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5097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docx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

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测验

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一、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assessment)1、概念:

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资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行为特性进行整体评价的过程。

2、作用:

①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依据③心理护理的重要依据④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⑤精神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3、常用方法:

①调查法②观察法③会谈法④作品分析法⑤测验法4、基本程序:

①明确心理评估的目的②了解被评估者的主要问题③了解被评估者的关键事件④做出评估结论5、对评估者的要求:

①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备敏捷的观察能力③具备自我认识能力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二、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testing)定义:

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即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派数字。

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行为样本:

是指在对某一心理特征进行测验时仅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该组行为是从全体行为中经过筛选,并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所有的相关行为。

测验的标准化:

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计分方法和对分数解释的一致性,目的是保证被试者之间测验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使测验结果准确和客观。

包括由专业人员编制测验条目;测验实施的条件和程序统一(测验时间相同,测验环境相同、测验主试相同,有标准统一的指导语。

)测验计分方法一致;测验结果解释统一;具备有代表性的常模。

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的区别:

心理评估指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整体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

心理测验则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严格标准化和信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

2、常模和标准分

(1)常模(norm)指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的基础。

1)常模分数是依据常模样本(团体)的测验结果,由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律转换出来的有参照点和等值单位的一种分数形式(标准分数)。

2)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3)常模三种形式:

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ⅳ标准分数常模也称参照常模,是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该测验中实际地操作而建立的。

标准化的形式有很多,其共同点都是基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Z分数)衍化而来。

(2)Z分数及其转化形式:

1)z分数-----是正态分布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性质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z分数是一种等距量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

通过z分数,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是线性转换。

Z分数的基本数学公式为:

X-MZ=SD2)T分数是指以50为中值,以10为标准差的一种Z分数换算方式。

T分数使用非常广泛,通常用在人格测验上,如MMPI、EPQ和主题统觉测验。

T=50+10*Zⅲ离差智商:

是指以100为中值,以15为标准差的z分数换算。

主要用于韦氏智力量表的标准分换算上。

IQ=100+15*Z3、信度:

定义又称为可靠性,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在不同时刻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项等值测验,或在其他测验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实施两次(或部分)测验所获得分数的一致性。

种类:

重测信度(稳定系数)、复本信度(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科隆巴赫)、评分者信度4、效度:

定义又称为有效性,用于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测量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验的编制目的。

种类: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三、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

(一)、选择恰当的测验工具

(二)、正确分析测验结果:

1、熟悉和运用各种分析测验结果的方法2、综合分析心理测验结果3、动态看待心理测验结果4、清楚影响测验实施和计分的因素

(1)、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2)、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3)、测验焦虑(4)、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三)、临床心理测验的功能:

1、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辅助诊断2、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评估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的效果5、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概述二、比纳量表三、韦氏智力量表四、瑞文测验三、智力测验概述: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三)正确认识IQ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test)就是对表现个体智力水平的行为样组进行测量,给个体的智力行为一个确定的数值。

属于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游戏、动脑筋联系、智力娱乐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智力年龄(mentalage,MA)智力年龄简称智龄,就是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

是比纳于1908年在比纳-西蒙质量表中提出的用于表示智力测验结果的一个概念。

例如:

一个6岁儿童,通过了全部6岁组测题,4道7岁组测题,3道8岁组测题和2道9岁组测题,其智龄计算为:

智龄6=6岁2+4*2给月2+3*2个月+2*2个月6=6岁8+18个月7=7岁岁66个月2、比率智商(ratiointelligencequotient,RIQ)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表示一个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同其他儿童相比时的相对数量。

它能够表示一个被试者的智力发展速度或是聪明程度。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在1916年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成斯坦福-比纳量表成,提出把该商数乘上100,则小数化为整数,首次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来表示智力水平高低。

这就是比率智商:

IQ=MA/CA100例如:

前面例子(3、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比智龄进步,但仍有局限性,韦克斯勒在编制韦氏儿童量表时放弃了比率智商计算的概念。

前面已经提过此计算方法。

(三)正确认识IQ:

1、测验有误差2、IQ分数是一个范围3、预测功能的局限性二、比纳量表

(一)、比纳-西蒙量表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三)、中国比纳测验

(一)、比纳-西蒙量表:

此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

1904年准备1905年问世:

30道题组成的量表(3-11)。

主要测量儿童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1908年第一次修订(题目增加道59道,引入智力年龄的概念,适用于3-13岁儿童)1911年第二次修订(增加成人组题目,题目总数调整为54个。

)区分正常与低能儿童,对普通和优秀儿童进行分类。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称为第一版斯坦福-比纳量表。

(共90道题目,其中39个是新加入的。

)提供了标准化施测程序和科学的计分方法,并引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

1916年---1937年推孟与莫瑞又进行修订,即第二版斯坦福-比纳量表(题目增到129项,由L和M两个等值量表构成。

适用于2岁至成人。

)---1960年,进行第三次修订,(将L和M两型合并,题目为142个,并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1985年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针对第三版的问题进行了重大修订。

修订后的第四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具有如下特点:

1、涵盖更广泛认知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内容2、依据智力结构理论编制测验3、测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变革4、采用多重积分方式(三)中国比纳测验1922年,中国陆志伟引进斯坦福-比纳量表1924年,南京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江浙地区1936年,陆志伟与吴天敏对中国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适用范围扩大到北方。

1981年,吴天敏再次修订中国比纳-西蒙量表三、韦氏智力量表:

(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

(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四)评价

(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

(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

1、常识2、填图3、数字广度4、图片排列5、词汇6、木块图7、算数8、拼图9、理解10、数字符号11、类同12、迷津13、几何图形14、动物房子和动物下蛋15、语句背诵(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

1、中国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中国版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3、中国版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4、中国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四)评价韦氏量表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

1、没有采用年龄量表分类的方法,而采用项目分类测验,每个分测验可以单独计分,也可以合并计算,从而能够评估智力的各个侧面,综合后所得的分数就是一般智力水平。

2、韦氏量表还引入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的概念3、韦氏量表测验智力的范围广,可知道不同能力状况。

4、韦氏量表的缺陷是三套量表难度衔接不太理想,难以用于追踪测量。

四、瑞文测验:

又称为瑞文渐进方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创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优点:

测验内容固定、主要测验G因素,非语言和跨文化。

共包括:

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渐进方阵三套测验。

标准型瑞文测验(StandardProgressive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

1947年,Raven编制出适合低龄儿童的彩色型(ColorProgressiveMatrices,CPM),以及适用于高智力水平的高级型(AdvanceProgressiveMatrices,APM)中国修订:

1987年,张厚粲完成标准渐进方阵的修订。

1989年,李丹,陈国鹏,天津医科大学王栋完成彩色型和标准型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的城市、成人和农村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

1996年,王栋再次修订联合型瑞文测验。

联合型瑞文测验:

6个单元组成,前三个是彩色图形,后三个是黑白图形每个单元含有12个测图。

第三节人格测验一、人格测验概述二、艾森克人格测验三、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四、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五、主题统觉测验震颤恐惧心理的诱因案例:

晓兰今年23岁,已经是某大学经济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了。

这几年的大学是怎么读过来的。

令人不可思议:

她足足有两年没有敢进教室,书几乎全是在宿舍里自己读的,有时抄同学的笔记,有时则靠同学给她做的录音。

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是绝对优秀的。

如今,要去公司实习,她再也无法回避。

因为没有实习分数就不能毕业,这是明确的规定。

不得已,晓兰咬咬牙走进了心理医生的诊室。

情况是这样的,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

她始终觉得从自身的肌肉中发出的微弱颤动,有如电波一样感染到她的邻桌同学,然后再通过该同学依次地传通全班同学,结果导致课堂上无声的骚动,甚至连站在前面的老师也受这种微波的冲击。

每当此时,她窥视左右、前后,那些同学无不对她横眉冷视,一个个从表情上、行动上、乃至一笑一颦、一皱鼻子、一抬腿,都表示对她的抗议。

晓兰紧张极了,于是只好躲在教室的一角,战战兢兢地听课。

她常常问及与她坐在一起的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