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142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docx

语文教育《儿童文学》讲义上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发现儿童”与儿童文学的诞生

1658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标志着人类对儿童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转折——儿童开始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生阶段来认识。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

成为人类真正发现儿童、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已经彻底完成的一个标志。

儿童文学的诞生并走向自觉是儿童被发现的结果。

《爱弥儿》: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卢梭认为,儿童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成人应该让儿童自然地成长,不要妄图逾越“规矩”。

第一节概念和范围

一“儿童文学”释义

(一)几个观点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专为论)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工具论)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专写论)

▲儿童本位论:

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杜威周作人鲁迅

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

“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

(如忽视了成人作者的主体性地位)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

英国作家巴里的《彼得·潘》违背了儿童渴望快快长大的自然心理,隐含了作者的儿童崇拜心理和童年情结

▲“专为论”

思考:

《西游记》、《静夜思》、《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鲁滨逊漂流记》、《唐•吉诃德》等文学作品属儿童文学吗?

对“专为论”的评价:

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年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

▲工具论: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20世纪60年代鲁兵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

对“工具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

局限:

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专写论

讨论:

《蜡笔小新》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品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

1、“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

“儿童读物”

——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如:

《三字经》《百家姓》、看图识字卡片、文学读物等

“儿童读物”——非文学性读物、文学性读物(儿童文学读物)

“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一种,但它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的读物。

2、儿童文学的范围

(1)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1、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1)经过收集整理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葫芦兄弟》《列那狐的故事》

2)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3)内容新奇、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

《西游记》《鲁宾孙漂流记》

4)经过专门编纂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

(诗歌为主)千家诗》

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

是作家在现代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或影响下,专为儿童创作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

如:

《水孩子》,《小布头奇遇记》,《皮皮鲁全传》

如何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范畴?

▲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模糊”文学

▲只有比较意义上相对独立的儿童文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绝对完善的儿童文学。

二、“儿童文学”概念解释1: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总之,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概念解释2——

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

它包括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比较下面两组诗歌,思考:

这几首诗属成人诗还是儿童诗,为什么?

•《浪》和《浪花》;《云》和顾城《远和近》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普遍、更集中、更典型的艺术品性;这些艺术品性与儿童的生命内涵和精神特征有着更为深刻和内在的联系。

▲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具体表现:

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

游戏(詹冰)

   “小弟弟,我们来游戏。

 姐姐当老师,

 你当学生”

  “姐姐,那么,小妹妹呢?

”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会做。

我看──

让她当校长算了。

 

▲纯真美:

稚嫩、纯洁、美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具体体现为一种童真美。

(童真是儿童固有的生命品性。

主要借助于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

如:

《鸟树》

《借生日》(一年级上册)

小云跑过来按住妈妈的手,说:

“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您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今天,我把生日借给您。

▲稚拙美——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

稚与拙是幼儿心智未开发时固有的天性,“大体来说,儿童是最美的。

一切个别特殊性在他们身上好象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情欲在他们心中激动。

儿童文学中的稚拙美是对儿童的天性的升华,不是愚昧无知、呆头呆脑的表现,而是纯正的质朴,作家灵感的闪现。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

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

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

通过叙述方式的变化和语言文字的组合表现。

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拾走拖鞋的男孩、《六个娃娃七个坑》

▲欢愉美:

高尔基“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营造欢愉的手段:

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

如:

《长腿七与短腿八》

《木偶奇遇记》——长长的鼻子

思考:

儿童文学中怎样表现悲剧?

如王尔德《快乐王子》、安徒生《海的女儿》等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鲁迅

•儿童文学中的悲剧性是被弱化了的,其悲剧冲突不及成人文学强烈,它并不强化悲剧残酷性与悲哀性的过程,以及给人心灵上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悲痛感而受到的震撼。

相反,它用一种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来体现悲剧美的精神本质,从而使悲剧并不“悲”,格调高昂。

•悲哀与崇高结合,哀伤与希望相辅,这种寓悲于美,寓悲于快乐,寓悲于理想的表现手法,是童话悲剧美自己独具的品格和特征。

它不断将儿童引向醒悟、振奋,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儿童文学悲剧内容的喜剧化表现。

如《雪孩子》(一年级上册);《小红帽》

▲变幻美——幻想、荒诞、动态美

变幻的心理依据:

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安徒生说:

"在小孩子的眼中,祖父的手杖可以变成一匹马,发出马的嘶叫,有头有腿,也有尾巴。

"

周作人曾经说过:

“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

变幻的具体表现:

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

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

▲质朴美——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儿童文学的质朴美来源于:

一为儿童自身生命品格:

因单纯而质朴真实。

一为作家的创作品性和人格品性——

(以看似最简单平淡的故事打动小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透出机智和聪慧。

儿童文学的质朴美在作品中的表现:

作品形式的简洁、朴素的表达风格、作品思想内涵的素朴。

欣赏绘本《逃家小兔》,感受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

儿童文学与美育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教育

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认为:

审美是儿童的一种基本需求,儿童普遍有道德美、智育美、行为美、艺术美的需要——“只有美才能满足他们的热望。

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健康儿童身上都有所体现”。

席勒:

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

儿童的审美教育:

“立美育人”

“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

注重培养小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初步才能,通过多种多样具有美感意味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进行教育活动,以审美愉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

应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和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两个方面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审美教育

(一)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1、使小读者受到正确的审美理想的熏陶

(人性美、情感美语言美)《海的女儿》

2、培养、积累丰富的审美情感;童话《去年的树》

3、提升小读者的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童话《快乐王子》

(二)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直觉性原则

——纯感性感受文学艺术,以直接感知的方式接触文学并接受文学。

儿童审美过程中,年龄越小,直觉性越强。

例:

幼儿——直观性接受(图、色、形、声、味等)

图画文学在幼儿文学中的地位

小学低学段儿童——图文并茂

高小或初中——插图

2、非功利性原则

小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是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的。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庄野英二曾经做过一个形象比喻:

“孩子喜欢苹果是因为苹果好吃,不是为了摄取维生素。

正确认识文学审美的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关系。

法国文学史家波尔·阿扎尔所说:

“儿童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学到做人的准则和作为人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审美作用与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是相互联系、互融互渗的。

3、情感性原则

儿童在审美中常有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的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儿童直观形象思维特点使他们常常将现实的世界与幻想的世界混同的儿童与审美对象处于近距离,这种近距离的表现则是儿童接受文学时,其情感会随故事内容的喜乐悲痛而喜乐悲痛。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及任务。

小学语文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的基础课程,强调在学习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从宏观上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历史上关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的争论: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语文教材中应不应该有儿童文学作品,就引起过论战。

论战的结果以陈鹤琴先生的《“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作结。

陈鹤琴说:

“我要慎重声明的,鸟言兽语的读物,自有它的相当地位,相当价值,我们成人是没有权力去剥夺儿童所需要的东西的,好像我们不能剥夺小孩吃奶的那一种权利一样。

”所谓鸟言兽语读物,说的就是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成长,它像小孩子不可缺少的“奶”,是宝贵的天然的精神食粮。

叶圣陶“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

但是这还不够。

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1932年叶圣陶编、丰子恺绘的《开明国语课本》)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的争论,实则偏向儿童文学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宗旨究竟是什么。

从对“文革”那段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反思来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认为儿童文学应是“教育儿童的文学”,人们甚至把儿童文学异化为儿童教育的工具。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程标准”)

新世纪,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P16-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已提升到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地位、价值取向的层面。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1)、儿童文学的语言简洁明快、符合规范、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2)、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儿童通过对各种文质兼美的作品学习,能较好地获得精神和修养上的锤炼与提升。

(3)、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帮助教师认识儿童;激发教师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如: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

儿童文学素养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

小学语文教师,如此说:

“他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

他更了解儿童,站在一个儿童的视角来欣赏他们的欢笑,正视他们失误,因此也将获取更多心灵的回应。

一个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会影响到他的教育观、儿童观。

一位从教14年后,才偶然真正接触并爱上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此说:

“我变得更加宽容,也注意去理解学生,不再是把教参的内容搬给他们,而是更注重自己怎么理解,孩子怎么理解,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对话的氛围。

现在我的课教得很轻松,因为孩子们对语文充满兴趣,他们很享受上课的过程,当成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来做。

这一点很重要。

“意味着做她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因为她会带领学生走进“油麻地”,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草房子》里和“桑桑”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跟那个遥远星球上带着忧伤的《小王子》握手,去感悟友谊、爱情、责任……;她会领着孩子们跟“艾特”和“赛娜”《一起去野餐》,在雨天看到太阳……后来啊,不需要她的带领,《夏洛的网》《猜猜我有多爱你》《毛毛》等等这些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都会走进孩子们的视野,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丰富孩子们的人生。

”——屈小青(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

拓展——

小学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存在的部分问题:

1、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短小轻薄”

现有教材表面看起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不少,但是,很多篇章是似是而非的教材体儿童文学。

所谓教材体儿童文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某种儿童文学感觉,为教材编写的文章,其中也包含被删削的儿童文学作品。

(朱自强《回到原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问题》)

如由七千多字缩写成四、五百字的《丑小鸭》

2、真正关注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儿童文学的缺失;

3、重道德教育和知识灌输,忽视幻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个别艺术性一般化的,甚至有明显不足的。

▲儿童文学教学工具化

表现:

儿童文学就是用来教育儿童的文学;是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工具;是语言文字学习工具

《语文课像魔镜》

“为什么语文课像魔镜,再有意思的东西被它一照,就剩下可恶的、干巴巴的骨头,狮子没了,草塘不可爱了。

我想不通。

“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

“语文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可老师手里却拿着解剖刀)”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一)有助于人格培养。

儿童人格的表现:

真、善、美

(真诚、爱心、团结互助、责任心,使命感)

《窗边的小豆豆》小林校长对儿童的真诚

《海蒂》爱心——温暖关爱

(二)有助于智力发展。

人的智力因素: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如:

P234《你一定会听见》观察世界与自然

颠倒歌,童话中颠倒手法的运用,迷语歌、数数歌

童话、科幻作品

(三)有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四)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与儿童文学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1、课外阅读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

书香校园、图书馆、图书角、读书节、班级读书会、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征文比赛等

2、朗诵会或朗诵比赛

3、童谣的创编、吟唱

4、讲故事活动

5、课本剧等校园戏剧演出

6、文学社团活动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历史和今天

第一节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从“自在”到“自觉”

1、儿童文学的“自在”状态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的发展

“发现”儿童:

西方---17世纪中国---20世纪初

在儿童文学独立成为一种文学门类以前,儿童文学一直自发地存在于口传的或书面的文学传统中。

2、儿童文学的“自觉”状态

(1)标志:

夏尔·贝洛(法国)

1697年出版《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收入8篇散文童话,再版时补充3篇童话诗。

《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林中睡美人》——

---开辟了创编民间童话的道路

▲“开儿童文学的新纪元”

(2)中国儿童文学的“自觉”——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进

▲法国十八世纪儿童文学作家博蒙夫人改写的《美女与野兽》将民间童话正式带入儿童读物范畴。

二、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

 

(一)格林童话

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

《儿童和家庭故事集》(200多篇童话)

1812年至1857年共出版7个版本

▲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集

小红帽青蛙王子勇敢的小裁缝 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

(二)安徒生与现代童话

◇1835年安徒生(丹麦)《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标志着作家创作童话的诞生

“开创现代作家创作童话的新纪元”

安徒生一生创作了160多篇童话。

安徒生是以往童话所创造的幻想意境与幻想手法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幻想手法和许多新的幻想意境、新的幻想形象。

体裁上安徒生创造了抒情童话、诗体童话、长篇童话和系列童话,扩大了童话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

丑小鸭  皇帝的新装 打火匣 海的女儿拇指姑娘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三、审美形态的发展

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母题、形象和结构的类型化、程式化。

“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灰姑娘母题”“爱情动物母题”(《梁祝》和《孔雀东南飞》)

研究专著:

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如西方的“白雪公主型”和东方的“白鹅女型”都是表现受继母迫害的小女孩历经九死一生的磨难后,最终靠神灵的托庇而得到了幸福。

“七兄弟型”、“青蛙王子型”

重复式的叙事结构:

三段式

1、体裁样式的分化

童谣、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儿童图画书等

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2、题材领域的拓展

爱情、性、战争、暴力等

3、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如小说童话

虚实结合,吸收小说的艺术手法——写实,细致多方面的刻划人物。

第二节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新媒介的范畴

1982年尼尔·波兹曼(美)《童年的消逝》

——给印刷媒介的挽歌

狭义:

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

广播、电视、电影——传统媒介

广义:

是与印刷媒介相对的概念,包括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出现于印刷媒介之后的各种现代媒介。

二、新媒介环境下儿童的生存状况

1、新媒介的特征:

P32

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即时性;声像整合;互动性交流平台。

2、新媒介与少年儿童的生活

思考:

P45第3题

影响:

积极与消极两面:

“童年危机”

否定:

尼尔·波兹曼

“电子媒体被认为拥有某种独一无二的力量,它可以利用儿童的脆弱性,破坏他们的个性,摧毁他们的纯真”

肯定:

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

“书报这些旧媒体需要识字才能阅读,这是一种天然的“知识障碍”(intellectual

barrier),而电视的普及消解了这一障碍,让儿童早早地接近了原本属于成人的世界,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催赶式”的。

或者说,当初印刷品将儿童和成人分开,如今重新整合到了一起。

“电子媒体的出现对儿童是一种解放。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文学

(一)新媒介对于传统儿童阅读行为的影响?

1、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同样表现

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消极——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字阅读构成了一种威胁和损害

首先,它占用了许多原本属于文字阅读的时间

其次新媒介也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感知器官,使之更习惯于接受视像的刺激。

此外,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导致了一种“浅阅读”方式的产生。

这是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快餐式”阅读,它与文学作品的诸多审美特性正好背道而驰。

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说过:

“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就是思维,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

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

(2)积极

一是通过视像媒介呈现给儿童的“文学故事”仍然可能实现原印刷文本的文学质量;

电影《草房子》(曹文轩)

二是通过大众化的视像媒介,可以使一部书架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儿童读者所分享。

(二)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结合实践

迪斯尼电影

三、新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1、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1)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对与之相连的新媒介环境的表现。

伍美珍《青蛙王子副班长》:

在电脑里玩“照片变形”;

最近我们班好多人都迷上了电视剧《武林外传》,一到下课时间,教室简直就成了“练武场”;

我在博客上发狠

(2)对新媒介的呈现也成为作家借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一种途径

(3)新媒介的某些特殊形式也给了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启示

《你好,花脸道!

》(北京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部“双媒互动”小说,开创全新阅读模式。

这本书在以传统纸媒出现的同时,还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花脸道初中部网站”。

其“站点导航”将引导你参观校园,11个主人公都有电子邮件信箱。

花脸道中学是一个网络虚拟学校,有着完善的校园网,学生们可以在随处可见的电脑上交流、玩耍还有学习。

读者不仅可以在网络上看到书本描绘的内容及其对应画面,还可以通“故事接龙”、“扮演小花脸”等活动,直接与故事、与作者展开不断双向操作的互动.

2、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罗琳“哈利·波特”系列

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

郑春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制作成光碟或电子书——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不改变文字形态而进入新媒介。

3、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既激发着使用者积极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也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写作空间的出现,改写了传统的写作观念。

儿童文学作家个人的网站、博客

四、客观对待新媒介与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关系

《童年之死:

媒体和成人的自扰》:

有MP3播放装置,即便我们再忙,也可以保住儿子听故事的乐趣;当儿子痴迷于电视《哆啦A梦》的想像力时,我们会引导他读书,告诉他更多有趣的故事是在文字里;在电脑上玩了游戏之后,儿子发现去室外和伙伴们嬉戏更有魅力,从此对室外活动更加迫切也更加珍惜,每天都想着出去。

玩是人的天性,儿童对快乐的单纯诉求得到了更丰满的满足,这有什么不好吗?

每天下班回到小区,看着一群满嘴新词儿的孩子满头大汗沉浸在玩沙包的传统游戏中,我绝不会相信这一代孩子会有什么“变异”。

 

如果我们成人能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价值理念,就会发现,电视电脑电玩的普及只是有限地改变了游戏的形式,“知识障碍”的消除莫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