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6363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作者:

日期:

2014-07-26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根据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18日至2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廖小华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就这一内容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和宁化、将乐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市区和两县的相关企业、术翩单位、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有关人员座谈,从不同侧面了解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推进这项工作的有效方法。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能认真贯彻实施科技进步“一法一例”和省委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

(一)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环境得到改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三明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进步奖励的五个文件,各县(市、区)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文件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将乐县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十件要事,每月跟踪落实。

二是增加科技投入。

2012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为2.53亿元,比2011年增加9100万元,增长56.2%;市本级0.34亿元,比2011年增加700万元,增长25.9%。

三是落实科技奖励和优惠政策。

2011年以来,全市共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资金、标准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办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共计1.23亿元。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和机构建设。

2011年,我市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9.82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9.5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96.7%。

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建成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3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

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11年以来,全市企业先后引进各类科研成果765项,开发新产品125个,产值接近100亿元。

组织400多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有27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一是人才保障不断加强。

我市共有各类科技人才28.56万人,其中17人分别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优秀人才行列。

将乐县近年来先后出台五个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文件,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同时努力搭建县内外人才交流平台,引进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常年有200多位流动的高端和急需人才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平台为县域经济服务。

目前,全市共建有13家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工作站、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共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4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5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01.13亿元,占GDP比重8.5%,从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末位上升到第六位。

三是原始创新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市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5件,比2010年增长了7倍。

2011年以来,全市经鉴定的科研成果达5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共6项。

经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方努力,促成了机科院在我市设立海西分院。

四是科技助力农林产业发展。

全市建成科技示范乡镇、重点示范基地、星火龙头企业共101个,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基本建成林业科技交流和推广示范平台,以北京林业大学南方林区(福建三明)综合实践基地为平台,已对接林业科技项目17项,21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

(四)科技体制改革和管理得到加强。

一是加大科技项目管理创新。

科技项目的深化、生成由单一策划向整个产业创新需求项目群转变,通过市县两级递进培育,全市共储备项目200多个,2011年以来,获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立项148项,项目资金近8000万元,特别在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二是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全市已建立1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并已建立7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同时推进机械制造等多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

目前,全市已同4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的合作关系,一批企业与清华大学等18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000多项。

二、主要问题和建议

虽然我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部署,省、市委全会制定的若干意见、实施意见,以及今年将要开展的国家科技进步市、县考核的各项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为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成为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有效提升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调研组在指出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问题一:

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环境还不够优化。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导向机制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科技,经济、科技“两张皮”现象仍较普遍,并且由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没有包含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市对县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仅有5分,占总分130分的3.8%,不足以形成推动各级领导重视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

二是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2011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81%,远低于全省1.26%的平均水平。

据市财政年度决算,2012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53亿元,市本级支出0.34亿元,分别占公共财政决算支出的1.65%和1.25%,市本级未达到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考核1.3%的要求(为一票否决指标)。

并且在科技支出中,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经费极少,2012年市本级安排科技研发经费663万元,为全省4个山区辖区市最低,龙岩市达3050万元。

全市有5个县(区)在30万元以下,最少的仅8万元。

市本级财政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规定,要按照当地常住人口每年每人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财政科普经费,2012年市财政应安排250万元,实际到位117万元,人均仅0.468元。

三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顺,部门职能弱化。

“有独立的科技行政管理机构”为国家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一票否决指标,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科技局都不是政府组成部门,均为副科级单位,其中还有4个县为政府办挂牌机构,一些县科技局仅有2—3人,干部年龄老化,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建议:

一要完善领导重视科技创新的导向机制。

要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财政科技经费、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利产出水平等反映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指标,提高市对县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所占分值,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

二要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应达到公共决算支出的1.3%,科技支出中要大幅提高用于科技研发的比重,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按2015年达2%以上目标逐年增长。

市本级财政科普经费应按每年每人不低于1元的标准拨付到位,确保一般预算科普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地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三要理顺县级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县级科技管理职能,使县(市、区)科技局成为独立的科技行政管理机构,充实加强人员力量,使其能有效履行政府科技管理行政机构的职能。

问题二:

区域创新基础薄弱、整体效能较低。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16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比重不到0.5%(其中40%为三钢投入),远低于1.5%的一般要求。

有建立研发机构的62家,只占企业总数的3.6%,距2015年达到10%以上目标差距较大。

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0.54件,大大低于全省2.08件的平均水平。

二是高新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且质量不高。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9家,仅占全省1550家的2.5%,且没有1家为国家级。

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8.5%,比全省平均水平13.7%低了5.2个百分点,虽然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突破500亿元,但绝大部分都属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类,仅三钢闽光就占产值的46.4%o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层次低,金沙园目前投产的116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1家,仅占9.4%,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仅1家,实现税利1千多万元。

三是农林科技推广能力较为薄弱。

目前全市有11个县(市、区)乡镇农业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和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带来诸如县、乡两级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协调,农技推广工作相当薄弱,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等问题,如宁化全县乡镇农技站编制60个,真正在岗不超过20人,长期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

农林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费严重不足,除保住人员工资外,大部分县、乡基本上没有安排专门的技术推广业务经费。

市农科院作为市属唯一一家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在管理体制上完全按照机关事业单位模式管理,连农业事业单位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员工加班补贴等一些基本费用都不允许发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科研经费等基本为自行解决,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都未能足额预算拨付,而用该院预算外收入来充抵,严重制约了该院的良性发展。

建议:

一要抓紧建立、完善引导促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以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要通过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完善科技担保体系,推进科技保险业发展等政策、资金引导和保障,分散和化解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风险,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要推动三明高新园区建设,提升发展层次。

进一步推动高新园区做好产业规划和发展定位,健全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带动性强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有效提升三明高新园区对三明高新产业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和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三要认真研究理顺农林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加大农林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林技术推广薄弱问题。

要认真研究解决市农科院科研投入和人员经费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制约发展的问题,使市农科院能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问题三:

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制约科技进步的瓶颈未得到根本突破。

一是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引进人才缺乏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诚意,而是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做法,冷了人才的心。

我市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力度不大、机制不活,能让各类人才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平台较少,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的保障不配套等原因造成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

对如何进一步发挥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人才聚集平台的作用研究不够,扶持较少。

二是对现有的本地人才重视不够。

现有企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退休的高级人才中一些长期反映的职称评聘、生活待遇、培训进修、续聘留用等现实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很好解决,挫伤了这些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现有人才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由于宣传、督查不力,现行国家、省、市的人才政策很多企业、单位和科技人员本人不知晓,在很多地方被打了折扣甚至不落实兑现,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

建议:

一要健全、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机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原则,放活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要在全市范围宣传学习将乐县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作法。

二要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