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1327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25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教学设计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五套高考模拟卷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作品中幽默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作品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呈现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在文学的天地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走南闯北,我们可以跟随鲁迅走进古老的鲁镇,感受祝福的气氛;我们可以陪伴孙犁畅游河北美丽的荷花淀,欣赏北方妇女的战斗英姿;更可以到遥远的边城,听听那湘江边摇撸的音韵。

这节课我带同学们跨越国界,到俄罗斯去,参观一所学校,拜访一个人,这个人叫——你们告诉我?

2.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这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人物。

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

A.别里科夫;B.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C.新来的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3.我们首先来认识别里科夫。

对于别里科夫的死,学生们也是疑问重重,对此他们也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观看学生表演)

二、文本探究。

1.听说别里科夫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

从这些“套子”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哪些性格特点?

(填图表)

2.别里科夫为什么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联系背景)

 案发背景:

19世纪末沙皇俄国社会现实异常黑暗,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死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那时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沙皇专制制度极端反动,无产阶级革命也逐渐兴起,工人运动逐渐展开,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面对汹涌的革命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书刊,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察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总结:

害怕改变现状、害怕新生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3.我们是怎样的人?

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第二类人)

  社会原因:

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而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鹰犬,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学生难以同他们抗争。

  个人原因: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与他和反动政府斗争。

4.别里科夫死后,城里人有什么反应?

  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人们从心里感到自由。

可是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

5.怎样理解“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6.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第三类人)华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柯瓦连卡: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7.结婚是不是表现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渴望?

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

  结婚是有对生活的渴望,结婚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三、结案报告。

别里科夫是自杀呢还是他杀?

  一方面,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四、小结

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奴仆,他保守,反动,害怕变革,禁锢和扼杀一切新思想,作品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禁锢人的思想,摧残人的精神这一反动本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呢?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从昏睡中死亡,并不感到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契诃夫和鲁迅都没有单纯的把眼光紧盯在个人的遭遇、命运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思索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五、关于套中人的现实思考。

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

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点滴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安逸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

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他人的进步,成为个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

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走向灿烂辉煌的人生。

六、作业

再读课文,仔细体会文中刻划人物的手法。

任选你熟悉的一个人物对其进行刻画,注意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

七、课后反思

本课是想突出前面两个教学目标。

通过对这三类人的分析,让同学们了解到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在课前时,曾经也试讲过一次,但是时间有点仓促,所以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删除整合,最后确稿。

在课堂上,学生们运用他们独特的演技博得了老师学生的阵阵喝彩,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其实可以做得很好,为后面的讲解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只是在讲解时为了掌握时间自己语速有点过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短,个别学生的反应能力可能跟不上,所以最后课堂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状况前面有点紧凑后面有点富余,所以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进入21世纪后,信息通信技术出人意料地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快速迈入信息时代,这与20世纪的工业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21世纪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②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经济运作模式和人类职业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运用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实现快速产品创新和全球贸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与此同时,伴随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许多工作正被机器代替。

人类的经济模式正快速转变为全球经济和知识经济,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知识社会。

美国经济学家写道:

“主要由常规认知工作和常规手工劳动构成的工作,其份额正日益下降。

国家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比例则是那些强调专家思维或复杂交往的工作。

”当重复性的常规工作被计算机取代时,人类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也因此必须发展计算机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即以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素养”。

这类工作以创造、发明、交往为核心,从业者也就由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工作者”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心灵工作者”。

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

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

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

在此背景下,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的首要目标。

③其次,信息通信技术和全球化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数字公民”,怎样合法地、道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怎样管理和化解价值观、利益等方面的冲突?

在日益络化的社会,怎样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发展“社会资本”“社会技能”和“跨文化素养”?

这些问题均对世界教育提出了挑战。

④再次,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无穷尽的信息洪流、急剧加速的社会流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新职业、变幻莫测的虚拟世界,这些新事物为个人选择和个性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人又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饱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和信息疲劳的折磨;虚拟世界又有可能使个人身份迷失、自我概念模糊。

个人如何在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社会中自主行动,成为关系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新课题。

这意味着个体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概念和将个人的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

⑤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素养”)的概念才应运而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计算机取代了工业时代的“常规生产”,发展社会资本和社会技能也就只能依靠信息技术。

B.如果说“20世纪素养”对应的是工业时代,那么“21世纪素养”对应的则是信息时代。

C.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核心素养,是因为未来教育要培养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

D.在信息时代,人被淹没在无穷尽的信息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的身份、模糊自我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引证法,用美国经济学家的论断来证明知识社会人类职业世界的变化。

B.文章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信息时代对自我实现的意义,能启发读者思索个人必备的素质。

C.面对信息时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文章从三大方面提出疑问,并给出了较完美的答案。

D.文章以核心素养的诞生为落脚点,逐层、清晰地阐释了21世纪信息时代的诸多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重复性常规工作的比例日益下降,此类工作未来极有可能被社会淘汰,退出职业界。

B.多元化、络化的社会,需要我们具备化解冲突的能力,更需要做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C.“核心素养”概念在21世纪特定背景下产生,说明它与泛化的“素养”是不完全相同的。

D.当我们拥有将个人需求转化为意志行为的能力时,我们将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掌握自主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灯记

谢志强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春天,风的威势有多大?

1974年3月底,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农场的十八连接受“再教育”。

十八连紧挨着沙漠。

第二天,沙漠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

正值春耕备耕之际。

早晨,童连长说:

不出工了。

我们待在宿舍里,闭门关窗。

可是,沙粒还是从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

仿佛有一群汉子要进门,又是敲又是推。

门窗不断响,用毡子蒙住窗户,玻璃像要破碎一般,风携带着沙子、石子敲击。

屋顶落着石子,还滚动。

沙暴刮了三天,突然停息。

室内所有的平面都覆盖着一层沙子。

嘴里也含着沙子。

抖一抖被子、床单,一片沙尘。

打开门,我发现,门前的沙枣林带,细细的枝条生出豆粒般的芽苞。

过几天,枝与枝之间的界线模糊了,沙子蒙着的芽苞钻出嫩绿的叶片。

田野,像尿了床,东一片西一摊地湿润。

那是大地解冻,渗出来的冰水。

童连长说:

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十八连有百十个上海支边青年,其中一个叫朱安康,跟我有曲里拐弯的亲成关系,算起辈分,他是我的远房舅舅。

朱安康说:

这算啥?

现在有防沙林带了,我们1966年刚到这里,无遮无拦,刮起大风,连个抓的东西都没有,风可以吹跑人。

1966年,童连长这个南泥湾大生产的垦荒英雄,接到团部的命令,要在沙漠的边缘建个连队,团里分配了110名上海支边青年。

那年3月8日,朱安康同一批上海青年,从上海辗转来到军垦农场,在场部招待所休整了三天,童连长赶着牛拉的大轱辘车去接,老牛慢车,傍晚来到了十八连驻地。

当时,起了沙暴。

沙暴席卷过来,昏天黑地。

牛车停在连部前的一片空地上,其实,仅仅平了沙包,连部不过是临时挖的地窝子,看去也是大沙包,只不过竖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是没挂旗的旗杆,那是连队唯一明显的标志。

朱安康已抱住旗杆,风几乎要把他刮得脚离地面。

童连长命令:

全体卧倒。

朱安康受不了,松开了手。

沙暴来得快,去得快。

一个多小时后,沙暴莫名其妙停止了。

大家纷纷从沙堆里面拱出来。

沙漠似乎要掩盖所有的活物。

天色已黑。

童连长立刻清点人教,发现少了三个人。

于是,本来用作欢迎的锣鼓,不是集中,而是分散,遍野敲锣打鼓,还伴着一声声呼唤。

连队前边凭空增加了几个沙包,沙漠似乎又重新收复了它们的地盘。

安顿了其他的上海青年。

童连长组织了连队的老职工,继续敲锣打鼓。

夜深了,还是没找到失踪的三个人,其中就有我1974年认的舅舅。

童连长急了,那么远来到边疆,根还没扎下,一场沙暴里失踪了,怎么向他们远在上海的父母交代?

他拿出一盏马灯,灌足了油,叫了个能爬树的职工,说:

把马灯挂上去。

旗杆的顶端挂上了一盏马灯。

童连长一夜没睡,亲自在旗杆下边站岗。

他用砍土曼轻轻地刨连部前边的沙包——那是沙暴的成果。

沙包里仅仅埋了行李、包裹。

天亮了。

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了太阳。

太阳给一群沙包镀上了金黄,平静得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离连队驻地不远,一个沙包顶端还留着红柳的细枝,沙包增大増高了许多。

朱安康从沙包里拱出来。

好像一个帐篷在动,随后,沙包里又钻出来另外两个人。

三个人出来,沙子像秃头泼了水一样,一身流下沙子,然后,显出人形。

昨晚朱安康松开旗杆,手脚乱动,总想抓住什么,却像游泳一样漂移,身不由己。

他说:

幸亏被沙包截住了,不然,不知要被吹多远。

三个人仿佛被沙子塑造过了,灰头土脸,吐出的唾沫,是一团沙子,像浓痰。

童连长握了握他们的手,说:

昨晚,你们没看见亮光吗?

旗杆上的马灯仍亮着,但是,阳光强过了灯光——那一点儿光亮躲在灯罩里。

朱安康说:

风刮得我糊里糊涂晕头转向了。

童连长说:

你们三人昨晚看电影了吧?

马灯已从旗杆上取了下来。

朱安康说:

啥电影?

童连长拎着马灯,说:

《红灯记》【注】呀。

那一天,马灯就交给了朱安康。

童连长说:

大风的纪念。

沙漠边缘出现了绿洲——我想象不出多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好像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抠出了小小的一块,不过,每一年春天起沙暴,刮得遮天蔽日,沙漢总是趁机要把十八连这一片绿洲夺回去。

播了稻种,朱安康拎着马灯春灌。

春夜的田野,一点儿一点儿的亮在游动。

【注】(红灯记)是一部京剧艺术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给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沙漠的沙暴,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为文中人物提供活动场景,突出了垦荒队员的艰苦与顽强。

B.“冬天冻得太狠,春天才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童连长这句话交代了这个地方春天风沙肆虐,冬天酷寒无比。

C.童连长跟三名短暂“失踪”的支边青年开玩笑,说他们昨晚看了电影《红灯记》,意在表现童连长的风趣、乐观。

D.文章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朱安康和另外两名支边青年短暂“失踪”的情节,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题。

5.“马灯”作为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形象,有何象征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6.文章题目叫“红灯记”,1966年朱安康等支边青年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的故事是文章的主要情节,那么文章开头写1974年“我们”来到这里,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牟定的铁匠

于坚

云南楚雄州的牟定县有一个村子,从前是个铁匠村。

最兴旺的时候,全村有70多家人打铁,一边打铁,一边眺望稻田。

这些铁匠铺,就像金黄地毯边缘的火炬,很美。

大地那边越是丰收,铁匠们的炉子越是热烈。

这些铁匠铺,打造的是农具,镰刀、犁头之类,如今还剩着七八家。

打铁已经不用大锤,用的是被工厂淘汰的小型汽锤,这汽锤的声音听起来不烦,像某种低调的鼓,徒劳地召唤田野回来。

詹铁匠正在打铁,咬紧牙关,火光舔着他的脸颊。

铁匠一只脚踩着汽锤刹,钳子上夹着一块通红的铁泥,揉面似的翻着,得心应手。

他妻子为他当帮手,将炉子里烧红的铁块用一个长铁夹子夹给他,像是速食物似的。

与英国画家约瑟夫·莱特18世纪中叶画的那些铁匠作坊类似。

看得出他们心心相印,相依为命,相得益彰。

铁匠长得就是那种铁匠的样子,脸庞宽阔,浓眉大眼。

女人是铁匠的女人,俊俏而坚毅。

铁匠意味着一种天然的男子气概,他们总是能找到好女人,就像那些荒野上的牛仔、骑手一样。

他俩在炉子前面,时而鲜明,时而幽暗,就像是一对行将就义的烈士,毁灭他们生计的势力已经不远了。

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或者说真理具有一种铁匠般的斩钉截铁的气质。

来自黑暗的碳和铁,燃烧产生的光辉,锻造之舞,斩钉截铁地成形……这一切都隐喻着真理的质地。

真理不是概念,而是行动,材料的品质(坚硬、锋利等)被召唤、去蔽的过程,朝向田野和劳动敞开。

福柯在讲到真理的时候曾经说:

“直言意味着‘坦诚’,即一个人自由地、勇敢地、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铁匠不仅仅是生计,它也是乡村世界暗藏的哲学,构建着乡村世界的真理。

一把镰刀,要求的就是“直言者对所言说的真理做出个人承诺,并且通过这一真理确定自己的身份”。

炉子、大锤、铁砧就在大地上,大地这位伟大的执法者直接检验产品的真伪,铁匠要直接对大地负责,他必须像大地一样诚实。

“修辞立其诚”。

詹铁匠每件产品都要打上一个标记“一”,他对这个“一”负责,就像真理,说一不二。

铁匠不仅是一个生计,也是一种美学、生生之谓易,花开,鸟鸣,生生的事都是美的。

美也是时间的结果,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就是那些在它的时代里生着的庸常事物,经过时间陶冶,也会归于美。

美不是既定的模式,而是时间的悠久魅力。

没有世代相传的事因为不生生,不美。

未来这种事,也许会更美,但不关我们这些人的事,不知道。

对我们这些在场的人来说,美永远在过去。

铁匠、农夫、渔夫、樵夫、裁缝、纺织娘……就像大地一样,曾经是古典文学的主角。

现代主义很实用,但是不美,或者美得很勉强,很做作,很霸道。

不美的实用令生命无聊。

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的词组、诗歌、艺术、手艺的世界,这就是现代。

但是,这种适应也许没有那么容易。

从前,詹铁匠在自家的炉子前打铁的时候,时常会看见那些农夫在大地上弯着腰。

他不知道让·弗朗索瓦·米勒画过这场景,牟定县的米勒还没有来得及诞生。

他见我有相机,就翻出一块塑料布,与他妻子一人扯着一头展开,上面印着他的广告:

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专门打造各种农具、刀具,一字号。

上面还有他的手机号码。

他让我多拍几张,“帮我们宣传宣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作者用饱满的情绪描写了詹铁匠夫妻打铁的情形,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打铁所包蕴的力与美。

B.作者认为美是时间的结果,所以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现代主义因为没有经历时间的打磨,所以是不美的。

C.在作者笔下,铁匠和打铁是“真”和“美”的象征,作者既赞颂真与美的价值、又感伤于它们即将逝去。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既能彰显散文的形象化特点,又开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8.作者说“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铁匠”和“真理”有何相似性?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4分)

9.文章以詹铁匠夫妇要求我为他们拍照宣传结尾,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田仁朗,大名元城人。

性沉厚,有谋略。

父武,仕晋昭义军节度使,以父任西头供奉官。

太祖即位,从讨李重进,攻城有功,还,与右神武统军陈承昭浚五丈河,以通漕运。

乾德中,讨蜀,命仁朗为凤州路壕砦都监。

伐木除道,大军以济,录功迁染院副使,俄迁内染院使。

数日,改左藏库使。

为中官所谗,太祖怒,立召诘之,至殿门,命去冠带。

仁朗神色不挠,从容曰:

“臣尝从破蜀,秋毫无犯,陛下固知之。

今主藏禁中,岂复为奸利以自污?

”太祖怒释,止停其职。

开宝六年,起为榷易使。

七年,以西北边内侵,选知庆州。

仁郎至,率麾下往击之,短兵将接,前锋稍却,仁朗斩指挥使二人,军中震恐,争乞效命,遂大破之。

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宁玺书褒美太平兴国初秦州羌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太平兴国四年,征太原,命仁朗行太原城四面壕砦,阅视攻城梯冲、器械。

太原平,留仁朗为兵马钤辖。

从幸大名,又命为沧州钤辖,俄迁东上阁门使、知秦州。

李继迁为乱,命仁朗率兵巡银、夏,岁余召还。

未几,继迁攻麟州,诱杀曹光实,遂围三族砦。

命仁朗与阁门使王侁、副使董愿、宫苑使李继隆,驰传发边兵数千击之。

是役也,仁朗计已决,为王侁等所构,逗挠不进军,故及于贬。

后数月,上知其无罪,召拜右神武军大将军。

部修河北东路诸州城池,数月而就。

留知雄州,加领澄州刺史。

时河北用兵,大藩多用节将,朝议以通判权位不伦,选诸司使有吏干者佐之,以仁朗知定州节度副使事。

俄召赴阙,未闻命而卒,年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宁/玺书褒美/太平兴国初/秦州羌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

B.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宁/玺书褒美/太平兴国初/秦州羌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

C.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宁/玺书褒美太平/兴国初/秦州羌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

D.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宁/玺书褒美太平/兴国初/秦州羌为寇/命仁朗屯兵清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

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它既可以指继承位子,也可以指自己打下江山后称帝。

B.漕运:

指我国古代商人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以牟求更多利润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麾下:

意即将旗之下。

既可敬称将帅,也可指部下,还能喻指在有权势之人的手下。

D.路:

宋、金、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名,仿唐代“道”制而设,相当于现在的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仁朗讨伐贼寇,屡立战功。

讨伐李重进时,攻城有功;讨伐后蜀时,他带兵伐木修路,使大军得以顺利前进,又荣立战功。

B.田仁朗因谗受诘,镇定从容。

被宦官诬告后,面对太祖责问,他冷静应答,以表清白,最终太祖仅仅暂停了他的职务。

C.田仁朗临阵果决,力挽危局。

他刚到庆州任上便率兵迎敌,见前锋稍有退却,当机立断斩了两个指挥官,于是军中争相效命,此战大捷。

D.田仁朗为政有方,颇受重用。

当时河北路在进行战争,重要的州郡大多任用节度使管理,但因他有为政的才干,朝廷便破格提拔,让其主持定州事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尝从破蜀,秋毫无犯,陛下固知之。

今主藏禁中,岂复为奸利以自污?

(5分)

(2)是役也,仁朗计已决,为王侁等所构,称其逗挠不进军,故及于贬。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花下作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③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①干誉、才卿:

词人的两位友人。

②罥:

缠绕。

③美人:

斟酒侍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不说风雨无情,摧残落花,而用“落花”作主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