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931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docx

河南省漯河市高一年级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漯河高中2016~2017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

卷(选择题)和第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卷(选择题,共60分)

1、选择题(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共40×1.5分=60分)

1.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

“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

A.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脆弱性: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C.落后性:

生产工具没有进步D.分散性: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2.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个)”该表反映了()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战乱的严重破坏

C.经济重心向南移的趋势D.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已经完成

3.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

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4.《松窗梦语》描述明朝经济发展:

“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

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

西北之利莫大于绒、褐、毡、裘,而关中为最。

……夫贾人趋厚利者……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倍蓰无算也。

”这说明()

A.农业发展十分迅速B.手工业发展地域性强

C.东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D.明朝仍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史书记载:

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6.史载: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

这一现象体现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B.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C.个体小农经济的衰败D.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7.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海禁”政策的恶果B.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弊端

C.对外贸无利可图D.国家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8.“继哥伦布而起的探索新世界的西班牙冒险家,似乎都具有同一动机。

……当这班冒险家到达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海岸时,首先调查的就是那里有没有金矿可以发现。

”该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贸易的中心D.对财富的追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9.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

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10.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

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

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这说明()

A.英国和她的姐妹国家是平等互利的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倡导建立起合理的国际新秩序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1.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12.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

这反映出()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13.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毎夸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1815年《谷物法》正式颁布。

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

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14.读下表,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

时间

苏州府

松江府

1551—1722年

128

113

1723—1861年

157

167

1862—1911年

264

369

 

A.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B.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C.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D.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15.下列资料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895年

1913年

货物类型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发展快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D.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16.张之洞说:

“现在洋商已准在内地设厂制造土货,无从禁阻,愈开愈多,华商更难觅生计,即使日后续开,已著著落后。

莫若议与洋商合办,既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卮之一法。

’’材料表明张之洞()

A.主张中外合作办厂以图求富自强B.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不合时宜

C.通过民间办厂以解决人民生计D.力图保护自然经济

17.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开始很值钱,两块钱就能办一桌酒席,但到1949年5月,100元只能买0.000000245粒大米。

下图为当时国统区的反战漫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哪一方面困境

A.帝国主义的搜刮B.封建势力的勒索

C.政府滥发纸币、通胀的变相掠夺D.官僚资本的压榨“纸钞满天飞,人人活不了”

18.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B.近代化需突破体制的束缚

C.洋务企业的开销巨大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19.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

这一变化()

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

C.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

20.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曲线峰值描述准确的是

()

A.1957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现完全建立

B.1984年: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并已经初见成效

C.1993年:

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D.2008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推动发展的结果

21.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

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

B.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C.“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22.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

某领导则批示:

“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

”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B.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23.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

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B.创办经济特区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建立上海自贸区

24.下列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25.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京郊哈德门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做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

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慈禧又重新回到了她的16抬大轿上。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有失天朝体统B.专制皇权体制C.司机技术不佳D.坐轿更显威严

26.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27.“神马都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8.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

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B.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

C.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29.1930年12月,胡佛总统说: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

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既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

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

……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

30.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

十亿美元)。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年份

制造业总产值

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

60

30

1980

527

24

1993

1118

17.6

2000

1566.6

15.8

 

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

31.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

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

”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3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苏之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D.苏联工业化建设得以开展

33.以下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责成每一个粮食所有者,必须在本法令公布一周内,把超过播种田地和自己到下次收获前的定额消费量的全部余粮呈报交售。

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3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否定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不足

D.列宁意识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35.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36.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

这直接反映出()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D.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37.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

“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D.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38.劳斯莱斯公司CEO约翰.罗斯于90年代曾说:

“10年前公司98%的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英国完成的,而现在这个比例不足40%,很多工作是在德国、印度、新加坡等完成的。

”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B.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动力

C.中小规模企业取代垄断D.信息技术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39.下面是一幅关于英国和欧盟的漫画。

该漫画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B.世界多极化格局日趋明朗

C.欧洲一体化面临严峻挑战D.区域集团化进程就此搁浅

40.“一代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下图)。

这一构想()

A.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B.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

C.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一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

D.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

2、综合题

41.(22分)阅读下列材料,答案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下面是1836—1838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1)结合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7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得与失。

(8分)

42.(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下面是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图

材料三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未完成。

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

——《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对阿登纳这一句话的理解。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为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提出了什么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欧洲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