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73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docx

政治经济学课本23843284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关及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阶段上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要相互结成的一定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要素是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

“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们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经济规律:

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一点是与自然规律相同的;

自然规律,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或是生物的等,都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的存在。

经济规律,是人们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即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运动的规律,虽然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但它具有客观性。

(2)经济关系具有客观性,但不代表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

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

从社会属性来看,商品又可以被它的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的商品相交换

3、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

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4、商品就是二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具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另有些东西虽然是劳动商品,但未形成使用价值,也不能形成商品;还有些东西,既是劳动产品,又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的,也不是商品。

对立性:

一切商品对于购买者,才具有实用价值;对于生产者,拒不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能既占有价值,又占有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这种臭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重点)

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3)贮藏职能(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通货膨胀: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

∙通货紧缩:

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的情况;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它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社会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刺激商品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黄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3、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

决定性条件:

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生产者所有

第三章市场经济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商品流通的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W—G—W)

2、资本流通的公式:

货币——商品——货币(G—W—G)

3、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G—W—G’(G’=G+三角形G)

4、资本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即实现了价值的增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流通过程中所出现的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2)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意外,不占有生产资料。

6、剩余价值:

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就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门资本

可变资本:

就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剩余价值与可变价值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其公式是: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9、绝对剩余价值:

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0、相对剩余价值: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11、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12、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1、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重点)

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资本中去,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2、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多少

4、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用c:

v来表示。

5、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6、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形式: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

(1)资本积累:

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有两个特征:

∙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累,要受到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

∙社会资本分散在单个资本家手中,资本家的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累就越分散。

(2)资本集中:

就是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与资本积累的不同点:

∙它不是各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而增大,而是现有资本组合的结果;

∙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第五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机社会资本再生长

1、产业资本:

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产业资本在它的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与这个三个阶段相联系,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

此时,货币在这个阶段上已经不是一般的货币,而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即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A

G—W—Pm(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就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所以,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个阶段为生产阶段。

这个新的商品是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商品,从而形成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即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A

W……..P……W’(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

P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为收买阶段。

用公式表示为:

W’—G’(G’表示已经增殖了的货币资本)

3、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了三种职能方式,使价值获得了增殖,最后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两大条件:

(1)并存性:

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2)继起性:

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

5、资本的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6、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7、生产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选择题)

(1)固定资本:

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流动资本:

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反比)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剩余价值量的数量(正比)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9、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见书本p122)(记公式)

Ⅰ(c+v)=Ⅱ(c)

Ⅰ(c+v+m)=Ⅰc+Ⅱc

Ⅰ(c+v+m)=Ⅰ(v+m)+Ⅱ(v+m)

1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见p123)(记公式)

Ⅰ(c+v)>Ⅱ(c)

Ⅱ(c+m+m/x)>Ⅰ(v+m/x)

1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见p123—126)(记公式)

Ⅰ(v+△v+m/x)>Ⅱ(c+△c)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第七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利润:

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等于生产成本加利润。

商品价值的转化公式就由W=c+v+m转化为W=k+p(k代表生产成本,p代表利润)

3、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即P’=m/C(P’代表利润大写C代表预付总资本)

4、影响剩余价值的因素有:

(1)剩余价值率

(2)资本的有机构成

(3)不变资本的节约

(4)资本的周转速度

5、利润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重点):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的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有各种不同的生产部门,他们的生产类别、产品性质、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工艺流程等各不同,因而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也存在着差异。

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是影响利润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不同,其利润率也就不相同,从而获得不等量的利润。

(2)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相互之间为了获得较高利润而展开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围绕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

6、平均利润率:

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7、商业资本:

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分离出来以后,就形成了商品资本。

8、商品利润:

商品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9、借贷资本:

就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10、利息:

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转化形式,来源是剩余价值。

11、股份公司:

就是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12、股份资本:

以发行股份的方式,集中很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

13、股票:

实习那个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14、股息:

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15、股票价格:

是股息的资本化,即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

16、地租:

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一种收入。

17、资本主义地租:

就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向缴纳的地租,他是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所构成。

18、极差地租:

含义:

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产生条件:

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

产生原因: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19、绝对地租:

含义:

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因而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

原因:

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20、土地价格:

资本化的地租

公式:

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例如,某块土地一年能收地租2000元,当年银行存款利息率为4%。

如果通过银行存款要想在一年内获得2000元利息,则需要存入银行50000元货币资本。

因此,这块土地的价格就是50000.按照土地价格的公式计算则是:

土地价格=2000/4%=50000元

21、国民收入:

从实物形态来看,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减去同期内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看,它等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减去同期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等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1、垄断

含义:

十八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形成:

是从生产集中产生的

2、垄断利润:

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获取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3、垄断价格:

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垄断利润的市场价格。

4、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的作用的变化,使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资本与业务上的相互渗透,银行购买工商企业的的股票或直接开办新企业,工商企业则购买银行的购票或开办新银行。

二,人事上的结合,双方互派人员充当对方的各种领导职务,一身而二任。

5、金融资本:

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

6、列宁指出:

“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1)由于国内已经建起了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从而使垄断资本积累的大量货币资本开始“过剩“。

(2)、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地干活主义国家不得不加速输出资本,以保证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来源。

(3)、随着生产国际化额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在国际间的国际分工

进一步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也发生和发展起来。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他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相互融合的结果。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稳定地发展,是由于下列因素促成的:

(简答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2)、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空前加深了。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总大道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

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是人们在财产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关系。

3.所有制结构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重要作用:

(1)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它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质的建设。

(3)它有有助于扩大劳动就业,缓解整个社会的应业压力;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4)它有利于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吸引外资和国外先进科技及管理,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方面资源等方面,都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

(5)它有利于我国面向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及相应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4.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有经济,有其历史的何现实的客观必然性的。

(1)从历史上看,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消灭和改造了各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才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从现实来看,一方面,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要求。

另一方面,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

5.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和结构?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比寻湛支配地位。

(2)我国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在全国范围内切实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并通过深化改革使国有经济自身的竞争力和对经济运行全局的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国有经济成分在某些地方、部门和领域中的适当收缩,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动摇或剥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6.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有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其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私有制经济形式。

(简称个体经济)

7.私营经济是一种生产资料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劳动和剥削管辖的私有制经济成分。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想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

(1)在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目标上,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官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3)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和公平相结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4)在宏观调控生,社会主语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于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2.经济体制是指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集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使用一定数量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资金进行生产和经营,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基本经济单位。

2.现代企业制定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3.有限责任公司,是有2个以上、0个一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的。

4.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人发起设立的方式和发起人募集设立的方式。

5.法人治理结构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零星和监事会所组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1.GNP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GNP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凭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在此国内支付给外国居民瓶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GDP则是将本国国土方位内所有的本国和外国居民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所获得的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时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方位内的分配。

4.按劳分配本质上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或集体提供了自己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本人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领取等量的消费品。

5.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制定的,只旨在对社会成员因生病。

生育、年老或暂时谋生机会而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提供必要社会帮助的各种制度规定的总称。

6.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保障项目: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法力、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

7.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别,实现社会公平。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火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谋求和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和目前利益,而且要保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战略。

(1)人口对策

(2)资源对策

(3)环境对策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在生产要素的质量、结构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集约式经济发展,着重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第一,在需求结构上   第二,在产业结构上   第三,在要素投入上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调控

1.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监管、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

3.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

(1)政府所具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4.社会总供给,在实物形式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想社会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社会总需求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即以有货币支付能力为前提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在实物上表现为社会购买力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总量。

5.党的十六大报告支出:

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7.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红果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

9.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1)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

(2)法律手段

(3)计划手段

(4)行政手段

10.财政政策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

第十八章  垄断资本全面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