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3748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重点总结.docx

社会学重点总结

社会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对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社会群体: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3、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4、情境分析:

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行为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人们在直觉行动之前要对他所面对的情境作出解释,赋予这种既定情境以意义。

5、社会分化:

分化的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6、科层制:

科层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提出的的概念。

所谓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它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7、镜中我:

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产物,自我意识要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形成。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镜中自我包含着三个过程:

A、表现,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别人面前;B,辨认,辨认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出现;C主管解释,即自我形象解释这些评判。

8、芝加哥学派:

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

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一)实证性:

1.注重经验研究: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而主要不是理论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

2.提倡价值中立价值判断逻辑判断,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

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二)整体性1、社会学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2、社会学关注群体甚于关注个人(三)现实性1、社会学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现实社会2、社会学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基本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而不是那种僵死的二元对立的关系。

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在实际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与社会学对象有着密切联系。

2、社会学诞生的时间、人物、标志:

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的发表西方社会学发展过程的转折:

二战后社会学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3、社会唯识论与社会唯名论的区别:

社会唯识派或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其代表人物有:

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社会唯名派,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

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在社会方法论方面,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形成鲜明对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的认识

4、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构成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5、滕尼斯对社会的分类: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

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社团社会的特点:

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社团社会中,家庭及亲属关系的影响力渐渐削弱。

在社团社会,主要社会活动如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活动大多是以正式组织的形式进行的。

社团社会的社会秩序主要不是依靠习俗和惯例来维持,而是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的。

6、文化的特征:

1、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3、文化具有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4、文化具有全括性;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区别: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文化构成要素:

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

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诸多社会行为依赖象征的使用;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7、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

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观众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

是相对初级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强烈。

8、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作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

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继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的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

9、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先赋角色、自获角色、角色冲突的理解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获角色亦称自致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

10.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情境与情境分析:

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情境不同,人们的互动凡是往往不同。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我们可以划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

根据互动的目的,我们可以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拟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11、集合行为的含义及特征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它往往是人们在对于某一广泛关心的事件情况不明,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

谣言传播本身就是一种集合行为,它也是各类集合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合行为中的一个信息渠道。

12、社会群体的含义、特征:

含义:

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特征: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13、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的理解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

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血缘群体是指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里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14、初级群体的提出、含义、特征、作用、发展趋势初级群体的最早提出者:

库利;含义:

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时最初接触到的、由经常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

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作用:

正功能:

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

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弱。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其次,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当代中国都市夜生活的迅速发展,也可以看成是一些人寻求感情发泄与寄托的一种表现,这说明,在传统初级群体衰落的同时,人们也在寻求新的满足感情需要的方式。

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们有必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改进、发展那些为广大人民所必需的和乐于接受的初级群体生活,使整个社会充满互敬、互爱、互助的生活气氛。

15、群体结构: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已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一定的结构模式。

规范、地位、角色、权威及成员间的关系,都是这种结构模式中的要素。

16.家庭的含义:

家庭是个人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的首属群体。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是指以女性和男性婚姻关系为基础,依据一定礼仪、规范和法制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制度或基本单位。

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

家庭是一种法制化的社会制度或单位。

大家庭与小家庭:

根据家庭的结构特征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

又称夫妻家庭,是指以一对夫妻为中心,与未婚亲子女与养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

17.性别差异:

解释性别身份的形成以及基于此身份的社会角色的不同。

18.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19.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指未经组织机构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20.科层制的含义:

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层设科、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它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特征:

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分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的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

优点:

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缺陷:

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

21.单位组织的含义: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指那些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简称为单位。

特征:

1.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即任何单位组织都有自身的专业分工,同时又承担政治和行政管理职能、福利职能等。

2.政治性较强。

3.行政等级性。

4.组织内部资源的非流动性。

5.组织活动的高度计划性。

6.成员对组织的依赖性强。

改革:

单位制的改革是要改变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部分。

单位承担的社会功能外移,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转变。

22.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地域+共同文化+心理认同)

特征:

1.社区十分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

2.社区注重地域的概念。

3.社区中各种关系十分密切。

4.社区的功能较为明确和专门化。

23.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

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社区学派:

社区学派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

24.虚拟社区:

所谓虚拟社区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应而言,指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频繁的社会互动、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特点:

交往的广域性与开放性。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脆弱性。

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准则。

25.社会地位的含义及理解:

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成员通过有关途径(继承、制度分配、社会化、创造性活动等)获得,占据各种社会地位,这些社会地位不仅能使他同其他人相互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相关的权利、义务而规范、制约着他所参与的社会交往过程。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表现在:

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

26.社会分化的含义:

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地位的过程。

特征:

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后果:

1.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总体功效。

2.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

类型:

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

(垂直分化导致了社会分层)

27.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多元分层理论

(三位一体社会分层法)

财富经济标准市场机会、生活机遇阶级

声望地位社会标准受人尊重、具有威望身份群体

权力政治标准支配控制人的能力政党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社会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28.刚性结构: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位相关性。

即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集束状态。

弹性结构: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

即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

29.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根据流动的方向对社会流动所作的区分。

垂直流动:

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社会地位的上下移动,可以分为向上的流动和向下的流动。

水平流动:

在人们同一社会分层位置上的横向变化。

结构性流动:

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非结构性流动:

因个人的原因而造成的地位的变化。

30.社会变迁的动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因而使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收到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社会变迁,还有收到种族特征、民族特征和各个国家、民族历史传统的影响。

31.涂尔干的社会团结:

在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是维系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机械团结:

指在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团结。

有机团结:

在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韦伯的社会行动的类型:

1.目标合理的行动,即能够达到目标取得成效的行动。

2.价值合理的行动,即按照自己信奉的价值所进行的行动,不管有无成效。

3.激情的行动,即由于现实的感情冲动和感情状态而引起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活动。

理性化:

资本主义的产生就是合理化运动的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人的行动趋向于理性选择时,整个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也都会走向合理化

吉登斯的现代性:

结构并不决定行动,而是行动的意外结果。

结构只是使行动结构化,行动展现了结构并再生了结构。

3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2.理性化。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化。

7.全球化。

简答

1.简述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的观点并谈谈你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社会唯识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是存在的只是个人。

我们的观点是,社会的本质既不是在整体、也不是在个人之中,而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去寻找。

社会的本质是指规定和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基础和根据。

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什么是社会团结?

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含义。

社会团结:

在社会里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是维系和控制社会成员的力量,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保证。

机械团结:

指在古代或传统社会中的团结。

有机团结:

在现代社会,、具有高度社会分工的社会中的团结形式,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动力,是维持现代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3.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构成要素:

1.象征符号2.价值观念

3.规范体系4.物质文明

关系:

在本质上都具有政治性。

4.什么是集合行为?

作为集合行为的谣言有哪些特点?

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群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谣言可以是凭空捏造的,也可以通过对正确信息的加工、歪曲而成。

特点:

1.简略化,谣言传播时可能使原有信息越来越简短、概括,失掉许多重要成分。

2.片面化,对原有信息断章取义,突出或夸大其中的某些内容。

3.同化,接受着根据自己的信念和态度对原有信息添油加醋,再传播给他人。

4.逻辑化,传播者对原信息的空白处、不合理处加以补充以自圆其说后再往下传

当人们无法获得信息,或对正式传播渠道提供的信息不信任时,谣言就可能非常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