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724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2.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2

第二单元梳理

5.黄河颂

一、助学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

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字词通关

1.重点字词

烽fēng火:

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

魄力;气势。

体魄:

体格和精力。

巅:

山顶。

澎péng湃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

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

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 斓)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

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

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2.易混淆字词——多音字

   澎

3.易混淆字词——形近字

婉转 宛转

狂澜 斑斓 夜阑 谰语

4.易混淆字词——字义辨析

气魄  气势

这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或态势,有时可以换用。

“气魄”可以表示“气势”和“魄力”两种意思。

“气势”可以用于形象方面的,常用于物。

例句: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2)天安门城楼气势雄伟。

三、重难点透视

(一)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

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

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

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

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全诗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可以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下文的“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艺术特色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很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撷取一点,突出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的形象。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具体化了黄河的呵护作用。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伟大精神”。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写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全诗从这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二,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如三个“啊!

黄河!

”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黄河颂》的艺术力量,首先来源于表现形式的文采美。

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

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

全篇的句式长短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

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

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尤其独特的是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

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

“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

”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本诗中,诸如“澎湃”“狂澜”“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

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第三,注重刻画黄河形象的气势美。

诗中“黄河滚滚”以及“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冼星海在《我怎样写〈黄河〉》中说,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而此诗的创作更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如“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和“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6.老山界

一、助学资料

《老山界》以生动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

文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陆定一,江苏无锡人。

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1925年(19岁)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

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

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二、字词通关

1.重点字词

歇xiē一下:

休息一会儿,与下文的“歇歇脚儿”意思相同。

惊jīng惶huáng:

惊慌。

攀谈:

闲谈。

苛捐杂税:

指繁重的捐税。

军阀:

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欺侮wǔ:

欺负。

酣hān然:

畅快的样子。

索性:

表示直截了当。

灌输:

输送(思想、知识等)。

咀jǔ嚼jué:

用牙齿磨碎食物。

督促:

监督催促。

搀chān扶fú:

用手轻轻架住对方的手或胳膊。

2.易混淆字词——多音字

3.易混淆字词——形近字

瓦砾   闪烁

疲倦   蜷缩

点缀   撺掇   辍学

陡峭   徒弟   迁徙

4.易混淆字词——字义辨析

必须 必需

必须:

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

后面跟的是行为。

必需:

一定要有,不可少。

后面跟的大多是物件,或者是名词性的短语。

捉摸 琢磨

捉摸:

猜测,预料。

往往用在揣测别人的心思上。

琢磨:

本意是雕刻和打磨,比喻思索、考虑。

三、重难点透视

(一)课文中写道“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男人”为什么要躲起来?

“照着习惯”躲起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兵荒马乱,曾经来过的队伍肯定有“抓壮丁”的行为,男人害怕被抓去当兵,所以躲起来了。

“照着习惯”暗示了这样的事情在当地频繁发生。

(二)“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请结合时代背景,赏析这句话。

作者当时正跟随着红军大部队行进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躲避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讽刺了国民党,对反动政权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政策表示强烈的不满。

7.土地的誓言

一、助学资料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

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

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字词通关

1.重点字词

蕻hóng:

茂盛。

泛滥làn: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淹没土地。

呻shēn吟yín:

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嗥háo鸣:

(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lán:

灿烂多彩。

谰lán语:

没有根据的话。

亘gèn古:

远古。

串chuàn铃:

连成串的铃铛。

溜liū直zhí:

笔直。

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洪流liú:

巨大的水流。

田垄lǒng:

田埂。

蚱zhà蜢měng:

一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碾niǎn:

滚动碾磙子使谷物去皮、破碎。

辘lù辘:

形容车轮碾磙子等滚动的声音。

沦lún丧:

丧失。

眷恋liàn:

深切的留恋。

纷繁:

多而复杂。

污秽huì:

肮脏的东西。

直抒shū胸臆:

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易混淆字词——多音字

    奔

    浆

3.易混淆字词——形近字

斑斓  波澜  谰语

丰饶  烧烤  浇花

铺陈  捕捉  浦东

4.易混淆字词——字义辨析

无时无刻 时时刻刻

“无时无刻”只有一次否定的作用,通常与“不”连在一起。

“时时刻刻”则没有否定意义。

汇合 融合

“汇合”侧重在汇聚,多指水流、队伍等。

“融合”侧重在交融,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互相交融,合为一体。

三、重难点透视

(一)文题解说

此文的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

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达,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

况且此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艺术手法

此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具体表现为:

其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其二,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其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其四,此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

“我不能离开她。

”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

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三)情感表达

通读全文,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确实是简单的,主题也不复杂。

因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无非就是思乡念家、捍卫国家、誓死回到故土,但作者在这一主题表达中蕴涵的情感却是立体的、复杂的,而且是充沛的。

首先,作者立体的情感表达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作者回归故土的愿望是异常强烈的。

因为作者被迫离别故土,而这一离别已经十年了。

正如文中所说,“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文中还多次出现了呼唤、召唤、回去等句子,可见回归愿望之深。

第二层次,作者离开故土不仅被迫、时间长久,而且自己热爱的故土还处在日寇的蹂躏之下,因而在不舍的离别、回归的热望中就夹着痛苦、愤恨。

第三层次,面对故土热切的呼唤,生活在被迫离开又无法回归夹缝中的作者,对侵略者还有着深深的呵责与反抗之情。

正是因为这多层次情感的存在,所以作者回忆故土时,对故乡的赞美与怀念之情也就显得更加的深刻与无限。

文章写到了作者回忆故土时的许多景物,这些景物描写确实写出了故土的富饶美丽。

但在作者的描写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景物是平凡的、到处可见的。

如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等,这些景物对作者来说太熟悉不过了。

而文中的这些景物之所以比平时显得更加的美好,是因为所有这一切“现在”都不属于“我们”自己了,而且不知道还要分离多久,还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拿回来。

可以说,这些景物是因为失去而显得更加的美好。

甚至在作者眼里,平时不怎么在乎,不怎么美好的“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迷信传说中的狐仙姑等景物在“此刻”都变得特别让人怀念。

因为不仅美好的东西失去了,甚至这些平常毫不注意的一草一木,也因为土地的失去在“此时此刻”显得无法拥有,而且失去了在乎与不在乎的权利。

因为失去了自己无限热爱又从没想过会失去的土地,所以“失去”使土地上存在的不怎么美好的东西也变得美好了。

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作者情感的真实已经异化甚至诗化了景物的真实。

正因为失去了这些诗化了的景物,所以失去的这些景物才显得特别的美好,这些景物也因国破家亡而愈加显得可贵与值得留恋。

正是因为这种极度的痛恨、郁愤和无穷的赞美、怀念,所以作者回归故土的热切与坚定也就显得更加的誓死与不屈,其捍卫的决心也显得更加的悲壮、深沉和动人。

根据这样的情感细化分析,再根据作者“被迫离开故土,深切回忆故土,誓死回归故土”这个行文情感逻辑,全文就可以抓住第一句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展开对作者情感表达细化的解读。

其次,文中表达的情感是强烈而复杂的。

因为,文中有最深切的热爱,有最强烈的挚痛,还有在这两种感情交织下产生的最不屈的誓言——“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这里,不屈在坚定的信念,不屈在誓死的捍卫,不屈在即使誓死不能捍卫,“我”也要决绝地泪洗耻辱,不屈的情感到达了不共戴天的程度,离别故土那无限的痛恨、愤怒,回忆故土那无穷的赞美、怀念,回归故土那无比的热切与坚定。

这种种情感不仅有着激烈的对抗,作者不仅把这几种简单的情感渲染到了极限化,而且这里,情感表达的复杂还在于情感之间的冲突有着内在的统一。

正是离别故土无限的痛恨、愤怒,才有了回忆故土无穷的赞美、怀念;正是回忆故土无穷的赞美、怀念,才有了回归故土无比的热切与坚定。

在这篇文章中,是赞美、怀念,痛恨、愤怒、热切、坚定等情感的落差造成了表达的波澜,而表达的波澜又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也正是由于这种情感逻辑的存在,表达的力量就显得特别的强烈,特别的酣畅淋漓。

这种复杂情感对立中统一的关系,使得作者表达情感的张力极端的充沛,这充沛情感所释放的力量也最大限度地感染了读者。

8.木兰诗

一、助学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

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

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

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二、字词通关

(一)课文字词详解

木兰诗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

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

又。

②当:

对着。

③户:

门。

④机杼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⑤唯:

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

①忆:

思念。

②军帖:

军中的文告。

③可汗: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④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

征兵。

②军书:

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

③十二: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④爷:

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ān)②鞯(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

集市。

②鞯:

马鞍下的垫子。

③辔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①旦:

早晨。

②但:

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燕山:

当时北方的山名。

②啾啾:

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

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

战事。

②度:

越过。

③朔气:

北方的寒气。

朔,北方。

④金柝:

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⑤铁衣: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②策勋:

记功。

③强:

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

想要。

②用:

愿做。

③愿:

希望。

④千里足:

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

①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

磨刀的声音。

②著:

穿。

③裳:

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

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②帖:

同“贴”。

③花黄: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④火伴:

军中的同伴。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

动弹。

②迷离:

眯着眼。

③傍地走:

贴近地面跑。

④安:

怎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骑上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受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

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

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

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