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0578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docx

四年级第08讲人教一张照片触目惊心教师版

第八讲

1、回顾了解到的战争情景,把学生引入战火纷飞的年代。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

3、指导学生对对小孩的命运展开想象。

 

快乐热身:

写出下列与战争有关的词语。

zhījǐzhībǐbǎizhànbǎishènɡyùnchóuwéiwòjuéshènɡqiānlǐ

()()()()

chūqíbúyìɡōnɡqíbúbèiwéiwèijiùzhàoshēnɡdōnɡjīxī

()()()()

sìmiànchǔɡēfùbèishòudícǎomùjiēbīnɡfēnɡshēnɡhèlì

()()()()

bīnɡɡuìshénsùtūránxíjīshénchūɡuǐmòsuǒxiànɡwúdí

()()()()

【答案解析】: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围魏救赵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腹背受敌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突然袭击神出鬼没所向无敌

读读记记

攻其不备 (gōngqíbùbèi) 

解释:

其:

代词,指敌人。

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处:

《孙子·计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示例:

素知此处庶民都是正人君子,所以不肯~,暗下毒手取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 

兵贵神速 (bīngguìshénsù)

解释:

神速:

特别迅速。

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出处:

《孙子·九地》:

“兵之情主速。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

……嘉言曰:

‘兵贵神速。

’” 

示例:

~,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返。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 

草木皆兵 (cǎomùjiēbīng) 

解释: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

’怃然有惧色。

” 

示例:

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所向无敌 (suǒxiàngwúdí) 

解释:

敌:

抵挡。

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

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心书》: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士风劲勇,所向无敌。

” 

示例:

我自起兵以来,~。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五回 

声东击西 (shēngdōngjīxī) 

解释:

声:

声张。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

“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

“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示例:

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围魏救赵 (wéiwèijiù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

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知己知彼 (zhījǐzhībǐ) 

解释: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孙子·谋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示例:

对付敌人,一定要~,才能百战百胜。

★曲波《林海雪原》十一 

百战百胜 (bǎizhànbǎishèng)

解释:

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出处:

《孙子·谋攻》: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 

示例: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轻用其锋。

★宋·苏轼《留侯论》

出其不意 (chūqíbùyì) 

解释:

其:

代词,对方;不意:

没有料到。

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处:

《孙子·计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示例:

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此时调兵围住,~,方无走失。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突然袭击 (tūránxíjī) 

解释:

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出处:

胡雪《惊人相似的一幕》:

“使用的战术差不多,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 

示例:

对同志不能搞~。

 

神出鬼没 (shénchūguǐmò) 

解释:

出:

出现;没:

消失。

象神鬼那样出没无常。

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

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

“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 

示例:

抗日游击队~,打得日本鬼子魂飞魄散。

 

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解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

示例:

在这~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1. 整体看图明图意

看图作文就是要求我们将观察到的图面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记述下来。

对于描绘事件的图画,重要的是将图上画的是什么事看明白。

首先要逐幅图观察:

图上有什么人?

他们都在做什么?

其次观察图上衬托人物的背景是什么,推测事件发生的环境。

最后联系起来思考图画表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这样就能知道这几幅画在描绘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了。

2. 按序观察定内容

那么,面对几幅描绘事件的连环画,我们按什么顺序来写?

选择哪些内容来写呢?

第一,确定观察顺序。

面对几幅描写事件的连环画,一般的观察顺序有:

我们可以按照从人到景,或从景到人的顺序观察一下每幅图上都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

联系起来想一想,几幅图画的是一件什么事,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其次,观察图上还有哪些景或物。

由此可以推断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环境。

第二,掌握观察方法。

对画面上人物的观察,一般有这样的观察方法:

对单一的人物要从衣着、外貌几个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

根据人物的穿戴和身材,想一想人物的身份,年龄和职业;细看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细看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此时在想什么。

对于多个人物,除了按照单一人物的方法观察外,要注意先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

然后看其他人物在干什么,他与主要人物的关系或相对位置。

他们与主要人物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观察才有序,写出的内容才不至于杂乱。

第三,串联单幅图。

对于描绘事件的多幅图,还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串联的方法是注重观察在本幅图中前一幅中没有出现的新事物,如出现了哪些新的人物,地点有什么变化等。

即使是相同的画面,也要特别注意画面的细微变化,如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天气的变化等。

从而利用合理的推测了解事情的发展变化。

逐幅看完后,再连贯起来重看一遍,使画面上事物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和结果,在自己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这篇看图写事作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的顺序就有了。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几幅描绘事件的图画,我们写作时要根据事件突出重点,注意详略,不要每幅图都详细描写。

3. 展开想象、联想写生动

只是细致地将一幅幅画面上的内容连贯写下来,将一件事情按顺序记述下来才刚刚达到了看图作文要求的第一步。

如何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故事的情节更感人,才是将这篇作文写好的关键。

怎样做才能将一件事写得生动、感人呢?

概括地说,就是将自己对画面上事件的观察运用想象进行人物动态的描写。

即,根据画面上人物的神态、动作,推想他是怎样做的,当时会说些什么?

说话时的神态如何?

利用推理的方法,将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与结果衔接起来。

举例来说:

托乒乓球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托乒乓球。

规则是用乒乓球拍托着乒乓球绕教室一圈,而且不能让球掉下来。

谁用的时间最短,谁就为者。

今年暑假时,爸爸、妈妈给我报了一个乒乓球训练班。

在训练班上,教练教过我们托乒乓球,我想我一定能托好。

开始做游戏了,老师请几个同学上去托,可能是胆怯吧,他们都不愿意上去托,于是我说:

“我来试试吧。

”我第一个上去托。

我一只手拿着球拍,另一只手把球放在球拍中间。

只听老师一声:

“开始!

”我就小心翼翼地托着乒乓球向前走,眼睛盯着球,心情很紧张。

在拐弯的时候,球拍一斜,球从拍子的中间滚到了边缘。

一些同学紧张的尖叫起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我听见了同学们为我加油,鼓励我取得好成绩。

我感到更加有自信了,我把球拍稍稍地往另一侧一沉,乒乓球又回到球拍的中间。

我又托着乒乓球继续向终点走去,球自始至终都没有落到地上,最后我终于用了三十秒的时间走完了全程。

顿时我舒了一口气,同学们也啧啧称赞 ,欢呼雀跃起来。

[简评]:

这篇看图作文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最主要的是根据图画内容进行的想象很巧妙,故事的构思生动、合理:

比赛托球、自己原来学过的设想,托球时发生的意外等,这些描写使故事的情节丝丝入扣。

在描写托球的过程时,作者特别描述了自己的紧张,采取的措施。

这些内容图上都没有加以表现,是作者根据生活经验加以发挥的。

而且,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使得这篇文章仿佛是小作者亲历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小结:

对于写以人物事件为主的看图作文,我们在弄清图意的基础上,要逐幅图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细致观察,结合想象、推测出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人物的表现写具体,文章就会生动、引人。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老师这里给你提供一篇例文供欣赏阅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图一:

花坛边上,几个小朋友在踩玩浇花草的水管。

水从皮管子里喷泉般涌出。

图二:

一个小学生正在一个水井里关水龙头总阀。

水管子里不流水了。

节 约 用 水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我见小刚和小明正在楼下玩球,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

玩得正高兴时,我们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哗哗”的流水声。

 原来是园林工人叔叔浇树的水管子破了,跑水了。

一股股清亮亮的水顺着马路往前淌。

正在这时,来了两个四五岁的孩子, 他们一边在水管子上面跳, 一边用小木棍往破洞上捅。

水越流越多,小刚一边跑过去阻止他们玩水,一边用手堵。

 可是水不但没有堵住, 反而从小刚的指头缝里喷了出来, 溅得他满脸都是水。

我们哈哈大笑,他却冲着我们发火:

“ 快去关开关!

 ”

    我们不敢再嬉笑,就顺着水管子找阀门。

一直往前走, 终于在几十米开外的路旁发现了一口半人深的窨井, 水管子就接在这里的水龙头上。

我低下头, 往里一看, 一股发霉的味扑面而来, 井下又湿又脏, 地上还长着一层绿绿的苔藓。

我们不由自主地往后一退。

可是, 小刚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珠,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

他还没有站稳, 就被青苔滑了一个趔趄,衣服蹭到井壁上,弄得满身都是泥。

小刚根本不顾这些, 一心想把水阀门关上。

小刚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去扳动那个大开关,  可是那个开关纹丝不动。

忽然小明发现井旁的地上有一把大扳子, 就赶快告诉了小刚。

小刚拿起大扳子, 卡在开关上, 用力一拧, 开关终于松动了。

 接着, 他又用双手一下一下地向逆时针的方向转, 流水声渐渐小了, 最后水龙头被关上了。

正在此时, 园林工人叔叔发现水管跑水了, 也赶了过来,没想到小刚已经把它关上了。

叔叔一把把小刚从井里拉了上来, 说:

 “小家伙,你真能干!

 ”小刚嘿嘿一笑说:

 “叔叔, 这不算什么。

我们大家都知道节约用水嘛!

 ”

[简评]:

在这篇看图作文中,小作者首先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让人产生了亲身经历的真实感。

其次,对主要人物“小刚”的动作描写细致,如:

“跑、堵、滑、拧”等。

仅仅两幅图,小作者能运用合理的推理、想象,将关水阀的过程拓展为“堵——找——滑——扳——拧”几个联系的情节,使得写出来的故事完整、情节引人。

同时增加“我”对这件事的做法,与他形成对比,使故事更生动。

下面再以《追鸡摸蛋》为例,谈谈连图作文的写法。

                            追鸡摸蛋

星期天的中午,我想到同学家去复习功课,刚走出门,就看见王大娘在追鸡。

她一边追一边说:

“真气死我了,这母鸡成天丢蛋。

”我急忙说:

“大娘,您的鸡下蛋吗?

”大娘停下脚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

“孩子,这些日子来,明明早晨摸着鸡屁股里有蛋,可一到中午,就不知它跑哪儿去了。

回来再摸摸就没蛋了,你说它气人不气人。

”我听了大娘的话,低着头认真地思索了一下,忽然想起一条妙计,便告诉大娘说:

“大娘,咱甭追了,在后边悄悄地跟着它,它到哪,说明以前丢的蛋就下在哪儿。

”大娘听了高兴地说:

“嗯,好主意!

好一个聪明的孩子。

”我听了大娘对我的夸奖,心里也很高兴。

于是,我和大娘悄悄地跟在鸡后边,只见母鸡踱着四方步,慢腾腾地走着,两只眼睛机灵地四下张望,可能是在看有没有人注视它。

我忙拉住大娘蹲下,躲到草堆后边,偷偷地观察它。

这时母鸡“咕咕”、“咕咕”地叫着,走到大草堆边突然停下来,伸长了脖子,抬起头,瞪着圆溜溜的小眼睛望着草堆顶,闷声闷气地叫了起来。

我向草堆上一望,噢,怪不得它眼盯着上面呢,原来上面有一只大花猫和一只大黑猫在打架呢!

嗐,真能捣乱!

”我自言自语地说,“有了,把它们打跑得了。

”于是我就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向两只猫扔去,猫被吓跑了,母鸡安静下来。

只见它向四周巡视一遍,纵身跳上了草堆的最低层,然后一步一滑地向上登。

母鸡爬到草堆中间停了下来。

我仔细一看,噢,原来那里有个小黑洞,洞口放着许多玉米叶,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不用问,母鸡就在这洞里下蛋。

果然母鸡进了窝,在里面转了不知几个圈就蹲下了。

我在心里不禁赞叹:

“好一个机灵鬼啊!

竟能安一个这样秘密的蛋窝。

在看到母鸡进窝下蛋了,便告诉大娘好好看着,我就跑回家搬了一条凳子来,大娘问:

“你这是干什么?

”我说:

“您看,那太高了,我好登着去摸蛋啊!

”大娘满意地笑了,过了一会儿,母鸡探出头来望了望,然后跳出洞外,“咯嗒、咯嗒”叫了几声就回大娘家了。

我急忙跑过去,登着凳子去摸鸡蛋。

我把手伸进洞去,惊喜地喊了起来:

“啊!

这么多!

这么多!

还有个热乎的呢。

”我把鸡蛋一个个摸给了大娘,大娘用袄襟兜着鸡蛋,最后数了数一共11个。

大娘高兴得两只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不知说啥是好。

我看到大娘笑得那样甜,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这篇《追鸡摸蛋》是根据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四幅组图写成的记叙文。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记叙“我”帮助王大娘追鸡摸蛋的经过。

第一段,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了王大娘由生气到高兴的情绪,写出了“我”的聪明和热情。

第二段,有三处写了母鸡的形态:

“踱着四方步,慢腾腾地走着,两只眼睛机灵地四下张望”;“伸长脖子抬起头,瞪着圆溜溜的小眼睛望着草堆顶,闷声闷气地叫了起来”;“母鸡安静下来,只见它向四周巡视一遍,纵身跳上了草堆的最低层,然后一步一滑地向上登”,这些带有儿童情绪、富有儿童心理色彩的描写,使母鸡的形象更生动、有趣。

第三段,巧妙地交代了图中凳子的由来及用途,这个“道具”可以看出小作者用心之细。

第四段,只有一句话,表达“我”的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纯真、热情;这句话的设计也是文章结构的需要,有了它,文章结尾自然,结构也完整。

综上所述,看图作文要写具体,首先要认真看图,经过合理想象,然后对图中的内容有重点地加以细致描绘,使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趣。

 

习作指导:

一张旧照片

 第一环节:

提炼主题

1、思考:

造成这一幕惨剧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

2、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进行选材。

可以写什么?

(人物、场景、事件)

第二环节:

塑造三维人物

1、时间维度看人物:

观察照片,采用“瞻前顾后”的办法,想象这个孩子的过去—现在—将来会怎样?

2、空间维度看人物:

由这个孩子你会想到当时哪些人?

(父母、朋友、教师、医生、军人……)还会想到现代那些人?

(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国家的人)

3、情感维度来想象:

战争中的人有哪些喜-怒-哀-乐-忧。

和平中的人呢?

实现目标:

写一写战争与和平年代的人,他们的过去—现在—将来,他们的喜-怒-哀-乐-忧。

第三环节:

建造三维场景

1、时间维度看场景:

火车站过去——现在——将来的情景。

2、空间维度看场景:

由这片废墟你还想到什么?

(战争中的公园、学校、医院、公寓)还能想到什么?

(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不同场景)

3、情感维度看场景:

你能代表这些场景对战争与和平说些什么吗?

实现目标:

选取战争与和平年代的一副场景,说说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表达它的心愿。

第四环节:

整合三维事件

1、时间维度看事件:

发生、经过、结果

2、空间维度看事件:

在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境下家事、国事、天下事

3、情感维度看事件:

人们对这些事的反应和看法,你是什么态度?

实现目标:

选取战争与和平年代的一件事,说说它的发生—经过—结果,人们对这些事的反应和看法,你是什么态度。

范文赏析:

一张旧照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

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

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里啕大哭呢?

他的爸爸妈妈呢?

一个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也许,爸爸妈妈正要带他乘火车外出逃难,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

没想到,还没登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就已经狰狞着投下了罪恶的炸弹。

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后帮助他的。

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

 可是,我又想到,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

一定还有很多可怜的孩子,他们在日本鬼子无情的炮火中失去了亲人,又得不到帮助。

那些孩子很可能还没长大就死了,因为没人给他饭吃。

还有的孩子也许能活下来,但是如果没人管他,他们很可能会变成小偷。

因为没人给他钱,让他生存,更没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想到这些,我真恨日本侵略者。

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

他们让多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

我看着这幅照片,想着想着,觉得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孩子幸福多了。

我很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

那些孩子就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孩子的话:

看到关于这张旧照片的说明,我明白了这是70年前日本人侵略我国时造成苦难的见证。

一开始我想,那个记者为什么还有心情拍照片,而不是赶紧跑过去抱起那个小男孩儿呢?

妈妈说,他拍完照肯定会去救助小男孩儿的。

我就又想到,那些没被发现的小孩子呢?

……所以,我的作文就这么写了。

 

家长的话:

这篇文章虽然是看图作文,但更多的是留给孩子的想象空间,所以,重点在于帮助孩子就照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想象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中大哭,他将来的命运又如何。

对于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孩子似乎很难领会……

 

老师的话:

简介照片内容之后,小作者先描述了照片中的背景,然后写到痛哭的小男孩儿,由此展开想象。

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善良的心不仅想到了照片中的小孩儿会被记者救助,而还有其他更多的孩子会遭遇不幸……考虑得非常周全。

最后,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表达了自己痛恨战争、热爱和平的真情实感。

 

本次习作所在的第四单元学习要点之一就是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园地中安排了针对这张旧照片的习作,正是给了孩子们一个释放情感的机会。

审视这张旧照片,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并回顾本单元积累的描写战争场景的词汇,选择恰当的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准确描绘照片所表现的内容。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问话(“小男孩儿怎么会来到火车站?

”“他为什么是一个人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他的爸爸妈妈呢?

”“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

”……)帮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其辨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把口头表述内容落实在书面上。

 

男孩和回音

一个男孩去牧放奶牛,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

他和奶牛登上一座高山,一道山谷展现在他面前,茂密的云杉树林尽收眼底。

树林里能发出动听的回音,无论何处都不会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男孩对此却一无所知。

 

男孩开始吹奏芦笛,一边在为他的牲口寻找可口鲜嫩的草料。

牧歌悠悠,十分悦耳;不料从远处传来一片回声。

可是男孩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朝四处张望,却不见一个人影,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

“那儿谁在吹芦笛?

”。

  

“那儿谁在吹芦笛——?

”只听见有人也在问。

可是男孩不知道,这究竟是谁在说话。

“你是谁?

”他又喊道。

  

“你是谁——?

”那边又喊道。

他觉得这声音十分耳熟;他不由得暗暗高兴:

现在可以同一个兄弟说话聊天啦。

“上我这儿来!

”他喊道。

  

“上我这儿来——!

”回声说。

  

“我不能!

’’他说。

  

“我不能——!

”那边也说。

  

就这样,你来他往,一句连一句,持续了大约有一刻钟。

这时候,我们这位小男孩,以为那个陌生朋友在捉弄他,于是他开始骂对方,对方也开始骂他,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所有这些话语在树林上空回响。

小男孩血气方刚,妙语如珠,还骂对方是蠢驴。

所有这些清词丽句在四处山谷里一清二楚地回荡缭绕。

  

这时候,一个采药老人恰好从那儿路过,他侧耳细听这叫骂声。

“孩子!

”许久他才问道,“你干吗如此喊叫?

这儿又没人招惹你。

”  

“唉!

”男孩说,“请告诉我,你认识那个男孩吗?

他为什么在那边森林里骂我?

简直把我当成了傻瓜,不停地朝我叫。

他这样骂我,可我又没有得罪他;现在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恨不得教训教训他。

但愿他会来这里;如果他同我一般大,我非揍他几个耳刮子不可!

”  

“别这样,孩子!

”采药老人说,“我听得一清二楚,这场争端是你先挑起的。

谩骂别人的人,别人也同样回敬他,那么他就得自食其果!

”  

 

观察图片《一张旧照片》,完成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