎然,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听故事,而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那种缺乏必要的引导分析、总结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教师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实的事例具有说服力,典型性反映本质,印象深。

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

不论是典型的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决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经不起推敲,并且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真实的事例很好选择,只要是确有此人,确有此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

要精心选材,力求简洁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

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诚信的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

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

经过精心选材,笔者选择了谢延信的事迹。

谢延信为了一句话,诚实守信,伺候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一诺千金,大孝至爱。

  

  (四)所举事例要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选择谢延信的事例,因为它不仅空间上接近我们,而且时间上也接近我们,也就是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所举事例一定要新鲜,最好是近期发生的,贴近时代的新知识、新信息,不能是陈旧的材料。

陈旧的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兴趣,具有新鲜感的材料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再者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就是说要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心理近一些,这样学生就感到可亲可近。

谢延信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近期谢延信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总之,所举事例应该注意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如它的趣味性、知识性等也应多加考虑。

不管所举事例如何真实典型,又如何接近我们的生活,首先它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没有教育意义则失去教育之功效,其次它必须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点相结合,如果不结合,它也是孤掌难鸣,起不到教育的意义,因此所举事例应注意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一位名师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包括各次考试的题目,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

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

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

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

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

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

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

“不进则退”。

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

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每次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

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

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

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

“选择思维”的问题是:

“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

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

”,增加思路。

“前瞻思维”的问题是:

“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

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

“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

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

”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

“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

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

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

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

“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

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

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在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惠连来源:

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时间:

2010-6-259:

47:

57阅读484次【大中小】

∙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强调对概念、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选择主要以完成教材学习任务为目的,面向学科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它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准备工作。

像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初级阶段”,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好材料。

但因其内容理论性、政策性和教育性强,教师的引导、总结概括决定着探究教学的效果。

探究式教学不但需要教师营造出较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程度,教师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依据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好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下面,本人想就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某一实例教学,谈谈教师作用的发挥。

  一、提供调查范围,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材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为例,教学重点是我国的人口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师在启动探究式教学之前,要给学生提供调查范围,做一些问题陈述,列出问题清单,如,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横向比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我国人口特点、现状及其给社会各方面发展带来的影响等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及专家采访等形式,在课下进行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究。

学生要把数据材料分类归纳整合,明确变量,学生自己制成网页放在校园网上,资料共享。

其间,教师可作咨询指导。

同时,教师对在课前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何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等方面要有预设。

  二、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一)巧设起始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任何能够形成一个疑惑情境的题目都可以进行探究训练。

探究式学习,往往以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

以上面提到的教学实例为例,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展示我国春运期间铁路客运人满为患的录像材料。

这个现实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产生疑惑,进而会想去解决它。

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达到顺利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程序的目的。

  

(二)依靠问题,推动探究

  在课堂上,当师生共同解决了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现状,分析了我国人口问题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端之后,学生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方法集中讨论,展开合作式的探究。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鼓励提问、大胆发言的氛围,使学生大胆地解释材料,假设、挑战证据,或批评对方的研究设想。

教师要耐心地倾听,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当讨论陷于僵局或出现错误方向滑入歧途时,教师可作引导性介入。

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

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

例如,教师可提出我国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人口问题是不是只从数量上考虑,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不是数量问题。

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人口问题方法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

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引导学生从先前的个人的经验或别人经验(反省)中反复探查与当前问题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

”[1]使学生在自己的发言和前面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

热烈的讨论必然表现出理智的差异、对立的观点和解释。

杜威说:

“我们要想富有真正的思想,就必须愿意坚持和延续疑虑的状态,以便促进彻底的探究,这样,如果没有足以下判断的理由,就不能轻易地接受任何信念或做出断然的结论。

”[2]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努力引导他们提出假设,形成构想。

学生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随着问题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知识的前沿。

在探究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深刻性,而且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宽容,激荡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心,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

  (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

像初三思想政治课第四课,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

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

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

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

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

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

”[3]另外,教师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