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60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2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教案总结.docx

药剂学教案总结

药剂学

绪论

药剂学任务:

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适应临床需要

1.药剂学基本理论研究:

如溶解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动力学理论、生物因素、制剂理论等。

2.新剂型研究与开发:

如缓释、控释、靶向、长效制剂。

3.新辅料研究与开发:

辅料在药剂学中作用十分重要与关键。

4.新机械与新装备研究:

向封闭、高效、多功能、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研发以满足GMP生产与管理要求。

5.新药研究与开发:

生物制品(分子量大、不稳定、半衰期短等)、中药新药、天然产物(保健功能食品、日用化妆品)

剂型选择原则:

药物剂型必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剂型分类

按给药途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类

按制法分类

按形态分类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1)注射给药剂型

2)呼吸道给药剂型

3)皮肤给药剂型

4)粘膜给药剂型

5)腔道给药剂型

•溶液型

•胶体溶液型

•乳剂型

•混悬型

•气体分散型

•微粒分散型

•固体分散型

•浸出制剂

•无菌制剂

•液体剂型

•气体剂型

•固体剂型

•半固体剂型

控释系统是使药物持久定量释放以致能使药物达到安全、有效和稳定的平衡

处方:

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Ø法定处方:

国家标准收载处方

Ø医师处方:

医师为患者开的处方

Ø处方药(prescriptiondrugorethicaldrug):

执业医师处方

Ø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OTC):

消患者可直接购买的药品

 

第2章液体制剂

第一节概述

液体制剂的特点

优点

不足

1)分散度大→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

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外用;

3)减少药物刺激性;

4)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分散度大,易降解→药效降低

2)体积大、携带、运输、贮存不便

3)水性液体制剂易霉变,需加防腐剂

4)非均相液体制剂存在不同的稳定性问题

液体制剂的分类

按分散系统分

均相

非均相

低分子溶液剂<1nm(溶解法、稀释法制备)

高分子溶液剂<100nm(胶溶法制备)

单相、稳定

溶胶剂1~100nm(分散法或凝聚法制备)

乳剂>100nm(分散法制备)

混悬剂>500nm(分散法或凝聚法制备)

多相、不稳定

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

内服液体制剂

外用液体制剂

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

皮肤用液体制剂:

洗剂、搽剂等。

五官科:

洗耳剂、滴鼻剂、含漱剂等。

直肠、阴道、尿道:

灌肠剂、灌洗剂等。

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均相——澄明;

2)非均相——分散均匀,浓度准确;

3)防腐能力、包装容器适宜,方便携带使用;

4)口服——口感好; 

5)外用——无刺激性

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选择溶剂的条件:

①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②化学性质稳定;③不影响药效和含量测定;④毒性小、无刺激性、无臭味

溶剂分类:

极性溶剂

溶解无机盐、有机药物

水:

易霉变;纯化或精制水

甘油:

外用/内服;含水>10%无刺激性;含甘油>30%,防腐

二甲基亚砜(DMSO):

万能溶剂;有刺激性

半极性溶剂

溶解有机药物

乙醇:

95%乙醇,>20%可防腐延缓药物水解,生理活性,易挥发、易燃烧,密闭贮藏

丙二醇:

与水的混合溶剂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加稳定性,内服或肌内注射液溶液 促经皮与粘膜吸收

聚乙二醇(PEG):

与水不同比例为良好溶剂,可稳定易水解药物,外用保湿

非极性溶剂

溶解非极性药物

脂肪油:

溶解油溶性的药物(激素,挥发油,游离生物碱,芳香族),多用做外用制剂溶剂,制备洗剂、搽剂、滴鼻剂;缺点:

易酸败,易与碱性物反应而变质

液体石蜡:

溶解生物碱、挥发油。

有润滑肠道通便作用;用于口服制剂或搽剂的溶剂易氧化,需加油性抗氧剂

乙酸乙酯:

挥发油、甾体、搽剂。

易被氧化,需加抗氧剂

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

助溶剂、增溶剂、替溶剂、矫味剂、防腐剂、着色剂、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止痛剂……

增溶剂:

聚山梨酯类(HLB15-18);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助溶剂:

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

苯甲酸钠,如碘酊中的碘化钾

潜溶剂:

乙醇、丙二醇、甘油、PEG300或PEG400(与水形成替溶剂)

防腐剂: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苯扎溴铵(新洁尔灭)阳离子型表活剂;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

矫味剂

甜味剂

天然:

蔗糖和单糖浆(橙皮、桂皮糖浆等能矫味、矫臭)

合成:

糖精钠,常用量0.03%(阿司帕坦(又名蛋白糖/天冬甜精),适用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

理想:

甜菊苷(常用量0.025%-0.05%,常与蔗糖或糖精钠合用)

芳香剂

天然香料:

芳香性挥发油(薄荷水、桂皮水)

人造香料:

香蕉香精、苹果香精等(如薄荷油、橙皮油等)

常用浓度:

0.06%

胶浆剂

作用:

干扰味蕾的味觉而调味,减轻刺激性,掩盖药物辛辣味

常用:

琼脂胶浆、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泡腾剂

组成:

有机酸(如枸橼酸、酒石酸)、碳酸氢钠、香精、甜味剂

特点:

遇水后产生大量CO2,麻痹味蕾而矫味,改善盐类的苦味、涩味、咸味

着色剂

天然色素

红色:

苏木、紫草根、甜菜红、胭脂虫红;

黄色:

姜黄、山栀子、胡萝卜素

蓝色:

松叶兰、乌饭树叶

棕色:

焦糖

绿色:

叶绿酸铜钠盐

合成色素

我国准予使用的食用色素:

(1)苋菜红;

(2)胭脂红;(3)柠檬黄;(4)靛蓝;

使用量:

不得超过万分之一。

外用液体药剂:

伊红、品红、美蓝

其他:

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止痛剂….

第三节低分子溶液剂

★低分子溶液剂:

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酊剂、醑剂和涂剂等

溶液剂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

流程

(溶解法)药物称量→溶解→滤过→质量检查→包装

举例

复方碘溶液(溶解法制备)

注意

①易溶但溶解缓慢的药物:

粉碎、搅拌、加热;

②易氧化药物:

溶剂加热放冷再溶解药物,加抗氧剂

③易挥发药物:

最后加入;

④处方中溶解度小的药物:

先溶解,再加入其他药物;

⑤难溶性药物:

助溶剂、增溶剂

芳香水剂

概述

应澄明、与原料药气味相同,不得有异臭、沉淀或杂质;(挥发性物质)浓度低,用量大,主要做矫味剂;不宜大量配制。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挥发油、化学药);蒸馏法(药材):

露剂。

举例

薄荷水

糖浆剂

概述

单糖浆: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浓度85%(g/ml)或64.7%(g/g);

糖浆剂含糖量不低于65%;澄清、不变质

防腐剂:

苯甲酸类<0.3%;尼泊金类<0.05%

分类:

①单糖浆:

作矫味剂/助悬剂用;②矫味糖浆:

橙皮糖浆、姜糖浆…矫味/助悬;③药用糖浆

制法

1.溶解法

1)热溶法:

(对热稳定的药物、有色糖浆)溶解速度快,杀死微生物,控制温度和时间

2)冷溶法:

(对热不稳定、挥发性药物)

2.混合法:

(含药糖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

举例

磷酸可待因糖浆

注意

1.药物的加入方法

①水溶性固体:

+水+单糖浆

②溶解度小的药物:

+其他溶剂+单糖浆

③水性液体药物:

+单糖浆(→滤过)

④含醇液体药物:

→细流并搅拌→甘油助溶

⑤水性浸出药剂:

→精制→单糖浆

⑥中草药:

先浸出、精制、浓缩至适量+单糖浆

2.制备注意事项:

避菌环境中制备,用具、容器应洁净或灭菌处理,及时灌装;选择药用白砂糖;宜用蒸汽夹锅加热,严格控制温度;注意防腐;<30oC密封储藏。

醑剂

概述

醑剂中药物浓度一般为5~10%,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

应密闭保存,不宜久储。

作芳香矫味剂应用:

复方橙皮醑、薄荷醑。

治疗用:

樟脑醑。

制法

溶解法;蒸馏法

举例

复方薄荷脑醑

甘油剂

概述

外用:

口腔、耳鼻喉疾患。

吸湿性大,密闭保存

制法

溶解法;化学反应法

举例

碘甘油

酊剂

概述

除另有规定外:

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

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

规定有乙醇量项目检查

制法

溶解法、稀释法

 

第四节高分子溶液剂

性质

带电性

1)高分子化合物结构中某些基团因解离而带电(双电层结构)

带负电荷: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阿拉伯胶、海藻酸钠、淀粉

带正电荷:

琼脂、血红蛋白、明胶、血浆蛋白

2)蛋白质分子溶液随溶液pH值不同,可正可负

碱性溶液中:

负电;酸性溶液中:

正电;

稳定性

凝聚特性

水化膜(阻碍高分子质点相互聚集,提高稳定性)

破坏水化膜:

①加入脱水剂(乙醇、丙酮);

②加入大量电解质(盐析saltingout);

阴离子价电越高作用越强:

枸橼酸根3+>酒石酸根2+>硫酸根

③絮凝(盐类、pH值、絮凝剂、射线等影响使其凝结沉淀)

④两种带相反电荷高分子溶液剂混合

胶凝化

高温黏稠性流动液体,低温半固体状凝胶

制备

溶胀

有限溶胀(水与高分子中极性基团水化作用,体积膨大)

无限溶胀(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化合物间范德华力)需辅助搅拌、加热;过程慢

例:

明胶溶液:

碎成小块,水中浸泡3~4h,加热搅拌

举例

胃蛋白酶合剂

第五节溶胶剂

构造

双电层结构(吸附层、扩散层);

ζ电位(双电层的电位差)越高,溶胶越稳定;ζ电位25mV以下,溶胶凝集不稳定

性质

电学性质;光学性质(丁铎尔效应)鉴别溶胶剂;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稳定性(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制备

分散法;凝聚法

第六节混悬剂

混悬剂

概述

质点:

0.5-10µm;0.1µm\50µm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含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

•药物剂量超过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形式应用

•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溶解度降低析出固体药物或产生难溶性化合物

•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

介质:

多为水,也有植物油

形态:

多为液体,也有干混悬剂:

粉末/颗粒状

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不稳定

注:

毒剧药、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质量要求

(1)药物本身化学性质稳定

(2)物理性质稳定

•微粒细微均匀

•粒子沉降缓慢,沉降后不应结块,轻摇即散

•有一定粘度要求

•外用易于涂布

•稳定、标示“用前摇匀”

稳定剂

助悬剂

低分子助悬剂:

甘油、糖浆剂…

高分子助悬剂

天然:

树胶类:

阿拉伯胶(5%~15%)、西黄蓍胶(0.5%~1%)、桃胶等;

植物多糖类:

如海藻酸钠、淀粉浆等

合成、半合成:

纤维素类,如MC、CMC-Na、HPC;其他:

卡波普、聚维酮、葡聚糖等

应此类注意某些混悬剂能与药物发生配伍变化

硅皂土(天然含水硅酸铝)不溶于水或酸,但在水中可膨胀,体积增加10倍,形成高粘度凝胶。

触变胶:

单硬脂酸铝溶于植物油中可形成典型的触变胶

触变性:

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

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后成为溶胶利于混悬剂使用。

表面活性剂

润湿剂

•疏水性药物:

如硫磺、甾醇类、阿司匹林

•润湿剂:

HLB(7~11)的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泊洛沙姆;甘油、糖浆也有一定润湿作用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絮凝剂降低混悬微粒的ζ-电位;反絮凝剂升高ζ-电位。

制备

关键

a)使粒度均匀,不易沉降,即使沉降,易再分散

b)控制絮凝加入适量絮凝剂

c)加入助悬剂,保证助悬剂与絮凝剂无禁忌

方法

分散法

药物→粉碎→分散介质→混悬剂。

例:

复方硫磺洗剂

•亲水性药物:

氧化锌、炉甘石等

•疏水性药物:

润湿剂

•小量制备乳钵,大量生产乳匀机、胶体磨

•固体药物粉碎时加液研磨(0.1-0.5µm)

•一份药物加0.4-0.6份液体可达到最大分散效果

•质量重、硬度大:

水飞法

凝聚法

物理凝聚法:

分子/离子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到另一分散介质中。

药物(热饱和溶液)→不同性质液体-结晶-微粒(<10µm)

例:

醋酸可的松滴眼剂

化学凝聚法:

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混悬分散。

例:

胃肠道透视用BaSO4

质量评定

微粒大小的测定:

显微镜法;库尔特计数法

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F=V/VO=H/HO

方法:

振摇1min→H0→静置3h→H;∴沉降体积比(0-1↑,稳定↑;H/HO:

时间函数

用途:

评价稳定性、助悬剂、絮凝剂、处方设计

絮凝度的测定

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

评价絮凝剂效果、预测混悬剂稳定性,β=F/F∞,β越大,絮凝效果越好

重新分散试验:

保持剂量准确。

方法:

混悬剂-100ml量筒-20r/min-底部沉降物重新均匀分散

ζ电位测定:

(电泳法测定)ζ电位(<25mV)混悬剂呈絮凝状态;ζ电位(50-60mV)反絮凝状态

流变学测定:

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假塑性触变流动

设备:

常用乳匀机、胶体磨

物理稳定性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Stoke’s定律)

v影响粒子沉降速度因素:

r、(ρ1-ρ2)、η(泊=g/(cm·s),1泊=0.1Pa·s);V越小,体系越稳定

v∴↑稳定性→V↓→r↓、(ρ1-ρ2)↓、η↑

(二)微粒荷电与水化(阻止聚集,提高稳定性)

v微粒荷电(双电层),ζ电势;存在水化膜

v少量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构造、厚度

v疏水性药物(水化作用弱,对电解质敏感);亲水性药物(水化作用强,受电解质影响小)

(三)絮凝&反絮凝(flocculation&deflocculation)∆F=δS.L·∆A

v∆F(表面自由能的改变值)↓→∆A(总表面积改变值)↓→聚集→电解质→降低ζ电势

v絮凝:

微粒形成絮状聚集体(20~25mV)

v絮凝剂:

不同价数的电解质(阴离子>阳离子,离子价数加1,、凝絮效果加10倍)

v特点:

沉降速度快,有明显沉降面,沉降体积大,振摇后分别均匀

v反絮凝

(四)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现象(粒度不均)

vr2S1;措施:

使微粒细腻均匀、加入抑晶剂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v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C↑→稳定性↓

v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网状结构,稳定性↓

第七节乳剂

乳剂

基本组成:

水相(W);油相(O);乳化剂(防止油水分层的稳定剂)

分类:

根据乳化剂种类、性质、相体积比可形成:

①水包油型、②油包水型、③复合型(W/O/W,O/W/O等)

o/w型乳剂

w/o型乳剂

外观

一般为乳白色

接近油的颜色

稀释性

可用水稀释

可用油稀释

水溶性染料

外相染色

油溶性染料

外相染色

根据乳滴大小:

v普通乳(emulsion):

1-100μm,乳白色不透明液体

v亚微乳(Submicroemulsion):

0.1-0.5μm,常作为胃肠外给药的载体。

静脉注射乳剂。

v纳米乳(nanoemulusion):

<0.1μm

乳剂的特点

v药物制成乳剂后分散度大,生物利用度提高

v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

v水包油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并可加入矫味剂,易于服用

v外用乳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减少刺激性

v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药效高,有靶向性。

乳化剂的基本要求:

v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乳化膜

v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无毒,无刺激性;

v可以口服、外用或注射给药;

v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稳定性好。

加入乳化剂的意义:

(1)降低表面张力或表面自由能

(2)形成乳化膜,阻止乳滴合并

乳化剂的种类

天然乳化剂

v多为高分子化合物,较强亲水性,在液滴周围能形成稳定的多分子膜,增加了乳剂的粘度,增加了稳定性。

能形成O/W型乳剂

v常用:

(明胶、杏树胶、卵黄)

阿拉伯胶(使用浓度10%-15%,pH4-10,乳剂稳定)

西黄蓍胶(水中粘度大,pH5时粘度最大,合用)

v需加防腐剂

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v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亲油性,乳化能力强,容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性质较稳定。

v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山梨酯(tween)、脂肪酸山梨坦类(span)、泊洛沙姆、卖泽、苄泽

v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硬脂酸钠/钾、十二烷基硫酸钠(亲水性)、油酸钠/油酸钾

固体微粒乳化剂

溶解度小、颗粒细微固体粉末,乳化时可被吸附于油水界面,形成乳剂。

形成溶剂类型(θ角决定)

O/W型:

θ<90o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

W/O型:

θ>90o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辅助乳化剂

与乳化剂合并使用,可增加乳剂稳定性;乳化能力弱,可提高乳剂粘度,增加乳化膜强度,防止乳滴合并

v增加水相粘度:

MC、CMC-Na、海藻酸钠、西黄蓍胶

v增加油相粘度:

鲸蜡脂、蜂蜡、单硬脂酸甘油酯

乳化剂的选用原则

根据乳剂类型

主要依据:

乳化剂的HLB值

O/W乳剂:

O/W乳化剂→HLB8-16;W/O乳剂:

W/O乳化剂→HLB3-8

根据给药途径

口服:

无毒、天然、亲水性高分子;外用:

局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性

注射:

磷脂泊洛沙姆

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

作用强、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小、无毒无刺激

混合乳化剂的选择:

同一类型可合并使用;非离子型可混用(吐温与司盘类);非离子型可与离子型混合使用;阴离子型与阳离子型不能混合使用

乳剂形成理论:

提供乳化所需的能量;加入适宜的乳化剂;形成牢固的乳化膜,提高稳定性

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

分散过程(借机械力)稳定过程

•降低两相的界面张力

•加入适当的乳化剂:

乳化剂的作用:

降低油水表面张力

•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单分子乳化膜(表面活性剂类);多分子乳化膜(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类);

固体微粒乳化膜(硅皂土、氢氧化镁)

乳剂的稳定性:

分层(油水密度差);

絮凝(乳滴电荷减少);

合并破裂(乳化膜破裂合并;原因:

乳滴大小不均,温度、添加电解质;措施:

抗氧剂防腐剂);

转相(乳化剂的性质改变,例:

油酸钠(O/W)遇氯化钙变油酸钙(W/O));

酸败(光、热、空气、微生物等影响,添加抗氧剂、防腐剂)

乳剂的制备

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

制法:

油+胶粉(全量)→干燥乳钵→研匀→一次加入比例量的水迅速沿同一方向研磨→初乳(稠厚乳白色)→逐渐加水稀释至全量→研匀

特点:

先制备初乳(关键);初乳中油、水、乳化剂比例(植物油4:

2:

1挥发油2:

2:

1液体石蜡

3:

2:

1)

适于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混合胶作为乳化剂制备乳剂

水中乳化剂法(湿胶法)

制法:

胶(乳化剂)先溶于水→胶浆(水相)→油相分次加于水相→初乳→加水至全量

特点:

也需制初乳,初乳中油、水、胶比例同干胶法

新生皂法

将油水两相混合,在两相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生皂类乳化剂,发生乳化制得乳剂的方法。

v油相中含有硬脂酸、油酸等脂肪酸时,当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乙醇胺等,在高温下(75-80℃)可生成新生皂为乳化剂,经搅拌即形成乳剂。

v生成的一价皂为O/W型乳化剂,二价皂则为W/O型乳化剂。

v本法适用于乳膏剂的制备。

两相交替加入法:

向乳化剂中少量交替地加入水和油,边加边搅,即可形成乳剂。

适用于天然胶类、固体微粒乳化剂。

尤适于乳化剂用量多时。

机械法

用于大量生产,不考虑加入顺序;高速搅拌机、乳匀机和胶体磨等;使用不同的设备可以得到粒径不同的乳剂

纳米乳的制备

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HLB(15~18)

复合乳剂的制备(两步乳化法):

例:

制备O/W/O型:

1.选亲水性乳化剂制得O/W一级乳;2.亲油性乳化剂分散到油相中;3.一级乳加入到油相中—搅拌制得O/W/O

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1.水溶性药物:

溶于水→乳剂

2.油溶性药物:

溶于油(需适当补充乳化剂用量)→乳剂

3.油、水均不溶的药物:

(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磨)细粉→加入乳剂

4.大量生产时:

溶于油的先溶于油;溶于水的先溶于水;再将乳化剂、油、水混合乳化

第八节不同给药途径的液体制剂

v搽剂:

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

分散剂:

乙醇、油

v涂膜剂:

将高分子成膜材料及药物溶解在挥发性有机溶剂中制成的可涂布成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v洗剂:

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

v滴鼻剂:

专供滴入鼻腔内使用的液体制剂

v滴耳剂:

专供滴入耳腔内的外用液体制剂

v含漱剂:

用于咽喉、口腔清洗的液体制剂

v滴牙剂:

用于局部牙孔的液体制剂

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第一节概述

种类

①注射用制剂:

注射剂、输液、注射粉针

②眼用制剂:

滴眼剂、眼用膜剂、软膏剂

③植入型制剂:

植入片

④创面用制剂:

溃疡、烧伤及外伤用溶液

⑤手术用制剂:

止血海绵剂和骨蜡。

药剂学中灭菌法:

物理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灭菌时间:

135-145℃,3-5h;160-170℃,2-4h;180-200℃,0.5-1h

火焰灭菌法:

系指火焰直接灼烧灭菌的方法

特点:

①灭菌迅速、可靠、简便;②适用于耐火材质(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的物品与用具;

③不适合于药物

干热空气灭菌法:

应用:

①耐高温的玻璃制品;②金属制品;③不允许湿气透的油脂类;④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

缺点:

穿透力弱,温度不易均匀,而且由于灭菌温度过高,不适用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

湿热灭菌法

指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

优点:

易使蛋白变性、作用可靠、操作简便。

影响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蒸气性质,药物的性质和灭菌时间,pH

热压灭菌法:

高压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密闭灭菌器内,饱和水蒸汽△

应用:

①耐高温和耐高压蒸气的所有药物制剂(如葡萄糖注射液);

②容器(玻璃、金属、瓷);③橡皮塞;④滤膜;⑤过滤器;

条件:

T~t,输液剂(116℃(67kPa)-40min)

注意:

①使用饱和蒸汽;②将灭菌器内的空气排除;③灭菌时间的计算;④灭菌完毕后

流通蒸气灭菌法:

不密闭容器内→100℃流通蒸汽→△灭菌(30~60min),如VC注射液

低温间歇灭菌及煮沸灭菌法

过滤灭菌法

使药物溶液通过无菌的特定滤器,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而得到不含微生物的滤液。

应用:

适于不耐热的药液的灭菌。

(微孔滤膜滤器)如胰岛素注射液

射线灭菌法

辐射灭菌:

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生物制品

微波灭菌:

液态和固体物料,具有干燥作用,表里一致

紫外线灭菌:

表面灭菌

化学灭菌法

指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灭的方法。

目的:

减少微生物的数目,以控制一定的无菌状态。

气体杀菌剂:

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过氧乙酸、甘油

应用:

适合环境消毒以及不耐热的医用器具、设备和设施,粉末注射剂

注意:

残留的杀菌剂与药物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液体杀菌液:

,75%乙醇、1%聚维酮典液、0.1%-0.2%苯扎溴铵、酚

应用:

适合于皮肤、无菌器具和设备的消毒,主要用于其他灭菌法的辅助措施

无菌操作法

应用:

适用于一些不耐热药物的注射剂、眼用剂、皮试液、海绵剂和创伤制剂的制备。

灭菌参数

D值:

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所需时间。

Z值:

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

F值:

干热灭菌,在一系列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T0温度下所相当的时间(min)

F0值:

湿热灭菌,在一定灭菌温度(T)、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