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说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9092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花荡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芦花荡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芦花荡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芦花荡 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芦花荡 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芦花荡 说课稿.docx

《芦花荡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花荡 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芦花荡 说课稿.docx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

一、说教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活跃在芦花荡里的对敌斗争的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编者精选此文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拼搏奉献的精神。

作者创作此文意在记录战争岁月里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付出的艰辛,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和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因此在教学意图的设计上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的性格,把握英雄人物的品质。

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故事的细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意蕴;教学难点应放在体会人物性格和景物特征上.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该文小说的体裁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知老英雄形象,品味作品诗意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梳理思路,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品评老英雄的豪爽性格和豪迈壮举,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

三、说教学方法

1.直观展示法:

展示芦花荡优美的景色,意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设疑理路法:

通过设计问题,如文章的人物、具体环境和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整体上把握课文。

3.点拨法:

给予学生阅读指导,意在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认真思考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品读涵泳法:

品读人物及景物描写,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审美感悟能力。

四、说课时安排

由于本文是写人独特,叙事复杂、思想深刻的小说,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景物美,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辅以导入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

这里水道纵横,这里芦苇万顷,这里淀水浩淼,这里风光旖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的美丽画面能够让学生眼前一亮,引起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字词的积累仍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因此,在阅读课文之前,我将用幻灯片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进行认读学习。

2.老师通过设问"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故事发生在何时、于何地、是何人、有何事?

另外要学生注意

(2)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说明:

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

同时,复述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

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读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辅以必要的方法性指导,有利于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三)设疑理路

1.老师设问:

这个故事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2.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是怎样的?

3.经历的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

人物形象:

老头子、大菱、二菱

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的(芦花荡)

故事情节:

护送――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通过对故事进行梳理,让学生把握住了小说三要素,理清文章发展脉络,并以此为纲,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四)品评人物

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句。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头子,你认为老头子是怎样的形象?

谈谈你对老英雄形象特征的认识.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

3.老英雄形象特征:

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认真负责、坚守承诺的品质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

过于自信自尊(核心)

4..对于文中:

“过于自信与自尊”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先让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应老头子这一特征的语句和地方。

明确:

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菱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石有关系的。

二菱洗脸,大菱还警惕一些,老头子三次的“不怕”不能不说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大意的表现。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而他的功与过皆源于此。

(四)合作探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体现的?

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对于学生的答案,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三条:

1.革命英雄主义

孙犁笔下的《芦花荡》,叙述了一场“英雄的行为”,老头子年近六十,却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寄寓其中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

2.古朴纯真的人情美:

听着受伤的大女孩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的话语,老头子伤心到极点,内疚到极点,发誓要为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还。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老头子是如此深情,作者将老头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展现了古朴纯真的人情美。

3.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老头子在严密封锁的苇塘出入自由,他的自信乐观体现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同时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也不仅仅是这一个英雄,我们还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同时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象在苇塘里的坚持抗战的英勇队伍。

从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通过合作探究,意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读语段即兴演讲: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

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

请同学们揣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拓展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体会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同时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作业布置

1、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你感兴趣的抗日战争小故事,写下你的感悟,字数200字左右。

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并巩固课堂上提到的叙事要素,提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

2、课下再读课文,把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勾画出来。

第二题意在让学生课下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为下节课介绍环境描写做好预习。

(六)说板书

板书上

我主要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本文的故事情节:

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到大菱受伤,最后是老头子报仇

另一个是老头子的性格,自信与自尊,这也是始终贯穿于文章的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这样板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又抓住人物性格的最主要方面,便于理解课文。

芦花荡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制定、方法设计、过程规划、板书设计这五个环节,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首先,是我的教材分析环节: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叙事性作品,编者编撰此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作者创作此文意图在于歌颂老头子的爱国精神,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分析完教材,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目标制定:

1、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感知人物形象,品味诗化语言;

2、习本文的写作技巧,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老头子的爱国精神,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鉴于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单击:

1、由于本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

我将教学重点安排在握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上。

单击:

2结合八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我将教学难点安排在是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品味诗化语言上。

依据:

这样设计,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养成。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灵活的方法,这就是我的第三个环节:

二、方法设计环节

教法:

1、直观展示法:

展示关于芦花荡和白洋淀的一些画面,化抽象文字为生动感官。

2、质疑法:

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依据: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作用,以教师为主导。

但学生不能被动的听,被动的回答问题。

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言语实践。

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学法:

1、合作探究法: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小主持人主持着进行,交流探讨,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此方法好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课堂还原给学生。

)。

2、品读法:

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进行品读,品味语言的美。

(合理的教学安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这一环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教学过程的规划)

四、教学规划:

由于本文语言优美,情节复杂,因此,我将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技巧,品味诗化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设计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点拨升华、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六个阶段,来完成我的教学过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一)、激趣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电影(小兵张嘎的片段视频):

同学们:

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呢?

这美丽的白洋淀不仅出小英雄,也有老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英雄的故事:

《芦花荡》。

(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文本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是整体感知)

(二)、整体感知:

结识新朋友:

语文教学中,生字词是最基础的,一定要抓实。

因此,我带着让学生去结识新朋友。

在此,找2名同学进行认读,同时师生及时纠正,最后出示答案。

(夯实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

问题如下:

1、文中的人物都有谁?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人物:

老头子大菱二菱

故事:

讲了一位老头子痛击鬼子,智讨血债的故事。

2、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哪些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品质?

老当益壮、爱国抗日a、老头子年近六十,但仍活跃在敌人的封锁线上,运送粮草,里外交通

自尊自信粗心大意b、由于他的过于自信,导致粗心大意,在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菱受了伤。

勇双全、坚守承诺、他答应小女孩为她报仇,最后老头子运用自己智慧巧妙的痛击鬼子,体现了这一点。

c、智讨鬼子(在初步理解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接下来引导学生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三)、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小主持人主持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可以各抒己见。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答案。

)(估计学生主要会集中提出这两个问题)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这句话如何理解?

学生的答案可能是:

这是老头子的性格核心特征,而他的功与过皆源于此。

一方面,说明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他对苇塘的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由于过于自信,导致粗心大意,在护送女孩的时候意外受伤。

——二菱洗脸时,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课件一个一个试:

标点。

在这里,多面、立体的展现了老头子的形象,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样一个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展现在读着眼前。

出示板书!

自尊自信!

2、小说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1)反衬法:

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头子发誓为她报仇,小女孩却怀疑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但后来,老英雄巧妙地痛击敌人,证实了他的机智勇敢、自信、不同凡响的传奇色彩。

(2)反差对比:

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艄公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又不带一支枪。

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

(c)映衬法在叙述复仇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

最后,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是老英雄是设好了圈套让鬼子钻。

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却置十几个鬼子于死地,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依据:

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文中,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之后,究竟想表达什么?

接着,进入点拨升华)

(四)、点拨升华:

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曲折的小故事,意在歌颂什么?

答:

文章中刻画了,一个散发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普通的老头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无名无姓的爱国英雄,但更是千千万万个英雄根据地军民的典型代表,意在歌颂根据地人民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

依据:

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对文本有了深入的学习之后,接着,我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

(五)拓展延伸:

文中末尾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苇塘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行为。

小女孩在暗处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此时此刻,你认为小女孩会想什么呢?

请同学们,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

依据:

此环节这样设计,意在通过小女孩的眼光,来深入感知老英雄的美好的精神品质。

(学习完了本文之后,要有一个作业巩固联系。

这就是我的最后一个阶段:

(六)、作业布置:

阅读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美。

(为下节课学习景物描写作用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我将通过概括故事情节,来理清文章发展脉络。

《芦花荡》说课稿

龙琳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

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

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

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

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

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

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

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

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

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

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

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

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

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

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

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

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

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这就是白洋淀。

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

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

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

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老师总结:

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

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

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

(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

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芦花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

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

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

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

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