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28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docx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浅析《论语》语言特色

文山州丘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

严国胤

[摘要]:

百年来,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及儒学思想深入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在对《论语》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探讨。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语言的简洁美,语言的修辞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理

趣”美等四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做一些浅析。

关键词:

简洁美;修辞美;音乐美;理趣美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主要思想言行集中记载在《论语》中。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的一部古代语录体著作。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态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这与其语言艺术是有一定关系的。

近百年来,《论语》的语言艺术研究因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介入和政治思潮的干扰(如受“五四”时期激进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而发生“打倒孔家店”运动,以及“文革”时期“批孔运动”),造成了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有一定影响。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典范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学习与借鉴。

本文从《论语》记言简洁、描写简练两个方面论述其语言的简洁美,从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论述其修辞美,从美在句式多样、美在节奏感强、美在叠词重句、美

在虚词运用四个方面论述其音乐美,从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美在哲理化的成语两方面论述其“理趣”美。

一、语言的简洁美

(一)记言简洁。

 

今本《论语》20篇512章,共一万多字,记言最多的是《季氏第十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章,也不过是279字。

最少的是《学而第一》中的《君子不器》以及《也灵公第十五》中《有教无类》,各章仅用了4个字来记言。

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

如:

1、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或之与?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与?

”(《学而第一》)

2、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八佾第三》)

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   (《述而第七》)

4、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第九》)

5、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先进第十一》)

6、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

7、子曰:

“予欲不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阳货第十七》)

即使是《子张第十九》中的25章,对孔子和弟子曾子、子游、子夏、子贡、子张的记言也是十分简洁的。

最后《尧曰第二十》3章关于孔子谈论尧舜禹三代的善政和治国事务的要求,记言也是很简洁。

(二)描写简练。

首先《论语》对中心人物孔子的思想性格的描写用语十分简洁。

不论是对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还是对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用语都十分简练。

1、在描写他安贫乐道、心安理得的情感时用语简练。

如“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第七》。

2、描写他是一位有方法、有经验、有高度责任心、能因材施教的夫子时用语也简练。

如“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孔子答子路: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

“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先进第十一》)。

3、描写他悲恸欲绝或深爱弟子的心情时用语也简练。

如“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噫,天丧予!

天丧予!

”(《选进第十》)。

4、描写他是一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仁人君子时用语也简练。

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

’明日遂行。

”(《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捷,却充分地把孔子的思想性格完全表现出来。

其次,《论语》描写孔门弟子的形象时用语也十分简练。

在《先进第十一》“弟子侍坐”章中,“率尔而对”表现了子路的率直鲁莽,“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三言两语表现了曾皙的潇洒脱俗;在《颜渊第十二》中“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也”以及《学而第一》中“曾子曰:

吾日三省乎已: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颜渊、曾参的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与子服景伯的对话“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完届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寡矣。

”子贡与叔孙武的对话“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

他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寥寥数语描写子贡忠诚和聪颖善辩,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在《为政第二》中“子张学干禄”用干脆简练的语言表现了子张热衷政治;《公冶长第五》中“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何诛?

’”通过孔子之话简练地描写了宰予贪睡的性格;在《雍也第六》中“樊迟问知”以及《子路第十三》中“樊迟请学稼”只言片语表现了樊迟的迟钝。

总之,《论语》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刻画出如此之多的形象生动、面貌各异的人物。

再次,对其他人的动作、神态描写,用语也很简练。

如在《阳货第十七》中阳货指责孔子“怀其宝而迷邦,可谓仁乎?

”以简练的语言描写了阳文货对孔子那种有才不施展,不算是有仁智做法持有反对的态度;再如《微子第十八》中也有几处简练的人物描写:

一处是“楚狂人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见,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楚国狂人接舆劝讽孔子归隐的形象;另一处是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对长沮、桀溺的描写“(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耦而不辍”;再一处是子路向丈人(老年人)打听孔子去向的消息时,对丈人的描写“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以简练的人物语言描写了长沮、桀溺,以及丈人(老年人)消极退隐、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

《论语》往往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活画了出来

总之,《论语》中的整个语言系统所涉到的记载、转述、描写人物的语言,给人以一种语言的简洁美。

二、语言的修辞美

《论语》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对偶、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式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多样,语气急缓有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而叙事、写人及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对比、对偶、比喻美。

《论语》中的对比、对偶美主要表现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上,全文共有十多处鲜明对照,其主要作用是对事物通过对比,突出强调,各显特征,或喻道理于比较中。

以下几例用“君子”与“小人”作鲜明的对比,突出“君子”的高贵品德,表明作者对“君子”的赞同,对“小人”的鄙视,让人明白“君子做人处世之道”。

例如: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第二》)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四》)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第十二》)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第十三》)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第十五》)

使用比喻,其作用是使事物形象、生动、具体,又富于说理,“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

例如: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第二》)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小车无轨,大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第二》)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  (《公冶长第五》)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第七》)

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第九》)

6、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子张第十九》)

7、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九》)

第1例,把“以德治国”比作“天上北头斗星被众星环抱着”,说理具体形象,同时又强调美德的重要性;第2例,把“不守信的人”比作“车子不能行走”一样,喻理形象,通俗易懂。

第3例,把“人”比作“朽木“、”粪土”,形象鲜明,突出人物性格;第4例,把“时光岁月”比作“流水”,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可感:

第5例,把“圣人犯错误”比作“日食月蚀”,说理形象,给人明白做人之道;第7例,用“以土堆山是坚持还是放弃”两种行动作比,形象说明一个道理:

进退成败都在于自己。

(二)反问、设问美。

使用设问的修辞,加强语气,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作者的看法。

以下几例用反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强调突出“仁德”、“民本思想”、“人品端正”的重要性,并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主张或看法。

例1: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

例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第十二》)

例3: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第十三》)

使用设问的修辞,是为了达到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增强力量,激发感情的效果。

以下两个句子使用设问形式,提出人“对待知识怎样才算明智”、“人与人之间怎样报答恩德”等学习、交往问题,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让读者明白其中的道理。

例1:

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

例2: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宪问第十四》)

(三)排比、反复美。

使用排比修辞能增强语言气势,使论点阐述透彻、严密,抒情淋漓尽致,又能周密说明事理,突出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使用反复修辞能突出思想,强调情感,加强旋律美。

同时,使用排比与反复还能使句子节奏感强,易于表情达意,琅琅上口。

如:

例1: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第十四》)

例2: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

例3: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第十六》)

例1用三个“其次……”强调乱世中的贤者行为,例2以三个“知及之……”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例3以九个“……思……”格式,突出强调君子的九种生活规范,同时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感,易于诵读。

(四)顶真、映衬美。

顶真手法使文章议论说理准确,周密谨严,表达如行云流水,气势贯通,条理清晰,反映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句句顶接,顺势而下,显得格外明快流畅,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使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都流畅明快,具有蝉联美感。

如: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第十三》)。

此句使用顶真手法,前后顶接,顺势而下,从反面论述了君子治理国家先正名分的重要性,说理深刻透彻、别具一格。

映衬手法的使用,在于突出正反面或相异的主体,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用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有了陪衬,被陪衬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说明。

映衬手法用于人物性格描写,造成人物相互对照,相互衬托。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第十一》)通过人物对话,子路“率尔而对”与曾皙“舍瑟而作”相互映衬,突出曾皙的潇洒脱俗,子路的率直鲁莽不同性格,人物形象在映衬中得以体现。

三、语言的音乐美

《论语》语言能给人一种音乐美感,究其原因,除语言简洁外,还与句式丰富多样、句子的节奏音韵、句子中的叠词重句、修辞手法灵活多变、虚词的纯熟运用有一定的关系。

《论语》美的节奏音韵,读之琅琅上口;美的整齐句式,诵之津津有味;美的叠句重语,令人寻绎不尽。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一)美在句式多样。

“语录体”是中国文体之一,它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章与与章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如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也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一部语录体著作,各章短小质朴,句式的表达上丰富多样,长短、整散结合,不拘一格,极大地提高了语言的魅力。

《论语》多以三、四、五、六言结合运用。

略析几例如下:

1、《论语》中四、三(44.33.33)言结合运用,整齐畅达、节奏分明。

例: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

2、《论语》中四、三、二(44.2232.3332)言结合运用为主,交错有致、语言简洁流畅。

  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季氏第十六》)

3、《论语》中二、三言(3.2222)结合运用,句式整齐畅达、语言简洁凝练。

例: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

4、《论语》中四言(444.4.4)单用,整齐畅达,音节由快及慢,强弱分明。

例: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

5、《论语》中五言(5.5)单用,句式整齐畅达,语意对比鲜明。

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四》)

(二)美在节奏感强。

《论语》之所以富有节奏美感,与凝练的词句表达,恰当的句式选择,精美的修辞运用分不开的。

“节奏”是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音乐”解释为“是一种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

“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变化现象”。

我们把音乐节奏感觉用来欣赏《论语》,仅凭直觉就让人产生音乐美感,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节奏上。

首先,《论语》在篇章结构上,在章节上给读者一种节奏美感。

《论语》主要是语录体式的“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的小短文,可以说是一首“孔子心曲”。

20篇512章,篇幅都很简短,读之很有规律性,从章节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如下:

1、全文大多采用“某某曰”(其中“子曰”最多)开头组织成章,可看作是某人心语的独白。

《论语》20篇中均可见这种的结构形式,有260多章。

这种形式结构的段落读来节奏感较强,和谐悦耳。

例: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     (《学而第一》)

2、全文中有的采用“问答式”组织成章,由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进行对话,大多是“子谓式”、“某某问式”。

这种结构的章节,篇幅简短,形式单一。

在全文中大致有200多章。

读之有问有答,或者前呼后应。

例1: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第二》)

例2:

子谓颜渊曰:

“未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第九》)

例3: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德,以德报德。

  (《宪问第十四》)

3、全文中有的采用“总—分”式结构组织成章,读来简短有力,节奏由快而慢。

例1:

子之所慎:

齐、战、疾。

 (《述而第七》)

 例2: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第七》)

 例3:

子绝四:

毋意,毋固,毋我。

 (《泰伯第八》)

例4:

周有八士:

伯达、伯适、仲突、叔齐、叔夏、季随、季隔。

(《微子第十八》)

4、全文中有的在对话中采用“短排”“对偶”、“对比”“反问”等形式组织成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旋律美感,诵之琅琅上口。

例1: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三言短排)  (《八佾第三》)

  例2: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矣。

”(“……者……也”句式排比)       (《季氏第十六》)

例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对偶兼对比组成排比)

 (《雍也第六》)

例4:

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反问组成排比)

(《学而第一》)

5、全文中有少量的章节采用“短评式”组织成章,简短有力,节奏快。

例1: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第七》)

例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泰伯第八》)

例3: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第十一》)

《论语》全文大多章节读罢都富有节奏感,各章形成全文的小节奏,最后由这些小节奏组织成大节奏,因而整部书中节奏感显而易见,给人一种既有章节之间的间隔停顿美感,又有行文思想之间流动的美感,

其次,语言表达上的节奏美。

《论语》中句子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与短句的结合运用,整句与散句的运用,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节奏语速有快有慢,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试从语句表达角度分如下析:

1、短句,《论语》中的短句,简洁明快有力,对比取舍鲜明,语调前轻后重。

读之干脆利落,字字珠玑,置地有声。

例: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第九》)

 2、《论语》中的长句,表意精确细腻,彼此贯通,意连势顺。

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3、《论语》中的整句对比,形成前后对照,取舍鲜明,态度明朗。

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第七》)

4、《论语》中的整句排比,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新鲜。

例1: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

例2:

不知命,无以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第二十》)

5、《论语》中的散句反问,连续发疑,韵脚反复,节奏和谐。

例: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第一》)

6、《论语》中散句比喻,说理形象,句式复用,语速平缓,节奏强弱一致。

例: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第十九》)

7、整散结合,交替使用,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

例: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阳货篇第十七》)

(三)美在叠词重句。

《论语》颇有《诗经》中重章叠句之余风。

“叠词”就是为了状貌抒情的需要,重叠使用某个词,构成双声叠韵,《论语》中“叠词”的使用,不但有状貌作用,而且还使句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重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连续或是间隔地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重句”运用得好,会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论语》中使用“重句”,主要是突出思想,强调情感,加强旋律美。

例1: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为政第二》)

例2:

噫,天丧予!

天丧予!

(《选进第十》)

例3: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微子第十八》)

例4:

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子罕第九》)

例5: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礼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阳货第十七》)

例6:

觚不觚,觚哉?

觚哉?

(《雍也第六》)

例7: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

例8: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君在,踧踧如也,与与如也。

(《乡党第十》)

以上1—7例是“重语”使用,主要是通过“人焉廋哉”、“天丧予”、“凤兮”、“沽之哉”、“礼云”、“礼云”、“觚哉”、“知及之”这些语句的反复使用,加强语气,强调突出思想内容,便于抒发感情;而第8例中则使用“恂恂”、“便便”、“侃侃”、“訚訚”、“踧踧”、“与与”等叠词,描写了孔子在不同场所时说话的情态,而且还有谐和音节的作用。

(四)美在虚词运用。

文言虚词在语法功能上有组织句子或句群的作用,它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唐代刘知几说:

“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

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史通》卷六《内篇·浮词第二十一》)。

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处可见。

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

“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

在《论语》的语言体系中,虚词运用纯熟自然,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有灵动活跃作用,又富于表情达意,增加语句的语气语调。

如《论语》中大量运用“与、矣、乎、焉、哉、之、者、也、夫”等虚词,使句式富有典雅韵味。

使用“斯、而、不、于、其”等虚词使句子错落有法,长短有致,节奏和谐。

简析几例如下:

1、使用“乎”形成设问,使用“之”、“不”对比选择,表现了孔子的求实精神。

例: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

2、使用“之”、“不”造成层递对比,顺势而下,语气上一气呵成。

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3、使用“乎”、“哉”、“斯”、“矣”,使句式上形成设问,前后承接连贯,语气上戛然而止。

表达了孔子那种执著追求仁的精神。

例: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第七》)

4、使用“而”形成转折,使用“矣”、“夫”在语气上形成强烈揣测反诘语气。

例:

苗而不秀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乎!

          (《子罕第九》)

《论语》文言虚词的运用,使句子连接畅达,使语气语调强弱分明,语速有快有慢。

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论语》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从中享受到我国古代汉语语言的典雅美。

 

四、语言的“理趣”美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

宋代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

“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

”(《敝帚稿略》卷二)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

“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

诗文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某个生活真理。

“理趣”后来成了人们欣赏诗文的一种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我们用“理趣”理论欣赏《论语》,其“理趣”之美便凝结成一种富有哲理化的格言警句和众多的成语。

(一)美在哲理化的格言警句。

《论语》中的哲理化的格言警句能使读者从中感知到它的语言魅力。

这些格言警句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言妙道,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如:

1、政治格言警句美。

在《为政第二》中论述为政的重要原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