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983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人教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黄河颂”,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

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单元教学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

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通过反复诵读,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第一课时  单元总览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2.讨论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交代本课时的任务(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2.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内容。

3.思考本单元内容的联系,自订单元教学目标。

4.小组讨论本单元学习目标。

5.小组代表发言,统一认识,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见单元设计)

 

第二课时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

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想:

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

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显示黄河照片和录像,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

(黄河两岸)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谈)

二.研析新课:

1.简介作家,音乐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诗歌。

3.联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感情诵读本诗。

4.指导朗读诗歌。

①    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②    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一生试读)

③    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找出描绘黄河的语句,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全体男生读)

④      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

(“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朗读时注意:

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分配:

第一节由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三节齐读)

⑤    尾声号召学习黄河精神。

(小组竞选读此部分)

5.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读要点。

 

教师质疑:

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以本课为例)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⑵把握好诗词的节奏、重音。

⑶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调节自己的感情。

6.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7.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生谈)

8.点出诗歌主旨。

(明确:

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三.拓展延伸:

1.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骚客赞颂了我们的母亲河,你能不能也说出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

(播放《黄河大合唱》)

2.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

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总结。

五.作业:

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附:

板书设计

黄河颂

 

 

 黄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舒缓深沉

 河     主体:

望黄河、颂黄河       坚强有力

 颂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高亢激昂

 

第三、四课时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

录音机   幻灯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

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

1.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

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

《最后一课》)

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注音:

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

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了解。

  小结: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交流讨论后明确: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

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

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

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

课前、上课、下课)

三.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一)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四.布置作业:

参看课后练习第二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教学步骤:

一. 体味语言 理解思想 (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

语言  动作  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