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43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docx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多篇范文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

第一篇: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

第二篇:

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第三篇: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篇: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五篇: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正文

第一篇:

县“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事迹材料

——河北省xxx按:

与高速公路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条农村公路算不了什么。

但是在太行深山,那一条条几公里,哪怕是1公里的盘山道路,却成为万农民通往外面世界的“独木桥”,也是几代甚至十几代山区人民殷切的梦盼。

XX年,在xxx县“交通建设年”里,占据全市公路里程分之的公路通上了水泥路面。

xxx县,这个曾经是全市“村村通”最薄弱的山区县一举成为基础设施先进县。

这里讲述的故事,正是我市全面进行“村村通”建设的辉煌缩影。

初冬时节,来到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xxx县西部山区,条条平整的县、乡、村路,像舞动的银龙,横亘在山地与丘陵之间,把那厚重的山,纯朴的人,和那温馨的丰收情境鳞次栉比的划拔开来。

这是“村村通”工程给山区带来的巨大变化。

用xxx县党委一班人朴实的话说:

“村村通工程是党为群众带来希望与福音的工程,再难也要进行到底,一定要改变太行深山区人民落后的交通面貌,让大山的父老乡亲们早日奔上小康路!

这是一句话,更是一个艰难的决心!

这是一个决心,又是一个不知何时才能竣工的工程!

这是一项工程,最终还是一个点亮山区人民心窝子的铿锵承诺!

这个承诺,意味着要斥资万元,为山区乡个行政村,占据全县的人口修建弯弯延延公里的山区等级公路。

“政府发动,群众行动”,XX年,是“村村通”工程的第一年,xxx县建设农村公路公里;XX年,村村通工程覆盖了个村,共建农村公路公里;截止目前,“村村通”工程已,比计划提前了。

山路第一弯:

“老道旯旮”的深情诉说——

XX年11月3日,正在果园里忙着收获苹果、柿子的冀家村乡老道旯旮村党支部书记甄自平,听说我们要来采访“村村通”工程,不顾手头的活儿,就一路小跑地赶来,迫不及待着领着我们来到XX年底竣工通车的小村大道上。

内敛的老支书深情地说“这条道儿啊,真好!

真好!

话说间,一辆辆满载着板栗、苹果、柿子的卡车从这个小小旯旮里驶出,据说,这些果品将远销到全国各大城市,果农们的生意像家家户户房顶上打秋的玉米,金灿灿,红火火。

果农张哥儿说高兴地说“俺山里通了这路以后,俺媳妇再也不愁苹果烂在家里啦,供都供不急哩——”

老道旯旮位于晋冀交界的半山腰,从乡路过往村东头的小路长约4.5公里。

虽说不长,但正是这个又窄又陡的山路,让旯旮村的村民一走就是整整六代人。

六代人,他们每天上山下田,挑水施肥,年年盼着辛苦的劳作能有个好收成;六代人守望着这片绿色山场,种植自给自足的干鲜果品;六代人,他们在沙滩沟里艰难跋涉,看着卖不出去果子干干地着急;六代人,他们把“丰收”一担一担地从山腰抬到路口,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半山腰的家;六代人,他们几乎足不出户,望着山那边的山,听着自己的回音……

第一任老支书张存礼一生最大的的夙愿就是能为乡亲们修一条好路,之后七任支书为了完成他的遗愿,等着,盼着,跑过,试过,付出了代价,想尽了办法,这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道路,也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道路变得遥远而又漫长。

XX年新春刚过,像往常一样,冬天的山场格外静沁,喇叭里传出了一阵声音:

“从今天开始,县里要给咱老道旯旮村修路了——”听说县里要来修路了,老道旯旮的村民并没有平原村农民那般惊喜。

生活在这里的人最清楚,这些年,老道旮旯修了路修了若干次,可年年修年年毁,至今乡亲们还依然没有见到一条像样路。

更多的村民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前来考察道路的县、乡领导及市县交通部门负责同志。

比起平原村,老道旮旯要山高、沟深、河宽、水急、线长、滩多,路基大部分濒河而建。

要更多地考虑洪涝灾害,山体滑坡,路面坍塌等现象的发生,一位年长的老大爷,对前来勘查路容路貌的技术人员说“年轻人,别费那心思了,这路修不成!

”。

市、县交通部门负责同志来了,县委有关领导来了,他们为该村修建这条道路拔付资金万元,与一线的工程人员一道,齐心协力战天斗地。

他们走到党员身边,走进群众中间,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有关政策,把县委为村民们修建致富路的决心,坚实地砸进乡亲们的心窝窝里,像地基一样铺就在4500米的羊肠小道上。

随着工程地进展,村里不少人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工地上进行义务劳动。

七十岁的老党员、也是老村干部张新春体弱多病,却每天不不亮就到了工地,和这里的工人们一道捡砂砾,砸石子,一刻也不闲着。

寒冬里的一天,山里的气温比平原骤然下降了三四度,县长田德荣看到他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少干,拉着他那双冻裂的手,硬是扶他到了一旁说“大爷,您比种自家地还卖力呢!

”大爷说“我这一辈子,合眼前就想看俺村这条路能修好啊——”

老大爷的话深深触动了县委、政府一班人,他们知道,还有无数像老道旮旯村的张大爷一样的山区人民,眼睁睁地盼望着,党委、政府能把致富的路修到自家门品。

修路,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山路又一弯:

“风雨路人”的铿锵承诺——

老道旮旯村仅仅是我市个山区村的其中一个。

XX年是我市提出“村村通”建设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xxx县一大批生态文明村同率先行动,走在小康大道上。

而分布在太行深山的贫困村却无法与之抗衡。

仅冀家村乡就有贫困村个,木叩、马庄沟、桃树村、老道旮旯、安子垴,这一串串蹊跷的村名串起了太行山东麓这片悬崖峭壁。

“先从最难的路开始!

”在XX年初该县的党政联席会上,在认真听取了该县交通局长郭奎明的介绍后,书记、县长以及主管领导达成了共识。

他们把目光送向了墙面上的“村村通”地图,送向了上面标记着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个达到“村村通”的个村的标记。

会议一结束,县领导就就会同市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驱车赶往深山区。

从刚刚修建的乡道梁石公路到老道旮旯村,他们陡步行走素有北方“香格里拉”之称的青山绿水中,脚步却异常沉重。

“我们一定要最广大的发动群众,积极配合这项恩泽子子孙孙的民心工程”冀家村乡立下了军令状。

“一定要让老百姓走上好路!

”交通部门派驻了最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陆续赶往工地。

有了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有了县领导的关注,有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信心,浩大工程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再大的决心也只是一句空话,也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建路难,难在缺资金,如何多渠道筹集资金,是修路的头等大事。

在没有一分钱启动资金的万难时机,为了尽快使工程开工建设,同时不加重农民负担,xxx县财政一次性拔付资金万元,专款用于村村通建设。

同时进行了科学的预算与计划,分段实施,分步进行,很快组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亩的山场摆下个战场。

条山区新建公路齐头并进,条在建村路拓宽改造工程如火如荼。

为了打好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xxx县交通局局长郭奎明带领局党委一班人实行分片包干,坐阵指挥。

施工场上,铺路工人、质检技术工人和交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冒风雨、战酷暑,始终奋战在建设一线。

“村村通”工程开工以来,他们没有假日,不会生病,也没有了家,有一个叫xxx的小伙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推迟了婚期。

朴实的山村百姓,看到修路大军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吃个自己带来的馒头;困了,就地就打个盹,手指被石头磨得血直流,不由地纷纷拿起锹镐自觉加入到施工队伍当中。

许许多多村民,自发地来到工地,把自己平时积攒的生活费交给奋战在一线的风雨路人。

一元、五元、十元……一些在外务工的青年听说村里修路,也寄回了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的集资款。

XX年底,生活在太行深山区的乡亲们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泥泞与坎坷挥手告别,一条条坚实、宽阔的水泥路从深山旮旯里惊天动地延伸出来。

山路多重弯:

“不老青山”的妩媚阿娜——

鲁迅说过: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交通人圆了老山人民几十年没有完成的梦。

路,带来了村民们思想与生活上本质的巨变。

在xxx县的山区村里,大部分座落于山脚坡根,或是半山腰里,依山而座,唯有安子垴村,不声不响地座落在接云连天的山顶顶上,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莲花依偎着不老青山。

“不老青”,一个赋予着文学内涵的名字,是爱山的乡亲们对一座海拔1300米的山峰亲切的称呼。

然而,两年以前,让人们汗颜的是,不老青山却创下了我市“村村通”工程一个又一个之最,资源最少、集体最穷、条件最差、所修公路坡度最险、海拔最高、里程最长、投资最大。

不老青山最不缺的就是安子垴村的光棍儿。

山上的姑娘争着向山下嫁,山下的姑娘不愿嫁上来。

村头的小伙子小张,在外打工时成了家,带着新媳妇回来看望老父老母,就因为无法攀爬这陡峭的山壁望而却步,她嗔怪小伙子,“早知你家这样,当初说啥也不能嫁你”。

姑娘的一翻话,一传十,十传百,远远近近的人都不愿嫁给摩天接云的安子垴。

如果说修建山区等级公路难,那修建安子垴无亦于难上加难;如果说其它的村庄三面环山,好歹有个出口的话,那安子垴则是居高临下,几近垂直的山体上每一块随时可能滑落的岩石,就是一步又一步的山路;如果说修建一条好的公路是普通山区人民的梦的话,那修一条通往安子垴的路,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

这里的人们把一生交给青山绿水,甚至一生没有出过山,没有进过城。

闭塞的生活环境,成就了朴实的民风,却成为了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抗拒的瓶颈。

“青山依旧在,几度峰正红”如今路修好了,进城办事也方便了,从前往返要一整天的山路,骑着摩托一个小时就进城了。

山外大量的科技致富信息等新鲜事物涌了进来。

村民们纷纷种果树、搞养殖、采药材,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前人们只有徒步行走,如今村里三马、农用三轮、摩托车日渐多了起来,安子垴这个“和尚村”也娶进了不少好看的小媳妇。

不仅如此,不老青还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境地,以她“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丽,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天涯画人。

行走在这条公路上,穿过一条条数不清的弯道,让人们顺顺当当地走近秀美的不老青山,让人们尽情地贴近自然界的寸草寸木,“我看青山多妩媚”,不老青山耸立在冀南大地上,定格在快步奔小康的蓝图里。

竣工通车的当天,乡亲们欢呼雀跃的同时,还不忘自发地路边刻下了一块丰碑,一块写就着“太行第一路”的丰碑,一块记载着艰难历史,昭示着辉煌未来的永恒丰碑。

第二篇:

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真情搭建“连心桥”奋力实现“村村通”

——xx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回眸

听上广播、看好电视是偏远贫困山区老百姓梦寐以求的最大心愿。

1998年国家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来,我县共实施了三批“村村通”工程,先后完成了102个盲点行政村的广播电视信号落地建设任务,全县17个乡镇实现县乡光纤电缆大联网,联网行政村达163个,占全县行政村的65%,有线电视用户达3.8万户,20多万农民群众听上了广播、看上了电视。

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广播电视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亲切地把“村村通”工程称为“连心工程”、“民心工程”。

XX-XX年期间,以50户以上自然村为重点的第四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上级批准我县5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任务为254个,是十堰地区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一个县。

为了按时间、保进度、高标准完成任务,在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工程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第四批“村村通”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来抓,科学制定方案,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止5月底,全县254个5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共架设光纤电缆789.2公里,光节点226个,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892户,有效解决了68127名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同时,在实施县乡光纤大联网的过程中,加快恢复“返盲”村广播电视建设,着力建立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的时间、内容和质量,确保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户户通”、“永久通”。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广泛宣传,认识到位。

xx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县,有着传播农村广播电视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良好文化氛围。

在实施“村村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着力以“思想通、认识高”为先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党政关心、社会关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工作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整合媒体开展专题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今日xx》及网络媒体,开办专栏,定期通报“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大张旗鼓宣传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来。

二是组织队伍开展入户宣传。

抽调技术人员组成7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宣传队,由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开展宣传,通过召开中心户长座谈会、利用村民大会发放“村村通”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解答群众心中的疑惑,让“村村通”工程深入民心。

三是多管齐下开展重点宣传。

以乡村两级基层干部为主体,通过出动宣传车、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村村通”工程的现实意义、指导思想、实施方案,把基层干部的思想、行动和工作热情统一到服务“村村通”工程建设上来,形成上下联动、干群齐抓的合力。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领导机制。

成立了“xx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县发改局、扶贫办、财政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县“村村通”工作。

县政府还把“村村通”工作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县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和督办项目,批转了我局制定的《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召开联席会、专题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

为推进工程落实,县委书记董永祥、县长沈学强多次深入乡村院落了解村村通进展情况,察看信号覆盖和进村入户情况,现场解决“村村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定期听取广电部门的汇报,在全县掀起“村村通”建设热潮。

为加快进度,春节过完,县政府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等单位抽调精兵强将,技术骨干组成“村村通”督查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由县长助理王光武带队,深入各乡镇工程一线,巡回督导检查。

4月份,继省局督办之后,更加引起了县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县长沈学强亲自布暑,并以竹政办发[XX]41号文件下发给各乡镇、县政府有关单位,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督办检查,要求从政府办、发改局、广电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单位抽调人员、出动车辆、集中十天时间,对全县17个乡镇254个项目村,逐村逐院进行检查督办,任务到项,时间到天,责任到人,村村过关,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办通报;5月初又组织相关单位,对工程的完成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兑现,确保了工程的圆满完成。

得胜镇等17个乡镇为支持工程建设,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专人负责,层层召开动员会,积极组织民工义务投工投劳,对工程占用青苗补偿等费用全部减免,得胜镇党委书记范琦、双台乡党委书记毛光伟等领导多次深入建设现场对工程中埋杆架线,破土移树,穿河挂桥涉及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工程提供后勤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

楼台乡明确一名副书记,在春耕大忙之际,组织劳力30多人,日夜施工,确保6个项目村任务如期完成。

麻家渡镇在村村通工程实施中,有几根杆子涉及到占用老百姓农田青苗补偿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安排每根杆子按40元现金,由镇宣传委员李光才亲自送到农户家中,从而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全县呈现出领导关心,部门努力,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会化、项目化运作机制。

县委、政府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作为“六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级负责,落实服务”的方针,在研究制定我县“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实现我县165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的目标,本地广播电视网络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为保证工程推进,县委、县政府设了专项资金,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仅XX年落实到位配套资金40万元。

XX年初又从扶贫办、发改局,解决资金20万元。

县直单位和乡镇把资助贫困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作为扶贫内容,纳入了包村扶贫计划,积极帮扶联系点群众解决收看有线电视问题。

县信用联社为支持联系点---深河乡两道村开通有线电视出资1万元。

县广电局、县网络公司去年还为联系点擂鼓镇腰庄村农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今年又为金岭村300户农户及深河乡井泉村农户全部无偿安装有线电视。

同时,全县还广泛发动干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捐助活动,各部门投资、投劳、投工折算达291万元,全力支持广播电视进村入户。

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体系。

全县“村村通”工作采取落实责任的办法,确定县、乡、村三级责任范围,将覆盖任务进行分解,年终会同其它工作和目标一起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并作为考核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农户的重要目标,实行“一票否决”,特别是去年还列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实事工程,作为体现党员先进性的一个有效载体。

有效地推进了工程进度。

三、科学规划,快速推进。

在认真总结前三批“村村通”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采取光纤联网26+4和电缆联网26+4即工程实施至少收看26套电视节目和收听4套广播节目,确保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儿频道和湖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和xx新闻频道电视节目,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及十堰、xx调频四套广播节目,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所有实施项目的村与县光纤联网的组网方式,以县局中心机房前端为中心,以网络分公司各营业部为基础,通过二级光纤辐射xx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纤采用6芯光纤,到自然村的采用4芯光纤,实行光纤到村,电缆入户。

网络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听,收视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任务,以提高全县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增加入网率,实现“全县一张网,县乡一盘棋”的目标,在工程建设之初,我们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追求合理的性价比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和维修方便性,进行一次性规划,分布实施,在网络设计上坚持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注重效益。

根据我县实际,采用目前catv网络传输主要采用的入网方式之一:

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网)。

做到既满足目前的基本收视,又便于升级满足将来新业务对基础网的要求。

网络结构先进合理,既能支持当前模拟业务,又要兼顾数字业务,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打好基础。

为保证质量,迅速出台了《网络工程立项管理实施细则》、《网络工程施工规范》、《高空作业管理规定》、《网络工程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行为。

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既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又非常好的维护了广电用户的收视利益,还为长期通、永久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工程实施中,将市场经济理论运用到“村村通”建设过程中,把“村村通”不仅作为广电事业推进,更是作为广电产业来突破。

我们坚持以建设为主,发展为辅,边建设、边发展的工程建设思路,不等不靠,积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

一是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和财政部门借款,想法筹措资金300万元。

二是利用与合作企业和单位的良好信誉,与厂家签订协议,先发货,后按工程进度分批付款,保证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时到位。

确保了工程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管理,严格验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要求、按标准规范操作。

一是严把方案编制关,严格按照县政府批转的《XX-XX年xx县村村通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严把设备配置关,对国家统一招标采购到位的设备,认真做好验收,入出库工作,按设计规划使用设备,做到不浪费每一台设备,每一米光纤、每一米电缆,甚至一颗螺钉。

明确县广电局技术办,统一发放,网络公司签字领取,全部用于村村通建设。

三是严把资金使用关,村村通配套资金,设立专户,规范管理,严格执行《xx县“村村通”广播电视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县物价局制定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及安装收费标准》向农民收费,但我们为了让农民得实惠,涉及项目村有的减半收取初装费,有的甚至免费安装。

四是严把验收关,为强化“村村通”验收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据《湖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验收试行办法》(鄂广技字[XX]15号)文件的验收标准,县广电局与县发改局联合组成“村村通”工程验收小组,对254个项目自然村逐村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发给《验收合格证》。

在组织工程验收过程中,对出现不符合规定的,由网络公司负责全部整改到位,以测试达到标准为止。

五是严把行业管理关。

为确保“村村通”工程长期通,永久通,我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让利于民,对有线电视网内的“小天锅”进行依法取缔并免费入网。

入网后按物价部门制定的标准只收取维护费用,既提高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又理顺了行业管理秩序,确保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政策、送给千家万户。

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村村通的维护由网络公司分片负责,责任到人,一包到底。

推行企业化经营机制,并使之成为服务社会化的企业,搞好社会化的服务,确保真正实现村村通“长期通”、“永久通”、“户户通”。

五、倾心为民,真情奉献。

为了让广大农民早日看好电视,我们一边跑项目,一边搞建设,发扬xx广电人不怕苦、不怕累,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想尽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让村村通工程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工程。

在项目建设筹资上,广电系统干部职工拿出个人积蓄,组织社会资金,借资260万元,支持工程建设。

动员外出务工人士为家乡村村通工程奉献爱心,为工程建设争取到了难得的建设资金,缓解了整个工程所需1479.2万元的资金压力。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组成四个施工专班,东西南北,风雨无阻,同步进行。

为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施工人员放弃了节假日和双休日,坚持吃住在工地,抢晴天战雨天。

施工队同志们的真情奉献和艰辛劳动,深深地感动了山区的老百姓,许多农户还主动为他们送水送饭,谱写了一曲曲团结奋进,共建村村通的动人篇章。

网络公司经理李东升一直坚持和施工队一起并肩作战,栽杆、拉线亲自上阵,头顶烈日,脚登高山,腰系泥龙绳,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有时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在去年腊月28日的傍晚,还坚守在深河乡茅坝村架线的一线。

秦古镇营业部主任朱霞,虽为女儿身,干起活来却不让须眉,一天到晚指挥并参战在施工一线,爬杆子,挖窝子,架线、安装、调试,样样干在先,技术严把关,一年发展500余户有线电视用户,打破五个行政村多年不通有线电视的历史,保证了项目村的按时完成。

正是这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确保了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254个自然村的工程建设任务能够按时间、按标准、按质量圆满完成。

第三篇:

×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三百万民众苦战太行

八千里路网助推小康

——长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经验介绍

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居太行山之巅,辖13个县(市区)、132个乡镇、348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总人口319万。

长治市境内80%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沟深。

当年曹操北征路经此地,面对巍峨的太行山,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感叹,道出了行路之艰难。

特殊的地理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抗击日寇的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武乡县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震惊中外的“上党战役”就爆发在这里。

改革开放以来,长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兴市富民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

特别是近两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仅XX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XX年又在偏远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个行政村中有3111个实现了“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