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87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 专题17 综合训练.docx

高考历史第三部分专题17综合训练

2019年高考历史第三部分专题17综合训练

刷综合

一、选择题

1.[山西太原2018期中]有学者评论先秦时期某学派说,“他们主张邦联制的松散国家联盟,即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2.[河南中原名校2018质量考评]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

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坚持“礼法并重”

B.强调“轻罪重罚”

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3.[湖南长郡中学2018检测]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

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

这主要体现了()

A.儒家的治国追求

B.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4.[福建福州2018质检]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

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刘邦,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

这反映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5.[湖北黄冈2018期末]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很低,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

这些现象反映出()

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

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

C.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

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

6.[河北邢台2018联考]西汉著作《春秋繁露·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

这些思想()

A.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7.[湖南长沙一中2018月考]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

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曹魏正始年间,又增加了以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刻的《尚书》《春秋》二经的刻石,世人将其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

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

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

8.[湖南常德2018检测]南北朝时期,“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

所以国给为此不足,王用因兹取乏。

”这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A.佛教势力已对政权构成威胁

B.刑罚严酷造成社会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导致服饰丰富多彩

D.割据混战造成人口剧减

9.[河南洛阳2018期中]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10.[四川名校2018联考]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具有逻辑性和道德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11.[河南豫北豫南名校2018联考]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

以下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评判标准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12.[浙江台州2018联考]《易》曰:

“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黄宗羲认为: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上述言论意在()

A.提倡节俭思想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D.强调民本思想

二、非选择题

13.[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8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奉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摘自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宋明理学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3)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思想的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

14.[山东枣庄2018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

产生:

民间是主要源头,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授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

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

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

发展: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书院制度形成并完全确立。

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

书院数量猛增,多分布在南方

明朝

繁荣:

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

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民间书院的士人品评人物,讽议朝政,社团化、政治性的倾向加强。

明朝后期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普及和流变:

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

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家族、乡村文化基础教育。

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

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刷真题

1.[课标全国Ⅱ2015·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海南单科2016·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3.[北京2018·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海南单科2014·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5.[课标全国Ⅰ2016·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6.[海南单科2014·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7.[课标全国Ⅱ2014·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8.[海南单科2012·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9.[课标全国Ⅰ2014·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0.[海南单科2015·5]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1.[课标全国Ⅰ2013·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天津2018·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3.[课标全国Ⅰ2014·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14.[课标全国2012·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5.[海南单科2016·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16.[海南单科2016·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

“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17.[课标全国Ⅰ2015·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专题综合训练

刷综合

1.C【解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

材料中“松散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与儒家、法家、墨家思想不符,故排除A、B、D三项;材料中“由一系列‘邻国’组成一个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但统治者之间仍有相当程度的交往”反映了道家的小国寡民的主张,故C项正确。

2.D【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

3.A【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据材料可知,儒家逐渐把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体现了儒家的治国追求,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与材料时间“由孔子到孟子”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C、D两项所述内容,故排除。

4.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据材料“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的主要思想为黄老“无为”思想,故A项错误;“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刘邦,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说明儒学地位上升,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由“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儒学的认同度逐渐提高,故D项错误。

5.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材料的内容体现了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并未提及中央选官权,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表明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参政被谨慎对待,故B项正确;C、D两项所述与材料的内容汉代儒生参政受到非议不符,故排除。

6.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些思想是“天人感应”学说,而不是天人互渗,故A项错误;根据“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这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而不是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天和人之间的感应关系,特别是君王和天之间的感应关系,而不是辩证关系,故D项错误.

7.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

西汉汉武帝时儒学即已确立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汉末时“熹平石经”为隶书刻本,即为今文经,增加的《尚书》《春秋》包括古文字刻本,即为古文经,这说明东汉以后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故B项正确;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均属于儒家思想,因而官方意识形态并未发生突变,故C项错误;古文经派与今文经派在西汉时即已产生,并非东汉以后儒家分化,故D项错误。

8.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政权的冲击。

结合所学,“缁衣之众”与“黄服之徒”代表佛教徒,佛教徒超过农民户口数,导致国用不足,说明佛教势力已对政权构成威胁,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缁衣之众”与“黄服之徒”代表佛教徒,并非表面的服饰颜色,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口剧减,故D项错误。

9.D【解析】本题考查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

根据所学,唐代科举依旧以儒学为主要标准,儒家思想依旧是统治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皇帝是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理的根源,故D项正确;B、C两项并非其主旨,排除。

10.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并未强调个性解放。

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可知不是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可知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体现出思辨性和道德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理学的地位,故D项错误。

11.A【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

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认为这是有益的事情,并不违背天理,即认为追求物质享受符合人的天性,故A项正确;李贽只是反对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所有是非评判标准,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李贽鼓励经营商业,并没有涉及对空谈的鄙视和对自由、个性、平等的推崇,故C、D两项错误。

12.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民之忧乐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提倡节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易》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他们的主张都与依法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爱民必先于节用”“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13.

(1)原因: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

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影响: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形成了一种重气节、重道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民族文化性格;“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

(3)评价: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演变和启蒙运动。

(1)从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一种二重性的立场”得知儒家思想具有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接受;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即融合了阴阳学、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除此之外,汉武帝即位之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政治和教育三个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即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强力推行。

(2)从材料二“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遵循‘三纲五常’”可以得知宋明理学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从材料二“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明理学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结合所学,宋明理学也培养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如重气节、重道德、使士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第一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关于启蒙思想、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解析,即“黄宗羲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孟德斯鸠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

其一,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其二,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14.示例:

论题:

专制主义的发展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阐述:

唐宋以来,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政府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

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焚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

官办书院成为教育中心。

总之,专制主义推动了书院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其他相关论题亦可,例如:

论题1:

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

论题2:

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论题3:

时代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题4:

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院。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论题。

根据材料可知封建政府在推动书院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根据拟定的论题,结合所学,加以阐述,如:

两宋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政府由原来的鼓励民间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

最后,对所论述内容加以简要总结。

如:

专制主义推动了书院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刷真题

1.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

批评现实政治不代表不能适应现实政治,排除A项;B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儒者“批评现实政治”“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德治,而非恢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孟子的言论是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孟子的儒学思想与坚持个性无关,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涵养来更好地维护礼教,故C项错误;涵养“浩然之气”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无关,故D项错误。

3.C【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大意是:

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

由此可见孟子强调君主的德行,主张实行仁政,这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甲骨文“王”字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强调军事征服,孟子的观点与其并不一致,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排除B项;宗法制产生于西周,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D项。

4.D【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题干中思想家所述大意是君主对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这属于法家主张的君主集权和严刑峻法,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不是推行仁政,故C项错误。

5.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这些书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不是为阐发儒学而作,排除A项;汉代儒学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排除B项;“五经”经孔子编订,成为儒家经典,说明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