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710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5黄河颂

光未然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总第____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一、音乐激情,诗歌导入。

1.音乐激情: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诗歌导入: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师: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下面请听老师范读课文。

听时大家注意:

(1)读音

(2)停顿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明确: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3.指名朗读,读出感情

师:

朗读诗歌,除了注意读音,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指明学生回答)

师(点评):

这位同学说的不错,朗读诗歌,除了注意读音,停顿外,还要注意语气,情感,重音。

这样诗歌的感情才能进一步表现出来。

师:

以上这些朗读要领具体在课文中应怎样体现呢?

生:

歌词与朗颂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生:

感情要深沉、悲壮。

生:

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

“掀、奔、劈”读出赞颂之情。

师:

刚才这几位同学所说的几个细节大家一定要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老师补充一点,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

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

让我们朗朗地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

好。

请同学们停下来。

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指一名朗读)

师:

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

(师生鼓掌)

三、总结。

总第____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欣赏质疑(小组讨论)

1.诗歌由哪两节组成?

序曲的作用是什么?

哪一句点名了文章主题?

明确:

诗歌由序曲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序曲的作用是点出主题,主旨句为“伟大而又坚强”。

2.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即“望”字。

3.“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划分成三个部分

(1)历史贡献

(2)地理优势

(3)自然特点

三、拓展延伸

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四、小结

师(激昂、深情地):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

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作业

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板书设计

序曲:

点出主题(伟大坚强)

河望黄河

颂主体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

 

6《老山界》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____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一、文体导入,展示目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

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

(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

(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大家课前预习过文本,请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复述,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呢?

一起讨论一下吧!

3、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内容。

明确: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4、让我们也跟着陆定一前辈去翻越老山界。

(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下午瑶民家瑶家大嫂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

5、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

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

6、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

(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

(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

写作者的感受。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课本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

最后一小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

“难走的山”,红军翻山时经历了哪些困难?

明确:

走路难: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困难表现具体体现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3、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

 

总第____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四、精读品鉴,学习描写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投影出示)

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

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

〔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

4.汇报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

①上山: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等

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背诵完同桌交流。

五、欣赏描写,揣摩品析

1、女生齐读第12段,怎样理解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男生齐读第18段,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

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

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齐读20、21段,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4、齐读22段,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找出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讨论体会。

明确: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扣词语,动词、形容词)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

“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

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视觉:

星星、山峰、山谷。

从上到下的顺序。

听觉:

不可捉摸的声响

理解“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极远的细切的声音,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宏大;极近的洪亮的声音,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小结:

(1)一共用了几组比喻?

作用是什么?

七组:

把星星比作宝石、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2)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3)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5、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明确: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

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明确: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归纳总结:

1、赏析方法指导:

①扣词语:

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②抓修辞: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找角度:

从哪一角度表现的。

④析内容:

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悟情感。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特征

(2)运用感官(3)注意顺序(4)情景交融

七、你我共勉

让我们学习红军的豪迈乐观的精神!

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笑着说:

我们不怕读书难,

长征精神催人前。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22小节,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

 

教后反思:

 

7土地的誓言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关东原野的美丽、丰饶和曾经的污秽、耻辱。

2、感受作者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

3、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在特定背景中对关东土地的炽热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今天现场有多少人,你知道吗?

数一数,或者猜一猜。

不对,现场其实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当我们读书时,回答问题时,就要拿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大家说好不好?

好不好?

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

大家有没有信心?

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课前播放音乐《多情的土地》)

一、初识美丽东北

1.走进东北

同学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名吗?

下面就由老师带同学们走进一片土地。

出示系列风景图片:

请看,这里有……(白桦林、红高梁、人参、貂皮、鹿茸),更有广袤的黑色的土地。

知道这是哪里吗?

明确:

东北。

(画出地图)(评价:

对,同学们的地理知识真丰富。

)在祖国雄鸡似的版图上,她就是高昂的头颅。

2.导入课题

有一位作家叫端木蕻良(板书),他的家乡就在东北。

他怀着对家乡土地的一腔深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土地的誓言”。

(板书,领读文题)

二、感受关东大地

(一)总体印象

1.解读文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起哪些问题呢?

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老师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解决这些疑问,而且还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2.土地印象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地方画出来,并放声朗读。

(行间巡视)

3.交流品读

刚才大家读得都很投入,相信你对这片土地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你来说:

这是一片

的土地!

(出示,手指屏幕)

学生各抒己见。

(暂不展开)(3人左右)

(二)认识土地的美丽、丰饶

4.首先我们来领略一下她的美丽、丰饶。

(板书)文中哪些地方描绘了这块土地的美丽、丰饶呢?

描绘到的语句是不是比较多?

那你就告诉大家在第几段,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吧?

(找得对吗?

)(有没有补充?

5.这么美丽、丰饶的土地,这么丰富的景色描写,我们以第一段中的文字为例(投影),读一读:

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美感呢?

(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请你选择自己读起来感觉最好的一两句,给大家读一读。

评价:

a.读得不好:

自己满意吗?

你本来想读出什么效果的?

(还没找到感觉,谁想读这一句?

)要不再给你个机会?

b.读得好:

读得不错吧?

请你介绍一下经验。

有没有道理?

同意吗?

c.直接评价:

他读得怎么样?

好在哪里?

(可以怎么改进?

)(读得真美,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读出感情、突出特征)

6.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热爱、怀念的感情,想象着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读一读这些绘声绘色的文字。

老师领读,女生读上句,男生读下句,从分号断开。

(投影)(评价:

读得真美!

(三)认识土地的欢乐、耻辱

7.同学们,作者热爱、怀念着这片土地,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个美丽、丰饶的地方吗?

(提示:

作者还描写到了这块土地上的什么情景?

)(家乡生养了他,家乡的土地上印下了他无数的脚印)

文中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场景呢?

(投影文中语言)

8.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呢?

(学生思考时老师可范读)(快乐)

9.这部分描写中好像有一个词与“快乐”的氛围格格不入,发现了吗?

(“埋葬”)一般用于什么?

用在这里恰当吗?

为什么会用“埋葬”?

(“九一八”)(评价:

看课文很仔细!

10.知道“九一八”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学生说,老师补充:

1931年9月18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

这一天,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的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对东北的侵略,东北沦陷了,东北人民从此成了亡国奴。

)(评价:

看来大家都记住了这沉重的历史。

11.那么在回忆家乡的美好情景时,除了对家乡土地热爱和怀念之外,作者还会带着什么心情呢?

(小结:

这么说来,作者在回忆家乡的土地时的心情,也许是完全沉浸在美好中的热爱、欢乐,也许还带着忧伤和沉重。

12.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情感体会,分组朗读第二段中回忆的文字,一组读曾经的生活,一组读春天的生机,一组读秋天的收获。

(投影文中语言)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齐读“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13.大家读得都很好,注意到后面的省略号了吗?

你还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手指屏幕:

多么——)

续说“多么”句。

但是,“九一八”之后,这块土地就被无情地打上了哪些印迹呢?

(手指黑板)(提示:

文中有没有这样的语言?

)指名答。

(污秽、耻辱)(板书)

三、触摸情感脉搏

(一)体悟情感

1.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一曲《松花江上》来感受那惨痛的历史吧!

2.(语调低沉)作者不得不离开了家乡,在关内流浪,但他何曾忘记自己的家乡?

请看他的笔名“端木蕻良”,“蕻良”,它能让我们想起东北黑土地上的——红高粱。

红高粱,代表了他的家乡。

家乡就嵌在他的名字中,家乡更深深地嵌在了他的心头上!

在文中,作者情难自抑,他纵情地倾诉着对家乡土地的一片深情。

请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抒情的语句,一边画一边动情地朗读。

3.请读出你画出的抒情句,说说:

这是一片令“我”的土地!

学生读、说。

随机指导朗读:

他读得怎么样?

随机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

“炽痛”:

热烈而深切。

什么意思?

为什么?

(十年了,有家不能归,有乡不能回)

“泛滥”:

一般用于何处?

(洪水)这里是来表现什么?

4.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作者对土地深厚的感情所感染了。

老师也选择了其中一些,让我们一起再来用心地朗读吧。

(投影,突出关键词)

出示多个抒情句,配乐齐读。

(大家读得真投入!

(二)倾听誓言

5.播放历史视频,旁白:

同学们,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关东原野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白桦林参天碧绿,红高粱一望无垠,马儿在欢快地奔跑,鹿群在悠闲地散步,人们在田间幸福地劳作……可是,可是!

……

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作者内心郁积了十年、火一般炽热的情感更加无法遏制。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课文的题目“土地的誓言”,原来是“作者怀念着家乡的土地所发出的誓言”呀。

6.这些情感句中哪些是作者震撼人心的铮铮誓言呢?

指名读。

应该怎么读?

(读出坚定语气)

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坚定?

还有哪些誓言呢?

7.这坚定的誓言仅仅应该由端木蕻良一人发出吗?

(不!

包括全体东北同胞,包括每一个炎黄子孙。

说得对!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土地去战斗,甚至牺牲,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爱国心(画心)在勃勃地跳动!

接下来让我们想象自己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来到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一起宣读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吧!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将右手放在胸膛上,庄严宣誓,齐!

四、抒写土地誓言

1.热爱多情土地

土地,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土地。

自古以来,就让无数的人为她抛头颅洒热血:

楚国要沦亡了,屈原宁可投身——汨罗江;

异族侵略中原,岳飞高喊——“还我河山”;

不少在海外漂泊的炎黄子孙,他们总要怀揣着一把家乡的泥土,那把土就叫“乡井土”。

乡井土里,寄托了他们多少思乡情、爱国意啊!

他们“洋装虽然穿在身”,可“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宣读我的誓言

同学们,我们脚下是坚实的泰州(南京)大地,这块土地同样美丽、丰饶。

(但,她也曾经有过污秽和耻辱吗?

是什么?

(南京大屠杀)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哪一天吗?

(12月13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珍惜今天的繁荣,)更美好的未来还要靠我们去描画。

那就让新时代的我们也来对这块土地发出自己的誓言吧。

(简要地写上几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哪怕一句也可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对家乡的情感最真挚。

(哪些同学愿意让老师、同学来见证你的铿锵誓言?

)(起立,将右手放在你的胸膛上,庄严宣誓)(带头鼓掌,不要都鼓)(评价:

真是激情洋溢啊!

态度很坚决!

语气很坚定!

情感很热烈!

“我”与土地的关系多么密切呀!

)(老师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宣读自己的誓言,就请大家课后交流。

3.结束语:

同学们对土地的誓言也和课文中的誓言一样令老师感动。

同学们,端木蕻良的家乡东北美丽、丰饶,我们的家乡南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我们的祖国呀,更是江山如画!

希望同学们铭记誓言,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诗人艾青有一首诗,叫“我爱这土地”,老师就用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一起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链接土地深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