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7444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包括国民经济种物品和劳务总产出量以及各种资源的总使用量是如何决定的,它们又是怎么发生波动,各种物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如何变化,经济增长状况怎样等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四个问题:

(1)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

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存在着显著差异?

(2)哪些因素导致了通货膨胀?

(3)失业问题(4)国际经济。

4.结合实例,谈谈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何在?

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预测,无论是私人的储蓄、消费、投资等决策,还是政府的货币发行、财政支出等决策,都需要对将来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基本的判断。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国家解决通货膨胀、失业、对外贸易等问题。

5.如何理解凯恩斯法则?

凯恩斯法则与萨伊法则对立。

萨伊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供给创造需求”,资本主义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生产过剩的现状,更不会出现就业不足,既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而凯恩斯认为“需求创造供给”,资本主义的常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他认为:

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的调整是刚性的,或者说价格的调整滞后于数量的调整,经济活动下降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根据凯恩斯的定义,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减少,企业库存逐渐增加。

这样企业不得不减少工时、降低产量,尽量维持生产的状况,以度过难关。

如果销售困难的局面不能扭转,那么企业将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工人人数增加。

同时,企业倒闭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随着失业的增加和企业倒闭的增

加,社会总产量大为下降。

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的根源在于人们的三大心理定律。

即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三大心理定律会导致消费不足和投资支出不足。

一般而言,随着收入提高,消费支出也提高。

但是由于心理作用,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断减少,这就使得消费倾向递减。

抽象的看有消费倾向递减造成的需求缺口可以通过投资支出弥补。

企业投资支出一边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利息率。

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才会进行投资。

但是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不断下降的;另一方面,利息率的下降又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对由于消费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的弥补远未完成就已经结束了。

总的看来,消费不足和需求不足造成了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即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四、案例分析

自从2006年下半年工资改革进行以来,“涨工资”成了很多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是,工资涨了之后没几天,大家反而又高兴不起来了,原因何在?

那就是物价涨得比工资更厉害。

很多市民说物价在“跑”,而工资再“爬”,兜里的子儿没见多了多少,却一个劲的往外蹿。

工资上涨是好事,但一边是必需品日渐上涨,另一边是工资不涨或上涨很慢,这种两头挤压的现象,的确让很多市民感觉到了生活压力的承重。

回望2006年,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

甚至到了现在的2010年,这种现象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放眼未来,老百姓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把物价狠狠的“踩上一脚”。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下面的问题:

1.从材料中体现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2.简要分析加薪对我国经济会造成哪些影响?

答:

1.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2)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实现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效用最大化、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把资源的最优配置作为条件,研究如何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中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是如何决定的,如某种商品的市场均衡数量、均衡价格;而宏观经济学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社会总量,如本材料中所提到的物价、工资。

2.

(1)低收入者工资的增加会促进消费,根据乘数原理,消费的增加会是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2)增加工资,意味着劳动力的价值更贵了,企业会减少对工人的雇佣,但与此同时,较高的工资水平对应一个较高质量、较高水品的劳动队伍。

(3)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的劳动力比较廉价,劳动者工资的增加,势必是我国丧失这一比较优势,外国会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减少对我国劳动力的使用,但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所必需的;(4)增加工资,扩大消费者有效需求,能够增加国民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

但在通货膨涨的年代,工资的小幅度增加比起物价的飞速上涨,是微乎其微的。

人们手中货币的实际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人民生活水品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5)通货膨胀会降低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会使出口量减少,引起黄金外汇储备的外流,从而使汇率贬值。

1.简述两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假设条件

两部门经济是指由居民户和厂商这两种经济单位组成的经济。

在两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厂商向居民户支付报酬,即收入。

厂商用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向居民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居民户为此进行支付。

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向厂商购买商品和服务,另一部分收入储存起来。

金融体系能把储蓄集中起来,贷放给企业,转化为企业的投资,这个经济体系仍能正常运行下去。

2.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意思:

(1)国内生产总值使用的是“国土原则”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3)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4)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5)是流量而不是存量(6)只计算通过市场活动而产生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有助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

3.比较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名义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实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

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某年名义生产总/某年实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程度,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

4.概述五个总量指标的含义与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

即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国民收入(NI):

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

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个人收入(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各种调整和转移支付后,作为公民的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是个人收入中减去政府税收中规定的“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支付”后归个人支配的部分,也就是供个人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5.有哪几种常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1)支出法:

这种方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的支出加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或劳务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C+I+G—(X—M)(其中C为消费,I为储蓄,G为政府购买,X为出口,M为进口,X—M为净出口)

(2)收入法:

又称为所得法、要素支付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

把生产过程中个各种要素所得到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相加起来即可)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部门法:

又叫生产法,是根据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

1.论述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的缺陷与调整

传统GDP的缺陷列举如下

(1)没有核算环境资源的耗减: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造资产作为生产性资本价值化,将损耗从生产价值中扣除;而对于自然资源却没有这么做,因此夸大了净产出和资本形成总量;

(2)没有核算环境资源损失的成本。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3)没有考虑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和保护成本。

破坏良好的环境容易,将破坏的资源环境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却需要花巨大的成本,传统的GDP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此外,传统的GDP还不能解决以下问题:

(1)不能衡量社会投资效益,致使许多投资完成后生产能力闲置;

(2)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如经济增长中的两极分化;(3)不能衡量社会福利的增长。

调整:

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绿色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

2.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C+I+G+(X—M)

六、

(1)其中GDP是一国在一年内国内居民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的市场价格所计算出来的总和。

这项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2)消费C包括耐用的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的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3)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在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的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粗活。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4)政府购买G为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NP。

(5)净出口(X-M)

指进出口的差额。

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入到国外;同时,也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时的指出。

出口应加入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时的支出。

因此,净收入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五、案例分析

GDP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首先,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并影响到生态环境。

这是发展经济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然而,GDP指标却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而忽视了资源损耗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

比如,砍伐森林会带来就业的增加扩大生产等经济效果,从而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森林资源的减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却没有计算在GDP中。

更有甚者,把为治理这些环境污染所进行的活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也被作为一般经济活动对待,同样的计算产出,汇总到GDP中。

因此,GDP指标只核算了经济发展积极的一面,而没有核算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消极一面,从某种程度上高估了当期经济活动创造的价值。

其次,GDP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增长。

一个国家社会财富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固定资本存量。

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就取决于固定资本存量是否能有效的增长,这就不仅取决于其总额的大小,更取决于其质量。

如果固定资本的质量不好,没有被充分使用或者未达到使用期限就不能继续使用,那么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多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社会财富。

但是GDP指标只能反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大小,而不能描述其质量,因而GDP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财富的总积累。

再次,GDP指标的统计核算存在较大偏差。

GDP仅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