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521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芦花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芦花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芦花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芦花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芦花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芦花荡.docx

《芦花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芦花荡.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芦花荡.docx

芦花荡

《芦花荡》课后练习题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苇塘()撒网()悠闲()疟子()

  寒噤()仄歪()飒飒()泅水()

  2.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⑵.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⑶.老头子站起来,拾起蒿。

撑了一下。

那小船转弯末角钻人了苇塘的深处。

()

  ⑷.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惶失措,船却走不动。

()

  3.仿写下列句子

  例1.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

  例2.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例3: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

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1.你知道以上选文出自哪篇文章吗?

作者是谁?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怎样理解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

  4.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5.请举例说明选文中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6.选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老头子的性格特点,请找出来。

  7.请试着分析选文写作上的特色。

(说出一点即可)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生一课

  一次,我为培训中心代课,只来了四个学生,我认认真真地上了两个半小时。

回家天黑路滑,跌了一身泥。

事后,有个朋友好心地劝我:

干嘛要这样认真,出两个思考题糊弄一下不就行了?

我说:

“我不能辜负那四位顶着风雨来上课的学生。

”他似乎不理解。

其实,我还有段心事没有说出来。

  在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周末下午,有堂选修辅导课。

教师是从另一所大学请来的。

当时开学不久,再加上是周末,学校组织了好几个活动,班里的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谁也没心思去上什么课了。

我正准备参加一场年级足球赛,成天忙着在球场上训练,当然也不准备去听课,尤其是这种辅导课。

  跑到球场,才发现没带足球鞋,只好又转身回教室。

我一头冲进教室,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停住了:

教室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位埋头擦汗的白发老人坐在前排。

我不觉一愣,才想起今天下午有课。

不知为什么,心里有些紧张,便把脚步放轻放慢向座位走去。

“来上课的?

  一个沉着的声音在教室前排响起,我感到有一种深邃的目光在望着自己。

我没敢吭声,坐在座位上套好足球鞋,就在我刚想站起来的时候,他突然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对我说:

“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凳子上。

他走上讲台,背影有些苍老,但脚步却很坚定。

我看见他打开厚厚的一叠教案,然后转身,一丝不苟地写下一行板书。

他的声音依然沉着,而且洪亮,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一种震撼人心的回声。

我悄悄地把那双足球鞋脱了,又悄悄地拿出课本,仔细地放好,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去捕捉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

  后来有很多球场上的同学都回来了,和我一样,端坐在课桌前,听这白发的老人给我们上课。

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在操场上等我,老不见人,便来找我,却在窗外看到教室里的情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后门悄悄溜进了教室。

这堂课过得真快,我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慢点,好让更多的同学来听他的课,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片心。

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向我点了点头,夹起讲义走出教室,望着他的白发和微驼的背,我的眼睛有点湿。

  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里。

真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辜负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许只有这样,真诚地对待生活,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有什么愧疚和遗憾。

  1.第1段末句所说的“心事”指的什么事?

请用概括的语言表达。

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

(1)心事指:

  

(2)作用是:

  2.“我”不准备去听课的理由有哪些?

  答:

  3.找出文中一个生动传神的比喻句,并说说它的好处。

  答:

(1)比喻句:

  

(2)好处:

  4.“以后,我没有再遇到这位教师,可他说的那句话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

”一句中,“那句话”指的是:

  5.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这位老教师形象的,试各举一例。

  答:

  6.文章题目为“人生一课”,可文中并未记叙老师讲课的内容,那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人生一课”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芦花荡》课后练习答案:

  【基础练习】

  1.wěisǎyōunuèjìzèsàqiǘ

  2.⑴.厉-利掌-撑⑵.利-厉

  ⑶.蒿-篙⑷.惶-皇

  3.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综合练习】

  1.芦花荡孙犁抗日战争

  2.环境描写表过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句话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出来了,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4.可以由歌声想象战土的情绪,想象到战士和部队的各方面。

例如,有老英雄不断送来的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时,战士们放声歌唱,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第二问略)

  5.外貌描写,例如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眼睛却特别明亮。

  6.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7.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例如第1自然段中的“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突出了当时环境的险恶。

后几段的人物描写,使老头子(老英雄)的形象鲜明,富有神奇色彩。

  【拓展练习】

  一.1.一位老教师为“我”一个人上课的事。

作用:

引起下文的叙述

  2.

(1)周末下午

(2)选修辅导课(3)教师是从外面请的(4)当时学校活动多(5)忙着练足球

  3.这句话如同一枚钉子,把我钉在了凳子上好处:

将当时老师的话带给自己心灵的震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4.“一个人的课也要上,不能辜负你。

  5.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例句略)

  6.文章虽然未提到上课的内容,但老师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辜负别人信任的高度责任感、真诚对待生活的高尚师德,像蜡烛照亮了学生的心灵深处,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意思接近即可)

《蜡烛》课后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拂()晓肃穆()烧灼()瓦砾()地窖()鞠()躬精疲力竭()名副其实()天翻地覆() 精疲力竭()从容不迫()颤巍巍()永垂不朽()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5、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

“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二、重点文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7、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8、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9、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10、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

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母亲吩咐儿子:

“去把赫尔曼捉来,还要6个马铃薯。

”赫尔曼指的是那只唯一留着的公鸡,本来打算等被征去当民防消防员的父亲回家过节是一同享用的。

  正布置餐桌时,来了4个德国兵。

儿子吓得浑身不能动弹因为窝藏敌军是要作为叛国醉论处的。

母亲虽然也害怕,还是镇静地迎上去:

"圣诞节快乐!

"“我们找不到部队,能在这里休息一下么?

”带队的下士问。

“当然。

”母亲说,“还可以吃一顿热饭。

可是,这还有3位客人,你们也许不会把他们当朋友。

我们要过圣诞夜,不准在这里开枪。

  “是美国兵吗?

  “听着,”母亲严肃地说着,“你们,还有里面的几个,都可以做我的儿子,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4个德国兵一时呆住了。

母亲拍了:

“话已经说够了,请进,把枪支放在屋角的柴堆上,该吃饭了。

  德国兵恍恍惚惚,听话地放下了全部武器,美国兵也照这样做了。

德国兵和美国兵紧张地挤在小屋里,表情十分尴尬。

母亲神态自若,“这下赫尔曼不够分了,快去拿些马铃薯和燕麦来,孩子们都饿坏了。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

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

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

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

母亲激动地说:

“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

上帝保佑你们。

  德国兵和美国兵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消失在白茫茫的森林里。

  11、请试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恻隐:

  

(2)尴尬: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13、母亲说:

“今夜,让我们忘掉这回事吧。

”这句话中的“这回事”指什么?

“孩子们都饿坏了”中的“孩子们”指的是谁?

  14、“母亲激动地说:

‘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回到自己的家。

上帝保佑你们!

’”请说说母亲“激动”的原因是什么。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四、中考同步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文后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实习课。

我家离学校有三里路,白天不觉难,一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山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偏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有见过。

总之,晚上实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

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汗。

  一晚实习回来,刚上山岭时,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

莫不是碰上了老人们说的“鬼火”。

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父亲的话:

你是男子汉。

我多少鼓了些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甚害怕的。

  以后,我每天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个火把走在我的前面。

我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

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了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鸟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来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你父亲的火把。

  16、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7、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

  18、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9、下列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20、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五、片断作文

  21、“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

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蜡烛》课后练习答案:

  4、

(1)舀

(2)打(3)抄

  5、示例:

①希望和平。

②必要时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而战。

③再次了呼吁和平的心声。

  7、

(1)不多余。

“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8、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9、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10、示例:

耐心地、两臂交叉。

  11、

(1)指对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

(2)神态不自然。

  12、一位德国母亲收留交战的美德士兵,平安地度过了一个圣诞夜。

  13、“这回事”指相互为交战双方这一事实;“孩子们”指德国兵和美国兵。

  14、母亲亲眼看到不共戴天的敌人能够友好相处,非常高兴,她相信人民之间没有仇恨,战争会很快结束的,所以很“激动”。

  15、文中的母亲是个勇敢、慈爱、富有同情心、有着博大胸怀的人。

虽然她是德国人,但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她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因此,当美国士兵向她求救时,她才会置生死于度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们,并杀掉家中唯一的公鸡来款待他们。

这位德国母亲是伟大而可敬的。

  16、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17、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18、是一个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19、A

  20、示例:

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和帮助我成长。

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2、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

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  )

  3、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  )

  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

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

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对叔祖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

略写了他性格,他爱,爱,详写了他.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4、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5、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欲先的手法。

  

(二)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死尸!

”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