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36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docx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10111马原A卷精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写在答卷纸的括号内,答案选错者,该题不得分。

共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4.毛泽东指示我们在文化建设上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

这一思想符合唯物辩证法的C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辩证否定的观点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原理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9.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第1页(共4页)

2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二、多项选择题(从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写在答卷纸的括号内,答案选择错或未按要求选全者,该题不能得分。

共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BCD

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发展不完全同步和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2页(共4页)

得分

评阅人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具体表现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4、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第3页(共4页)

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第4页(共4页)

中南财经大政法大学2010—2011学年第1学期《马原》期末考试(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题,共计20分)

1.B 2.D 3.C  4.C  5.D   6.A  7.B 8.D  9.B  10.C

11.D 12.B 13.B14.D15.D   16.B17.D 18.D 19.B20.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题,共计10分)

1.ABCD 2.ABCD3.ABCD4.CD5.ABCD 

三、材料分析题(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如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共计18分)

参考答题要点:

1、材料2与材料3的同和异: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

二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割裂科技作用与人的作用的联系,孤立片面地看待科技的作用。

不同之处表现在科学悲观主义片面夸大科技的消极作用,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科学乐观主义则片面夸大科技的积极作用,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4分)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的区别:

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

他把科学技术和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4分)

3、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分)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近代以来发生的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有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分)其次,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第一、消极后果原因:

认识不够、缺乏控制、社会制度。

(具体说:

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第二、消极后果表现: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第三、消极后果对策:

观念变革、行为转变、制度变革。

(具体说,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全球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4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一、畴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分)

二、辨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矛盾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即同包含斗、斗寓于同。

)(4分)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容,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则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部联系的容,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3分)二者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分)

3.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具体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2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2分)这种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3分)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具体表现: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新变化(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的新变化(五)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六)政治制度的新变化(5~7分)

五、论述题(每题12分,2题,共计24分)

1、论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容及其重大指导意义?

首先,质量互变规律基本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的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

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6分)其次,质量互变规律重大指导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

然而,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6分)

2、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分)

其次,联系实际谈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提出来的。

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6分)

参阅展开详答:

1、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要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共同前进。

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把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的充分保障和落实上。

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以上答题要点仅供参阅,考生若能应用上述唯物史观原理联系当前社会现实问题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均可灵活变通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