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37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

2019届高三历史单元金卷(B)近代中国经济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解析】据材料提到,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l0%增长到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故粮食商品率增长,故C正确。

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属于近代中国的特点,故A排除。

当时中国没有引进西方技术导致农业发展迅速,故B排除。

列强大量收购粮食,不符合史实,故D排除。

【答案】C

2.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商战解决财政危机B.放宽限制鼓励民族工商业

C.缓解洋务企业资金困难D.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解析】清政府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大量外流,故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战,故A项错误;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1844年洋务运动尚未开始,没有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故D错误。

【答案】D

3.19世纪末维新思想家陈炽在《续富国策》中指出:

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落后

B.自然经济解体、工业发展缓慢

C.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求富”目标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

【解析】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来,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犹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表明,通商口岸开放后,国内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者较多,究其原因在于外国商品远远不断的涌入导致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且中国工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B符合题意;A与材料“开埠通商六十年”不符;C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材料所述无关;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不会导致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出现,D不正确。

【答案】B

4.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史料。

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史料

出处

(宝山县江湾里)“近自商埠日辟,向以农业为生者,辄种植蔬菜,杂莳化卉。

至沪销售,获利颇不薄”

民国《江湾里志》卷5

(宝山县农村)“菜圃之成熟,岁可七八次,灌溉施肥功虽倍而潜滋易长,或利颇丰。

凡垦熟之菜圃,地价视农田见倍之。

邑城内外业比者甚多,各市乡近镇之四周亦属不少”

民国《宝山县续志》卷6

(上海县)“洋葱,外国种,近国销售甚广,民多种之”;土豆,“每亩收获少者三四十担,多者七八十担。

吴淞江、蒲汇塘两岸间,种植甚富。

近十余年来,为出口物之大宗”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8

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这种形式正在广泛地被采用,特别在上海近郊

1912年海关报告

A.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

B.上海近郊蔬菜生产受国际市场影响

C.上海开始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

D.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在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上海近郊的农业生产由种植粮食为主转向种植蔬菜为主,说明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对上海近郊蔬菜生产的影响,排除B项;C项“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这一时期种植洋葱、土豆发展较快,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A

5.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

这种状况

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

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

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

【解析】材料“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并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从而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必然会加速小农经济解体,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况,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棉织品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变化,没有反映人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求,D项错误。

【答案】A

6.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

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厘金征收对象是华商,对中国商品征税重,商品的成本高;而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要弱于西方国家,故厘金的推行对西方国家对华市场占领更有利,故C项正确。

厘金制度是一种商业税制度,无法解决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不是厘金制度的推行,故B项错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是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答案】C

7.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解析】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其目的就是减少保守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中的“中体”材料中并未提及,而且也不是为“中体西用”(中学是根本,西学起辅助作用)提供理论依据;C不是主要目的,D是该学说产生的结果。

【答案】B

8.按照中国传统的经营思想经营中的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不被他人所窥识,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经营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

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营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B.人们对洋务企业缺乏信任

C.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

D.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加快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股份公司,而股份公司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组织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方式,所以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账务公开也是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查账是近代股份公司中股民的权利,材料未体现股民对企业的不信任,B项错误。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而不是鼓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错误。

近代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的确较快,但在材料中媒体只是作为一种宣传工具,而不是强调其传播的速度,D项错误。

【答案】A

9.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无力拨巨款直接投资,且不能承担亏损。

但全由私人办理又不放心,于是出现了这类企业组织形式。

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派来的人手中,这类企业亏损严重,致使商人视为畏途,不愿投资。

这类企业

A.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B.加速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步伐

C.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预示了美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

【解析】从材料中的“这种企业经营管理权往往掌握在政府派来的人手中,这类企业亏损严重,致使商人视为畏途,不愿投资”来看,这类企业属于洋务运动中的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

B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洋务企业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这类企业不是美国企业,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10.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反映了郭嵩焘

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以快其议论而为名高”体现郭嵩焘放弃“天朝上国”思想观念,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重性,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反对‘严夷夏之大防’”说明A项错误;材料“窃以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可以看出,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得失,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故CD项排除。

【答案】B

11.1873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增加其商业性,将部分军舰改造为商船,这一计划得到总理衙门的同意并实施。

这一举措旨在

A.使军事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

B.增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能力

C.缓解生产经营费用不足的局面

D.推动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

【解析】材料“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增加其商业性,将部分军舰改造为商船”是要缓解生产经营费用不足的局面,故选C;材料是“部分军舰改造为商船”,可见以上举措并非军事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排除A;材料的做法反而削弱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能力,排除B;材料的旨意不是推动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排除D。

【答案】C

12.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据此可知

A.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B.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D.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解析】依据材料“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可知,外国在华航运所占比重可知,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来源地,被迫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民族经济遭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大增,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英国的主导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日本发展最快,故D项排除。

【答案】A

1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

由此可知

A.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

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

C.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解析】根据“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可知,烟草业广告体现在产品的包装上,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烟标,内容掌握消费者的关注焦点,是商家制作广告的前提,这就使得烟标与时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A正确;材料是香烟广告,无法体现国民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无法体现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排除CD。

【答案】A

14.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晚年总结国共两党成败得失的原因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

当时政府不应该去占这种便宜。

”这种看法是基于国民党

A.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B.实行恶性通货膨胀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D.贪污腐化日益严重

【解析】材料中的“我们已先替共产党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这是我们财政上犯的大错误”,是指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的财富被剥夺殆尽。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把人民都变成了无产阶级”,即对民众的压榨和剥夺关系不大,排除A、C、D项。

【答案】B

15.1940年夏,后方形成了8个主要分布于湖南、四川、云南、广西、重庆等地的新工业区,包含了汽车修配、化学、冶炼、电力、纺织、机械等行业。

“新工业区”出现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是

A.打击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

C.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做物质准备

D.调整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

【解析】材料信息是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新工业区”奠定了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但是从长远看,这些“新工业区”却调整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布局,故D项正确,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内迁并没有阻止日本掠夺中国的资源,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是在1937年,故C项错误。

【答案】D

16.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

19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由抑制变为鼓励,这与自然经济瓦解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A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鼓励实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抵制列强侵略,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不是19世纪末,故C错误;19世纪末清政府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清政府改变经济政策,故D正确。

【答案】D

17.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答案】C

18.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

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答案】B

19.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答案】D

20.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

国民收入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52

100

100

100

100

1957

153

122.9

126.3

117.0

1 978

453

177.0

212.0

157.6

(注:

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解析】由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的数据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在不断拉大,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收入的支出情况,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只提供了三个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没有其他年份的数据,无法体现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排除D。

【答案】C

21.下图为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据此可推知

A.欧盟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已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B.区域集团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全球化

C.大国间政治关系成为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关键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

【解析】材料表明从2000年以来,我国与四国出口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推动了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D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中国与四国的出口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地位的比较,A不正确;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答案】D

22.1956年,邓小平指出: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在政治上已经站在工人阶级方面;……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和学生变为工人,每年都有大批的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变为职员和知识分子,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学生、工人和职员变为士兵……。

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A.中国阶级差别已经不复存在B.“双百方针”执行效果明显

C.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D.知识分子阶层正走向消失

【解析】根据“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和学生变为工人,每年都有大批的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变为职员和知识分子,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学生、工人和职员变为士兵”,表明知识分子来源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从事工人、士兵职业的,说明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D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答案】C

23.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

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D.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解析】从材料“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中可以分析出,就业的压力促使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故B项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故C项错误。

【答案】D

2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这违背了市场规律,导致“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其解决办法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故B正确;乡镇企业与粮食生产无关,故A错误;1980年已经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且对外开放战略与粮食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1978年底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

25.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

这在1978年后

A.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B.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C.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解析】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并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的阻碍性因素,故A错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逐渐淡化,故B错误;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故C错误;农村家庭副业合法性、父子两个家庭之间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些都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供了基础,故D正确。

【答案】D

第II卷

本卷包括26、27、28、29四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分)

【答案】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3分)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